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下 A1 的4K视频各种规格,限制还是挺多啊,唉
9186
46
[1 楼] zx6828
[泡菜]
21-12-10 23:54
首先它的8K (24,25,30P)只能 H.265 编码的 10bit 4:2:0,有人说是因为SONY的A型卡速度不够,导致只能采用压缩率更高的H.265和4:2:0,码率也只有 200Mbps 和 400Mbps 可选。
不谈8K,就说它的4K,我总结了下(都是基于N制来说): 30P和60P时,它的 全画幅 4K视频都是全像素超采样,画质很好。 30P和60P时,它的 半画幅 4K视频都是5.8K超采样,画质也很好。 120P时,它只能全画幅拍摄,没有半画幅模式,且这时它的全画幅也是有10%视觉损失(官网上的备注里有,如图红框里面),打开120P拍摄确实会有1.1倍的裁切,虽然只裁切了一点视觉,但它4K 120P的画质和30P,60P时比起来,是没什么差距的,在一个水平线上。 买A1之前我一直以为,A1的半画幅也有2100万像素,拍4K 120P是完全没问题的吧,而且应该和30P,60P时一样,是5.8K超采吧,毕竟旗舰机,做到这点应该不难,结果没想到……直接就没有,4K 120P就只有一个1.1倍裁切模式。 上面只是我的总结,不知道对不对,还是看大家怎么说。我是觉得限制还是有点多。 本帖最后由 zx6828 于 2021-12-11 00:11 编辑 ![]() |
[47 楼] 474449770
[泡菜]
22-3-16 14:17
Jack_Yin 发表于 2021-12-11 19:26 不用m1, 老的ipad pro也可以,哈哈哈哈 |
[46 楼] micalchan
[泡菜]
22-3-16 13:21
zx6828 发表于 2021-12-12 10:24 我新买的A1,固件1.1是这样子的。 升级成1.2好像也没法调,仍然这样子 |
[45 楼] 随心所往
[泡菜]
21-12-17 10:39
我在用S3和FX3。
如果你是对画质要求属于顶级的那种,那所有的微单都不适合你,包括尼康Z9,在Z9没有放出N-RAW和8K prores HQ之前,其实和A1一样都是8K 4:2:0。要求高,无视便携性和使用成本就直接上电影机了,拍raw格式,比如red的轻量化机器和BMD的6k pro。 但最大的问题我觉得不是画质是否顶级,目前而言我拍摄FX3最高码流的600MBPS,吃存储已经相当恐怖,家里2个32TB固态盘都装满了。我这才玩了1年而已。其实宽容度和raw是基本一样的,13档左右,唯一差别就是后期调色不如raw的空间大。 |
[44 楼] 张友学
[禁言中]
21-12-17 10:35
N老顾色 发表于 2021-12-16 22:00 你這水平的還好意思反駁??? 基本理論知識先學學好吧! ![]() |
[43 楼] Syni
[泡菜]
21-12-17 00:45
N老顾色 发表于 2021-12-16 22:00 B卡标注最高速度,一般不写持续写入速度。 |
[42 楼] N老顾色
[禁言中]
21-12-16 22:00
张友学 发表于 2021-12-16 20:01 不懂就不要装了,R5的8k30p的raw,寫入速度是多少? 事实就是:CFE-B卡速度是CFE-A卡的2倍 |
[41 楼] 张友学
[禁言中]
21-12-16 20:01
N老顾色 发表于 2021-12-16 19:32 這是理論速度,你在相機上能實現嗎? 自己拿那個破爛R5去試試寫入速度是多少??? ![]() |
[40 楼] N老顾色
[禁言中]
21-12-16 19:32
张友学 发表于 2021-12-16 16:31 睁着眼睛说瞎话 CFE-B卡速度是CFE-A卡的2倍,CFE-B是双通道,CFE-A是单通道 CFE-B卡是佳能,尼康,松下等主流通用卡!而CFE-A卡不能通用,目前只有索尼一家使用,就像当年的记忆棒,不知道坑了多少人。 只能说CFE-A,质次价高。 如果A1采用CFE-B,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本帖最后由 N老顾色 于 2021-12-16 19:38 编辑 ![]() |
[39 楼] 张友学
[禁言中]
21-12-16 16:31
N老顾色 发表于 2021-12-16 06:02 別胡扯。R5采用了CF-B呵呵,它的寫入速度才多少? 450MB/s哈哈哈。 人家a1采用的是CF-A,但實際寫卡速度可是實打實的600MB/s。基本是保持這個速度的持續寫入! CF-B卡的速度只是理論最高傳輸速度,但你在相機這麽個巴掌大的機身中是不可能滿負荷工作的(那個火星科技也做不出來)。a1這種機内卡槽達到600MB/s的寫入速度已經是所有相機中最快的了。 相機要達到更高的寫卡速度,那限制就不是卡的規格了懂嗎?而是相機機身尺寸和密封造型的物理天限決定了它的封閉式的記錄卡槽不可能以更高的速度所帶來的巨大功耗和發熱量來寫入數據! ![]() |
[38 楼] 张友学
[禁言中]
21-12-16 16:08
你好嘛 发表于 2021-12-15 19:14 你到底懂不懂啊?不懂裝懂! 30fps的照片是處理器處理完了才進入相機的緩存懂? 你所謂的先入緩存,那是堆棧式CMOS的片上DRAM呵呵。那個和相機緩存是兩個概念,DRAM的大小只要滿足存儲一張照片的容量理論上就行了呵呵。 相機的緩存中臨時存儲的照片都是已經經過處理器處理完的數據,然後從相機的緩存中向CFE-A卡裏寫。你相機緩存中所接收到處理器處理的數據可是實打實的每秒5000萬像素/30fps(壓縮RAW+超精細JPG,一張是大約88MB。這個處理器處理的規模是實打實的88MB x30) 堆棧式CMOS上的DRAM僅僅是CMOS的列并行ADC處理速度過快,導致向外傳輸的IO帶寬不夠,所以臨時起個搭橋的作用。但大鍋你要明白一個常識,CMOS的外部DSP專用處理器必須要能100%處理CMOS的信道輸出數據流量才可能完成真正的fps幀輸出啊?東懂嗎??? ![]() a1的CMOS信道數據流量是多少呢?4.6Gbps x 8=36.8Gbps(36,800Mbps)。實際在a1相機中,這顆CMOS在5000萬像素/30fps連拍下,真正使用到信道傳輸帶寬是:21,000Mbps。這21,000Mbps的數據從CMOS信道輸出后,必須100%被處理器處理后,才可能寫入機内緩存中懂嗎? ![]() 大方向的概念你就沒搞明白呵呵。a1的CMOS的ADC實際輸出數據是:5000萬像素/14Bit/250fps【14Bit下4ms】。數據規模大約是:25GB/s(25,000MB/s=200,000Mbps)。而它向外部DSP處理器的傳輸信道只有4.6Gbps x 8的規模(ADC讀出數據的速度和信道向外部傳輸的速度有非常巨大的容差。這個時候CMOS的片上DRAM只是對這個容差起到暫時緩解作用;請記住:DRAM緩解的僅僅是ADC和傳輸信道之間的數據量的容差,對傳輸信道每秒輸出給DSP處理器的數據是沒有半毛錢關係滴呵呵 ![]() |
[37 楼] N老顾色
[禁言中]
21-12-16 06:02
张友学 发表于 2021-12-15 14:53 主要是A1,采用了低速廉价CFE-A,限制了读写速度。如果采用速度高一倍的CFE-B,情况就不一样了。 |
[36 楼] 心念念
[泡菜]
21-12-16 03:15
zx6828 发表于 2021-12-16 00:19 音频的数据量也不小的。 |
[35 楼] zx6828
[泡菜]
21-12-16 00:19
你好嘛 发表于 2021-12-15 13:10 那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可以480P,想想16X的升格,那是多么的爽啊! |
[34 楼] zx6828
[泡菜]
21-12-15 20:51
melfes 发表于 2021-12-15 20:45 |
[33 楼] melfes
[泡菜]
21-12-15 20:45
qpcwth 发表于 2021-12-15 11:32 点对点欠采样不可能比合并好多少,A1和A7sIII之间的比较很明显 |
[32 楼] 你好嘛
[泡菜]
21-12-15 19:14
张友学 发表于 2021-12-15 14:53 常识是, 连拍的照片先进缓存, 再经处理器,缓存满了,连拍也就慢了, 这也是连拍不能持续的主要原因 不要把摄像机和相机混为一谈 |
[31 楼] 张友学
[禁言中]
21-12-15 14:53
你好嘛 发表于 2021-12-15 11:15 沒常識! a1的RAW設置成有損壓縮+超高精細JPG的時候,連拍速度是30fps。 這時候1張有損壓縮+1張超精細JPG的文件縂大小在:88MB左右。 30fps連續處理輸出到相機緩存時的碼流是:88MB x30=2,640MB/s也就是(21,120Mbps嘿嘿) ![]() 我問問你:這個數據碼流經過處理器了嗎?! ![]() 處理器的數據處理能力遠遠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只不過連續對數據處理要考慮發熱和功耗,這個才是限制條件。這種專用的DSP呵呵處理效率遠遠比通用CPU高效的多。 再多説一句實際上Venice 2的上的處理器和a1是一個平臺架構的東西,只不過那個根本不需要考慮發熱和功耗,所以它可以連續進行:6.6Gbps(準確的說X-OCN/8.2K/16Bit/60fps下的碼流是:6,606Mbps)的無時限的連續處理。只不過那是專業的東西,SONY從來不對所謂的專用DSP架構進行類似民用相機那樣的宣傳而已。 |
[30 楼] 你好嘛
[泡菜]
21-12-15 13:10
263469250 发表于 2021-12-15 12:24 内录的传感器数据都要经过处理器进行处理 帧内压缩保留的信息多, 数据量大,所以码率高,处理器负荷大 |
[29 楼] 263469250
[泡菜]
21-12-15 12:24
你好嘛 发表于 2021-12-15 11:15 |
[28 楼] 你好嘛
[泡菜]
21-12-15 11:41
zx6828 发表于 2021-12-15 11:27 那应该是2个处理器并联处理了, s3机身和a1一样, 应该也能处理这个码流 如果能处理1200Mbps码流, a1应该能做到s35模式下的超采4K60P了,挺不错的 |
[27 楼] qpcwth
[资深泡菜]
21-12-15 11:32
zx6828 发表于 2021-12-15 11:12 是的,半幅即使是点对点,清晰度也比合并好一些,其实包括A1在内,有些机器半幅也是超采的,那就更好一些 具体因为什么好,这是因为跳行采样(根据传感器像素数量与视频帧像素数量的比例,每隔若干行(列)取一行(列),其余数据丢弃),或者像素合并(将多个像素直接做平均),都会因为不满足采样定理,造成频率混叠,降低清晰度 我发的链接里写的很清楚了,想搞清楚原理可以去看,虽然文章只提到了跳行,但像素合并道理是一样的 不过理论是理论,实际拍出来,影响因素很多,哪种好,哪种差就不是人人看得出来的了 本帖最后由 qpcwth 于 2021-12-15 11:34 编辑 |
[26 楼] zx6828
[泡菜]
21-12-15 11:27
你好嘛 发表于 2021-12-15 11:15 ![]() |
[25 楼] 你好嘛
[泡菜]
21-12-15 11:15
张友学 发表于 2021-12-12 16:29 你确定a1 s3能做到1200Mbps? 这代索尼处理器最大处理能力应该是600Mbps, 这东西不是1+1=2的, 基本点对点或者轻微超采ALL-I 4K60P 是极限了。 a1 s3的机身散热能力非常强的, 通过大量导热片直接将热量导向机身了, 并不比一般大机身差。当然这种方式受环境影响很大 |
[24 楼] zx6828
[泡菜]
21-12-15 11:12
qpcwth 发表于 2021-12-15 11:09 |
[23 楼] qpcwth
[资深泡菜]
21-12-15 11:09
zx6828 发表于 2021-12-15 10:58 要看你说的“画质”具体指什么,如果说都在曝光充足的条件下,只看清晰度,最好是超采、其次是裁切的点对点、像素合并最差 如果光线不好,控制噪点比较重要,那么最好是超采、其次是像素合并、最差是裁切的点对点 关于超采为什么好的的解释,可以看我多年前写的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7LBgzQ0IYEOvAYGQjqop3w |
[22 楼] zx6828
[泡菜]
21-12-15 10:58
张友学 发表于 2021-12-12 16:38 |
[21 楼] zerodd
[泡菜]
21-12-15 10:57
Jack_Yin 发表于 2021-12-11 19:28 我说句不爱听的4k100p h265. 422 10bit用m1处理都不够流畅,很蛋疼的 |
[20 楼] atuz
[陈年泡菜]
21-12-15 10:31
张友学 发表于 2021-12-12 17:01 |
[19 楼] 张友学
[禁言中]
21-12-12 17:01
Berserko 发表于 2021-12-12 00:06 英國權威的CineD實驗室有明確的畫質對比測試(CineD的實驗室測試模型被用於ARRI Alexa出場的動態範圍測試參考). 這是a1的:https://www.cined.com/sony-a1-lab-test-rolling-shutter-dynamic-range-and-latitude/ 這是R5的:https://www.cined.com/canon-eos-r5-lab-test-to-film-in-raw-or-not/ 結論:R5的所謂8K-RAW在動態範圍上完全不能和SONY a1的8K相提并論。差1檔半--2檔的動態範圍。 R5在4檔欠曝拉回后,背景已經開始發綠偏色,暗部衣物上的綠色噪點已經很難在不損失細節的前提下完全消除了。a1的4檔拉回畫面依然還比較乾净,背景沒有任何偏色。 到欠曝5檔的時候,R5的背景幾乎已經完全變成綠色的“鬼片”了,降噪已經救不會發綠的背景,且降噪會大量抹去圖像本身的細節。 而a1即便欠曝5檔,畫面依然沒有偏色,經過達芬奇的降噪后,依然可以放心正常使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