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
43 2
[1 楼] 唐三彩123 [泡菜]
14-4-15 07:59
    拴马桩石雕是※※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它原本是过去※※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拴马桩造型多样,风格独特。其通体可分为桩顶、桩颈、桩身及桩根四大部分。桩顶为圆雕造像,其造型样式甚为丰富多彩,大体有猴、狮人、人骑兽和多人组合五种类型。有寿星、和尚、仙童等神话传说中的角色,也有群雕形式的戏曲、文学形象,还有多角度反映乡村人民生活情态的作品,其中表现人物的类型尤为突出。在人物造型中,以各式各样的骑兽者为数最多。其人物神态生动逼真,有的喜笑颜开,有的和祥慈善,有的冷峻凶恶,有的沉静安逸。其人物姿势或俯身前冲,或扭头仰视,或驼背卷耳,或自然端坐,或身驱斜倚,或踩球挂铃,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骑兽者以青壮年为主,也有老人与孩童,跨下之兽以狮居多,也有马、麒麟、大象等,骑兽者多架鹰、背负大山、肩爬猴子、蟾蜍等动物,还常表现出人与兽亲昵的关系。骑士头上有戴盔或戴螺式尖小帽、护身尖顶帽、圆顶帽、圆斗式“喇嘛帽”,以及缠帕、留长辫等不同样式;身上装束则有披甲、穿皮袍、单衫或阔袖长衫等;手中有执鞭、托瓶、拿烟斗或徒手捉狮耳、单手扶帽沿等。不骑兽的人物造像见到较多的是坐在石鼓上或莲花上的儿童,次为戴毡帽抱乐器的乐师。多人组合的桩顶造像也出现有妇女、老人和幼童,均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桩颈为顶、耳之间的联结部,常处理为双层。上层作圆鼓形,带四桩的阁形或花瓣形等,以承托主体造像;下层常在方柱体坯上刻画出浮雕,有鹿、羊、马、花鸟、云水、彩带等图样。桩身多为四棱柱形,素面净身,有的在前、左、右三面布有竖条状浮雕图案,最常见的有缠枝花、卷草、云水纹等。桩根为尾根部,呈楔形,常埋入地下70至100厘米。
本帖最后由 唐三彩123 于 2014-4-15 07:59 编辑

[3 楼] 唐三彩123 [泡菜]
14-4-15 08:02
p2
[2 楼] 唐三彩123 [泡菜]
14-4-15 08:00
    拴马桩石雕是※※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它原本是过去※※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实用条石,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拴马桩造型多样,风格独特。其通体可分为桩顶、桩颈、桩身及桩根四大部分。桩顶为圆雕造像,其造型样式甚为丰富多彩,大体有猴、狮人、人骑兽和多人组合五种类型。有寿星、和尚、仙童等神话传说中的角色,也有群雕形式的戏曲、文学形象,还有多角度反映乡村人民生活情态的作品,其中表现人物的类型尤为突出。在人物造型中,以各式各样的骑兽者为数最多。其人物神态生动逼真,有的喜笑颜开,有的和祥慈善,有的冷峻凶恶,有的沉静安逸。其人物姿势或俯身前冲,或扭头仰视,或驼背卷耳,或自然端坐,或身驱斜倚,或踩球挂铃,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骑兽者以青壮年为主,也有老人与孩童,跨下之兽以狮居多,也有马、麒麟、大象等,骑兽者多架鹰、背负大山、肩爬猴子、蟾蜍等动物,还常表现出人与兽亲昵的关系。骑士头上有戴盔或戴螺式尖小帽、护身尖顶帽、圆顶帽、圆斗式“喇嘛帽”,以及缠帕、留长辫等不同样式;身上装束则有披甲、穿皮袍、单衫或阔袖长衫等;手中有执鞭、托瓶、拿烟斗或徒手捉狮耳、单手扶帽沿等。不骑兽的人物造像见到较多的是坐在石鼓上或莲花上的儿童,次为戴毡帽抱乐器的乐师。多人组合的桩顶造像也出现有妇女、老人和幼童,均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桩颈为顶、耳之间的联结部,常处理为双层。上层作圆鼓形,带四桩的阁形或花瓣形等,以承托主体造像;下层常在方柱体坯上刻画出浮雕,有鹿、羊、马、花鸟、云水、彩带等图样。桩身多为四棱柱形,素面净身,有的在前、左、右三面布有竖条状浮雕图案,最常见的有缠枝花、卷草、云水纹等。桩根为尾根部,呈楔形,常埋入地下70至10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