文革遗迹——我的田野考古
196 5
[1 楼] 泉影 [老坛泡菜]
14-2-4 06:06
原创: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a4e1be0101hnbe.html  (更多原创图片整理后将陆续在这里贴上)

    2013年7月,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开始系统地去乡村和小城,收集拍摄那些即将消逝的文化遗迹。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得到一些资助,我离开混了十一年的单位,成为一名民间文化工作者。

    乡村和小城常会有遮天蔽日的古树,曲折宁静的小路,青石铺就的街巷,还有那些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破败倾倒的宗族祠堂。天人合一,别具中国韵味。每当我走过这些恍若隔世的地方,随意进入一个庭院时,常会为几面墙上的宣传字画所惊呆,※※时期华夏大地到处可见这样的语录,而今在都市里已很难看到。农夫告诉我,这里过去曾是※※的会议室,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几面墙上都会有语录。朴实的村民不但完好地保留了明清古屋,也保留下这※※遗迹,让后代不要忘记在中国大地上所发生过的一切。

    我觉得保护※※的建筑遗留,是一种正视※※的态度,虽然有些迟了,但既然行动起来,就清楚不过地表明了这种态度。这些承载过集体记忆的建筑,它们本身可能并不精美,但是一眼望去,却能让人切身触摸到那个时代。它可能是※※※的食堂、反右关押坏分子的牢房(我的父亲就曾在此待过)、※※大规模武斗的战场(有不少建筑曾作为堡垒)。在许多人看来,这些东西可能实在再普通不过,实际未必。王莽时期的桓谭说:“凡人贱近而贵远。”这个凡人,不是与神仙对应的凡夫俗子,而是凡是人,只要是人。贱近贵远,就是人们总觉得身边的、近前的人或物没有什么,而那些远离自己的才了不起。曹聚仁先生有句话说得很精辟:诗人往往在※※上几乎等于神仙,要是住在我们楼上,便是一个疯子。在这里,把这话反过来用一下,就可以说明近前文物的价值了。

  巴金曾倡议建立※※博物馆,事隔多年仍无落实,但我相信终会有成熟的那一天。想当初,媒界对他这篇文字讳莫如深,《随想录》里或当它不存在,或只是存目而无内容。而2005年再版时,《“※※”博物馆》“犹抱瑟琶半遮脸”登场了。社会毕竟在进步。巴老说,※※博物馆应该“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那个时候的“中国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如果我们现在不加强※※遗迹的保护,只怕到了那一天,要么连一丁点※※的遗踪都找不到了,要么完全被世人忘却了。

  记得几年前《羊城晚报》梳理了广州因为城市建设而永远消失的建筑。很遗憾,它们要是有幸“活”到今天,很可能进入国家文物局的法眼,进而成为令广州骄傲的文化资本。当然,这也只是我的观点,在一些大权在握的人那里,还可能庆幸行动的早,否则又添了些烫手的山芋。对文化的理解不同,注定对文化的态度不同,这往往也是文物保护所力不从心之处。

                                                                                                                                               甲午立春 6:05
本帖最后由 泉影 于 2014-2-4 06:46 编辑

[6 楼] 泉影 [老坛泡菜]
14-2-5 01:38
※※中带五星的建筑一般是军政机关。这里曾是有军人驻守的国家储备粮仓,保安程度不输当今国库。

[5 楼] 泉影 [老坛泡菜]
14-2-5 01:33
“为人民服务”——※※时国营理发店的所在
[4 楼] 笑揖清风 [资深泡菜]
14-2-4 17:57
非常棒,赞助一张

[3 楼] paradio [老坛泡菜]
14-2-4 11:31
zhaochunxiao 发表于 2014-2-4 11:23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 楼] zhaochunxiao [泡菜]
14-2-4 11:23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本帖由 iPhone4 客户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