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款镜头L卡口是否比E卡口画质更好?
3783 16
[1 楼] 甘甘 [泡菜]
24-10-24 17:19
如题。例如适马的50/1.2。
理由是L口径更大。
当然,机身也要相当,例如都是索尼6000万那个底。
发布自 安卓客户端
[17 楼] gunforce [泡菜]
24-10-30 17:47
法兰距只是镜组到传感器所允许的最小间距,而不是必须这个间距。对于多卡口的副厂镜头,设计时会按照这些卡口中的法兰距最长的那个设计,比如单反时代的适马ART系列,E口版明显后面长一截,被戏称为焊屁股。而同一个卡口的镜头,为了边缘成像质量有的也会故意使得镜头实际法兰距超过卡口的法兰距,这种手法称为偷法兰距,比如尼康Z口的那几个广角1.8,明显比单反头长的多,很可能就采用了这种偷法兰距技术。镜头转接会有画质损失,并不是因为法兰距不一样(不考虑转接环的误差),而是以下两个原因:1 现在的传感器上有保护玻璃,不同家保护玻璃厚度不一样,如果设计的时候按照A卡口的保护玻璃厚度设计,换成B卡口没有对设计做调整会导致画质损失,特别是广角头的边缘,据说福伦达APO lanthar专门针对不同卡口调整了设计。2 现在的镜头越来越依赖机内矫正,转接没有机内矫正的话效果会变差。
发布自 安卓客户端
[16 楼] lingod [泡菜]
24-10-30 08:21
O2JAM 发表于 2024-10-29 20:16
理论上没区别,但是同款腾龙镜头,在索尼机身上和在尼康机身上的光学表现差异挺大的。

哪个好?
是不是机内设置的影响
[15 楼] O2JAM [泡菜]
24-10-29 20:16
理论上没区别,但是同款腾龙镜头,在索尼机身上和在尼康机身上的光学表现差异挺大的。
发布自 色影无忌小程序
[14 楼] melfes [泡菜]
24-10-25 19:16
点缀星空 发表于 2024-10-25 11:58
同一个镜头,入射角和法兰距匹配没有差异,画质就不会有差异。
有些转接导致的画质受损,是转接环的精度( 含机械精度或运算精度 )和制造( 比如内壁消光工艺等 )问题,与镜头关系不大。
假设转接环没有问题,镜头在不同机身上的画质变化是由镜头解析力导致的。...

入射角度限制与其说是随着卡口变化不如说是随着传感器设计变化,只要卡口本身不对镜头的光路有遮挡就不会有劣化
[13 楼] lingod [泡菜]
24-10-25 13:00
没区别
[12 楼] 只是玩 [泡菜]
24-10-25 12:10
点缀星空 发表于 2024-10-25 11:58
同一个镜头,入射角和法兰距匹配没有差异,画质就不会有差异。
有些转接导致的画质受损,是转接环的精度( 含机械精度或运算精度 )和制造( 比如内壁消光工艺等 )问题,与镜头关系不大。
假设转接环没有问题,镜头在不同机身上的画质变化是由镜头解析力导致的。...

那就行
[11 楼] 点缀星空 [老坛泡菜]
24-10-25 11:58
只是玩 发表于 2024-10-25 11:34
从你说的这个,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同卡口大小差异明显时,在其他条件一致情况下,会不会导致画质的差异?
我把手头留的一支索尼原厂E口镜头转接到尼康Z机身上,感觉,最大光圈下,画质有点肉。但这只是一点感觉,毕竟索尼机身都出掉了,没法对比。而且,现代镜...

同一个镜头,入射角和法兰距匹配没有差异,画质就不会有差异。
有些转接导致的画质受损,是转接环的精度( 含机械精度或运算精度 )和制造( 比如内壁消光工艺等 )问题,与镜头关系不大。
假设转接环没有问题,镜头在不同机身上的画质变化是由镜头解析力导致的。
镜头解析力的设计基础是可分辨的像素密度,不同镜头或同一个镜头不同光圈下的解析力,有其设计上限。
假设一个镜头的解析力已经达到其可解析的上限,搭载于更高密度机身时的画质会变软,其原因是衍射加剧。反之不会。
但无论怎么说,都是与卡口没有什么关系。
[10 楼] 只是玩 [泡菜]
24-10-25 11:39
甘甘 发表于 2024-10-24 17:19
如题。例如适马的50/1.2。
理由是L口径更大。
当然,机身也要相当,例如都是索尼6000万那个底。
看下不同卡口镜头的结构和MTF图,大致就会有了解。

至于镜头非明显的差异,远没有机身不同带来的差异大。
[9 楼] 只是玩 [泡菜]
24-10-25 11:34
点缀星空 发表于 2024-10-25 10:30
您说的对,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入射角和法兰距需要匹配,但光想着理论了,不严密。
我疏忽了短法兰机身可兼容长法兰镜头,长法兰机身不兼容短法兰镜头。
入射和法兰不匹配状况,只有在后者才出现,是我搞混了逻辑关系。

从你说的这个,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同卡口大小差异明显时,在其他条件一致情况下,会不会导致画质的差异?

我把手头留的一支索尼原厂E口镜头转接到尼康Z机身上,感觉,最大光圈下,画质有点肉。但这只是一点感觉,毕竟索尼机身都出掉了,没法对比。而且,现代镜头,都有机身优化问题,如果真存在差异,到底是机身优化不同,还是卡口大小差异导致,这点我现在有点搞不清。
[8 楼] 点缀星空 [老坛泡菜]
24-10-25 10:30
只是玩 发表于 2024-10-25 09:56
比如任何的转接,都会造成法兰距和入射角的匹配差异,——这个没看懂,例如,单反镜头转无反,通过转接环,就相当于同一镜头安装在同法兰的“单反”上。法兰距没有变化,何来的匹配差异?
同样的道理,如果先设计了一只长法兰镜头,然后以焊屁股的方式(整合接环与镜筒...

您说的对,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入射角和法兰距需要匹配,但光想着理论了,不严密。
我疏忽了短法兰机身可兼容长法兰镜头,长法兰机身不兼容短法兰镜头。
入射和法兰不匹配状况,只有在后者才出现,是我搞混了逻辑关系。

[7 楼] 只是玩 [泡菜]
24-10-25 09:56
点缀星空 发表于 2024-10-25 09:00
不同的卡口,法兰距不同,原厂设计镜头时确定的入射法兰也就不同。
短法兰允许有更大的入射角,相同技术下研发更大光圈有空间优势,但也容易导致边缘下降和红移,这对提高边缘画质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反之则相反。
但只要研发技术能够满足成像的统一标准,无论长法兰还...

比如任何的转接,都会造成法兰距和入射角的匹配差异,——这个没看懂,例如,单反镜头转无反,通过转接环,就相当于同一镜头安装在同法兰的“单反”上。法兰距没有变化,何来的匹配差异?

同样的道理,如果先设计了一只长法兰镜头,然后以焊屁股的方式(整合接环与镜筒)生产相应型号,用在相应的短法兰机身上,实际法兰距也没变化啊。  

如果是先设计了短法兰距镜头,在生成用于长法兰机身的型号,这个时候实际法兰距是发生变化的。

现在比较突出的是M口转无反的问题,但基本是COMS前置玻璃的问题。
只是玩 编辑于 2024-10-25 10:07
[6 楼] 甘甘 [泡菜]
24-10-25 09:33
点缀星空 发表于 2024-10-25 09:00
不同的卡口,法兰距不同,原厂设计镜头时确定的入射法兰也就不同。
短法兰允许有更大的入射角,相同技术下研发更大光圈有空间优势,但也容易导致边缘下降和红移,这对提高边缘画质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反之则相反。
但只要研发技术能够满足成像的统一标准,无论长法兰还...
天花板式解答
[5 楼] 点缀星空 [老坛泡菜]
24-10-25 09:00
甘甘 发表于 2024-10-24 17:19
如题。例如适马的50/1.2。
理由是L口径更大。
当然,机身也要相当,例如都是索尼6000万那个底。

不同的卡口,法兰距不同,原厂设计镜头时确定的入射法兰也就不同。
短法兰允许有更大的入射角,相同技术下研发更大光圈有空间优势,但也容易导致边缘下降和红移,这对提高边缘画质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反之则相反。
但只要研发技术能够满足成像的统一标准,无论长法兰还是短法兰,都是一样的。

副厂多卡口镜头只是接口不一样,接口不一样则法兰距不一样,但镜头结构没有改变,入射角也相同( 这点我不确定,是猜想 )。
镜头设计时,入射角和法兰距均有匹配优化。在入射角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法兰距,画质就有损害。
比如任何的转接,都会造成法兰距和入射角的匹配差异,画质都有或多或少的损害。

副厂镜头那个卡口更好,关键是设计镜头的时候,是按什么卡口做的入射角和法兰距优化。
如果原先是为 E 口设计的,只换个 L 接口画质就下降。反之也一样,无关卡口大小。
如果同款镜头按照不同卡口分别做了入射角和法兰距的优化,则什么卡口都是一样的。
点缀星空 编辑于 2024-10-25 09:01
[4 楼] liping2008810 [泡菜]
24-10-25 07:42
同款镜头理论上价格越高那个画质更好!
[3 楼] melfes [泡菜]
24-10-24 18:49
没有区别,50/1.2=40mm要求的是入瞳的口径,卡口口径和法兰距的比例只决定光圈的上限

适马这个50/1.2既然E口版本没有特别说明实际光圈会减少就说明这个镜头的出瞳设计在E口上不会受到限制
[2 楼] 952835103 [泡菜]
24-10-24 17:50
个人理解,镜头画质应该一致,差距可能还不如镜头个体差异,但配合索尼R系列传感器相机画质应该更锐,传感器差距明显,都2400万像素应该没啥差别。
发布自 安卓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