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行(16)拜谒杜甫草堂
53
0
[1 楼] 夏威怡
[泡菜]
14-8-20 11:19
公园759年,杜甫避乱入蜀,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借朋友们的帮助,营建草堂居住。寓居草堂4年多的日子,杜甫写就流传至今的有240多首诗。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里创作的。草堂初建时占一亩,庭院里有池塘、水井和引水的连筒。杜甫和家人栽下各种树苗,开辟了菜圃和药圃。后世的人们满怀感激和崇敬之情,代复一代地维护和重建着草堂,规模逐渐扩大。
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圣地”。五代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茸扩建,逐步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今天的草堂旧址完整地保留着清嘉庆重建时的格局。 最近拜读河北日报郝斌生先生的文集,里面有篇文章叫《杜甫的另类写作》。作者从拜杜甫草堂和入杜甫研究会有感而发,认为诗圣杜甫也不曾免俗,亦献赋媚上、礼赞权贵。如天宝13年,杜甫在上表《封西岳赋》中说“今圣主,功格轩辕氏,业纂七十二君,风雨所及,日月所照,莫不砥砺。”郝先生说得不是没有道理,人无完人,哪怕是圣人。这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其粉饰太平和阿谀奉承之诗句也屡见不鲜。不过想一想,历朝历代,文人这个特殊的阶层,既被朝廷利用,又被朝廷蹂躏。从狭隘的思维方式理解,朝廷利用你时,仕途平坦,吃香喝辣,知遇之恩,要报达,难免歌功颂德;朝廷蹂躏你时,罢官贬职,风吹雨打,酸甜苦辣,要发泄,不免慷慨激昂。超时代和人性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纯圣人是不存在的。也正因如此,这些诗人才显得有血有肉,才更可亲可爱。当然,大家一致公认的圣人,必有超常人之处。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们应把精华部分不断地发扬光大,把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思想和智慧不断凝聚升华。 如果少陵野老在草堂多住几年,是不是传世的现实主义佳作会更多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