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k2*d的高反差保留功能(HDR)之我见
2110
23
[1 楼] asia4u
[资深泡菜]
08-8-12 14:37
大家知道最新的k2*图形处理芯片 属于创新技术
我前段时间准备进p家的时候就相当关注k10d的宽容度问题 果然不负众望 p家出了k2*系列的两台新机器k20d和k200d 它们都是在iso200起跳而不是iso100起跳开启hdr功能呢 大胆推测: 当iso200状态下 芯片实际多线程开启iso100 用来感光高光部分 而iso400开启用来感光暗部细节 iso200负责普通中间色绝大部分的数据 最后3大部分合成出片 然而为什么不把此功能设置为默认效果呢 我觉得是“有得必有失” 在开启hdr的同时 色阶也会扩大多于1ev的范围 普通我们理解都是越大越好 只可惜我们模拟胶片的原理是在rgb模式下(拍不出真黑白也是由于这个RGB模式因素) 然而夸张的假想一下 rgb三个通道都是几乎贴近128的情况 这会是一种什么颜色——中性灰! 在k20d之前 canon的绝大部分机器宽容度都高于8ev 所以canon出片都很灰 虽然后期可以拉大象素的色阶位置分布 但是细腻程度就会必然有所改变 例如 位于色阶129 130 131位置的三个象素 经过后期拉曲线以后变成159 181 238三个数值 显然在视觉上色彩渐变就没有之前柔和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失” 所以有些人认为k10d为什么细腻而k20d为什么粗旷将就是这个原因,好在k2*d有选择开不开该功能 [2008-08-12 14:50 补充如下] 不好意思 题目应该是高动态宽容度扩展 写成高反差保留了 |
[27 楼] wangyou0720
[泡菜]
10-7-29 15:20
原文由 honsao1 在2010-07-29 15:03发表 哥们,你是这产品的代言?~? 总能看到你推荐这东东~ ![]() |
[24 楼] 丰禾
[泡菜]
10-7-28 10:16
原文由 honsao1 在2010-07-28 10:14发表 无法使用!而且我给技术人员写信,一个月也没有回信。 |
[22 楼] asia4u
[资深泡菜]
08-8-13 08:54
原文由 hakukin 发表 色彩的生成跟宽容度和感光元件的色阶映射是有必然关系的 如果好好理解通道运行机制 你会理解这个必然性 顺便提到一点:宽容度映射是一条曲线 |
[21 楼] d70new
[泡菜]
08-8-12 21:31
那位解释一下Pentax的DR和Nikon和SONY的DR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一回事。
|
[20 楼] asia4u
[资深泡菜]
08-8-12 21:23
原文由 hakukin 发表 只是说说自己的推测 欢迎探讨 对于这两点 愿问其详 |
[19 楼] hakukin
[资深泡菜]
08-8-12 20:33
LZ先搞明白啥叫反差,啥叫宽容度~~~~
|
[18 楼] zealoghu
[泡菜]
08-8-12 16:23
原文由 君子二分之一 发表 不是我混为一谈,是这个DR确实和iso相关的。 当然我说的只是原理推测,实际操作为什么只能提升1个EV,可能有其他影响,比如随着iso的增加,本身宽容度就会降低,这时候和提升的ev就会抵消,效果就可能不好。 |
[17 楼] 君子二分之一
[陈年泡菜]
08-8-12 16:14
原文由 zealoghu 发表 “打开DR后,相机是按照iso100,正常曝光量减去1EV来曝光的,这种情况下一般高光就不兹了”。 如果按照你这个理论去做,那岂不是用iso1600拍可以得到额外4个ev的宽容度。 ![]() 千万别把20d的HDR原理和数码相机的ISO原理混为一谈。 |
[16 楼] zealoghu
[泡菜]
08-8-12 15:59
打开DR后,相机是按照iso100,正常曝光量减去1EV来曝光的,这种情况下一般高光就不兹了,如果还兹,那就没办法了。把这种欠1EV曝光从ccd得到的信号进行非线性放大,照片就会被还原到正常曝光的亮度,这就是我所推测的DR的工作过程。
|
[15 楼] zealoghu
[泡菜]
08-8-12 15:48
原文由 asia4u 发表 DR是通过降低一档快门(iso从100变到200就是降低了一档快门)来挽救高光的,快门降了一档,暗部细节当然就差了,为了达到正常快门的亮度,就必须提亮暗部,这样噪音就出来了。同时高光也挽救了。这种DR机制和富士的技术是不同的。 |
[14 楼] zealoghu
[泡菜]
08-8-12 15:44
原文由 asia4u 发表 如果DR开启后变成iso400起步,那就是提升2EV宽容度了;iso800起步,提升3EV。但暗部细节变成iso800,你也得能接受啊,是不? 现在好多DC可以设置200%, 400%宽容度,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也不能说明低感机器就可以做到更多的宽容度,iso50的最低感光,到了iso200就没法看了,这样也不能无限制的用这种方法提升宽容度。 |
[13 楼] asia4u
[资深泡菜]
08-8-12 15:43
原文由 zealoghu 发表 重点在这里:怎样让感光元件来成功记录下“-1” 和“256”这个信号 富士做到也是因为在raw里面包含两张照片的技术创新 如果你可以在事实中尝试 如果能把raw里的某一象素255 255 255通过减少曝光还原成类似251 253 254这样的点 那么你的推测就成立了 [asia4u 编辑于 2008-08-12 15:44] |
[12 楼] asia4u
[资深泡菜]
08-8-12 15:33
原文由 君子二分之一 发表 暗部照评测上看 也确实没有扩展 iso1600的时候也可以用DR 只是提出个跟高光扩展相类似的思路 我也在想 如果暗部包含了细节以后 理论扩展应该超过1ev不少才对 为何只有1ev左右 如果理论真为这样 照这样发展下去 以后出一个低感机器 那宽容度超过胶片指日可待 |
[11 楼] zealoghu
[泡菜]
08-8-12 15:32
我对比过K200D的DR功能,开启后暗部噪音确实比关闭时候稍多一点。当然1EV的宽容度提升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
[10 楼] zealoghu
[泡菜]
08-8-12 15:26
我觉得楼主有一点没有搞清楚,那就是iso实际上是对ccd或者cmos信号的一种放大。iso100到iso200是2倍关系的线性放大。对于DR,就不是线性的放大了,也就是说,暗部我放大2倍,中间调我放大1.5倍,高光我不放大,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是增加了1EV的宽容度,这个宽容度是直接增加到raw里的。
|
[9 楼] 君子二分之一
[陈年泡菜]
08-8-12 15:24
原文由 asia4u 发表 高光部分确实是用iso100感光,暗部没有扩展,上次和P的技术人士聊起过。这个机制在40D上也得到应用。 |
[8 楼] zealoghu
[泡菜]
08-8-12 15:18
原文由 asia4u 发表 我只是形象的解释一下,实际上这部分工作是硬件做的,不是软件处理的。 你处理raw文件的时候,可以给他增加1EV的曝光吧,增加的这1EV实际上就相当于提高了一级的iso。但相机处理不同iso的时候,是硬件处理的,并不是对raw进行处理。之所以用硬件,是因为硬件处理的效果更好一些。 另外你老提到了1-255的亮度信息,其实这只是针对jpg的,raw的存储格式应该是12bit,所携带的信息量远比jpg多,如何取舍和压缩这些信息到8bit的jpg,都会直接影响jpg的宽容度表现。 |
[7 楼] asia4u
[资深泡菜]
08-8-12 15:12
原文由 abkn 发表 之前有人发过s5的宽容度怎么超过11ev的方法 破解出来是这样的: 12w象素 分别由两张600w象素的不同曝光得到 其中一张欠暴2档左右(这里推测为电子快门减少曝光时间) 所以后期raw里很容易把过暴的象素拉回来 |
[6 楼] asia4u
[资深泡菜]
08-8-12 15:04
原文由 zealoghu 发表 这样说吧 如果你的理论成立 k10d在raw里可以拉出个5d的宽容度来 只是噪点增加很多很多 对不对? 但是你发现没有 纯白色 和纯黑色是拉不出来任何东西的(偶尔有1 或者254的象素可以拉出隐约的细节 但是完全黑和白的点是终究出不来细节的) 最主要一点——这么做,没意义 raw虽说是二次成像 不过要重新认真理解一下 它不是万能的 对宽容度无能为力 [asia4u 编辑于 2008-08-12 15:07] |
[5 楼] zealoghu
[泡菜]
08-8-12 14:59
原文由 asia4u 发表 举个例子,用iso100,高光兹了,这里不说过曝,而说它是宽容度不够了,怎么办?好,我现在降1EV重新曝光,这次高光不兹了,但显然暗部会欠曝,那我就提亮暗部到第一次曝光的水平,这其实是相当于把暗部变成了iso200.这样就相当于增加了1个EV宽容度,因为我的高光不兹了,暗部也得到了保留,唯一区别就是暗部噪音多了。 |
[4 楼] abkn
[资深泡菜]
08-8-12 14:58
原文由 asia4u 发表 同意 只是合成这一步不知道是怎么弄的,可能不存在三份数据,一次记录的过程就都记下了。 |
[3 楼] asia4u
[资深泡菜]
08-8-12 14:47
原文由 zealoghu 发表 绝不是机内曲线问题 说过了 动态宽容度扩展是记录原本记录不到的信息 而不是内部炒股一样 把数值炒起来 没有数据的再炒也没有 |
[2 楼] zealoghu
[泡菜]
08-8-12 14:44
没那么复杂,也没什么iso400.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前面一个xd说的暗部拉曲线,效果相当于iso200,亮部保持iso100,只不过这些工作是硬件做的,不是机器的图像处理引擎简单的拉曲线。 所以,DR是以牺牲暗部细节(增大噪音)为代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