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 Planet---我摄影,我快乐】探访上海周边古迹
651
143
[1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0:05
松江镇
松江区文物古迹分布图护珠塔护珠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上,塔位于天马山的中峰之右。护珠塔又称宝光塔。因塔身倾斜,故又称斜塔。据清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十五《圆智教寺记》;“寺后护珠宝塔,宋元丰二年(1079年)横云里人许文全建。”又据《干山志》卷十记载:“宝光塔在干山之半,高七级,登览者极江海之观。”《干山杂志》:“宋绍兴丁丑,招抚使周文达奉高宗所赐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时显宝光,故名。”南宋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重修。据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戏祭神,燃放爆竹,因而起火,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毁坏,仅剩砖砌塔身。后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使底层西北角砖身渐被拆毁,形成一个约2米直径的大窟窿,以毛石垫补,因此塔身倾斜日趋严重。 大仓桥大仓桥位于松江城西,是一座高10余米,跨度50余米的五孔拱形大石桥,为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桥原名永丰,因桥南为松江府漕运仓城,故俗称大仓桥。旧志记:“西仓桥在钱径西,明天启年间,知县章台儒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曾作《西仓桥记》,以赞此胜迹。 仓城遗址松江的仓桥地区是古代松江最重要的水陆枢纽。自明代起松江每年往北京运粮的“漕运”的源头就在这里,由它带动了仓城繁荣。从宋代的安就桥、问俗亭至明清的云间第一桥、祭江亭和小普陀,无不见证了它作为邮驿孔道和官员迎送之所的悠远※※。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和康熙四十六年春,康熙皇帝两次南巡,舟抵松江巡察,即在祭江亭登岸,为松江地区的※※添上了浓重一笔。东西贯通的松江唐代市河,拥有形状各异,具有江南特色的大仓桥、跨塘桥等桥梁,这些设计合理、耗资巨大、结构精美的桥梁,充分显示古代松江的科技水平,它们是松江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杜氏雕花楼杜氏雕花楼为当地名绅杜岭梅的住宅,据杜氏后裔回忆,此楼建造于清代嘉庆年间。1998年该楼被列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四棣三进庭院式建筑,其建筑造型和雕刻艺术均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松江地区绝无仅有的古代建筑雕刻之精品,梁柱式结构系统,为一组较完整的清式中型民宅院落。第三棣是整个院落的主建筑--“雕花楼”,这是杜氏为其女儿结婚所造的新楼。其结构为砖墙立柱、穿斗式木构架,榫卯组合,圆木柱承重;屋顶为硬山式马头山墙,小青瓦白粉墙,色调素雅,典型的江南水乡民间古宅。其独特之处就是雕刻艺术。特别是一对木雕双龙抢珠,造型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堪称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品。 醉白池醉白池历经300余年,至今仍保存有堂、轩、亭、舫、榭等古建筑,并保持着明清江南园林风貌。醉白池始建于1644年,为明代画家董其昌觞咏处,也是名人学士常游之地。此园明末荒废,仅留下一些山石池沼和残旧的亭榭。清代顺治年间,华亭人顾大申得此园,重加兴葺。顾氏曾做过工部主事,擅长绘画,园林布局由他自己设计。因顾大申慕白居易、韩琦(北宋宰相)之风雅,故以“醉白”为池名和园名,颇为雅致。醉白池胜景颇多,有莲叶东南、花露涵香、半山半水半书窗、疑航、邦彦花像廊、雪海堂、四面厅、乐天轩、卧树干、池上草堂等十景。池上草堂建于清代宣统元年,以水石精舍、古木名花之胜而驰名中外,整座建筑凌空于池上。醉白池--堂上匾额“醉白池”三字,是邑人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墨宝。雕花厅是明代南安知府、松江藉名人张东海的后裔建造的清初古建筑,比苏州东山雕花楼早一百多年,是江南地方雕花细腻、不可多得的一座古建筑。四面厅系明代建筑,原为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泼墨畅吟之处,别名“柱颊山房”(又名东园),雪海堂是一座五开间的大厅,是清末宣统年间建造。因此原来的大厅前广植梅花,梅花开时,一片雪海,故叫雪海堂。 云间第一楼相传“云间第一楼”楼基原是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点将台(但无确切查考),上建楼座。20世纪30年代初,县长金庆章募款重修此楼,立横额“云间第一楼”,又竖《重修云间第一楼记》石碑。旧时松江城内房屋以两层居多,而鼓楼高达16米,堪称松江城中第一高楼,松江古称“云间”,故称之为“云间第一楼”。“云间第一楼”门楼的建筑风格取※※传统的双重檐歇山顶式,楼面阔五间,全部用柱子撑起。楼阁高耸空中,古楼清水砖墙,翘角飞逸,古色古香,与宋代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楼阁式建筑相仿,是解放初全国范围内所存两处梁柱式溯楼中的一处。 云间第一桥云间第一桥初名安龙桥,因横跨古浦塘又称跨塘桥,初建于宋代,系木结构大桥,南北向。北桥在明代某年端阳节相传一次龙舟节,观众挤于桥上,因超重而坍塌。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府王衡在旧址上重建石桥,是当时松江最大的一座桥。从此,改名“云间第一桥”,即现在的三孔大桥。该桥至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曾再度重修,呈三孔石拱桥,高8米,宽5米,长30米。拱券部分用青石砌成,桥面及阶栏杆则用花岗石。1986年,因年久失修,桥拱变形,部分石料在修葺时换成花岗岩石。东面桥拱上有同治年间镌刻的一条“云间第一桥”额,桥柱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之句。桥顶和桥薄墩十分纤秀。 松江※※寺松江※※寺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教寺院,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初名真教寺。明、清又经过多次重修扩充,因此,如今的※※寺既有元代时期的建筑风格,又有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是一座中外融合的※※※※※※教寺院风格的建筑。其中的邦克门楼始建于元代,重建与明代嘉靖十四年(1559年),后又历经修缮。邦克楼本是※※寺召唤※※※来礼拜而建的塔楼,而本建筑却是一座融※※※与中国风格为一体的门楼,在全国※※寺建筑中殊为罕见。北讲堂建于明代,为明代※※※少宗伯(爵号)马自强捐金缩造。南讲堂--建于清代,与北讲堂同为松江※※寺历代阿訇(宗教师)向海里发(寺院学生)或※※※乡老讲授※※、研究教义的场所,亦作为本地※※※议事之用。大殿北侧有古桧柏一株,植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坊间※※※传说,明代大将常遇春曾拴马于此。古桧柏左方有明代古井一口,圈形石栏,形制简朴,古意盎然。 西林禅寺和西林塔西林塔又名圆应塔、崇恩塔,在松江区松江镇(今中山西路的西塔弄内),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所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该名“园应塔”。正统九年(1444年),迁建该塔于佛殿后。塔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七层,高46.50米,为上海市古塔之冠。原为楼阁式,每层均有腰檐、平座、栏杆,1965年时因其年久失修,逐拆去。现仅存围廊和砖身。1994年1月,在塔刹覆盆下砖砌之“天宫”内,发现藏有金、银、铜佛像,玉壁、玉环等;在地宫中又出土文物500余件,有金银铜质佛像、银塔模型,以及玉、水晶、玛瑙、珊瑚等摆件、饰件。此塔的重建、移建年代长期存在疑问,在地宫中曾发现有石碑两块,其中一块载洪武二十一年三月(1388年2月)僧淳厚募化建塔;另一块则谓正统九年移建于大殿后。“天宫”内石碑载正统十三年(1488年)置佛像入内。 唐经幢唐经幢全称唐陀罗尼经幢,原是宋代华亭县石幢巷,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所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它是国内现有的唐代经幢中较大的一座,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雕刻建筑,也是一件珍贵的艺术珍品。1962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正式批准修复经幢,1964年11月竣工,使唐经幢重新出现今天的雄伟姿态,巍然屹立在通波塘畔中山小学内的空地上。经幢总高9.30米,现存21级,树立在八角形以侧砖砌成带坡状的地面上。各极分别以托座、束腰、圆柱、华盖、腰檐等形式叠成姿态优美的经幢,每节大部分作八角形。 方塔(兴圣教寺塔)兴圣教寺塔原属兴圣教寺内建筑物。塔呈四边形,俗称方塔。兴圣教寺建于五代时,后汉乾祐二年(949年),经过200多年,至北宋熙宁、元祐年间(1068-1094年),才在寺前造成一座十级的宝塔,高达42.5米。南宋末至元代初,兵荒马乱,兴圣教寺被毁,只剩下宝塔和3层钟楼。方塔历经沧桑,在明代多次修缮。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东征,外国殖民者组成洋枪队盘踞松江,发生多次激战,钟楼被毁,方塔幸存。该塔砖木结构,楼阁式,平面为正方形。砖伸低层每面为6米,逐层收缩。砖身外壁每面建砖制柱划分为三间,正间设壶门,入内为方室。砖身各层外均有腰檐、平座、栏杆,底层在围廊中置扶梯,穿过砖身中的踏步进入第二层,第八层设横木交叉,承托塔心木,长13米,穿出顶层8.20米,套上铁制的塔刹,以覆盆、露盆、相轮、宝瓶等组成。方塔各层木结构,修复前从二层到九层,存斗栱177朵,保存宋代原物111朵,以松木制,华栱用足材,卷刹柔和,符合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的规定,第七、八、九层斗拱全部为清乾隆年间修缮时更换。撩檐枋、罗汉桥等有一部分为宋代原物。塔刹与塔心木均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更换。1975年重修时,因塔刹及塔心木损坏严重,均予更换。 佘山秀道者塔秀道者塔就建造在西佘山东北山麓上,又名月影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原为普照教院内建筑。一说为潮音庵,今院、庵皆废,仅存一塔,矗立在翠竹丛林中 。相传,建塔者名“秀”,其修道隐居于此,故名秀道者塔。塔身八面七级,总高约29米,砖木结构,砖身较小,而姿态很美。塔的围廊柱础为青石覆莲式,各层四面设壶门,方向依次转换,内有方室,原系楼阁式,各层挑檐斗为木质,而墙面泥道拱为砖砌,因塔年久失修,塔的腰檐、平座、栏杆、各层扶梯、楼板以及底层围廊等俱毁。塔刹尚存已倾斜;据当地人讲,是当时披着宗教外衣的殖民者击歪的。1997年,经过专家论证,松江县人民※※批准修复此塔。修缮中,在塔顶砖砌结构内发现了天宫,共清理出明代以及明以前的青铜造像、钱币、玉饰等10余件文物。 佘山天主堂佘山天主堂座落在松江西佘山上。佘山又名西霞山,1863年法国耶酥会传教士在佘山南坡买了一块山地,建造平房五间,并辟出一间自用小堂,在山顶建六角亭供圣母像。1870年6月,天津发生群众火焚教堂事件,消息传到上海,传教士惊恐万状,耶酥会会长谷振声从徐家汇天主堂赶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圣母像前祈祷:如能平安,就在山上建一大堂。天津教案事后没有波及上海,传教士说是圣母保佑,接着发起“还愿”造堂募捐活动,虔诚的※※们纷纷捐款。建堂工程由耶酥会辅理修士马历耀建筑师负责,1873年4月15日落成。20世纪20年代,耶酥会决定拆除旧堂建造新堂。1925年4月24日举行新堂奠基仪式,当时各营造厂都不愿承接在近百米高处的工程,最后由葡萄牙籍神甫叶肇昌建筑师设计并负责施工。新教堂钟楼高38米。由于建造在山顶上,工程十分艰巨,所用木料从上海、石料从福建用船运送到佘山脚下,靠人抬肩扛运上山顶。建筑结构以石为主,外砌红砖,屋盖为钢筋混凝土拱顶。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门设在西南面,进入门厅直通大堂。大堂尽端设大祭台,背后为半圆形龛,祭台用镶金嵌玉的大理石雕成,祭台与座堂间用低矮的汉白玉栏杆分隔,座堂用花瓷砖铺地,设有3000个座位。教堂顶屋脊铺以碧绿色琉璃瓦,立面四周红砖墙上镶嵌彩色玻璃窗,窗樘均为尖拱形,檐部的处理用半圆圈。教堂西南南角建有方形钟楼,上部有16根柱子支撑的橄榄形穹顶,顶上有高4.8米、重1800千克的铜质“圣母抱小耶酥像”。大堂集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其拱形、甬道为罗马式,廊柱为希腊式,尖顶为哥特式,钟楼为以色列式,东端小圆顶为西班牙式,清水壁和斗角地砖为中国民族式,硫璃瓦则为中国宫廷式。整幢建筑有“四无”之称,即无钉无木无钢无梁,堪称不对称的建筑典范。 佘山天主堂华丽典雅,是世界著名的教堂之一。1942年9月12日,罗马教皇“赦封”佘山天主堂为“圣殿”。 韩三房韩三房始建于1922年至1925年,因韩主为家中排列老三而得名,这幢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珍品曾显赫一时,钢筋混泥土的骨架,清灰水泥的立面,南面是六根挺拨的立柱,支撑着这魏魏的楼房,秀丽的门窗,雕花的窗沿衬托着这具有西方文化的建筑,又不失东方之美。 葆素堂葆素堂位于中山西路秀野桥西,座北面南,门面为五开间,约宽30米。为明代建筑。这里原是一组规模较大的古代住宅。清代为曾任平湖知县的许嘉德(修来)住宅,现仅存这座葆素堂大厅(俗称许家厅)。本来堂前挂有“葆素堂”一匾,现已毁。厅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屋顶部是使用江南特有的草架顶,斗拱繁复,交错多变,装饰华丽,梁枋饰以彩绘。现在虽然大多已褪色,但柱上卷刹仍具有气势,梁柱粗大,柱础青石雕有勒脚,十分美观,仍保持古代大厅建筑的特点。 华阳老街 永济桥东杨家桥西杨家桥钱家桥费骅宅杜氏宗祠邱家湾天主堂石湖荡镇李塔青浦镇 青龙寺青龙寺位于白鹤青龙村(旧青浦镇)。寺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初名报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经青龙,亲书“精严寿相”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又赐水晶观音像一尊、荷花溅金扇一把、杏黄袈裟一袭,时称“三宝”。据光绪刊《青浦县志》载,青龙寺占地60余亩,寺田450余亩,建筑宏伟,有大雄宝殿、地藏殿、韦驮殿、禅堂、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觉堂、澄怀堂、方丈室、东西两庑、香积厨、库房、普同塔等建筑群。钟鼓之声不绝,梵呗之声达旦,有“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清嘉庆三年(1798年)失火,崇阁大殿均成废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咸丰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屋废损大半。※※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观音阁及大钟一口,今俱废,仅存碑刻两块:重兴青龙隆福寺碑记和敕赐吉云禅寺重建大殿碑铭。 青龙塔原是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后被兵火破坏,现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残高30多米。寺塔于宋康定、庆历年重修理工。元大德三年(1299)、致和元年(1308年)、至正三年(1343年),青浦籍书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及子任贤德、孙任士质三代相继出资修葺寺塔。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邑人朱明镜修塔。清顺治五年(1648年),僧百遇复新之。清康熙帝南下巡江南时还赐名吉云禅寺塔。青龙塔年久失修,楼梯尽毁,腰檐无存,塔身倾斜,岌岌可危。1956年,塔顶的铜葫芦被台风吹落,上铸有“明崇祯十七年”字样,现收藏在青浦区博物馆。 金泽古镇金泽古镇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桥乡,著名书法家钱君陶曾为之题写“金泽古桥甲天下”7个大字。据史料载,金泽原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且有“庙庙有桥,桥桥有庙”之谚,每一座桥梁不仅各有特色,而且都与寺阁庵庙有关。如今大部分寺庙已废,但当年的桥却风姿犹存。金泽的桥梁非同一般,不仅数量多,而且大多是※※名桥。至今镇上还保存着宋元明清所建的七座古桥梁,分别是迎祥桥、祖师桥(如意桥)、放生桥、普济桥、天王桥、万安桥与关爷桥(林老桥)。建于宋朝咸淳三年的普济桥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 曲水园曲水园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是上海地区五个古园林之一。曲水园位于青浦镇东。傍环城河,原是城隍庙的附属园林(邑庙园林),建有有觉堂、得月轩、歌薰楼、迎晖阁,后又增建岸舫、夕阳红半楼、凝和堂。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王希伊任青浦知县期内,园林又拓展荷花池、叠假山、筑曲水长堤,建涌翠亭、濯锦矶、喜雨桥、迎曦亭、恍对飞来、花神祠,取名为“灵园”。清嘉庆三年(1798年)江苏学使刘云房,应知县杨东屏之邀,在园中吟诗宴饮,见园临大盈浦,园内池水迂回,取“曲水流殇”之意,易名曲水。园分中、东、西三部分,西有“夕阳红半楼”等古建筑群,中有“百年假山”架二荷池,东有“绿波长廊”通诸景。全园以凝和堂为中心,一轴三堂,园中有园。园内以水取胜,以古树著名,古典雅致。凝和堂堂中匾额,初为清代李鸿章所书;曲水园以幽雅著称,建筑保持园林特色,厅堂都为青瓦墙,青砖构成门,皆是拱门、圆门或长方门。布局精致含蓄并于轴线,具有园林艺术个性。 万寿塔万寿塔于青浦镇南,俗称南门塔,是上海地区年龄最小的—古塔。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塔为方形,七级四面,砖木结构,此塔与佛教无关。塔成之后,附近又建殿、堂、庑等,占地30余亩,称万寿塔院。院有三殿,气势雄伟。1778年,塔遭雷击,损坏较重。嘉庆五年(1800年)塔院右建青溪书院,延王昶主讲。光绪九年(1883年),有一铜匠上塔偷锡,于熔锡时失火,木结构大部焚毁,今塔项、腰檐俱无。1959年列为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在塔基临河筑石驳岸,四周建龙背花窗围墙。1993年,又对塔身予以维修加固。 报国寺报国寺原址关王庙,也是淀山湖畔一座著名的古庙,建于明代,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过,至今庙内仍保存着崇祯年间的一块石碑。因祀三国名将关羽,故名“关王庙”。至四十年代末期,仅存东、西两殿。殿内有石碑两块,大铜钟一口,钟上有大姆指大小的一尊金弥陀,金弥陀金光闪烁,价值连城,后被人窃去,铜钟也在1958年被毁,至此,关王庙大部分遭损,香火日趋衰落。但是,关王庙盛况人们并没有忘却,庙后的一株古银杏就是※※的见证。这株古银杏树围6米,高36.5米,东西冠径达17米,经有关部门鉴定,此树树龄已达1055年,约为五代时所植,是上海地区最古、最大的一株银杏。它好似一柄巨伞,耸立在淀山湖畔,一直是淀山湖上往来船只的天然航标,如今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前去寺庙进香的信男善女庇荫,也供游人观赏。 嘉定镇 法华塔嘉定法华塔在今嘉定区嘉定镇的中心,又名金沙塔。法华塔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当时这里还叫“练祁市”,十年后,嘉定设县。县城建设就以此塔为中心,因它是全城最高点,在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之中心。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陈一元募款重修,仍恢复七重楼台,四面设壶门,砖木结构,高40.83米,各层有平座、栏杆、腰檐,层间飞檐翘角,下悬檐铃,风动铃响,清脆悦耳。“金沙夕照”是当时嘉定的人文胜景之一。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书法家娄坚题了“法华塔”之匾。 孔庙嘉定孔庙在嘉定区城南大街,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创建,称“文宣王庙”。清末,孔庙范围内有:三坊、棂星门、泮池、石桥、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雀牲所、神厨、土地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等。县学部分有明伦堂、尊经阁、号楼、致斋所、更衣所、洒扫公所、礼门等。门外有汇龙潭、应奎山。庙内植松柏、树木,栽种花卉,构成景点。 秋霞圃秋霞圃原址是明代龚氏园、金氏园和沈弘正园,清初三园合为一园。万历元年(1573年)因见秋日晚霞映于城头而照入园中,颇为娆丽,易园名为秋霞圃。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东征,与清军在嘉定几次激战,秋霞圃亦受到破坏,只剩颓垣残壁,草满池塘,山石零乱。光绪二年(1876年)开始修复,辛亥革命后,又复旧观。※※9年(1920年),园中设启良中学,有一些厅堂斋室被改建为教室、办公室等。抗战时嘉定沦陷,学校停办,园为伪区公所所占,东部为日军改作医院,房屋遭到破坏,匾额当柴火,西部虽有园景,但被伪官当作私宅。※※※※胜利后,一度设区公所,※※36年又恢复为学校,西部改为“邑庙公园”,逢节日对外开放,但建筑物日渐破旧,山石坍颓。建国后,学校增建教学楼等,东部已无景物,西部虽残落,但未失园林风貌,“※※※※※”中,古树山石又一次遭殃。1980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开始修复秋霞圃,1983年1月开放。第二期工程是动迁学校,重置园景,修复城隍庙,开浚园※※镜塘,1987年10月1日开放。有景点“池上草堂”,厅前立三峰,似福禄寿三星。此为明代遗物,似为三位老态龙钟的※※。三石透、漏、瘦、皱俱全,可谓石中珍品。山下有仙人洞,上有齐霞阁。南冈下有晚香居,隐于山石树丛之中。池西北为黄石假山,属明代遗物,重峦叠嶂,山上种青松,称松风岭。山巅有即山亭,山有归云洞,横贯东南隅。临池有碧光亭,取宋代著名诗人林逋诗“呼吸湖光饮山绿”意而得名,俗称“扑水亭”。轩东有一块黄石,状似琴,长1.64米,阔85厘米,名叫“横琴石”。厅东还有廊,廊间有“枕流漱石轩”,轩后为洞门,可通墙外跨清镜塘上之外廊。 汇龙潭公园(原奎山公园)公园因前面的汇龙潭而得名。汇龙潭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疏浚,相传因有五条河流交汇于此,形如五条长龙蜿蜒伸展之态。潭中有山岛一座,名叫应奎山,绿水环抱,犹如长龙盘绕明珠,鸟瞰之下,形似五龙抢珠之势,组成山水相依的自然风景。※※17年(1928年),嘉定县通俗教育馆将汇龙潭、应奎山、魁星阁、龙门一带和孔庙辟建为“奎山公园”。至抗战胜利时,奎山公园已名存实亡。后以奎山公园的残存景点为基础,拓地扩建,于1979年6月1日开放,定名汇龙潭公园。园内※※文化古迹颇多:有宋、元、明、清朝代的石亭、石塔、石峰等文物古迹;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十一棵,古朴浑厚,保存完整。魁星阁、百鸟朝阳台等明清建筑与参天古木、名花异草相映成辉。明代忠节侯峒曾、黄淳耀两先生纪念碑巍然矗立,另有小刀会失败时一千多名义军被惨杀之遗迹,其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由于汇龙潭公园※※悠久、景色独特,被列为上海名园之一。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沪北钱业会馆内营建两座古戏台。每年定期在这里请各方剧团演戏酬神。※※后,钱庄业逐渐降为银行业的附庸而衰落,钱业会馆名存实亡,遂改建成了一所钱业中小学校(后称塘沽中学)。1949年后,学校翻建教学楼及市政建设之故,把原有会馆内的双戏台,一座迁豫园东园内,修缮后改称“曲苑”;另一座便移居嘉定区汇龙潭公园内西南隅一侧。 金山区 朱泾镇东林禅寺东林禅寺原名观音堂。元至大初年(1308年),由僧人妙因所建。元皇庆二年(1313年),西林寺智僧来开山,改额为东林禅寺。20世纪50年代初,有和尚6人,寺内尚存大殿一座。1987年,东林禅寺尚存的一座大殿被上海市人民※※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由金山区人民※※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出资修缮,同年11月竣工。对该寺院维修加固后,大殿恢复清代建筑特色--重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一字脊,垂脊与角脊处置兽吻。朝南,面阔五间带轩廊,建筑面积348平方米。抬梁式构架,榫卯组合,砖木结构,外貌雄伟庄严。 张堰镇张单氏节孝坊立于乾隆十六年(1795年),坊主是“华亭文童张应源妻单氏”。牌坊竖在两个鱼塘之间,大概是挖塘堆起来的土坡,把牌坊遮了一半,看不出原先的高度。当年应该是四柱三间两层冲天式结构,如今只剩下一层,挂圣旨的那部分已经没了。这座牌坊的雕刻样式算不上多么精美,坊头原来是不是有什么装饰现在也不可考,但是保存相当完好。查《清史稿》四卷《烈女传》,张应源妻单氏未见收入。《重辑张堰志》记载有清一代完节、义烈、贞孝、贤淑、才女等女性400多名,其中不少旌表立坊的,唯不在其内的“华亭文童张应源妻单氏”之牌坊于今完整保存,实属难得。 川沙镇 川沙天主堂川沙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初名耶稣主心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改建,※※15年(1926年)扩建,“※※※※※”期间移为他用,1981年收回,次年恢复圣诞节活动。天主堂为拉丁十字形平面布局,红墙黑瓦,人字屋面,整体为欧洲古典式样,风格华丽、工艺精良,堂中圣像均来自法国。钟楼悬挂大小铜钟3座,现保存完好。 潮音庵潮音庵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清雍正年间倾毁,乾隆八年(1743年)重建,嘉庆八年(1803年)增建,供※※※菩萨像。※※23年(1934年),庙祝黄永康鉴于庵屋年久失修,有倾覆之虑,央请地方※※募金修建,重建潮音庵房屋17间,并由黄炎培书写门额“潮音庵”。1995年,又新建了报恩塔,塔高51米,为浦东佛教第一高塔。潮音庵在清代香火已相当旺盛,善男信女逢农历四月十四、十五两天举行庙会,逢※※※生日时更是热闹非凡。 唐镇 露德圣母堂露德圣母堂由法国传教士鄂劳司铎筹建,仿哥特式建筑风格,正厅8间,加两翼可容纳2000余人.是上海郊县最宏伟壮观的教堂之一.它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教皇庇护十世对来此朝圣与"告解"、"领主"者颁赐"全大赦",唐镇天主堂因而成为上海教区继佘山圣母大堂之后的第二个朝圣地,每年5月,※※来堂朝圣者甚众.露德圣母堂是记念露德(位于法国南部的一个约有4千人的小城镇)圣母苏比魯.伯纳德而建的。 机场镇 张闻天故居张闻天故居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民宅,一面正屋,两边厢房,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屋脊上有古代官吏形象的雕刻,显示房屋主人有较高的地位。正屋有五间,两侧厢房各两间,在西厢房外侧有杂用房四间,共十三间。这十三间分三次建成,先建正屋,后建厢房,再建杂房。故居中间是青砖铺地的天井,前面有木结构门亭,古称秀才亭,亭上有陈云同志题写的匾额,亭前有两块用绿篱笆围的菜地;屋后原为水流潺潺作响的宅河沟,沟边有翠竹、绿树,放有水车等农具。随着岁月变迁,宅河沟逐渐形成砚台状的小和沟,现称砚台沟。沟边是张闻天少年时代经常与小伙伴读书、玩耍的地方。正屋中间是客堂称孝友堂,是张氏族邀请至亲好友聚会议事之处。右侧是卧室,陈列着衫木大床、印花夏布蚊帐以及梳妆台、脚箱、开门厨等家具。这儿是张闻天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书房里陈列有小木床、书桌、书架和笔墨纸砚等文具用品,这儿是张闻天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Andy Planet---驴迹影纪欧洲行】系列 【Andy Planet---驴迹影纪欧洲行】高卢雄鸡-----法国 【Andy Planet---驴迹影纪欧洲行】人间天堂-----瑞士 【Andy Planet---驴迹影纪欧洲行】失落的帝国-----意大利 【Andy Planet---驴迹影纪欧洲行】天主教之国-----梵蒂冈 【Andy Planet---驴迹影纪欧洲行】音乐之乡-----奥地利 【Andy Planet---驴迹影纪欧洲行】邮票小国-----列支敦士登 【Andy Planet---驴迹影纪欧洲行】永恒的日耳曼战车-----德国 【Andy Planet---驴迹影纪欧洲行】浓情中欧-----捷克 【Andy Planet---驴迹影纪北欧行】冰火交融的国度-----冰岛 【Andy Planet---驴迹影纪美洲行】系列 【Andy Planet---驴迹影纪北美行】心广天自远-----美国(第一季:美西,大峡谷) 【Andy Planet---驴迹影纪北美行】心广天自远-----美国(第二季:The Grand Circle 壮美峡谷地带) 【Andy Planet---驴迹影纪北美行】枫叶之国-----加拿大(第一季:秋行落基山) 【Andy Planet---驴迹影纪大洋洲行】系列 【Andy Planet---驴迹影纪大洋洲行】归来的魔戒-----新西兰南岛 【Andy Planet---驴迹影纪亚洲行】系列 【Andy Planet---驴迹影纪东南亚行】高棉微笑-----柬埔寨吴哥窟 【Andy Planet---驴迹影纪东南亚行】印度洋明珠-----斯里兰卡 【Andy Planet---驴迹影纪东南亚行】一路向南,越南越美-----越南 【Andy Planet---驴迹影纪 行摄无疆】系列 【Andy Planet---驴迹影纪 行摄无疆】西宁青海湖,塔尔寺,祁连山 【Andy Planet---驴迹影纪 行摄无疆】内蒙古辉腾锡勒大草原,库布齐沙漠,希拉穆仁草原 【Andy Planet---驴迹影纪 行摄无疆】新疆阿勒泰喀纳斯湖 【Andy Planet---驴迹影纪 行摄无疆】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 【Andy Planet---驴迹影纪 行摄无疆】黔东南纪行第一季---西江千户苗寨,镇远 【Andy Planet---驴迹影纪 行摄无疆】梦里水乡忆江南---神秀唯美浙江省 【Andy Planet---驴迹影纪 行摄无疆】绝美鹭岛-----厦门 【Andy Planet---驴迹影纪 行摄无疆】东方之珠-----香港 【Andy Planet---驴迹影纪 行摄无疆】北京 【Andy Planet---驴迹影纪 行摄无疆】永远的"宝岛"-----台湾 【Andy Planet---我摄影,我快乐】系列 【Andy Planet---我摄影,我快乐】寻※※国“大上海计划”遗迹 【Andy Planet---我摄影,我快乐】Road Trip 走上海---上海老建筑文化之旅 【Andy Planet---我摄影,我快乐】探访上海周边古迹 【Andy Planet---我摄影,我快乐】难以割舍的情怀---开启我的胶片时代 【Andy Planet---我摄影,我快乐】广阔天地,全景接片 【Andy Planet珍藏】系列 【Andy Planet珍藏】国家地理图片珍藏全集 本帖最后由 andyhewitt 于 2016-3-19 22:28 编辑 |
[144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7 22:55
七宝古镇
![]() |
[143 楼] 盐豆子
[泡菜]
15-4-13 17:44
周边这么多古迹,还真没留意啊,楼主牛
|
[142 楼] N家鸟
[泡菜]
15-4-13 17:37
楼主太牛叉了!!顶
|
[141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6:01
佘山秀道者塔
|
[140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6:01
张单氏节孝坊
|
[139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6:00
张单氏节孝坊
|
[138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6:00
|
[137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6:00
|
[136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5:59
|
[135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5:59
云间第一楼
|
[134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5:58
|
[133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5:58
|
[132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5:21
|
[131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5:21
|
[129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5
|
[128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5
|
[127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4
露德圣母堂
|
[126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3
|
[125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3
|
[124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3
|
[123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2
|
[122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2
|
[121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2
黄炎培故居和内史第
|
[120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1
黄炎培故居和内史第
|
[119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1
|
[118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0
|
[117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40
|
[116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39
|
[115 楼] andyhewitt
[泡菜]
15-4-11 1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