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3-30 23:05
喜欢捣鼓相机,从胶片到数码,跨度30余年。就数码而言,本人还算得上是国内最早接触数码的了(从80万像素的奥林巴斯玩起的)…… 说来真的很惭愧,“拍照”拍了30多年,照片也拍了无数张(也有好几万了吧),但水平几乎没啥进展,一直停留在旅游留个影和完成单位日常工作照片的水平。 仔细体味:摄影与拍照真的不是一回事喔!!!如今摄影器材发展太快,已经到了“照片人人会拍”的年代;而摄影,哪怕只是一张好的作品(尤其是大师的作品)就能让人回味无穷! 最近退休了,刚开始添了点器材认认真真地学习“摄影”并下决心驻足无忌,老兵新学,真诚地希望与新老摄友们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更希望能在论坛得到摄影高手的指点。 网络是个好东东(退休前咱还兼过门户网站的网管),定能给人无穷乐趣…… 今在知名摄影网站无忌论坛立贴自勉: 凡是开头难,决心已下,贵在坚持,相信本帖能如实记录本人(无忌论坛名——老兵新学)是如何在众多摄友的勉励和论坛高手的指点下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一点一点地变“拍照”为“摄影”的……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3-30 23:34 编辑
|
[20 楼] 无甲也无马
[泡菜]
19-12-27 22:56
|
[19 楼] krisyao
[泡菜]
19-12-20 00:43
|
[18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12-19 10:28
来无忌近9个月,边走边拍玩摄影。 感悟摄影,自以为退休以后小有进步。 至少,咱这相机镜头对准的目标在改变! 以往拍的几乎都是单位的工作照和家人的旅游片, 玩起摄影,对身边的啥都感了兴趣,几乎啥都想拍!
小结这9个月: 相机随身,边走边拍。 咱先玩微距拍花卉,先拍郁金香,后拍荷花,尤其是拍荷,拍了好多好多…… 边走边拍,拍拍就发生在身边的变化…… 暑假回老家,不出家门天天拍日出,感悟这清晨的光影…… 拍潮水,钱塘江大潮小潮,拍了七八次,淋到了潮水也拍到了几张片片…… 拍秋色,看到一位摄友连续在朝晖拍银杏,咱也以银杏为题材拍呀拍…… 感觉同一题材,拍着拍着似乎会找到一点感觉。 起不来早,贪不来黑,赶不上最美的光影, 但咱得扬长避短,多走多拍, 恭候这蓝天白云,享受这身边美景!
回过头来顶顶自己这励志的帖子, 同时也想利用此贴整理一些早期数码相机拍摄的一些片片: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12-19 10:38 编辑
|
[17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5-20 07:43
读过的一本好书《※※※的风光摄影笔记》
读书体会:
1、初步了解了大师大片的摄影流程, 有目的、好辛苦、不折不挠…… (所以咱玩摄影的正确定位该是随便拍拍,边走边拍,自娱自乐); 2、看到了大师的大片也必须后期,作者有的照片修片数小时甚至于反反复复好几天…… (从此咱拍片也改为RAW+JPG并开始学习ACR,两条腿走路,受益匪浅); 3、加深了对摄影配件(三脚架、滤镜、快门线等)重要性的认识; (出门带脚架的次数多了,买了偏振镜、快门线,尤其是喜欢上了这“2秒自拍”功能……) 4、还有,正是他的这本书把咱引到了无忌,呵呵,很不错的摄影论坛我……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5-20 08:03 编辑
|
[16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5-18 16:43
入驻无忌,想变拍照为摄影。转眼2月有余,收获似乎颇丰:已经开始找到了那么一点点摄影的感觉…… 先后在论坛捣鼓了几个帖子,除本贴外帖子《卡片机拍花草》不断更新坚持了下来也已小见成效(呵呵,百度已能搜索到啦),为深入学习摄影增添了动力。 没想到的是无忌2个月,让我在继续使用6D(全画幅)拍照的同时又重新启用了卡片机——太方便了,可以随时带在身边! 下面是本人几个帖子的链接,除《卡片机拍花草》外,新开《边走边拍系列》:【拍点杭城美景】【留住杭城记忆】…… 欢迎指导,欢迎交流!
重新启用卡片机(索尼RX100)拍些花花草草感觉还真不错……/thread-1449742-1-1-1.html
边走边拍系列【拍点杭城美景】/thread-1454816-1-1-1.html
边走边拍系列【留住杭城记忆】/thread-1455051-1-1-1.html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5-18 17:13 编辑
|
[15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5-16 20:20
嘿嘿,驻足无忌,老兵新学,希望能变“拍照”为“摄影”。 记得3月8日咱注册无忌,3月30日在此立贴自勉,转眼已近2个月。 期间,去了趟云南和台湾留了些照片;平时锻炼走路相机随身,走到杂就哪拍到那……坚信美景就在身边! 回想起来,这两个月真的收获颇丰,体会有三: 其一,有个论坛,总想往上面捣鼓几张东东(虽谈不上什么作品,但总想看到自己的进步),鞭策作用不小喔! 其二,想拍照片,没必要一味去追器材了(庆幸自己没成“器材党”,无底洞喔……),将就着先用好已有的设备吧。 其三,多读点书,多用RAW+JPG拍照,认真学点后期——“两条腿走路”或许进步更快。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5-16 20:49 编辑
|
[14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5-3 22:16
数码暗房学习记录:RAW修图-4(天空捣鼓成了蓝色,局部也尝试作了些微调……) 感觉这RAW格式修图的调整空间很大……得花些功夫慢慢学。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5-3 22:21 编辑
|
[13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5-3 22:15
数码暗房学习记录:RAW修图-3(尝试将天空换了颜色)
|
[12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5-3 22:10
数码暗房学习记录:RAW修图-2(调了高光与阴影——压暗了天空加亮了岩石)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5-3 22:14 编辑
|
[11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5-3 21:53
数码暗房学习记录:RAW修图-1(草修原图——与相机JPG直出效果差不多)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5-3 22:12 编辑
|
[10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4-6 19:15
老兵新学 发表于 2015-3-31 23:02  回顾:所使用过得奥林巴斯“第一代”数码相机
80万像素,1.5寸屏,2M卡……当属奥林巴斯旗下的“第一代”数码相机。 当年(应该是2000~2001年间吧,一时记不起来了,查实再补上)为单位购来拍一寸证件照片用,直接用喷墨打印机打印照片。 清晰地记得当时摄影界普遍认为:数码相机只是供玩儿的,区区80~120万像素,是不可能取代胶卷的……呵呵,是科学惊人的发展又一次让专家的”预言“失灵了! 补充: 网上找的—— 奥林帕斯D-500L 发布日期1997年09~10月 影像传感器 CCD 有效像素80万 等效35mm画幅焦距50mm-150mm 测光模式 点测光, ESP 快门速度 1/4-1/1000 s 电池 4节AA电池 重量490g……
|
[9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4-2 14:51
回顾:胶片时代 经常使用是海鸥135相机
虽然在再早一些(初中阶段与下乡时),也曾借同学与朋友的120、135相机玩过,但机会真的不多——那时相机十分昂贵,高高在上,仅公家和很少个人的才能拥有。 直到1985年我们县(德清县)被列为了世界银行农村改水项目县,当时在改水办工作的我才有缘开始接触135海鸥胶片相机并批量拍摄照片记录工程进度。 胶片时代,咱拍的照片数量似乎也不算少了:20多元一个的富士/柯达胶卷(冲印还得再化上几十元),一个胶卷36张(运气好时能多1~2张),估计先后也捣鼓了好几百个……
呵呵,这论坛咋的,30分钟后就不能修改帖子(也不能删除),这帖子咱还没写完哪……
虽然在再早一些(初中阶段与上山下乡时),咱也曾借同学与朋友的120、135相机玩过,但机会真的不多——那个年代的相机十分昂贵,高高在上,仅县级以上的文化馆和公家一些部门以及极少数的个人(呵呵,要高大上喔)才会拥有。 直到1985年我们县(德清县)被列为了世界银行农村改水项目县,当时在改水办工作的我才有缘开始频繁接触135海鸥胶片相机并批量拍摄照片记录这工程进度和各项活动(大型活动县文化馆会派人来拍)。 胶片时代,咱拍的照片数量似乎也不算少了:20多元一个的富士/柯达胶卷(冲印还得再化上几十元),一个胶卷36张(运气好时能多1~2张),估计先后也捣鼓了好几百个…… 呵呵,按当时的收入(记得当时我们一个月才百来元、几百元的工资……),个人要不是“万元户”的话几乎是买不起胶卷、玩不起摄影(拍照)的喔……那时候的国产海鸥相机真的堪比现在的“长枪短跑”——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4-2 14:55 编辑
|
[8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4-2 14:15
回顾:胶片时代 经常使用是海鸥135相机 虽然在再早一些(初中阶段与下乡时),也曾借同学与朋友的120、135相机玩过,但机会真的不多——那时相机十分昂贵,高高在上,仅公家和很少个人的才能拥有。 直到1985年我们县(德清县)被列为了世界银行农村改水项目县,当时在改水办工作的我才有缘开始接触135海鸥胶片相机并批量拍摄照片记录工程进度。 胶片时代,咱拍的照片数量似乎也不算少了:20多元一个的富士/柯达胶卷(冲印还得再化上几十元),一个胶卷36张(运气好时能多1~2张),估计先后也捣鼓了好几百个……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4-2 14:28 编辑
|
[7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4-2 11:26
ok298 发表于 2015-4-2 09:47  敬等老哥大作!我也是个[老兵新学之人]从18到单位工会搞美术宣传开始(120老胶片)现也三十多年,我还得几年才退那。 谢谢摄友的支持和鼓励!咱先前虽也借来120相机玩过,但机会不多;后来搞世界银行农村改水项目,有缘接触135胶片相机批量拍摄记录工程进度;数码时代单位因拍证件照的需要早早接触到数码,接着搞健康教育和网站建设几乎天天捣鼓相机……呵呵,一直在完成任务——拍照片啊,后悔没好好把握机会,没努力深入学习,以至于摄影水平基无上进喔! 感悟太迟啦:原来拍照和摄影真的不同!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4-2 11:31 编辑
|
[6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4-2 10:55
老兵新学 发表于 2015-3-31 23:02  回顾:所使用过得奥林巴斯“第一代”数码相机
80万像素,1.5寸屏,2M卡……当属奥林巴斯旗下的“第一代”数码相机。 当年(应该是2000~2001年间吧,一时记不起来了,查实再补上)为单位购来拍一寸证件照片用,直接用喷墨打印机打印照片。 清晰地记得当时摄影界普遍认为:数码相机只是供玩儿的,区区80~120万像素,是不可能取代胶卷的……呵呵,是科学惊人的发展又一次让专家的”预言“失灵了! 补充一些关于该相机的数据以及八年前([原创 2007-3-15 12:36:30] )咱在和讯博客上的杂谈: ——这数码技术的发展就是惊人。不到十年功夫,一下子从几十万像素发展到了几百万、上千万像素。与此同时,相机的像素虽越来越高,成像的速度越来越快,图像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但同比价格却越来越低。毫无疑问,普通的数码相机在今天肯定已经算不上是一种时尚的消费了。而且,数码技术的发展本身也早已超越了当年摄影专家们的预言(记得当年写数码摄影书籍的专家都认为胶卷相机不会灭亡,至少是在专业摄影领域。)。事实上,如今专业型的高档数码相机已经将传统的胶片相机给淘汰尽了。我想,事到如今,恐怕再也不会有专业的摄影师不会捣鼓这数码相机了吧。
——回顾当年(也就是在七、八年前吧),因单位需要拍一寸的证件照片,于是向领导提议买了一个当时肯定算是很时髦的数码相机:Olympus的,80万像素,3倍光学变焦,1.5寸显示屏(但不能用屏幕取景!),原配的2M卡不够用,记得化了600多元钱添了个8M卡。如今看来简直是“玩具”级的相机,连卡在一起当年的价格可是7000多的大洋喔!虽可用4节5号电池供电,但这相机实在是吃电大户(4节5号新电池仅十来个照片可拍。)因此在实际使用时拖个变电器,几乎没用过电池(实际上是如此耗电,根本没办法动)。好在是拍证件照片,固定用了几年。因电耗实在够厉害,几年间总共还配过3个Olympus原厂的变电器(每个的价格也需三、五百元)。此外,这相机照片的存储速度慢的可怜:80万像素的一个照片要等相机的红灯一闪一闪地闪好长好长的时间才能按拍摄按钮继续拍下一张照片……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4-2 10:58 编辑
|
[5 楼] ok298
[泡菜]
15-4-2 09:47
敬等老哥大作!我也是个[老兵新学之人]从18到单位工会搞美术宣传开始(120老胶片)现也三十多年,我还得几年才退那。
|
[4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4-1 22:21
回顾:个人拥有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宾得Optio-MX4“怪机” 400万的像素(CCD),10倍光变,180°的翻转屏,还可以进行320*240摄像——在当时算是比较超前的了。因其外观与常见的相机不同而被戏称为“怪机”。 记得那时“淘宝”起步不久,虽在淘宝网站上成交,但还是小心翼翼地赶到杭州的实体店取货。买的是港行,2650元,加上1G的SD卡(600元),共化3250元。 说来震撼的是宾得的质量:2004年的机器居然至今还能正常开机使用,照片的色彩和清晰度也还看得过去…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4-1 22:42 编辑
|
[3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3-31 23:02
回顾:所使用过得奥林巴斯“第一代”数码相机 80万像素,1.5寸屏,2M卡……当属奥林巴斯旗下的“第一代”数码相机。 当年(应该是2000~2001年间吧,一时记不起来了,查实再补上)为单位购来拍一寸证件照片用,直接用喷墨打印机打印照片。 清晰地记得当时摄影界普遍认为:数码相机只是供玩儿的,区区80~120万像素,是不可能取代胶卷的……呵呵,是科学惊人的发展又一次让专家的”预言“失灵了!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3-31 23:04 编辑
|
[2 楼] 老兵新学
[泡菜]
15-3-31 22:11
闲聊:“拍照”与“摄影”的区别(一)
个人认为, “拍照”与“摄影”是有区别的: 仔细琢磨—— 拿个相机,朝自己这一帮子人拍,如旅游留影、活动纪实,只要照片清晰地记录了点什么,“拍照”的任务就算圆满完成(当然,如此拍照也算是“纪实摄影"喔); 拿着相机,镜头很少对准自己这一帮子人,大千世界,啥都想拍,光影瞬间,创意无限…… 或许,相机镜头拍摄对象有意识的改变这才是所谓的“摄影生涯”的开始。
至于器材—— 拍照者,只要有个能拍照的相机就行!不是吗,如今连智能手机都已担当起这一※※使命; 摄影者,几乎没人不在器材上烧钱!!呵呵,尽管大师们都说“那后面的脑袋”更重要,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已有相当的水平,不一样的器材照出来的照片就是不一样的效果(所谓的”狗头出牛片“,纯属误导……相信没人会用狗头去搞创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器材需要一笔可观的投入或许是从”拍照“迈向”摄影“的第一道门槛。
本帖最后由 老兵新学 于 2015-3-31 22:3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