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画幅景深问题
1428 46
[1 楼] guleiboby [泡菜]
21-2-22 14:24
请问120画幅,F3.5光圈时景深是多少?最近入手一个Rolleiflex 3.5E,使用F3.5景深拍人像时,对好焦后稍微动一下,人像就模糊了,请问使用双反对焦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47 楼] guleiboby [泡菜]
21-4-7 08:50
冷眼观世界 发表于 2021-4-6 17:49
看看取景镜头和拍摄镜头是不是在一个平面上

这个怎么看啊?请指教
[46 楼] 冷眼观世界 [资深泡菜]
21-4-6 17:49
guleiboby 发表于 2021-04-06 08:02
有没有可能是取景误差,就是取景时裂像重合的,但头稍微偏点就不重合了,是取景角度的问题。
看看取景镜头和拍摄镜头是不是在一个平面上
本帖由 无忌论坛V3.1.0 iPhone6plus iOS13.6 客户端发布
[45 楼] guleiboby [泡菜]
21-4-6 16:02
老_泡 发表于 2021-4-6 10:56
说明检查的方法有问题。

有没有可能是取景误差,就是取景时裂像重合的,但头稍微偏点就不重合了,是取景角度的问题。
[44 楼] 老_泡 [资深泡菜]
21-4-6 10:56
guleiboby 发表于 2021-4-6 09:30
无限远对焦和最近对焦用毛玻璃检查了没有问题,那拍出来的照片还是焦点前移可能是什么问题?另外,比如最近对焦距离焦点前移7cm,到3~5m对焦距离还是前移7cm吗?

说明检查的方法有问题。
[43 楼] guleiboby [泡菜]
21-4-6 09:30
老_泡 发表于 2021-3-17 23:52
摄影镜头如果能在某处清晰成像,那就不是啥大问题。校对一下对焦屏位置或调整一下取景镜头位置,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老机械相机许多都维修保养,也许条件所限没有精准校准,也不能说明被做了手脚。

无限远对焦和最近对焦用毛玻璃检查了没有问题,那拍出来的照片还是焦点前移可能是什么问题?另外,比如最近对焦距离焦点前移7cm,到3~5m对焦距离还是前移7cm吗?
[42 楼] 老_泡 [资深泡菜]
21-3-17 23:52
摄影镜头如果能在某处清晰成像,那就不是啥大问题。校对一下对焦屏位置或调整一下取景镜头位置,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老机械相机许多都维修保养,也许条件所限没有精准校准,也不能说明被做了手脚。
[41 楼] guleiboby [泡菜]
21-3-17 16:06
浪费了一卷胶卷,果然是焦点偏移了,距离1.1m,F3.5,焦点前移了大约7cm。
[40 楼] 摄影小三 [泡菜]
21-2-25 02:05
老顽童 发表于 2021-2-24 10:30
你犯了一个大家最常见的错误:把景深与虚化混为一谈了!对于同一个镜头、同一拍摄位置来说,确实虚化强一点的话,景深就会小一点。这是个常识。但就是这个常识,让许多人误以为景深小就是虚化强!他们不知道,拍摄同一个主体、同样大小,既可以拍出景深小、虚化弱的照片,也可以拍出景深大、虚化强的照片!这个误解是如此之深,以至于许多人在讨论虚化的时候,大谈景深,南辕北辙。

无忌网友@黑旋风 发表过一个很好的帖子,"抛砖引玉之二 ---- 不同镜头背景虚化的比较,详细讨论过虚化与景深的关系。读懂这个帖子需要一定的物理与数学基础,我把它的要点简化概括一下:

(以下讨假定论弥散圆不变)
1、光圈相同的镜头,无论什么焦距,在比较近的距离,拍摄同样的放大率时,景深非常接近。可以简单理解为:放大率相同的时候,景深只与光圈有关(与焦距无关)。

2、光圈相同的镜头,拍摄同样的放大率,焦距越长、则虚化越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镜头的通光口径(焦距/光圈)越大、虚化越强。

将这两个结论联合看,如果使用光圈较小但焦距很长的镜头,可以拍出景深更大、但虚化也更强的照片!

你把这个帖子仔细看一下,一定会大有收获! ...
您讲的也对,但对陈述的语境没有交代清楚。“景深越小、虚化越强”这个认知,对于同一系统是成立的,但不同系统则不一定成立。显然,您的陈述是基于上述1与2的前提条件下,即不同系统的比较,可以认为“景深越小、虚化越强”是误区。虽然同一系统无所谓比较,但应作出说明将其排除,陈述便更为准确。
[39 楼] 總是一個人走在昆侖山 [资深泡菜]
21-2-24 17:22
ZEISS 2.8/80摄影镜头,F2.8光圈时的景深
[38 楼] 老顽童 [陈年泡菜]
21-2-24 17:06
semilin 发表于 2021-2-24 14:36
看了,没啥收获,那篇文章不就正好是我之前说的吗:一个简单的比较不同焦距,光圈,画幅下的镜头的主观景深感受的估算公式是:焦距÷光圈÷画幅系数

而且我根本不用什么景深计算器去数值计算比较,直接从几何光学薄透镜成像公式的特性就可以推到出这些结论。比如根据1/u+1/v=1/f,如果有两个透镜的焦距分别是f1和f2,而且f1=k*f2,那么把透镜f1光路图上所有在x轴的尺寸都进行k倍的缩放,就是透镜f2的在相同放大率下的光路图,因为它们依然满足成像公式1/(k*u2)+1/(k*v2)=1/(k*f2) => 1/u2+1/v2=1/f2 。检查一下,此时u2:v2=k*u1:k*v1=m,正好放大率不变。

进一步,考虑透镜f1和f2通光孔径相同的情况。因为两张光路图的y方向上没有缩放,所以如果f1的景深是D1(距离x1的时候弥散圆为d),那么f2的景深就是D2=k*D1。因为在f2的光路图中,距离x2=k*x1的地方弥散圆(y反向的尺寸)也是d,所以D2=k*D1。这是第一个推论:等放大率,等通光孔径,焦距越短景深越小。

再进一步,考虑f1和f2光圈相同的情况,也就是需要F1=F2=F,这个时候只需要把上面透镜f2的等通光孔径光路图再在y方向上也进行一次k倍的缩放,使得f2的通光孔径满足P1=k*P2,这个时候F=f1/P1=f2/P2,则 ...
人的科学素养,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来,不需要装。
[37 楼] semilin [资深泡菜]
21-2-24 16:20
semilin 发表于 2021-2-24 14:36
看了,没啥收获,那篇文章不就正好是我之前说的吗:一个简单的比较不同焦距,光圈,画幅下的镜头的主观景深感受的估算公式是:焦距÷光圈÷画幅系数

而且我根本不用什么景深计算器去数值计算比较,直接从几何光学薄透镜成像公式的特性就可以推到出这些结论。比如根据1/u+1/v=1/f,如果有两个透镜的焦距分别是f1和f2,而且f1=k*f2,那么把透镜f1光路图上所有在x轴的尺寸都进行k倍的缩放,就是透镜f2的在相同放大率下的光路图,因为它们依然满足成像公式1/(k*u2)+1/(k*v2)=1/(k*f2) => 1/u2+1/v2=1/f2 。检查一下,此时u2:v2=k*u1:k*v1=m,正好放大率不变。

进一步,考虑透镜f1和f2通光孔径相同的情况。因为两张光路图的y方向上没有缩放,所以如果f1的景深是D1(距离x1的时候弥散圆为d),那么f2的景深就是D2=k*D1。因为在f2的光路图中,距离x2=k*x1的地方弥散圆(y反向的尺寸)也是d,所以D2=k*D1。这是第一个推论:等放大率,等通光孔径,焦距越短景深越小。

再进一步,考虑f1和f2光圈相同的情况,也就是需要F1=F2=F,这个时候只需要把上面透镜f2的等通光孔径光路图再在y方向上也进行一次k倍的缩放,使得f2的通光孔径满足P1=k*P2,这个时候F=f1/P1=f2/P2,则 ...


我的估算公式里头还有个”÷画幅系数“,没有推导,留给大家做习题。如果有同学感兴趣,我稍后可以公布推导过程。方法和上面的类似,也是直接在薄透镜的成像公式上推导,不过需要稍微再多加一个近似,就是拍摄时候的放大率很小(<<1),通常人像拍摄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人高m量级,像高cm量级。然后就可以得到我的第三个推论了:等通光孔径(焦距÷光圈),放大率越大(画幅系数越小),景深越浅。
[36 楼] semilin [资深泡菜]
21-2-24 14:36
老顽童 发表于 2021-2-24 10:30
你犯了一个大家最常见的错误:把景深与虚化混为一谈了!对于同一个镜头、同一拍摄位置来说,确实虚化强一点的话,景深就会小一点。这是个常识。但就是这个常识,让许多人误以为景深小就是虚化强!他们不知道,拍摄同一个主体、同样大小,既可以拍出景深小、虚化弱的照片,也可以拍出景深大、虚化强的照片!这个误解是如此之深,以至于许多人在讨论虚化的时候,大谈景深,南辕北辙。

无忌网友@黑旋风 发表过一个很好的帖子,"抛砖引玉之二 ---- 不同镜头背景虚化的比较,详细讨论过虚化与景深的关系。读懂这个帖子需要一定的物理与数学基础,我把它的要点简化概括一下:

(以下讨假定论弥散圆不变)
1、光圈相同的镜头,无论什么焦距,在比较近的距离,拍摄同样的放大率时,景深非常接近。可以简单理解为:放大率相同的时候,景深只与光圈有关(与焦距无关)。

2、光圈相同的镜头,拍摄同样的放大率,焦距越长、则虚化越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镜头的通光口径(焦距/光圈)越大、虚化越强。

将这两个结论联合看,如果使用光圈较小但焦距很长的镜头,可以拍出景深更大、但虚化也更强的照片!

你把这个帖子仔细看一下,一定会大有收获! ...


看了,没啥收获,那篇文章不就正好是我之前说的吗:一个简单的比较不同焦距,光圈,画幅下的镜头的主观景深感受的估算公式是:焦距÷光圈÷画幅系数

而且我根本不用什么景深计算器去数值计算比较,直接从几何光学薄透镜成像公式的特性就可以推到出这些结论。比如根据1/u+1/v=1/f,如果有两个透镜的焦距分别是f1和f2,而且f1=k*f2,那么把透镜f1光路图上所有在x轴的尺寸都进行k倍的缩放,就是透镜f2的在相同放大率下的光路图,因为它们依然满足成像公式1/(k*u2)+1/(k*v2)=1/(k*f2) => 1/u2+1/v2=1/f2 。检查一下,此时u2:v2=k*u1:k*v1=m,正好放大率不变。

进一步,考虑透镜f1和f2通光孔径相同的情况。因为两张光路图的y方向上没有缩放,所以如果f1的景深是D1(距离x1的时候弥散圆为d),那么f2的景深就是D2=k*D1。因为在f2的光路图中,距离x2=k*x1的地方弥散圆(y反向的尺寸)也是d,所以D2=k*D1。这是第一个推论:等放大率,等通光孔径,焦距越短景深越小。

再进一步,考虑f1和f2光圈相同的情况,也就是需要F1=F2=F,这个时候只需要把上面透镜f2的等通光孔径光路图再在y方向上也进行一次k倍的缩放,使得f2的通光孔径满足P1=k*P2,这个时候F=f1/P1=f2/P2,则所有距离都依然满足光学成像公式(都在x轴),而且放大率也依然不变(通光孔径不改变放大率)。这个时候,在原来距离x2的地方,因为y轴缩放,弥散圆变为了d*k,也就是说距离需要增加到x2/k的地方,对应弥散圆才又变回d,也就景深变为了D2/k。代入之前D2=k*D1的结果,刚好景深在两个轴的k变换时相互抵消,景深和f1一样D2/k=k*D1/k=D1。这是第二个推论:等放大率,等光圈,景深和焦距无关。

所以我俩说的本质上是一回事,但就像我跟你说的,我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但你不明白我说的是什么。

作为北大物理系毕业的博士,虽然我也很想谦虚,但是我真的对我的几何光学成绩很有信心。
[35 楼] 老顽童 [陈年泡菜]
21-2-24 10:30
semilin 发表于 2021-2-24 02:37
我对景深的理解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我对学术上的景深定义的理解跟你一摸一样。只不过,我明白你说什么, 但你不明白我说什么。你只是拿着景深学术上的定义到处套用而已。

对于一个摄影师,它的关注点不是实测照片的弥散圆,没人拍片是通过测量计算弥散圆来决定用哪个镜头哪个光圈拍一张照片的。摄影师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是,客户希望拍一张全身肖像,希望焦外有很好的背景虚化,那他应该选择85/2还是180/2.8?客户不会告诉他最终是要洗6寸,8寸还是20寸,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最终会需要8寸还是20寸。而且即使知道,也不会影响景深的主观感受
......
你犯了一个大家最常见的错误:把景深与虚化混为一谈了!对于同一个镜头、同一拍摄位置来说,确实虚化强一点的话,景深就会小一点。这是个常识。但就是这个常识,让许多人误以为景深小就是虚化强!他们不知道,拍摄同一个主体、同样大小,既可以拍出景深小、虚化弱的照片,也可以拍出景深大、虚化强的照片!这个误解是如此之深,以至于许多人在讨论虚化的时候,大谈景深,南辕北辙。

无忌网友@黑旋风 发表过一个很好的帖子,"抛砖引玉之二 ---- 不同镜头背景虚化的比较,详细讨论过虚化与景深的关系。读懂这个帖子需要一定的物理与数学基础,我把它的要点简化概括一下:

(以下讨假定论弥散圆不变)
1、光圈相同的镜头,无论什么焦距,在比较近的距离,拍摄同样的放大率时,景深非常接近。可以简单理解为:放大率相同的时候,景深只与光圈有关(与焦距无关)。

2、光圈相同的镜头,拍摄同样的放大率,焦距越长、则虚化越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镜头的通光口径(焦距/光圈)越大、虚化越强。

将这两个结论联合看,如果使用光圈较小但焦距很长的镜头,可以拍出景深更大、但虚化也更强的照片!

你把这个帖子仔细看一下,一定会大有收获!

你现在需要纠正两个误解,一是景深与弥散圆直径无关,一是景深越小、虚化越强。
[34 楼] semilin [资深泡菜]
21-2-24 06:44
摄影小三 发表于 2021-2-24 03:06
弥散圆直径物理参数会随传感器或底片尺寸改变,但与放大后相片的尺寸无关,您讲的没错,我们观看相片时是“景深的主观感受”,但对相片的主观感受是随观看距离而产生变化的,也就是说,近距离观看小尺寸相片与远距离观看大尺寸相片主观感受是一样的,可以视同弥散圆直径没有改变,即观看距离的不同可以扺消弥散圆直径参数的变化。决定景深的四个参数之一弥散圆直径的变量相对于传感器或底片尺寸而言。


对,正是这样的。对观片者而言,主观感受的景深跟打印尺寸无关。

更进一步说,对于一个实际从事拍摄的摄影师而言,底片或者传感器上的弥散圆的实际大小也没有直接的对比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拍摄人像的摄影师。他们在选择不同的画幅、焦距、光圈的时候,根据的是照片最终给客户观看时景深的主观感受。所要比较的是主体在照片中的占比相同的情况下,(比如全身肖像照,就是人身高占画面的长边70%左右),不论是用85mm拍还是用180mm拍,也不论是用135的85mm拍还是6x6的80mm拍,对于相距主体一定固定距离外的物体(比如不论什么机身镜头,都是被摄主体背后一米的树)所成像的弥散圆的大小。这样,拍摄距离就会随着镜头和底片的不同而变化,导致弥散圆的计算公式里的参数就不一样了。

一个简单的比较不同焦距,光圈,画幅下的镜头的主观景深感受的估算公式是:焦距÷光圈÷画幅系数,可以快速的计算哪个相机和镜头拍全身肖像在同一个场景下主观感受的景深更浅,背景虚化更好。比如刚才提到的85/2和180/2.8比,可以很快的知道180/2.8拍出来看着虚化更好,或者135的85/2和6x6的80/2.8比(再÷0.55x),那就是6x6的80/2.8主观虚化更好。

最后回到了楼主所说的,也是大家普遍认为的一个现象,觉得中画幅景深很浅,哪怕是F2.8甚至F3.5,跟印象中的135镜头同等焦距的F2.8,F3.5比,感觉景深也要浅很多,就是拍摄的时候会潜意识的使用不同的拍摄距离,谁也不会在120里头截除135那么大的一块,然后按135一样的距离去拍。所以对比相同焦距下图片占比相同的照片,中画幅拍摄距离更近,就会让人觉得景深更浅。 本帖最后由 semilin 于 2021-2-24 06:54 编辑
[33 楼] 摄影小三 [泡菜]
21-2-24 03:06
semilin 发表于 2021-2-24 02:37
我对景深的理解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我对学术上的景深定义的理解跟你一摸一样。只不过,我明白你说什么, 但你不明白我说什么。你只是拿着景深学术上的定义到处套用而已。

对于一个摄影师,它的关注点不是实测照片的弥散圆,没人拍片是通过测量计算弥散圆来决定用哪个镜头哪个光圈拍一张照片的。摄影师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是,客户希望拍一张全身肖像,希望焦外有很好的背景虚化,那他应该选择85/2还是180/2.8?客户不会告诉他最终是要洗6寸,8寸还是20寸,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最终会需要8寸还是20寸。而且即使知道,也不会影响景深的主观感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无论你的24mm/f16的照片洗多大,你看到这张照片,无论是在5寸的小照片上或者20米高的广告板上,景深的主观感受是一样的,都不会等于200/f2(哪怕它们的弥散圆绝对尺寸一样)。

我觉得这里楼主说的更多的是对于同时使用135和120人,“景深的主观感受”差别,而不是具体测量135/120底片上的弥散圆,或者洗出来相片上的弥散圆的绝对大小差别。

...
弥散圆直径物理参数会随传感器或底片尺寸改变,但与放大后相片的尺寸无关,您讲的没错,我们观看相片时是“景深的主观感受”,但对相片的主观感受是随观看距离而产生变化的,也就是说,近距离观看小尺寸相片与远距离观看大尺寸相片主观感受是一样的,可以视同弥散圆直径没有改变,即观看距离的不同可以扺消弥散圆直径参数的变化。决定景深的四个参数之一弥散圆直径的变量相对于传感器或底片尺寸而言。
[32 楼] semilin [资深泡菜]
21-2-24 02:37
老顽童 发表于 2021-2-24 01:57
这说明你对景深的理解是错误的。景深参数里面的“弥散圆直径”,一般书籍上写的是“可容许弥散圆直径”,就是强调它可以随着照片放大尺寸改变。所谓可容许,就是你想要它有多大的意思。网上的景深计算软件里专门有一个选项,就是弥散圆直径。而且为了让外行容易选择,它可以选相机型号,也可以选直径。选了相机型号的话,它根据相机的像素密度确定一个弥散圆直径。

照片缩小的时候,等于把底片上的弥散圆直径扩大了,所以景深也变大了。


我对景深的理解完全没有问题,因为我对学术上的景深定义的理解跟你一摸一样。只不过,我明白你说什么, 但你不明白我说什么。你只是拿着景深学术上的定义到处套用而已。

对于一个摄影师,它的关注点不是实测照片的弥散圆,没人拍片是通过测量计算弥散圆来决定用哪个镜头哪个光圈拍一张照片的。摄影师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是,客户希望拍一张全身肖像,希望焦外有很好的背景虚化,那他应该选择85/2还是180/2.8?客户不会告诉他最终是要洗6寸,8寸还是20寸,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最终会需要8寸还是20寸。而且即使知道,也不会影响景深的主观感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无论你的24mm/f16的照片洗多大,你看到这张照片,无论是在5寸的小照片上或者20米高的广告板上,景深的主观感受是一样的,都不会等于200/f2(哪怕它们的弥散圆绝对尺寸一样)。

我觉得这里楼主说的更多的是对于同时使用135和120人,“景深的主观感受”差别,而不是具体测量135/120底片上的弥散圆,或者洗出来相片上的弥散圆的绝对大小差别。

本帖最后由 semilin 于 2021-2-24 02:46 编辑
[31 楼] liuguanjun [泡菜]
21-2-24 02:31
胶片上弥散圆直径和放大尺寸以及观看距离有关,数码上可以100%看像素,所以和像素大小有关。
[30 楼] 不拍 [老坛泡菜]
21-2-24 02:26
楼歪得厉害。
告诉楼主两点就解决问题了,
1. 它这个相机比135景深浅很多,3.5 大概相当于135的多大光圈。众大侠已经说了;
2. 这台相机对焦看起来有点离谱,估计机器本身有问题。退不了货的话,检查一下,不行就修修看。
[29 楼] 老顽童 [陈年泡菜]
21-2-24 01:57
semilin 发表于 2021-02-23 17:14
通常意义上的照片放大缩小,并不会改变对景深的主观感受。你把一张200mm/f2全开的照片缩小尺寸,并不会变成200mm/f8,无论这...
这说明你对景深的理解是错误的。景深参数里面的“弥散圆直径”,一般书籍上写的是“可容许弥散圆直径”,就是强调它可以随着照片放大尺寸改变。所谓可容许,就是你想要它有多大的意思。网上的景深计算软件里专门有一个选项,就是弥散圆直径。而且为了让外行容易选择,它可以选相机型号,也可以选直径。选了相机型号的话,它根据相机的像素密度确定一个弥散圆直径。

照片缩小的时候,等于把底片上的弥散圆直径扩大了,所以景深也变大了。
发布自 安卓客户端
[28 楼] semilin [资深泡菜]
21-2-24 01:14
老顽童 发表于 2021-2-24 00:59
原来你考虑景深完全无视弥散圆这个参数,与你想法相同的人可能不少,怪不得许多人对景深的理解错误这么多!

不要说别的,你把照片放到屏幕上观看,就看主观感觉,也能看到弥散圆对景深的影响。你把照片缩小,明显可以看出景深在增大,这等价于增加了弥散圆直径。

不同画幅不同像素数的相机,像素密度差别很大,弥散圆直径也差别很大。忽略这一因素,讨论景深没有意义。


通常意义上的照片放大缩小,并不会改变对景深的主观感受。你把一张200mm/f2全开的照片缩小尺寸,并不会变成200mm/f8,无论这两张照片(f2 vs f8)的大小,在通常可以观察意义上比如6寸,8寸..., 20寸,都可以一眼看出哪张是f2,哪张是f8。

对景深的主观感受而言,弥散圆在场景范围内相对大小随距离的变化速度比弥散圆的绝对大小更重要。
[27 楼] 老顽童 [陈年泡菜]
21-2-24 00:59
semilin 发表于 2021-2-24 00:20
弥散圆应该没有很大差别,现在照片最终都是电子化了,扫描的DPI是固定的,检查都是100%看图,所以这个差异不大。从实际使用来说,主观上感觉120景深非常浅(和135比)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同焦距镜头120拍摄距离更近了。比如6x6的标头80mm,和 135的85mm比,都用F2.8,120会觉得景深浅很多,因为拍同样大小(按画幅比例)的人像,6x6的标头会离得很近,而135的85mm会比较远。而且6x6还有一个特点是虽然是标头,但是因为1:1的特别画幅,所以对角线等效45mm左右,但是拍摄的感觉更像35mm,有种小广角的视角感,这就更容易让人靠近被摄者。
原来你考虑景深完全无视弥散圆这个参数,与你想法相同的人可能不少,怪不得许多人对景深的理解错误这么多!

不要说别的,你把照片放到屏幕上观看,就看主观感觉,也能看到弥散圆对景深的影响。你把照片缩小,明显可以看出景深在增大,这等价于增加了弥散圆直径。

不同画幅不同像素数的相机,像素密度差别很大,弥散圆直径也差别很大。忽略这一因素,讨论景深没有意义。
[26 楼] semilin [资深泡菜]
21-2-24 00:20
老顽童 发表于 2021-2-23 16:46
景深浅可能是选用的弥散圆直径小。因为景深与画幅无关,如果选用相同的弥散圆直径,相同焦距在135和中画幅上景深是一样的。


弥散圆应该没有很大差别,现在照片最终都是电子化了,扫描的DPI是固定的,检查都是100%看图,所以这个差异不大。从实际使用来说,主观上感觉120景深非常浅(和135比)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同焦距镜头120拍摄距离更近了。比如6x6的标头80mm,和 135的85mm比,都用F2.8,120会觉得景深浅很多,因为拍同样大小(按画幅比例)的人像,6x6的标头会离得很近,而135的85mm会比较远。而且6x6还有一个特点是虽然是标头,但是因为1:1的特别画幅,所以对角线等效45mm左右,但是拍摄的感觉更像35mm,有种小广角的视角感,这就更容易让人靠近被摄者。
[25 楼] 老顽童 [陈年泡菜]
21-2-23 16:46
guleiboby 发表于 2021-2-23 16:43
多谢,我就是在用这个计算才知道66画幅的景深居然那么浅。
景深浅可能是选用的弥散圆直径小。因为景深与画幅无关,如果选用相同的弥散圆直径,相同焦距在135和中画幅上景深是一样的。
[24 楼] guleiboby [泡菜]
21-2-23 16:43
老顽童 发表于 2021-2-23 15:55
你用“在线景深计算器”就可以计算了。

多谢,我就是在用这个计算才知道66画幅的景深居然那么浅。
[23 楼] 老顽童 [陈年泡菜]
21-2-23 15:55
guleiboby 发表于 2021-2-23 15:15
前面错了,75mm 3.5时距离2米是确实景深是正负10cm,好浅。不太用120机子,根据135的机子觉得3.5景深不会很小的。
你用“在线景深计算器”就可以计算了。
[22 楼] guleiboby [泡菜]
21-2-23 15:15
老顽童 发表于 2021-2-23 15:10
景深不是恒定的,不要忘了它还与拍摄距离有关!光知道某个距离下的景深没有意义。距离远了景深会很大!

前面错了,75mm 3.5时距离2米是确实景深是正负10cm,好浅。不太用120机子,根据135的机子觉得3.5景深不会很小的。
[21 楼] guleiboby [泡菜]
21-2-23 15:12
老顽童 发表于 2021-2-23 15:10
景深不是恒定的,不要忘了它还与拍摄距离有关!光知道某个距离下的景深没有意义。距离远了景深会很大!

对的,我下面景深20cm指的是1.5米左右的距离,2米的话大概是正负20cm了。
[20 楼] zhaoleslie [陈年泡菜]
21-2-23 15:12
120画幅,这个f3.5的光圈是不容易用的。

相当于F1.7多点。

如果你担心机器跑焦,你可以拿个标靶,测一下先。

大画幅,对焦已经再变化构图,很容易跑焦。

特别是这种中近景。

无穷远不算。 本帖最后由 zhaoleslie 于 2021-2-23 15:17 编辑
[19 楼] 老顽童 [陈年泡菜]
21-2-23 15:10
guleiboby 发表于 2021-2-23 15:07
多谢指点,我也查了,75mm镜头在F3.5光圈时景深正负10cm,确实蛮小的,我会用测试卡具体测试一下是否跑焦,再次感谢各位的指点。
景深不是恒定的,不要忘了它还与拍摄距离有关!光知道某个距离下的景深没有意义。距离远了景深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