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贡觉县三岩地区的风光侧漏
1174
19
[1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2:39
三岩“帕措”是当前世界并不多见的父系氏族的残留,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父系氏族部落群的一些基本特征。在藏语中“帕”指父亲一方,“措”指聚落之意,“帕措”指“一个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部落群”,也就是※※传统观念中的骨系。帕措既有氏族的特征,又有部落的职能,基本上是一个父系社会。但帕措拥有更为严密的组织结构和鲜明的氏族※※议会特征。三岩的帕措组织称为“父系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旧时广义的三岩地区包括金沙江两岸的今贡觉三岩、今四川 白玉县山岩,以及周边四川巴塘、※※芒康和江达沿江部分乡村。这一地区的社会形态与其它藏族地区全然不同,被学术界定名为“原始父系制残余”,存在得好生奇怪。关于这一群体的来源,有人在江对岸的白玉山岩做过考察,提出“阿里古格后裔”、“吐蕃贵族后裔”、氐羌南下与土著结合……之说等等。 三岩地区是一个行政区划,但它首先是作为一个地域概念而存在的。清朝末年刘赞廷在《边藏刍言》、《武城县志》中记载,三岩“总面积二万八千七百八十方里,其疆域北至玛隆与同普县界,东北以巴坝山顶与白玉县界,东与巴安县界;东以宗巴,南至日吉桑乡,以东属巴安,以西属武城,南以支巴水沟与宁静县界,西以吉池岭与贡县界 。 ” 在藏族传统的地域观念中,三岩地处四川和※※交界的金沙江峡谷两岸,其东部大致包括今四川白玉县的山岩乡、沙玛乡、盖玉乡和巴塘县甲阴乡的部分地区;其西部为今※※贡觉县三岩办事处和芒康县的昂多、戈波乡,其中以四川白玉县山岩乡和※※贡觉县三岩办事处为核心。 ※※上白玉的山岩与贡觉的三岩本为一家,1932 年由于《岗拖和约》的签订,江东岸那边的山岩划归四川白玉管理。自此三岩以金沙江为界,在※※习惯称之为“ 三岩 ” ,但在四川则习惯称之为 “ 山岩 ” ,成为两个地域概念不同的行政区划。[1] ![]() |
[20 楼] 行走田地间
[资深泡菜]
15-9-5 20:32
楼主这个帖子有意思,三岩地区真的没听说过,请多发帖子,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壮丽风光。
|
[19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10 04:14
三岩孩童。
![]() |
[18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10 04:03
三岩碉楼。 本帖最后由 康巴的汉子 于 2014-8-10 04:05 编辑
![]() |
[17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10 03:58
高原精灵--黄羊。
![]() |
[16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10 03:57
雪域之舟
![]() |
[15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3:22
高山牧场。
![]() |
[14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3:13
昌都风光。
![]() |
[13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3:1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12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3:06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11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3:0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10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2:59
※※阳光。
![]() |
[9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2:57
高山牧场小错。
![]() |
[8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2:56
雄鹰在飞翔。
![]() |
[7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2:54
三岩地区高山牧场。
![]() |
[6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2:52
高山牧场繁花似锦。
![]() |
[5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2:48
3三岩※※
翻阅※※的烟云,三岩仿佛一直存在于刀光剑影之中。1770 年至1780 年,三岩人“ 劫抢※※※※茶包,并毙护送人等 ”,“ 萨安(三岩)贼匪屡放夹坝,竟于驻藏大臣常住宿之地,劫掠巴塘副土司特玛骡马,实属无法纪” 。 1780年 ,清朝乾隆帝钦点,四川军与噶厦地方※※进剿三岩未果。最极端的事件是:“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四川总督鹿传霖派兵攻之,因人强山险,未能深入,反提银4万两与之,又割巴塘土司蒋工之地相送,名曰:保路钱,饬保大道不出劫案。嗣后不惟劫案迭出。”清※※恼羞成怒,再次用兵征讨三岩,却无功而返;光绪23 年(1887 )年前后川、滇、藏边务大臣赵尔丰曾三剿三岩,但都屡屡受折。直到清末宣统二年(1910 ),赵尔丰才联合德格土司攻克三岩,并改土归流,1912年三岩地区设置武城县,设委员1名负责管理全县事务, 划为巴安府(今巴塘县)。由此揭开了三岩一段 “ 王化 ” 的※※。 1919 年,※※地方噶厦※※用兵征服三岩,在雄松设立宗本。1950 年,※※※解放昌都地区,三岩宗、贡觉宗分别隶属于昌都解放委员会28 个宗之列。1959 年7 月,※※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了《※※地区区域的调整方案》,把三岩宗和贡觉宗合并为现在的贡觉县,于1959 年10 月1日成立贡觉县人民※※。最初三岩划为雄松、罗麦两区;1962 年又分为罗麦、雄松和木协三区;1988 年三岩撤区建乡时分为1 区6 乡,保留罗麦区,1997年又更名为三岩办事处(副县级),下辖克日、罗麦、沙东、敏都、雄松、木协六乡。 贡觉三岩一带在旧时是全藏最僻的地方,非强悍者不能存活,生为男人不会打家劫舍会被视为无能。必须坚守“病死为辱,刀死为荣”过一生。这一点可以从三岩人的《强盗歌》中略窥一二: 我骑在马上无忧无愁, 宝座上的头人可曾享受? 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 蓝天下大地便是我家。 我两袖清风从不痛苦, 早跟财神爷交上朋友; 从不计较命长命短, 世上没有什么可以留恋。 岩石山洞是我的帐篷, 从来不用学拉扯帐篷 凶猛野牛是我的家畜, 也不必拴牛羊在家门口。 因独自喝惯了大碗酒, 对头人从不会用敬语, 因独自吃惯了大块肉, 从不会用指甲扯肉丝。 我虽不是喇嘛和头人, 谁的宝座都想去坐坐, 我虽不是高飞的大鹏鸟, 哪有高山就想歇歇脚。 我侠义从不想找靠山, 双权长枪为我壮了胆, 我侠义是没有帮手的, 快马快刀是我的伙伴。 我侠客从不愿拜头人, 高高蓝天是我的主宰, 我侠客从不去点香火, 太阳月亮是我的保护神 旧时的三岩还盛行决斗。所谓决斗肯定就是拳脚对拳脚刀枪对刀枪,绝无半点暗算,也绝无半点逃避。以往,决斗是检验是否真男人的方式,这种习俗不但为三岩人信奉,一旦反目,生死相见,所以其他地区的人都不敢轻易地招惹三岩人。 好强斗狠和仇杀远非三岩人一生的内容。 三岩人是额头与眼睛纯净而明亮的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信仰、甚至他们的一生,都在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拼搏中体现出来,因而来得热烈粗犷,来得与众不同. ![]() |
[4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2:46
2名字来源
关于四川“山岩”名字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山岩“地势险要”,这一解释与 “ 山岩 ” 的地形相符:山岩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四周被海拔5000 米左右的陡峭高山四面环绕,为此刘氏有 “ 崇山迭耸,沟溪环绕,森林绝谷,出入鸟道,形势危险 ” 的形象描述 〔2 〕 。其二是说※※上的山岩人以“剽悍”、“好斗”、“野蛮”和“抢劫”著称,外地人提及山岩人,无形中会产生一种恐惧之感;所谓“穷山恶水出※※”,外地人遂以“山岩”蔑称(“山岩”在藏语中还有“劣土”之意)山岩人民。1919 年,※※噶厦※※派藏军驱逐川军出藏,在三岩设宗,第一任宗本见山岩人衣衫褴褛、打赤脚,生产和生活状况都很原始,而且生性好斗,不受人管辖,遂将“山岩”这一绰号用作地名。 关于 ※※ “ 三岩 ” 的来历,刘赞廷提供了另外一种解读“以吉池为上岩,雄松为中岩,察拉寺为下岩,总其名曰三岩〔3 〕 ” ,认为 “ 三岩 ” 是上岩、中岩、下岩等三地的总称,这也是江西这边名字的来源。 总之,无论“ 山岩 ”还是“ 三岩 ”(又名 “ 山暗 ” , “ 三暗 ”、“ 三崖 ”、“ 三艾 ”、“三芟 ” 和“ 萨安 ”等),都属音译问题,实际上是同一地域概念。由于该地处于历代※※※※与※※地方※※之间的缓冲地带,※※上“ 尚不属藏,亦未服汉管”。由于地势险恶、土地贫瘠,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三岩人以抢劫为生,并以血缘为根基组织起来一致对外;清史曾记载三岩为:“ 化外野番,不服王化,抢劫成性,不事农牧 ” 。《清实录》称三岩为 “ 山暗巴系同藏大道 ” ,指的是:它是四川与※※ “ 茶马互市 ” 的必经之道,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康区分南北两条进藏大道,北路由德格到昌都,南路由巴塘到昌都,三岩位于这两条茶马古道的※※。为此“三岩人屡放夹坝,明火执仗,商旅不畅,深为※※※※与※※地方※※所患”。有文献记载三岩人“ 恃其地险人悍,弹丸之地,梗化二百余载,朝廷用兵屡矣 ” ,足见三岩与地方※※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 ![]() |
[3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2:44
三岩地区地处※※与四川交界处金沙江峡谷,山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三岩地区
人民通过修建碉楼式建筑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外敌入侵。 三岩碉楼式建筑的防御性不错,易守难攻,可是抗震、采光、防火方面很差。 ![]() |
[2 楼] 康巴的汉子
[泡菜]
14-8-7 22:43
三岩地区地处※※与四川交界处金沙江峡谷,山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三岩地区
人民通过修建碉楼式建筑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外敌入侵。 三岩碉楼式建筑的防御性不错,易守难攻,可是抗震、采光、防火方面很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