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数码照片的噪点
754
6
[1 楼] 弄舟
[资深泡菜]
09-11-8 22:37
什么东西都是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对于照片也是,对于数码照片的噪点还是。
看到对数码照片的噪点争论得喋喋不休,最近,我突发奇想,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用一幅数码单反拍摄的RAW格式弱光照片,以飞思Capture One 4.8出片,C1的公认出片质量最好的RAW转换软件之一。之所以选择弱光照片,就是因为只有弱光照片才能看出噪点的真实表现,那些在大白天提高感光度的照片,你就笑一笑飘过吧,明眼人就知道,那是糊弄那些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人的。在出图时分别以1:C1的默认值,最干净的画面;2:亮度噪点控制-10;3:颜色噪点控制-14;4:亮度噪点控制-10、同时颜色噪点控制-14;5:在4的基础上,锐度+20、清晰度+20,五种状态出图,然后100%截图,将五种截图组合排在一起,我找到28位影友,让其在其中选择一种你认为最满意的画质。这28位影友的组成成分:17人摄龄10年以上,都从胶片过来,有两位是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有三位是影楼专职摄影师,另11人摄龄10年以下,其中5人从胶片过来,6人直接入门数码单反。 选择的结果:3人选择状态1,3人为直接入门数码单反;2人选择状态2,2人为直接入门数码单反;13人选择状态3,其中直接入门数码单反1人,其余都是胶片过来;7人选择状态4;3人选择状态5。有趣的是3 位影楼摄影师认为在针对客户时,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状态1,而在自己拍摄时,两位选择了状态3,1位选择了状态4,由于我有言在先,只能选择一种,他们就放弃了针对客户的选择。 这个实验或许是开个玩笑,或许是一个恶作剧,但是也或许能够说嘛一些问题,单纯地、一味地、盲目地、过度地强调降噪,其实并不为大多数人所钟爱,因为噪点和细节既是一对矛盾也是一对孪生兄弟,降噪是一把双刃剑,噪点有损画质,细节不能丢失,我们只能在两者中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不能单方面强调任意一方。因为细节的后面就是质感,人们并不喜欢卡通一样的照片。 我自己平常基本上是在状态3、4之间出图。 这是原图(默认值出图那副): ![]() |
[7 楼] 弄舟
[资深泡菜]
09-11-9 15:28
原文由 mafarazzo 发表 说的对,要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不损失细节锐度"是我们追求降噪的前提,不提倡那种无条件地强调降噪,用加柔一样细节消失殆尽的照片来说画面如何如何干净.在任何一部摄影教材中,至今都还是谆谆教导尽可能采用低感光度拍摄,这一点从摄影术的发明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不知有多少人系统地看过.我和多位强调高感光度的影友聊过,发现其中大多数就是因为不愿意带脚架,把这个保证最佳画质的必要手段看作累赘.当然要是抓拍情有可原,但除此以外,要想得到好片,都不能偷懒,偷懒就得不到好片.得不到摄影的真谛.很多人在看到别人拍出的佳片时,多是问别人用的什么什么相机,什么什么镜头,就极少有人问你用了什么什么方法.其实要真正拍出一幅好照片,多下一点功夫和多吃一点苦更甚于对器材的盲目追捧. 要真正得到一幅高质量照片的最好办法是:大面积CCD+低像素+低感光度+高质量镜头+三脚架+向右曝光.朋友,根据你的实际情况,看看你能占到多少. [弄舟 编辑于 2009-11-09 15:36] |
[6 楼] mafarazzo
[泡菜]
09-11-9 10:54
不损失细节锐度等等的情况下 我还是喜欢干净的图面 就是没噪点的情况。。。。
|
[5 楼] 弄舟
[资深泡菜]
09-11-9 08:00
这是ISO800拍的夜景,感光度再提高,水涨船高而已,感光度高,景物细节并不增加还要减少,噪点倒是增加不少,感光度愈高噪点愈多,降噪时抹得也更多,被抹掉的细节也就相应更多了,重量本身就已经减少了的细节反而被抹掉得更多,那么剩下的就更少了。哪天再试3200或者6400的吧。至于是否人像倒不一定,因为人像不同于大多数其它照片,人像作品又特别是MM,他们就喜欢大平光,大白脸,喜欢使劲地降噪、柔化、不要细节——呵呵,任何人的皮肤都有瑕疵,在这里,细节就代表了瑕疵啊。
[弄舟 编辑于 2009-11-09 08:08] [2009-11-09 08:12 补充如下] 所以我认为,要是选择人像反而才不具有代表性了。 |
[4 楼] 迁飞昆虫
[资深泡菜]
09-11-8 22:56
感觉这图不具代表性,拍张高ISO的人像再试试
|
[3 楼] 弄舟
[资深泡菜]
09-11-8 22:42
这也是
![]() |
[2 楼] 弄舟
[资深泡菜]
09-11-8 22:41
这是各种状态出图的100%截图组合,说明的小字是后来加上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