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幅对角线长度来比较虚化应该不太合理
358
7
[1 楼] DQIMAGE
[泡菜]
22-9-24 21:52
简单来说,双反的66的对角线是85mm(精确一点是84.85mm)。如果极端一点,要在同样的成像圈放一个2:1画幅的底片,那就变成了76*38mm(精确一点是75.89*37.95)。
无论如何我都无法说服自己60*60mm的照片和76*38mm的照片的虚化感觉是一样的。 如果我将66截成60*30,这显然对66不公平,而如果我将76*38裁成38*38,这显然对2:1画幅也不公平。 正常来我们肯定是要比较相同的长宽比才还,那么,不同长宽比的照片对比时,存在一个两者之间的比例,在这比例之下 ,两者损失同样比例的面积。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对比。 一个长宽比是1,一个是2,显然,都裁成1.414的比例是最公平的,两者都损失29.28%的面积。 此时66变成60*42.4mm,对角线变成73.5mm,而76*38变成53.7*38,对角线变成65.7mm, 66的虚化是76*38的1.12倍。 |
[8 楼] wurtz
[泡菜]
22-9-27 10:14
虚化主要是弥散圆的大小,同样大小的弥散圆放到不同的画幅、不同像素密度上,弥散圆相对整个照片的大小不一定一样,虚化也就不一样
|
[7 楼] 树下的石头
[泡菜]
22-9-27 10:06
严格来说取决于目标图像纵横比,目标是宽幅时应该用长边比值,目标是方幅时应该用短边比值。
但如果不裁切呢?用相同的视角看图,那么看图距离必然取决于图片的对角线,这时用对角线比值就正确了。这时的含义是“从3:2全幅推算4:3截幅或中画幅的虚化程度”而不是“达成与全幅裁成4:3后相同的虚化”也不是“裁成3:2后达成与全幅相同的虚化”。 虚化程度本身就不是非常精确的一个量值,不同的人肉眼分辨率不同、最佳看图视角不同,对虚化程度的感受也不相同。同一个人,看横幅、方幅、竖幅图像的最佳看图视角也不相同,从而对虚化程度的感受也不相同。 因此,关于虚化没必要过于追求精确计算。树下的石头 编辑于 2022-09-27 10:12 |
[6 楼] DQIMAGE
[泡菜]
22-9-27 09:35
你好嘛 发表于 2022-09-25 10:39 一回事,我只是更精确计算而已。 等效虚化(光圈)的真相 |
[5 楼] 熊猫喵喵
[泡菜]
22-9-26 22:49
专业
|
[4 楼] 你好嘛
[泡菜]
22-9-25 10:39
你这属于陷入误区了
对虚化影响最大的是镜头的最大通光量,和CMOS面积关系不大。 视角一样的时候, M43的1.4光圈和全幅2.8光圈的通光量基本一样的, 虚化也是近似的 其次是像素密度 |
[3 楼] DQIMAGE
[泡菜]
22-9-24 22:19
同理,比起4433来说的话,按对角线比是0.786倍,或者说4433是全画幅的1.271倍。但要算成相同长宽比之后,全画幅是0.77倍,或者说4433是全画幅的1.298倍。
比起66来说,按对角线是0.51倍,或者双反是全画幅的1.96倍。但换成相同长宽比后(全画幅29.4*24,双反变成60*49*),则变成了0.49倍,或者说双反是全画幅的2.04倍。 所以只要长宽比差异不是很大,似乎用对角线也没大的差异。只是要较真的话,全画幅的虚化要稍稍扣一点点分才行。 可能我是周末闲得吧。 |
[2 楼] DQIMAGE
[泡菜]
22-9-24 22:06
而我们经常比较的全画幅和M43呢?
全画幅是36*24mm,而M43是17.3*13mm,按对角线的算的话,两者的虚化是1.99938。非常接近2。 但如果按上面的逻辑,一个长宽比是1.5,一个是1.35,按损失面积相同来算, 全画幅会变成33.91*24,而M43变成17.3*12.24,长宽比变成1.4128。(理论上应该是1.414的,但因为M43画幅不是严格的4:3,所以有些许偏差)。 此时两者虚化比为1.960,会稍稍对M43有利一点点。但因为差距不大,所以似乎说2也影响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