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底大一级压死人,个人使用经历。。。。。。。
1895 7
[1 楼] liudage3744 [泡菜]
24-7-7 11:44
最早2006年买的佳能ixus750,1/1.7的CCD,当年非常喜欢
2013年买了1英寸的rx100m1,感觉画质比iuxs750上了2个台阶,一直用到现在
2019年买了a6400,感觉画质比rx100上了3个台阶,一直用到现在
接下来买了a7m4,感觉照片画质比a6400上了0.5个台阶,继续买了zve1,感觉照片画质比a6400下降了1个台阶
我的使用感受是:
一英寸到apsc的跨越,才是真正的底大一级压死人
光线好的情况下,高像素密度的半幅比底像素密度的全幅画质好,如果你喜欢100%放大看细节的话
liudage3744 编辑于 2024-07-07 11:48
[8 楼] animal641 [泡菜]
24-7-14 20:46
我的使用感受与楼主基本相同,半幅与全幅的差距没有想像中的大。楼主应该继续往上用,我用了富士4433画幅后,感觉画质又上了三四个台阶
[7 楼] DairyCattle [泡菜]
24-7-13 22:37
个人使用于日常随拍和旅游,满足爱好和记录,照片兼顾视频,APS-C是最佳选择,画质足够,镜头重量大幅减少。
[6 楼] melfes [泡菜]
24-7-7 21:40
点缀星空 发表于 2024-07-07 14:49
在不超出 ZVE1 像素可放大范围内,ZVE1 低感画质比 6400 稍稍干净,细节明显更好,高感也更好。
如果超出了 ZVE1 的像素可放大范围,ZVE1 像素不够支撑更大的输出,细节会丢失。
一句话就是像素越高可以放得越大,但不是画质越好。在像素...

高ISO值下开灯情况下快门速度很快,机械快门本身不准确的话会影响噪音表现,关灯对比才有意义

[5 楼] 点缀星空 [老坛泡菜]
24-7-7 14:49
liudage3744 发表于 2024-07-07 11:44
最早2006年买的佳能ixus750,1/1.7的CCD,当年非常喜欢
2013年买了1英寸的rx100m1,感觉画质比iuxs750上了2个台阶,一直用到现在
2019年买了a6400,感觉画质比rx100上了3个台阶,一直用到现在
接下来买了a7...
在不超出 ZVE1 像素可放大范围内,ZVE1 低感画质比 6400 稍稍干净,细节明显更好,高感也更好。
如果超出了 ZVE1 的像素可放大范围,ZVE1 像素不够支撑更大的输出,细节会丢失。
一句话就是像素越高可以放得越大,但不是画质越好。在像素需求范围内,大像素优于高像素。
( DPR 只有 A7S3 的测试,没有 ZVE1,但 ZVE1 和 A7S3 同款传感器,画质应该是一样的 ) 。


点缀星空 编辑于 2024-07-07 15:06
[4 楼] 六能猫 [陈年泡菜]
24-7-7 13:19
rx100一代是前照式cmos,后面改背照后画质有了很大提高。
[3 楼] yifanker [资深泡菜]
24-7-7 12:51
自己对比过D600+24-120/4 VR跟D500+DX16-80/2.8~4VR,用前者24mm与120mm跟后者在16mm与80mm同光圈对比了下,取景范围几乎一样,都是2400万像素,100%查看,16-80锐度还小胜一筹,也可能是24-120/4比较水

左边D500,右边D600,广角端光圈为f/5.6,长焦端光圈F/8



yifanker 编辑于 2024-07-07 13:00
[2 楼] 点缀星空 [老坛泡菜]
24-7-7 12:34
1、像素数量和像素密度是两个概念;
2、数量和密度是一对矛盾,相同面积传感器,数量高则密度高,单像素面积小;数量低则密度低,单像素面积大。像素面积决定感光性能。
3、像素数量决定输出画幅,数量越高可放大或可裁切越多,但不等于画质好。
     图像应用载体( 含裁切需求 )决定像素数量,比如 8K 显示器不裁切至少需要 3300 万像素等。
4、像素密度有关信噪比,同等传感器工艺和处理器技术下,密度越低信噪比越高,画质越纯净,特别是高感。
     在满足图像应用载体像素数量需求的前提下,密度低的画质好,但裁切余地小;
5、底大一级压死人是物理定律,相同像素数量时,大底密度低纯净度高;相同像素密度时,大底数量高输出画幅大;
6、不能因为 6400 像素高输出画幅大( 或裁切余地大 ),就认为 6400 就比 ZVE1 画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