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清时代是怎么进行NTSC和PAL制式转换的?
2043
32
[1 楼] duoduobear
[Canon论坛版主]
23-12-19 04:30
NTSC和PAL的帧数频率不同。现在进行NTSC和PAL之间的相互转换,一种是采取直接减帧或重复帧播放的方法,但会导致画面不够流畅,另一种是采用插值计算,进行运动补偿,按时间间隔重建中间帧。后者显然需要大规模的计算,在80年代的标清电视阶段,恐怕实现比较困难。
并且NTSC和PAL制的彩色载波方案不同,也需要进行转换。80年代不同国家的电视台交换节目,重要体育比赛全球直播,PAL制式和NTSC制式肯定也存在转换问题,当年是怎么进行转换的? |
[33 楼] duoduobear
[Canon论坛版主]
24-5-28 01:02
AirforceOne 发表于 2024-04-01 09:41 很佩服那个时代的工程师。现在看来都很难的技术,在那时候都实现得很好。而时过境迁,很多技术被淘汰,现在完全用不到了。 |
[32 楼] AirforceOne
[泡菜]
24-4-1 09:41
fjht 发表于 2024-03-30 16:57 是的, 模拟时代即使是简单的抽帧插行也是挺难的。但肯定还是有“窍门”的, ![]() ![]() ![]() |
[31 楼] bowarrow
[老坛泡菜]
24-3-31 22:06
fjht 发表于 2024-03-28 12:19 大概是这么回事,但说的不够全面。有的录像机色度解码电路不是P/N双制式的,还需要另外加一块色度解码板,不加这个板出来的图像就是黑白的 |
[30 楼] fjht
[资深泡菜]
24-3-30 16:57
AirforceOne 发表于 2024-03-29 03:13 |
[29 楼] AirforceOne
[泡菜]
24-3-29 03:13
fjht 发表于 2024-03-28 12:19 印象里当年的一些所谓全制式录像机(松下G15还是J25之类),输出的也是这样的“伪”PAL信号。 |
[28 楼] AirforceOne
[泡菜]
24-3-29 03:05
应该讲是模拟时代。那时候没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和色彩的解调和重新调制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帧/行的转换就只能简单的抽帧/插帧,抽行/插行。
|
[27 楼] fjht
[资深泡菜]
24-3-29 00:51
fjht 发表于 2024-03-28 12:19 PS:3.58MHz时钟信号就是利用二个反相器“串联”、头尾接个3.58MHz陶瓷滤波器形成的振荡电路,所以只要是反相器都可以,除了CD4069,CD4011、74LS00等也可以。主导轴伺服5/6分频就是CD4017从原机伺服电路取得主导伺服时钟信号做6分频后做CD4046比较信号使VOC输出原机主导轴伺服时钟的6倍频率信号,再经另一个CD4017做5分频,最后得到原机主导轴伺服时钟1.2倍频率的信号输回到原机伺服电路的主导伺服时钟输入端。 |
[26 楼] fjht
[资深泡菜]
24-3-28 12:19
山区人 发表于 2023-12-21 23:03 这块板子的作用有2:(1)改变磁鼓伺服电路的时钟频率,使其适应60Hz场频:CD4069+3.58MHz陶瓷滤波器产生3.58MHz时钟(频率要求不高,也用过电视伴音中周改绕可调电感同样成功);(2)对主导轴伺服电路的时钟频率进行5/6分频:4046+2块4017。板上的4053是模拟开关,用来切换信号。除了改变伺服电路之外,还得同时改变色度电路的处理模式,因为色度电路处理IC通常兼容PAL/NTSC只须找到控制端加个高/低电平就行。最后就是用标准的NTSC磁带输出场频为60Hz的PAL信号。同时,播放用的电视机还得改场频。如果电视机的所谓“全制式”,就不用改动录像机上的色度处理部分,电视机也不用改动。 所以,这种“改制”并未涉及视频格式的改动,仅仅是使录像机能适应多种格式磁带的播放而已。 fjht 编辑于 2024-03-28 12:29 |
[25 楼] Bohnenkaffee
[陈年泡菜]
24-3-28 10:57
当年有机器专门转制。后期有些机器两个制式。
发布自 安卓客户端 |
[24 楼] 光影流连
[资深泡菜]
24-3-28 09:49
ID被盗 发表于 2023-12-22 10:36 当时的N制式还有4.38、5.53两种,当时我还是高中生。据说N制式要清晰?我从小也没有搞清楚这个区别,只记得N制式颜色会浅一些 |
[23 楼] duoduobear
[Canon论坛版主]
24-2-8 10:55
paradio 发表于 2024-02-07 11:42 怎么理解你说的解调和调制? 在标清时代,NTSC信号解调后是什么? |
[22 楼] 老顽童
[陈年泡菜]
24-2-8 09:17
duoduobear 发表于 2024-02-07 09:13 所以这种情况不是制式转换问题,是从胶片到磁带转换之前没有将画面拉宽造成的。 |
[21 楼] xinf-60d
[陈年泡菜]
24-2-8 08:49
我记得原来那个松下录像机是全制式的。
|
[20 楼] paradio
[老坛泡菜]
24-2-7 11:42
NTSC, PAL, SECAM, 调制方式和机理完全不同, 远远不是频率间的区别
由于录像机的出现, 后来也有衍生的制式。 比如PAL, 都是指50Hz, 后来也有PAL60 其中的优缺点就不说了, 只要以前深耕其中的都知道 所谓转换, 就是解调后再重新调制,好像有这种转换器, 但质量一定非常差, 除非是专业的。 但是绝大部分的电视机都是多制式的电视机啊, 包含各个色载波频率和伴音频率, 以及彩色解调。 |
[19 楼] duoduobear
[Canon论坛版主]
24-2-7 09:26
tkartist 发表于 2024-02-07 09:23 有道理啊!也有这个可能。 |
[18 楼] tkartist
[资深泡菜]
24-2-7 09:23
duoduobear 发表于 2024-02-07 09:13 更有可能是宽银幕片子拉成4:3 |
[17 楼] duoduobear
[Canon论坛版主]
24-2-7 09:13
ID被盗 发表于 2023-12-22 10:36 当时看一些港台片,画面内容是上下拉长的,应该就是制式转换做得不好。 |
[16 楼] bowarrow
[老坛泡菜]
23-12-24 21:51
山区人 发表于 2023-12-22 14:28 |
[15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23-12-22 14:28
bowarrow 发表于 2023-12-22 11:09 真巧啊!你同学真牛👍 发布自 iOS客户端 |
[14 楼] CATWK
[泡菜]
23-12-22 11:18
bowarrow 发表于 2023-12-22 11:09 还把丝印磨掉了,有心之人 ![]() |
[13 楼] bowarrow
[老坛泡菜]
23-12-22 11:09
山区人 发表于 2023-12-21 23:03 |
[12 楼] CATWK
[泡菜]
23-12-22 11:00
当年Wozniak设计Apple ][的时候利用了NTSC的特性用复合视频输出了彩色,但使得后来在销往欧洲市场的PAL制型号无法显示彩色,需要增加一个板卡才行
|
[11 楼] ID被盗
[泡菜]
23-12-22 10:36
这算是暴露年龄贴啊
黑白电视年代,开始看电视没问题,鱼骨天线看hk电视也是p的,后来录像带热潮,录像机也分p和n,翻录外国片是n的,就出现转制的需求了。当时是松下还是声宝(夏普)先出的“国际线路”,可以自由专制,后来电视机也国际线路,完全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了。 |
[10 楼] duoduobear
[Canon论坛版主]
23-12-22 10:11
山区人 发表于 2023-12-21 23:03 好手艺 |
[9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23-12-21 23:03
录像机流行的年代,市场上的录像机只能放PAL制式的带子,为了看N制式的带子,我改过家里的夏普录像机。记得有本电子杂志上有卖转换制式的电路板,就买了块回来按说明书焊接到录像机主板上,外接一个开关到机器外面转换制式。
发布自 iOS客户端 ![]() |
[8 楼] losagelos
[资深泡菜]
23-12-21 14:42
实际上当年彩电输出标准是三大类NTSC\PAL和号称“System Essentially Contrary to American Method(与美国方法本质上对立的系统)的SECAM。另外再加上为了兼容黑白电视机,还有10种左右常用的黑白电视制式。光排列组合就要扳半天手指了。所以当初没有点知识连个电视都不一定能正常播放。譬如国标是PAL/D/K,港标是PAL/I,港行的机器在内地用可能就没法正常使用。
理论上讲,三大标准是将红/蓝色差分量、色同步信号、色副载波通过不同方式调制成色度信号,明确算法后将这个过程解调就能得到原始的信号。当初功能都是通过模拟电路实现的,甚至有些还是分立元件电路。电视采集发射接收系统几乎可以说是人类数字时代之前电子技术的里程碑了。 |
[7 楼] popopi
[资深泡菜]
23-12-21 00:19
duoduobear 发表于 2023-12-20 03:51 你搜FC游戏机,N/P转换头。 |
[6 楼] camsone
[泡菜]
23-12-20 06:10
家用的话,用软件或者小盒子的方式,很多很多哦。pal ntsc converter.
|
[5 楼] duoduobear
[Canon论坛版主]
23-12-20 03:51
popopi 发表于 2023-12-20 02:39 小方盒是外接在游戏机上的吗?小方盒和机身是通过什么接口连接?是多线的专用接口吗? 我看到B站上有同一款游戏机不同电视制式型号的对比,NTSC的整个游戏速度都快。这显然是直接使用不同的基础晶振导致输出频率不同以满足NTSC和PAL的频率要求。因为NTSC是60hz,PAL是50hz。 wiki上也有类似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