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借鉴照片和摄影借鉴绘画,都是正宗的两种技法生成的,那个更真,不接受AI的讨论
167
2
[1 楼] 我依偎着徕卡
[泡菜]
24-3-28 12:50
开篇: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是文学塑造的真,比如《静静的顿河》《怎么办》不是写那个人。专写那个人叫报告文学,比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叫传,比如《我依偎着徕卡传》。《大庆之歌》是彩色艺术纪录片,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的补拍。
本主题是讨论在平面上再现三维立体的真实图像。 摄影借鉴绘画: 典型的伦伯朗布光是在拍摄3/4正面人像时,将主光安置在被摄者脸部朝向的另一侧。3/4正面人像是指被摄者面对相机侧坐,朝向45°左右的侧位,画面上呈现被摄者3/4的面部,只能看见一只耳朵。伦伯朗布光常用于拍摄富有戏剧性的男性人像,不太适用于女性人像。 摄影的构图多借鉴绘画先有绘画后有摄影。 ![]() 多用在※※画上,比如《满腔热忱》油画 1974年 汤小铭 作 ![]() ![]() ![]() ![]() ![]() ![]() |
[3 楼] 我依偎着徕卡
[泡菜]
24-3-28 18:06
weixiad 发表于 2024-03-28 16:17 --------------------------------------------------------------------------------------------------------------------- 所以绘画作品,很少去画建筑和雕塑,因为画出来的已经算不上原创的艺术作品了,也就是纪录下来而已。 和一张我拍的哈尔滨建筑,那天我到哈尔滨站北广场,有一座圣依维尔。。建筑,拍了几张,都是没有人物的照片,最后一张就是这张,两位女士正路过这里,我飞快跑到最佳的构图的这个角度,迅速的按下快门,得到这张照片。再慢点这两位女士就消失到前景的后面了。那几张和这张比纪实摄取的建筑照片,这张拍摄于2019年的照片。似乎和拍摄于1326年的外籍摄影师拍摄的这座建筑※※照片是一个年代,两个小小的人物把一张建筑学教科书的附图,变成了2019年哈尔滨城市※※的场景之一。 使用苏联恰伊卡半格相机,原厂28Mmm 2,8 lens 乐凯100,过期20年。阴雨天。 ![]() 我依偎着徕卡 编辑于 2024-03-28 18:15 |
[2 楼] weixiad
[泡菜]
24-3-28 16:17
我依偎着徕卡 发表于 2024-03-28 12:50 这贴开得好,比那种只管闷头上传图片的有价值,不过估计回帖的不会太多 绘画和摄影总的来说是相通的,甚至不能100%的区分开来, 摄影术的发明,也是当初有那么一批写实画工,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绘制100%保真还原的人物肖像,而先搞出个可以小孔成像的暗箱,画画时可以参考暗箱里的成像透视比例,然后达盖尔发明了感光材料,二者合一就成了现代的照相机原型。 曾经有人预言随着摄影术的普及,绘画会消亡, 也有黑白摄影大师对于彩色摄影的艺术性嗤之以鼻, 之所以不如他们的预言那样,就是以为这几种艺术形式不是简单地相互模仿 艺术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从形似到神似最后到形神都升华为完全不似之前的创新之作 很多表现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的摄影作品,其艺术价值首先在于这个房子本体的建筑雕塑的美学价值,摄影的表达其实技术还原的成分更多一些,或者说摄影师对这栋房子或者雕塑的艺术价值理解得更透彻,并懂得如何用照相机把他们展现出来。 所以绘画作品,很少去画建筑和雕塑,因为画出来的已经算不上原创的艺术作品了,也就是纪录下来而已。 我觉得,模仿的痕迹越重,其艺术价值也就越低,比如下面这幅作品,刚刚在地铁站拍到的,这种能算绘画吗,无人机画出来的油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