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旅行之源
133 3
[1 楼] 老黄猫 [泡菜]
14-3-14 01:03
Inspired ---- 于2009年3月2日

inspire

[In`spaIE(r)]

vt.吸(气), 鼓舞, 感动, 激发, 启示, 使生灵感, 产生

vi.吸入, 赋予灵感

没查字典之前,我是囫囵地认识这个字的,就是从阅读书报和言谈举止中street-wise地认识了这个字。我以为就是“点燃炸药包焾儿”的意思。查字典之后才知道,它既能当及物动词,也能当不及物动词。

环球旅行,不需要谁inspire我。因为大学宿舍“卧谈”的时候,我就大言不惭地宣布过我的两大终生愿望——环球旅行和现场观看航天器升空。现在想起来当时就是为了宣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直到鬼使神差地移民加拿大,我真的以为环球旅行成为了现实。其实,那时我的旅行不过是到蒙特利尔附近的景点过周末而已,环球最多了去个美国、欧洲度两周假什么的。当然也要去南美、非洲什么的,但要等有钱有闲的时候,比如65岁退休以后。

我现在所谓的环球旅行的确是inspired by我们本地的两个年轻人——Lynda Paquette 和 Martin Parent。当时我正在一个五金仓库里干体力工。工休之余,吃完我数月如一日的三明治,我总是捡工友看剩下的法文小报。我的法语,听、说都不行,写就更甭提了,怎么努力都不行,必须承认学习语言是要天赋的。但是,我可以读,※※不离十,因为法语单词十有※※和英语一样。

话说那天,我从小报上先是看到了这张照片。当时我并不知道照片的背景就是鼎鼎大名的马丘比丘,标题我是看懂了《Le tour du monde en deux ans!》——两年环游世界。有点儿意思。马马虎虎,含含糊糊,结结巴巴,磕磕绊绊地读懂了文章里的几个关键句子,“为实现梦想,他们抛下了一切”;“从戈壁沙滩到※※冰雪覆盖的小村,经过尘土飞扬的埃及村庄,智利的火山,斯堪的纳维亚的公园,新西兰的绿色风景......”。越来越有意思。“在我们需要这笔钱起大作用的时候,我们不想等到60岁的时候再享用!”这是Martin微笑着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清空他们的退休帐户的时候说的话。这句话足以使我的脑海里一天都在电闪雷鸣。

http://www.ungrandvirage.com/home_page/general_intro.html——这是他们俩游记的网站。在网页显著的地方写着下面的一句话:“Dans 20 ans, vous serez plus déçus par les choses que vous n’avez pas faites que par celles que vous aurez faites. Quittez le port.” ——Mark Twain 这句法语看得还不太明白,但是马克吐温,他说英语,咱熟。上网查了查,原文如下:“Twenty years from now you will be more disappointed by the things that you didn't do than by the ones you did do. So throw off the bowlines. Sail away from the safe harbor. Catch the trade winds in your sails. Explore. Dream. Discover.” 马老以前干过水手,所以用了一些专业名词。我试着翻译:“20年内,你还没干的事儿和你已经干过的事儿相比,前者者会让你更遗憾。所以,解开你的帆索,驶离安全的港湾,让信风鼓起你的风帆。探索,梦想,发现”。意思是全明白了。Lynda Paquette 和 Martin Parent是两个普通人,一个35,一个36。他们花了5年时间准备,辞掉薪水不错的工作,卖掉房子和车子,清空了他们的退休金账户,怀揣6万去实现环球旅行两年的梦想。“libre totale”(彻底自由),我就是inspired by这种奋不顾身。

那天下班回家,我举着半张撕下来的小报,吐沫横飞地给翠西描述我的梦想,不,我们的梦想。翠西毫不犹豫地灭了我:不靠谱。什么都没有,我是苦力,翠西还在上学,攒6万?每天有肉吃就已经不错了,总不能把这个也戒了吧?我的熊熊大火变成了袅袅青烟。

这几年间,我们和大家一样普通地活着。她上学,我做工;她毕业,我上学;她工作,我也工作,有了车也有了房,还有钱到Cancun这种的地方度假了,不经意间我们的家庭收入也挤进了中产阶级,虽然勉强扒着底线。直到那一天。我们和一对刚生了孩子的好朋友一起吃饭。以前,我们四个是可以促膝谈到心的,但是那天我们的聊天没超过十句。那孩子先是把一切能抓起来的东西往嘴里放,咬得动的咽下去,咬不动的,能扔多远扔多远。他爸妈轮流撅着屁股跑出去捡.... 回家之后,从生养孩子到生活的意义,我和翠西展开又一轮划时代的侃山。不要孩子,是我们的既定方针。“既然不要孩子,我们还等什么呢?”这句话是翠西说的,我必须承认。于是,死灰复燃,又成了燎原烈火。

两年。给自己一个期限,攒钱!不能再等了。我四张多了,翠西也三张多了。真到了65退休,太多想去的地方已经有心无力了。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就走,回来还是这把年纪。有学历,有工作经验,不愁找不到工作。房子、车子、票子,还能挣回来,什么也耽误不了。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有后半生的时间慢慢地回味这段经历。

干! 像Lynda Paquette 和 Martin Parent一样。两年内,我们也要攒下6万。到时候,辞了工,还了车,背起包去环游世界。房子?房子,我们得留着,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中国人这点儿小心眼儿,我们还有。如果这两年间出现什么意外,比如当前操蛋的经济危机,把工作丢了,期限到了,手里没有6万怎么办?去他XX的,把房子卖了。 Quittez le port!
[4 楼] 老黄猫 [泡菜]
14-3-14 01:07
环球旅行-纳斯卡图形(4)

Nazca
(2011-03-15 07:45:20)

3月9-10日

我们拿的是2010版的旅游书。书上说,从利马到Nazca10美元左右。一到利马我们就开始找长途车。秘鲁有很多长途车公司,跑不同的线路。我们找的几家公司,全部都是20美元以上。行情涨了,世界经济变化快。

到了Nazca,原价50美元飞Nazca Line,现在一律120美元。说是去年连续掉了几架飞机,还死了游客,航线被停运整顿了,原来有50架飞机,现在只剩了5架在飞。我的肉在疼,心在流血。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说,干什么都得趁早,这年景。就这世界经济,听说日本子又不坐劲,一次大地震好几年的发展又搭进去了。不过,翠西给我宽心。她说,你是愿意50元掉下来,还是多花70元保命呢。

要我说,120元也值。除了让你看全了鲸鱼、猴子、吓了一跳的狗、外星人、蜂鸟,还有什么一棵树、两只手、三角形、四方块等等,再送过山车、海盗船、摩天轮,加上自己的一裤裆汗,还有激流勇进。小飞机一共能坐7个人,正副驾驶和五个不怕死的乘客。乘客按体重排位,我屈尊坐了次席,翠西给咱※※丢脸了,坐最后一个。她单人独坐一排,一边一个窗口,左右逢源。她还以为是好事。

那么小的飞机在天上,比一片树叶强不到哪儿去。刚上天,我后面的外国妇女就吐了。我是头天晚上就没睡好,今天是抱着一颗死猪的心上来的,恐高症也治好了不少。翠西一个人在后面,开始还挺美。我们都只能看一面,她两面都能看,一条D5000舞得风雨不透。不过,一会儿就不行了,坐车坐最后一排还颠得厉害呢,何况天上。幸好就30分钟,刚好含着嗓子眼翻上来的那一口下来了,再多两分钟就喷出来了。

个人感觉Nazca Line很神奇,且不说这些能看出形状的图案,在天上看下去,还有很多很多无法说清楚的线条。我觉得那种笔直的直线最不可思议。想一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画出几十公里不打弯的直线呢?我家后院围墙没有20米还绕了几绕呢,我那还是用激光辅助划的线。另外,这帮人吃饱了撑的在自己看不见的情况下,在地上画这么大的图案又要干什么呢?据说有好多种解释,比如天象,季节,水源地图等等,没一个靠谱的,最多能牵强附会30%就不错。
           

《国家地理》有一集专讲Nazca Line,说Nazca这地区几乎完全不下雨,也没风,所以所有的痕迹都能保留下来,举例说1920年的车辙现在看上去还真真的。从天上看,Nazca Line的这块高原平的好像一张纸,灰色的地面上画了无数淡黄色的线。据说地表都是灰色的碎石,翻开这些石头,下面都是沙子,在沙子里挖大约6英寸,把石头码在两旁线条就成了,工程倒是不大。现代人就是无法理解或是想象这些古人建造这些工程的作用,现代思维全在死胡同里。

从飞机上下来到晚上我们坐夜车离开有整整一下午的时间,Nazca有网吧,但是没有无线网,而且网吧里电脑又脏又破,还都是西语键盘,完全不能用。我们孤魂野鬼般地在街上转。Nazca太小了,就一条像样的街,天气还爆热,一会儿我们俩就没地儿去了。忽然想起头天来的时候,到处找旅舍,曾经看到过一家旅馆里贴着WiFi的标。我们就奔这儿来了,进去以后问店家,小二说真有,一指墙上的纸,上面不但写着WiFi,竟然还有密码。我们俩央告人家,花钱让我们使一会儿。店家不同意,楞把我们俩请了出去。

我们俩站在旅店门口动起了歪心思。有密码,你还不让我们使?这时候两人脑子都好使着呢,一对就把密码对出来了,也就一人瞟了一眼的功夫。不能老在人家门口晃,翠西攥着Ipod走到马路对面,竟然还有一格天线,坐在路边的凳子上就没了。我们俩为了偷人家的网,轮流拿着Ipod站马路牙子上对着旅店门口伸胳膊。那天下午,店家肯定很奇怪,老看见一男一女两个中国人站在马路对面的树荫下,一会儿伸懒腰,一会儿做广播体操,就是不离开。
[3 楼] 老黄猫 [泡菜]
14-3-14 01:06
环球旅行-半年倒计时(3)

倒计时——于2010年9月7日

(2010-12-21 23:14:38)

四个包,两大两小,都买齐了。我指着墙角蹲成一排嘎嘎新的四个包问翠西:“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什么东西都买新的么?” 我自己抢答:“因为我们太穷了。以前啥都没有,所以现在什么都得买新的。”翠西昨天把防雨外套也买到了。她一边美滋滋地在镜子前试衣服,一边说:“东西越买越齐了,不走的理由越来越少了。”

离我们预定的出发日期还有整整6个月,开始了倒计时阶段。一切都在按照自然的安排逐渐展开。翠西的电话停了,我们改用了无合约的固定电话;车行打来电话通知我明年二月十九日收车;我的工作合同还有一个月就到期了,已经收到合同终止的通知,现在基本每天捏着鼻子去上班;我的电话今年十二月到期; 翠西参加健身计划一年了,小胳膊小腿见粗,时常在我面前做健美状;我今年骑了一夏天自行车上班,减肥成功;多年未愈的老腰病在我历来鄙视的中医针灸的治疗下基本痊愈了,不过仍未改变我对中医的看法。

行程路线是早在一年前就看好了,还有什么事要干?房子、孩子、机票、保险(医疗和旅行)、免疫、财务、装备,看来没什么嘛,让我“细说当年”。

房子

我们亲爱的侄女已经答应帮我们看一年的房子,巨大的解脱。可是看房子可没说管起来。房顶是07年新做的,在保修期里,要是真漏了,找谁?怎么找?上下水堵了漏了谁来修?电憋了,找谁?炉子、冰箱、洗衣机、烘干机出毛病了,怎么办?门前和后园子的草谁剪?树长虫了,谁管?秋天树叶掉了,谁扫?冬天下雪谁扫?一个89年出生的小女孩,你指望她能把这些事都干了?还有,房贷怎么还?账单怎么付?房客谁找?找什么样的?怎么收房租?房客不交房租了,怎么办?

孩子

我们的两只猫,贱贱和小六。我们亲爱的侄女也已经答应给我们代管,更巨大的解脱。我们亲爱的侄女居功至伟。一年一度的免疫针怎么打?怎么到兽医那里?两只猫共重超过20磅,她怎么扛?夏天让不让猫儿出门?出门回来谁给他们收拾干净?院子里散养的野猫们谁管?猫粮怎么买?猫砂怎么买?猫屎谁收拾?家里的猫毛呢?猫生病了怎么办?受伤了呢?卧槽,头大了。

机票

做环球机票的公司已经开始联系,看来有点儿早,它们现在只做到2011年8月的票。我还有后一半呢。而且环球机票都是一年有效,我们的行程绝对超过一年,估计要15个月。最好的办法是把行程截成两段,现在买前半程,路上再买后半程,所谓两个Open-Jaw。问题是,在网上选择路线的时候,机票价格都是环球票,看来必须找代理面谈,可是它们的办公室都在美国的旧金山(为什么都是旧金山呢?),我得安一部免费长途电话。

保险

我现在能想清楚的就两种,旅行保险和医疗保险。旅行保险,比如误机了,行李丢了,最惨的,不得不取消行程了等等,得买个保险。医疗保险呢,更不用说了。一年多时间,保不齐得有大灾小病,在哪儿病躺下了,一个外国人看病都得要了盒儿钱。我一朋友当年去佛罗里达,海滩上日光浴脚腕上晒出一个水泡,看急诊花了一千多元。《巴别塔》看过吧?不定哪儿打来一枪,指着直升机救命,你要没保险,下半辈子估计得为信用卡公司打工了。

防疫

针必须打。甲肝、乙肝、结核、霍乱、伤寒、白喉、狂犬病、脑膜炎、黄热病,大脑炎,还不算小儿麻痹和天花。仗着是从中国来的,当初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一年多都没有感冒过。现如今往回走,不得横练金钟罩铁布衫?!当然,不是所有免疫针都得打,先挑最重要的。我怎么记得小时候我已经打过一些了。那天打电话回家。俺爹说俺小时候体质弱,不敢多打,还一直发烧,就靠土霉素和四环素顶着。我可以张嘴给你看看证明。我惦记着,先打几个保命的,剩下的回中国打。听说※※的免疫制度不太安全,这是舍命不舍财的路子。

财务

钱,看样子是攒够了,根据翠西的小帐。为攒这点儿钱,费了洋劲了。衣服,不搓堆不买;鞋,穿坏一双才买下一双;吃饭,饭馆的门不知道朝哪儿开;电影,基本是从网上下来看的;音乐会,免费不?球赛,在家看电视,就着啤酒,连酒吧都省了。等到云开雾散时,现在出门是里外三新。

除了所有的花费,6万美金是准备出门的。我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机票,一人一万;陆地交通加各种门票,五千;去复活节岛和非洲看狮子必须跟团,五千;欧洲加澳洲每天的吃住定额一天一百,一共130天,一万三;还剩一万七留给南美、埃及和亚洲各友好国家,这些地面照顾穷人。回北京前后大概两个月,说好了的,小倩一顿,发条一顿,桐桐一顿,SB一顿....,其他人不好意思不请吧,再在家混两顿,估计差不多了。好在当年还有点儿人民币套在股票上,全部抛掉套现,反正也不让外国友人做A股,做了也赔钱。都威胁我说国内物价飞涨。我省着花,出门挤公共,奢侈一把就坐小巴。

装备

什么装备呀,写下来我就想乐,就是衣服、鞋和背包而已。要说学问,也有。一个背包放这儿了,让你把平日活着所需要的东西都放进去,要求能用一年。你试试吧。

先说衣服吧。在环球旅行的网站上,先驱者们的经验之谈,旅行最不应该多带的就是衣服。深以为然。首先,我们是准备跟着夏天走的。夏天需要什么衣服啊,T恤、短裤足矣。第二,先驱者的论断:路上可以随意添加。好处是,一,便宜;二,穿得跟本地人一样,减少引起坏人注意的机会。

我的

防水外套一件,抓绒衣一件,保暖内衣一件,T恤五件,长裤(可以卸裤腿)两条,短裤一条(?),防日晒长袖衬衫一件,泳裤一条,内裤八条,袜子6双+登山袜一双

翠西

防水外套一件,抓绒衣一件,T恤两件,长裤(一条可以卸腿)两条,长袖衬衫一条,内衣、内裤、袜子若干(不关你们丫的事)

基本所有衣服都是化纤制品,轻薄快干,基本上洗完迎风一抖就能穿上。不得不感叹现在的面料技术,现在的化纤衣物既不起静电,又透气排汗,还防臭。我的衣服好买,只要是中号,穿上就基本合身。翠西蔑视地说我是个普通人。而且我也不是特别在乎外观的人,人长得好就行。翠西就困难了,满世界没有她的尺码。从加拿大买到美国,从商店买到网上,凑齐这点儿东西真不容易。她在亚洲人种里不算出类拔萃的那种啊。

鞋一人两双,一双防水登山薄底快靴,一双凉鞋(可以当拖鞋)。睡袋一人一个。听说欧洲青年旅舍连被褥都另收费,防着他们点儿。再就是洗漱和翠西的化妆品了。一共两个大包,我的65升,翠西的50升(可以听她讲讲她买包的经历)。原则上,个人背个人的衣物,我还管背公共用品。

对了,真有装备——相机,上网本,IPod。翠西的相机是 Nikon D5000,镜头18-200,都是严格按照当年发条推荐的机型。他后来又推荐过Panasonic GF1和Sony Nex5,都被我严词拒绝。我其实挺喜欢Sony Nex5,可是那是翠西的相机。我的相机是Sony Tx5,防水、防震、防尘、防冻,那是禁蹬又禁踹,禁洗又禁晒,禁铺又禁盖,禁拉又禁拽。上网本和IPod都看好了,等着过节降价时候买。原则上是不买最新最好的,一路上颠沛流离、风尘仆仆,丢了坏了都不可惜。手表算装备么?我的是Casio Pathfinder,翠西的是Casio Baby G。

还有零七八碎。听说耳塞特别重要。我们一路,特别在欧洲基本都准备住青年旅舍的大通铺。据说每间卧室都会分配一个能打大分贝呼噜的胖子,在论的。晾衣服的绳子,要不洗完衣服晾哪儿啊。我准备买卷鱼线。我专门研究过Rough Guide出版的《First Time Round the World》,那里面有推荐携带的细表,我拣重要的带。

肯定还有事,比如卫星电视,上网,电话,该停就得停了。一路上的花销拿什么付帐?现金怎么带?信用卡方便,安全,可怎么收帐单?帐单收了怎么付?一点一点想吧。总之,别人能办到的,我们也一样。

大包买回来,先把能装起来的衣服、睡袋塞进去,背起来在家里走,舍不得放下,要不是妨碍抡菜刀,做饭都背着。这叫适应。我觉得就这么出门肯定让人笑话,哪儿有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出门的老旅行家呀。老农进城,一身条儿绒。算了,就这样吧,谁都有第一次,忍忍就过去了。
[2 楼] 老黄猫 [泡菜]
14-3-14 01:04
环球旅行-秘鲁 利马(1)

出发,立马杀奔利马
(2011-03-13 11:22:00)

3月7日-8日

利马没下雪,我还敢出汗呢。3月7日出发这天,在蒙特利尔我也出汗来着。早晨起床,拉开窗帘一看,外面一片白,夜里至少下了30公分雪。看着满天还在狂撒的雪花,我也出了一身汗,白毛汗。一整天家里的电视没换过台,全是天气预报,说是下午会放晴。心稍定。

傍晚5点多的飞机,下午2点就让小谢把我们拉到了机场。走也得走,不让走也得走的意思。下午天气准时放晴,飞机还是晚点了。在Miami转机,那机场大的,马蹄形的建筑,缺德的Lan在另一边的尽头,没有滚梯,没有Shuttle Bus,我们俩又走出一身白毛汗。

第一次到南美洲。秘鲁(估计读错这两个字的人不少),首都利马,主说西班牙语,全国人口,肯定比中国少。利马挺破旧的,人们看着活得也不愉快,微笑的少,乐于助人的也少,大街上喇叭声一片,谁都不能等。长途车站附近像个大厕所,走过去直辣眼。倒是市中心一带保留着西班牙殖民时代建筑的特征,还挺宏伟。我们去过的墨西哥城、哥斯达黎加的圣何塞,现在的利马都很相像,一定有一个中心广场,周围肯定是一圈宏大的建筑,一定得有一个辉煌的邮局,银行也一定得让你看得出财大气粗。

利马竟然也有唐人街,再次对国人致敬。唐人街照例有牌坊,满街都是卖东西的人。你要看见有人举着一个盆,挥着两个塑料袋冲过来,别拿村长不当干部,那是生意人。极少有真的※※开商店,所以我们走进去,有李逵要抓李鬼的冲动。我愿意※※都在做大买卖,地产、银行什么的,最损得是大批发商,把中国的塑料盆、肥皂、电镀水壶什么的运过来,发给当地人,让他们供在玻璃柜子里卖。

中国人对世界最大贡献是——饭。从机场出来的出租车上司机就说,到处都是中餐馆,当地人叫Chifa。我困惑很久,半夜门捷列夫似的,突然醒悟,敢情就是咱中文“吃饭”哪。Chifa里有一道菜叫Chaufa,顺着我这思路,你也能看懂秘鲁语,不就是“炒饭”呗。

今天中午吃饭犯了旅行家的大忌——吃生冷,还都是海货。当地的名菜——Ceviche 是把生的鱼虾、贝类等等泡在柠檬汁里,泡一段时间后,当熟菜吃,咱中国泡菜的意思。反正我看满餐馆的当地人都在吃。晚上了,肚子还没什么反应。到底看看我那700多元的防疫针值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