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家
54
1
[1 楼] 夏威怡
[泡菜]
14-9-16 10:45
提起泸沽湖的摩梭族,人们自然想到“走婚”和“杨二车娜姆”。
的确,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摩梭人,今天仍然维系着母系社会独特的婚姻和家族传统,有“女儿国”之称。他们的年轻男子叫“阿牛”,女子都称“阿夏”,外祖母、母亲、女儿为家庭的主要生活支,祖父、父亲的关心照顾为辅助形式。 拉我们的面包车司机和这里的摩梭人比较熟悉。他带我们到洛洼村一户摩梭人家“深入生活”。这是一个典型的摩梭人家:外祖母、母亲、女儿,标准的摩梭建筑:祖母屋、花楼、草屋和经堂。花楼是不轻意让人进的,我们来到祖母屋。大大的木楼里有些灰暗,起居、做饭都在屋里。老祖母非常热情,虽然语言不通,从那通红的、苍桑的、堆满质朴笑容的脸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老人家的热情。把大家让进屋后,外祖母和母亲马上在屋子※※点起柴火,吊上水壶开始煮茶,并拿出小吃。一会儿,即将成人的女儿也盛装赶来。我们忙不迭地抢镜头拍照,一家人很好地配合着。 临走,大家要拿些钱给老祖母,她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推开了。在院外临街刚刚建成的两层楼门廊里,我们和懂汉语的40岁左右的母亲攀谈了一会。她介绍说,这个两层楼是她家筹钱盖的,租给外面人经营,自己每年收3万多的租金。当我们问及她和阿牛的关系时,她并不讳言,说一直很好,盖楼的钱他也出了不少。慢慢地,我们了解了,摩梭人的走婚,即所谓的“男不婚女不嫁”,并不是没有婚姻,而是形式不一样,内容有许多是和其他民族一样的。他们的婚姻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自由恋爱。交往不混乱,讲求一对一,相对也是稳定的。并不是今天跟你,明天跟他。婚姻也是透明的,结婚和离婚也是讲究一定程序的,谁和谁走婚到一定程度关系稳定了,全村人都知道。只是,阿牛晚上到阿夏家,天不亮就走,白天不在阿夏家住,是和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的。男人同样要承担责任和义务,而且是两方面家庭的。 泸沽湖刚开发开放时,曾吸引了大批猎奇的中外男游客,他们怀着一种不太纯的目的,欣然前来,但又悻悻而去。他们误解了走婚,以为到了晚上,是个男人就可爬到“阿夏”的花楼木窗下谈情说爱。当然,在这方面,杨二车娜姆的开放和高调张扬,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具有些传奇色彩的摩梭女人,后来罩上女歌手、作家、旅行者、演员等多个光环,现在还要加上个“商人”的头衔,她应该是从摩梭族中走出的一个名人,但她不是摩梭女人的本性代表和形象化身。 怎样把岌岌可危的摩梭文化保存下来,当地也在做着一些工作。比如提出“村内游,村外住”、“改造如旧,修新如旧”的摩梭家园建设保护理念,建成由莫言提名的“摩梭博物馆”等等,这些都是不错的作法。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当地人真正明白,摩梭文化保留得越原始,摩梭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才越大,当地※※领导更不能产生急功近利思想,这项工作是最艰巨的。 ![]() |
[2 楼] 夏威怡
[泡菜]
14-9-16 10:46
摩梭人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