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攝影杂谈》 ——写在新年到来之际
368
7
[1 楼] hcl2010
[泡菜]
16-1-15 10:31
关于摄影方面的题材,有段时间没开腔了,新年伊始,想聊点圈内事,题目有点大,且外行谈内家,的确有点妄自尊大、不自量力之感,所以就叫杂谈吧;不过,里面的观点虽然没有专业调查数据,但仍然是依据现实和现象说话的,而绝非信口开河.....
一、关于数码背 中幅数码背画质肯定优于普通全幅相机,这是数码背拍摄的最为诱人之处。目前仍在量产的数码背品牌,现在就剩下飞思与哈苏了。 1、哈苏背 哈苏数码背算是数码背的元老了,有过很多辉煌※※,而现在的发展趋势则是强调与一体机的功能适配,在互换及开放性上延伸度较窄,近来突破性的新产品面世不多,在H系列除了真确对焦可圈可点之外,整个品牌发展缓慢,前景不太明朗..... ![]() ![]() 2、飞思背 在收购了利图以及并购Mamiya机身部分后,成为数码背的老大,而且飞思背能够主动地与许多品牌相机,周边器材配套,如闪光灯系列,技术相机系列等,加上专业摄影师基本用它,资深的玩家也用它,所以飞思无论是后背和机身,以及镜头配套等方面,依然一直居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 ![]() ![]() “灭门要趁早!飞思一亿像素后背不再支持Contax&HasselbladV!”飞思一亿像素后背不再支持Contax&Hasselblad V。 2015年6月上市的飞思 IQ3 后背,无法兼容老款的Phase One AF和Mamiya AFD机身。与IQ系列同时上市的DF和DF+和所有的IQ3后背兼容,你可以把它们当做主机或备机。当然,XF机身系统配备最适合一亿像素的性能。同时为了保证最终一亿像素的完美呈现,XF机身还独有像小蜜蜂对焦系统(HAP-1 AF),振动追踪,振动检测,电子前帘快门技术。 飞思最新后背放弃Hasselbad V或Contax 645系统,IQ3系列的1亿像素后背不再提供这两种接口。哈苏V、康泰时的用户只能选择IQ3的低分辨率后背,或者退而选择IQ2、IQ1系统。不得不说,这些经典机型兼容性恐怕只能止步于此,随着坚守老系统的用户数量逐年减少,继续用高分辨率后背支持这个市场显然是不经济的。-Dave Gallagher ( Ellen He编译) 3、其他品牌的数码背 令人奇怪的是:包括哈苏、飞思在内还有一些品牌的传感器都是Sony制作的,而Sony确不出数码背,许多以前出过数码背的品牌和现在有能力制作的品牌却不见动静,其实对投资与回报而言,这是一个极其水深的市场..... 除了过去的产品在二手市场流通外,目前仍然难见有新开发产品的端倪,其实用户是非常乐意见到更多的商家参与传感器的开发和竞争的,无论是CCD也好,还是CMOS也好。 4、问题所在 首先特别指出,目前不管哪一家的数码背品牌,过去和现在都基本上是重销售,轻服务的;这么贵的器材,一般没有自己专卖的门店,即便有也是搭单的,对用户很少设有跟进及回访服务,与用户缺乏直接的沟,基本上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没有特别的连贯性的培训,没有后续的升级指引,更不愿意主动引导用户去体验机背转接的乐趣,以及提其他拍摄功能的引导和培训,以及延伸对接相关的第三方设备推介..... 其次,一般来讲,数码背的产品发布系列性不够连贯,技术开发容易产生断层,新品牌的产品开发对老产品老用户顾及不周,而新用户也难以掌握新产品,没有处理好旧产品维修,只顾发布新产品,忽略之前产品的各项服务;同时品牌商、分销商、代理商之间还经常出现不少涉及市场上、价格上、服务责任上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还有,加上代理分销渠道源出多头,而且时有代理商改换门庭,因此用户也很难分清楚哪个是“正规军”?哪个是“游击队”? 价格管理不够透明,后续服务滞后,品牌的营运管理机构本身基本上是市场销售人员而非技术专家,普遍缺乏传统产品的承袭与新产品销售的整体构思,新老用户使用目的及掌握程度不同等等,上述种种情况,都是跟卖得如此之贵的数码背的价值所不太相衬的,恐怕也是造成数码背市场难以做大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想玩数码背的影友,建议最好从二手器材开始,认识一些可靠的供应商和实实在在的玩卖,因为他们靠本分吃饭,靠信誉吃饭,可以说是价钱公道,服务可靠;当然,如果代理商的服务到位,价格优惠,加上一些打包配套服务,也是可以考虑购置新机或者置换新机的,这样会更加有保障。 ![]() 目前只剩下Alpa与Cambo,且Alpa占主导,这两个所谓的技术相机的基本成像,基本考虑与数码背相接出图,而数码背小面积的传感器恰恰不能够反映技术相机成像的关键特点,如透视拍摄、移轴摄影、沙姆定律等的技术拍摄所在,这就是目前技术相机短板所在; 而其他的新老技术品牌,包括目前在产的使用4x5以上的胶片技术相机品牌,小众到近乎孤芳自赏的地步,基本没用商业性可言了.... ![]() ![]() 仍然在产,并且在国内高端相机系列较多用户的大牌子,做工精细,专业性强;除了前年推出的ALPA 12 FPS后背接板相机之外,近期没有太多新品; ![]() 2、Cambo 价格亲民,适合玩家; 近期发布了金宝Cambo ACTUS 微单轨机身,好玩! ![]() 不反对长曝,建议更多运用盲拍和手持拍摄,除了风景和建筑,人文也是可以用技术相机去抓拍...... 适当使用4x5以上的胶片成像系统,拍出一些能够称得上是用技术相机拍摄出来的摄影作品…… ![]() ![]() 这里特别强调一样,和上述提到的数码背一样,技术相机,无论是销售、服务、培训和使用指导,都是严重欠缺的,可能是小众原因,只有依靠大师们的“传、帮、带”了.... 还有,技术相机更新比较慢,产品单一,品牌间相互壁垒,互通性差;技术相机和中幅机一样,要别家向自己家靠拢,而自己家却不愿意向别家开放; 令人不少高端影友尴尬的是,许多技术相机以及所谓的高端相机,基本上都很少有专卖店或专卖点,而上面的两个大牌相机,以及下来谈到的许多贵价机器中画幅相机,没有几家品牌有间像样的Show room;不过,在品牌商的赞助下,却常有发布和使用这些相机的推广活动;通过高端数码背加上高端的灯光系统来做秀,特别是举办特邀大师举旗带队的摄影活动,的确有不少“高粉”趋之若鹜,各地都初步形成高端器材消费群体,甚至是全国性的高端相机玩家团体,这也是高端相机行销的一大特色..... ![]() ![]() 中幅相机仍然是专业摄影的主流产品,而且慢慢成为发烧友的利器;进入数码时代,中画机不多了,主流产品是哈苏H系列、徕卡S系列、飞思DF系列,还有有宾得645D、645Z系列... 1、哈苏 在产中画幅的H系列,专业摄影方面曾经风光一时无两,其后发展缓慢,推广稍差,专业级买家渐渐被飞思取代,玩票级消费乏人问津;其他系列,如全幅机,无反等,几乎是人家的贴牌,哈苏,近年基本没有像样的高规格新品研发,基本靠倚老卖老的贴牌“创新”,品牌持有人屡屡转手,恐怕难有昔日辉煌了。哈苏本来与富士合作,开发H系列,结果路子越走越窄,主要原因是机型与后背的机构一直没用优化改良,有点重,难以把握;如果前期搭上宾得就好了,若能够盘活Pentax645Z及D型系列,可以令哈苏中幅系列多元化,或许可能还有更多卖点,结果让理光捡了个便宜; 自从哈苏推出真确对焦的H5D产品后,直至面前仍然没有新品面世,现在的局面是滞后了,既没有发挥自己一直处于优势的中画幅系列,又淡化了自己的V系列,希望哈苏能够在H系列方面,能够继续进取; 而哈苏的全画幅系统及无反系统,业内认为是别家品牌的奢华产品的代名词,除了打上自己的logo和价格高昂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可言,令人失望…… 哈苏的出路: 一、改革优化整个H机身系统,缩小机身,考虑增加竖拍手柄的设计; 二,主动调整H系列的产品价格,与飞思品牌去拼; 三,主动拓展自己后背的开放性,及配套关联性的外延产品,提供更多的使用途经; 四,研发自己的传感器成像系统,与飞思后背拉开侧重面,抢先开发6X6足尺寸的后背传感器;或者在X-pan相机的基础上,先上135的数码宽幅传感器,真正推出自己的系统强项卖点,只有这样,哈苏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前景.... ![]() 2、徕卡 品牌的市场定位情况跟哈苏差不多,之前一直主推的M系列,觉得像是奢侈拍摄机器的代名词…… 徕卡的中幅相机是S系列,由于传感器尺寸是30x45mm,业界称其为145,勉强算中画幅;但这部相机一直口碑不错!由于镜头好,成像好,而且可以转接Contax和哈苏H的镜头,实现自动对焦,的确非常好玩!如果能够再推出Mamiya AFD镜头转接环(理论上是可以的,已经有645M环),连过去玛米亚和现在飞思的自动对焦镜头都可以玩,则更加有趣! ![]() 近期S2系列有了延伸,出了007,改用CMOS传感器,所以徕卡S系列是很有前景的;但是价格不能太贵,还有就是新出的SL系列,这两个系列都是自动对焦的,一个算中画幅,一个全画幅,只要把价位,S系列套机定在7万左右,SL系列套机定在4万元左右,这样定价可以让徕卡品牌拥有更多的用户,而用户多了,关注度高,品牌才有机会重振昔日的辉煌…… 3、飞思 目前在数码背和中画幅相机方面,无论玩票和专业摄影,有市场,有圈子,仍然是主流产品,因为广告铺天盖地,这里无需赘言了! 最近飞思又推出了一台一亿像素的足645尺寸的全中画幅相机,令飞思走上了中画幅相机的神坛,这里还是引用相机评论大师赵嘉的原文来评述吧: “终于可以说几句关于1亿像素相机的事儿了。去年在微博上说过一句一亿像素的相机“比较大”的事儿,估计当时注意的同学不多吧。 其实这种小众顶级器材的研发,圈子里的编辑们都早就知道了,真是碍于各种……大家都不说出去,早是不是秘密的秘密了。 昨天飞思终于第一个发布1亿像素CMOS后背,索尼做的新中画幅53.7x40.4mm传感器达到了1亿像素(之前哈苏2亿相机的后背是靠移动像素和多次拍摄合成技术实现的,不能拍运动的物体)。16bit色彩深度,15档动态范围,ISO 50-12800,套机据说5万美金左右。 从上一代5000万的中画幅CMOS的基础,和这次厂家的样片看,画质还是相当不错的,继续无悬念碾压135全幅。前两天我们同事在帮我修中画幅CMOS拍的片子,隔着千山万水还不忘跟我反复唠叨:同样是CMOS,中画幅的片子还是比A7R2好太多了。 底大还是不一样啊。只不过,这种器材现在真是用的人越来越少,我记得我5、6年前我买哈苏H3D-50的时候是中画幅数码后背史上销量最高的年头,那样全球的年销量总共也还不到6000台,现在加上宾得和徕卡(所谓的145算中画幅其实有点勉强)比那时候还更少了。用的人多要是对影像质量有极高期望,懂摄影,还有足够消费能力的人。而且数码后背对后期的依赖也比常规的135数码相机高,毕竟越是画质好的数码相机,越需要和好的后期技术相匹配,这些对于用户也都是限制。 另外,多说一句,推出1亿像素的不会只有一家。 另外,再多说一句,单反没有未来……” ——摘自2016年1月4日 赵嘉微信 朋友圈文 4、宾得645D&Z 这是一部性价比不错的中幅机,可是圈中一直热不起来,这跟宾得及一些中画幅相机品牌的销售策略上不愿意做深度推广和炒作很有关联,很想见到宾得的专卖店,可是没有,近来宾得让理光并购了,仍然希望能够看到Pentax品牌专卖店的出现..... ![]() 5、中幅机使用PK 专业拍摄,炫耀耍牌,飞思是首选; 玩家自用,少用后期,徕卡S2(CCD传感器)& S007是首选; 性价比高,恶劣环境中使用,宾得645D是首选; 实在稳妥,不过不失,那就用哈苏吧…… 中画相机市场,依然还是三剑客的天下:哈苏徕卡和飞思;推广方面,据知名摄影师是这样评价它们仨的:哈苏肯“送”(器材),飞思肯“降”(降价优惠),而徕卡则“抠”(抠门,一毛不拔)!不过,对于徕卡的大S系统,还是赢得很多行家的艳羡和称赞,即便它不送.... 6、中幅机问题所在 哈苏与徕卡,特别是哈苏近年来没有多少进取,靠着过去的名声,未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有创意的产品,而是去搞一些限量版、品牌定制版的高端产品,而机身上又几乎是一成不变地沿用别家的成品或主要的零部件,这两家光想贴牌走捷径,结果把自己的品牌都弱化了。倒是让飞思钻了这个空子,飞思不是老品牌,而今天算是脱颖而出了;看看飞思怎么做的,就知道倚仗品牌昔日的辉煌来做今天的市场是不行的,只不过是背着沉重的包袱走下坡路而已…… 中画幅相机的培训和售后服务也是严重的短板,跟数码背售后服务的弊端有点类似..... 四、关于全画幅单反 全幅单反大家很熟,就不用多说了。依笔者看,单反现在只剩下两家,佳能与尼康算是主流品牌了,其他的贴牌产品价格虚高的,或者难以铺开的,都是非主流产品; 尼康,产品一直在努力推出新品,最近新旗舰D5上市,据说是自己研发的传感器,但整体与佳能相比,总是有点差强人意…… ![]() 佳能,还是应该可以做点别的,目前开发的数字视频拍摄无疑是对的,建议介入中画幅吧,这是早晚的事了! Sony,不需要太多投入做单反,也无须跟Zeiss搞那么多贴牌的镜头,光是做传感器就行了,而且是要做大(幅)的传感器; 因为,全幅单反,除了速度,已经很难再与全幅无反抗衡了..... 五、关于无反 无用多言,不少大师已批,全幅无反,早晚取代单反;Sony 7R II 就是例证;这些观点有点偏颇,但无反来势的确咄咄逼人...... ![]() 最近徕卡还推出一个SL系列,也算是无反;既改变了徕卡135全画幅系列没有自动对焦镜头的沿袭,同时又加入了无反相机这个明日之星的热门竞争,所以,无反的好戏还在后头呢..... ![]() 六、关于新机身的发布 1、新机发布的基本操作 新产品造势期,新品发布期(媒体热炒);估价预售期,(再炒价格);发布价期,(比正常期价格高,但有价没货,人为制造紧俏);最初上市期,(比正常期价格高出较多);热销期,(比正常期价格略高);正常期,(也叫僵持期,价格基本在理性范围内,大部分影友会在此时入货);跌价期,(此时入货最划算);再增值期,(固件提升,发布相关的延展配套设备);停产期,(此时价格有可能再走高);退出新货市场,进入二手市场。 佳能新机身的每次发布,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他品牌机身的发布,一般来讲,按上面阐述的价格段,基本上都走不完全程,也就是说走不完上面列举的每段发布所经历过的市场价格的顺序时间段…… 2、问题所在 新机发布,基本都是重视发布,忽略后续;发布期拿出大师样片,延展期其实是最卖货的时间段,商家偏偏却忽略了实际用户的好片子,结果新机很快过了兴奋期,一阵风过去了,所以,销售热度三分钟,持续性降低,整体业绩不能提升.... 七、关于镜头 相机品牌多不太愿意发布新镜头,而第三方却孜孜以求;蔡司利用名声,屡屡推出新品,但总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感慨,原因是按自家的标准,用别家的机身;其他厂家推出的第三方镜头,更是为人作嫁衣裳,自作多情!这方面,作为镜头高端品牌的蔡司,可谓不遗余力了,新品不断;虽经大师们苦口婆心地推介,但成效不大;没有别的,一是维护蔡司的“贵”;二是坚持不做自动对焦的镜头,尤其系全画幅的单反,放着这么大的市场,不去提供适配单反快速拍摄的特性,推出自动对焦镜头,却是强调蔡头如何如何成像优秀......结果弄巧反拙! 还有中画幅镜头,施耐德帮飞思做了镜头,徕卡用自己的品牌,为什么蔡司不跟哈苏合作?或者跟宾得合作,即便是以前有约(束),也该解禁了,放下自己(所谓的身价),才有出路,或许是蔡司镜头的新起点吧! 顺便讲一下,大品牌的镜头,很多都在日本制造了,看来,欧洲品牌镜头还是应该在欧洲做;这不单是品牌,还有品质和品味,有了这些,才有市场和效益。 国内有个“中一光学”镜头公司,名气不大,口气不小;因为国人,特别关注;建议还是走实用主义路线,再大的光圈,再好的玻璃结构,不如能够用实实在在地用在实际拍摄当中.... 还有,关于第三方镜头,任何的镜头与机身的转接,都在于强化拍摄效果,并不是只是为了实现仅仅可以转接,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八、关于软件 难以垄断,可以互通; 减少设限,共存共荣; 正版翻版,用户自选; 发展方向,易快好用。 还有一个边缘性的软件开发课题,即视频软件;这是有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如果谁能开发一套多快好省视频后期软件,又能控制住软件的有偿使用,即使用软件的付费授权,无论是对视频拍摄和整个用户市场,都是双赢的..... 九、关于胶片 无论是大画幅还是中画幅,无论是撕拉片,还是拍立得,目前玩胶片拍摄的人还真不少,而当下可用的资源不多;热门的用贵价货,冷门的在用存货,因为只是玩,所以有商机;但无引导,沉沉浮浮,自生自灭;因为目前基本没有摄影师使用胶片作为专业拍摄,所以市场不多重视。据说美国近来拍摄大片又复用胶片,未知及后如何? 建议国内生产商根据市场行情,针对性地恢复某些停产的胶片生产,而撕拉片和拍立得则算是推广胶片拍摄的入门首选,满足当下影友心急的需要……,而某些常用胶片型号、冲印系统和扫描系统设备的更新换代,则摄影投资商考虑的切入点;而散户经营者对胶片拍摄的提供周边服务,如药水、相纸、冲印冲放、收费培训等等,仍然还是会有市场的营商空间..... ![]() ![]() ![]() ![]() ![]() 1、关于实体店 新品销售,一般来讲,目前有摄影连锁经营的品牌专卖店还是可以营运下去的,而散户或单一的分销商则已经很难生存了,除非是打牌指定的特约经销商。 建议连锁经营的专卖店主要经营中高端品牌的新品,提供更多的回访服务和新产品培训机制,抓住重点机型推销,做好附件和配件的捆绑销售或推荐套机的销售; 还有,建议摄材商家开拓一些冷门而又中高档的器材品牌,品牌数码背专卖店,如中画幅相机、高端的扫描仪、打印器材,所有这些商品,在取得合法授权,在确定销售渠道的管辖范围及利益分配的前提下,应该还是有利可图的…… 2、关于电商 首先,个体电商做摄材新品难成其事; 大型电商一般只能卖比较低端的器材,或新品发布后的拼价期才有销售的中端新品; 还有就是配件之类; 十一、关于二手店 1、关于旧货实体店 有了网店的冲击,有了丰富渠道的线上二手器材,单一的二手实体店的确是非常难做了,建议实体店线上线下一起做,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而且重点放在网上,前提是做好服务; 2、关于二手线上市场 国内二手缺乏像ebay那样的网络销售平台,现有的平台运营比较单一,没有竞价、没有议价系统;没有销售商的打分信誉评级; 建议国内行业界成立一些二手摄影器材的评级标准和网上销售的买卖双方的行为规范,对卖家买家制定“积分登记、评级认证”的制度,通过市场准入机制监督,通过有信誉的交易平台去管控,使买方卖方都有保障,让二手货品市场更有信誉度…… 3、寄售,二手经营的首选方式 寄语各位二手经营者,无论你在做实体店或在开网店,或者兼而有之,只要你做了个平台,寄售,是摄影二手器材交易的较好方式; 寄售,还有很多方式,如买卖代理,代购代销; 十二、关于媒体和圈子 1、关于纸媒体 与其他纸媒体一样,摄影纸媒体将逐步走向若化,从引导市场的平台,变成尴尬的逐步被遗忘的纸堆,最多只是一个装饰品了; 2、关于电子媒体 电子媒体方兴未艾,正在逐渐地取代纸媒体,目前正在浓缩成为主流的大传媒,成为摄影导向的大平台; 3、各种各样的“群” 微博、QQ、网站等等社交网络由于平台的实用性、互通性、操作性差等等原因,逐渐式微;而微信平台则是方兴未艾; 各种各样的“群”,成了摄影人的圈子抒发情怀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影友交流,发发牢骚,凑凑热闹;聊聊器材,看看广告,发发片子,再切磋讨论,其实也算是一个让大家表达意见的直接平台,...... 关于群聊和圈子,的确能够获得更多资讯的平台;但是,要提高摄影技术,还是需要认真系统地去学习的,因为,摄影很难无师自通,也不可能单靠“圈子”或某些媒体的忽悠,仅仅依靠线上的咨询,来达到较高的拍摄水平;依靠圈子学艺,只不过是一个不求甚解的过程;所以,学要用心,玩要开心;聊要随心,拍要专心;群聊,各位影友就当是散散心吧...... 真正的摄影学习,是你在构思后去按动快门,而不是在网上、或在群里的匆忙答问。 无论是什么“群”,如果实行某些会员准入制,制定一些共识性的行为规范和会员制度,缴纳一些费用,或者有偿发布一些信息,或付费分享一些资讯,这样操作,或许会更加有意思一些,…… 4、关于“协会” 各种摄影协会,应该成为一个摄影圈子里面的开明公义、处事公正的、促进行业专业交流、提高大家拍摄水平的组织,成为能够照顾各方利益和困难的、有一定行业权威性的、管理规范的、互助沟通的精英团体;而不是一个名义上的招牌摆设,不应成为象牙塔式的,或是上议院式的标牌机构; 协会里面的人,无论是否称得上“大师”,应该都是行业内的实至名归中的仁人志士,业界精英,都应该为业界的公众利益、为广大的影友做些事情;千万不能忽略了,摄影,是所有影像的真实反映,这个的真谛! 协会,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都应该成为团结、支持广大影友的组织,或者某一个摄影类别或圈子的大家庭…… 而最令协会喜忧参半的是:每年的年会....... 5、问题所在 无论是纸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乃至是协会,基本上是谁给赞助,就替谁说话。本来在商业社会,这样做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彼此都有利益输送。不过,从社会效益来看,客观地反映摄影领域中的真实情况、真实素材、特别是※※上、现实上、仍然有用的题材,即便是没有赞助商,没有利益输送,只要对影友、对行业有帮助,建议还是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做些好事,发表发布的;所谓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对商家和用户都有好处,这就是办媒体,做协会的目的! 其实,具体来讲,摄影杂志,基本上只会报道那些给了广告费的品牌;但是,除了报道赞助商的器材,是否也应该抽出一些版面,写写过去的胶片相机,报道一些过去的老相机,一些影友逸闻趣事,一些品牌器材之间的转接互换把玩,这样做你的读者反而会更多..... 即使没有赞助付费,甚至可能还要倒过来,出版商要付稿酬给供稿人,即便这样还是值得去做的;因为这样,公众才能觉得媒体和协会的公正性、公益性所在; 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媒体和协会的受众面以及自己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最终还是会形成对媒体和协会的凝聚力以及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三、关于图片发布 国外有instagram,还有facebook,这些图片发表渠道在国内走不通..... 国内的图片,应该有一个类似上面发布的平台。微信似乎不完全是为图片发表设置的,但图片发布又恰恰是大家使用微信时比较乐于取道的方式。希望以后能见到引进或移植搭建的众望所归的摄影图片发布平台..... 而提供图片实际交流的,本来应该是纸媒体去做的事,而现在,业内一直没有形成权威发布图片的渠道;看来,也可以由各级各类协会牵头,搞一些图片的投稿、筛选、评稿、发布活动。 十四、关于摄影人与摄影师 自从菲律宾藉女佣Xyza CruzBancani获得了世界性摄影大奖后,让人感到: 今天的时代,每个人既可以是摄影人,又可以成为摄影师,而且是大师! 十五、关于2016的行内有关走向 1、生意难做,销售更差; 2、新机不多,新镜更少; 3、行业加速洗牌,品牌加快淘汰; 4、消费继续相对集中在进取性较强的品牌; 5、高端和低端的器材均不好销,特别是高端的器材,等着被降价,而低端的等着被淘汰;中端偏高的器材相对去年稍差,但与前两者相比,则稍好; 6、摄影活动类别,将会有新的分化和更多的分支; 7、器材类销售商数量再减,服务类供应商则稍有递增; 概括语 说了那么多,现在想归纳一下。用广州机灵相机维修中心掌门人李崧颖先生的话来讲:当今的摄影,是将物理现象中的光线,经过各式各样的光学玻璃(即镜头)的采集、折射、过滤和修正后,再经过各式各样数字运算、加工处理(机身),然后转换成各式各样的图像(影像呈现的形式)的过程。我觉得此话已经将摄影涉及的方方面面基本全部概括了,寓意可谓非常深刻。 2016是猴年,尽管前景变化莫测,但拍摄仍然是各位影友的基本寄托所在,值新年之际,谨以此文,与各位分享共渡,若有未及之处,冒失之嫌,敬请海涵,祝大家猴年快乐! 黄昌梁 2016年1月14日于广州 本帖最后由 hcl2010 于 2016-1-15 10:58 编辑 |
[8 楼] nangoth
[泡菜]
17-1-18 00:50
看楼主好像也是广州的,说的很实在,分析的也很透彻!中画幅的道路看来任重而道远啊!目前数码时代,虽品牌不多,但配置纷繁,让消费者很难分辨清晰。个人愚见,飞思产品不错,售前及售后没有保障(至少一些产品信息及条例不清晰),哈苏近年来不求上进,只求涨价,近来去经销商处咨询(竟然回答目前只有2个型号可以选择了,H6D-50C 与H6D-100C),个人觉得非常反人类,连便宜的都卖不动,哈苏哪来的底气这样只保留2部高价机,真是有些自毁前程的表现,目前有可能被大疆收购,哈苏真是每况愈下。日系的中画幅虽价格相对低廉,但是机身与镜头群素质又与欧系品牌差一截!
本想今年购入一台中画幅相机,但是通过近来对几个品牌的"不断研究",反而越选越懵了,坐等看看今年的富士中画幅的上市情况吧! |
[7 楼] Cred0
[泡菜]
17-1-16 12:07
新的一年,期待新的气象
![]() |
[6 楼] iliyi42
[泡菜]
17-1-15 23:20
又过了一年,期待昌哥新作
|
[5 楼] 劲哥
[泡菜]
16-1-15 15:52
写得用心!谢谢楼主!
|
[4 楼] 携手佳人
[泡菜]
16-1-15 12:17
好文章
|
[3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6-1-15 11:37
全面,朴实,深刻,用心.
|
[2 楼] 平淡如真
[泡菜]
16-1-15 11:21
说的贴切到位。
谢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