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光的意思是不是,换镜头的时候顺便把传感器也换了?
3201
67
[1 楼] SleepingIII
[泡菜]
09-11-10 13:49
RT.
![]() 理光将发布无镜数码相机GXR http://info.xitek.com/news/200911/10-30830.html [2009-11-11 12:53 补充如下] 都发布了... http://info.xitek.com/newproduct/othernew/200911/10-30861.html 貌似是把数码后背和镜头粘在一起的意思. |
[68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8 12:21
原文由 SleepingIII 在2009-11-27 22:52发表 自动除尘除不掉还有棒棒糖呢,自己可以搞定,都封在一起要是进了灰就只能送修了。 |
[67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8 11:48
原文由 SleepingIII 在2009-11-28 10:52发表 是的,防尘和除尘不是一回事. |
[66 楼] SleepingIII
[泡菜]
09-11-27 22:52
原文由 zbond 在2009-11-23 23:54发表 要真进灰了,确实够麻烦的。 不过超声波那东西,不是防尘,是除尘的。在坛子里老见到说自动除尘不管用,问怎么清洁的帖子了。 |
[65 楼] SleepingIII
[泡菜]
09-11-27 22:49
原文由 step7 在2009-11-19 15:29发表 同感。 家里电脑六七年了,也就换了块显卡。其他东西,感觉换了意义也不大。想想也是,要换还不如把整个主机换了,美其名曰“升级”。 |
[64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4 11:08
原文由 zbond 在2009-11-24 23:00发表 我没有说过理光会继续成为领头人.但是估计N家C家肯定不会. |
[63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4 11:00
原文由 半个网客 在2009-11-24 10:47发表 恕我直言,以我拙见,理光这个东西不代表未来摄影器材的潮流,顶多也就昙花一现。 理光这个东西相比起其它几家可换镜数码相机无论技术上、适用度、灵活性还是价格上都不占优势,而且理光的相机业摊子小、影响力有限,理光缺乏感光器的制造技术受制于人,在镜头开发方面也无法赶上和超越其它巨头,他的东西无法成为行业的标准。更何况理光也不属于那种严谨的日企,大量的与亚洲光学的合资和代工让亚光的产品在质量上始终不能让人放心。有创新自然是好的,但是路走偏了。 [zbond 编辑于 2009-11-24 11:09] |
[62 楼] 对不起该名已被使用
[资深泡菜]
09-11-24 10:52
原文由 zbond 在2009-11-24 09:45发表 GX200,进灰进得也很猛,一点不比单反强。 |
[61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4 10:47
要从胶片摄影的框框里跳出来.
[2009-11-24 10:59 补充如下] 好像这里不是应该讨论这个的地方. |
[60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4 10:45
原文由 zbond 在2009-11-24 22:37发表 类似样品我见过,并进行过测试.工艺不复杂,只是有几个专利.如果有应用物理学的基础和少许英文的话,柔性的CCD线路及可能应用,在网上查得到的,用于感光器的细节我不能多说,估计不会太迟会就有消息的. |
[59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4 10:39
原文由 zbond 在2009-11-24 22:22发表 一定要"在硅片上切割出非球面的芯片"吗?先查一下资料再来发言也不迟. 可以告诉你,你错了.它在民用上是指日可待. |
[58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4 10:37
原文由 半个网客 在2009-11-24 10:27发表 尽管提啊,偶只是来探讨探讨,绝非跟您较真,请多包涵 ![]() [zbond 编辑于 2009-11-24 10:38] |
[57 楼] 丙辰年生人
[资深泡菜]
09-11-24 10:32
看出来的结果了。
|
[56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4 10:27
原文由 zbond 在2009-11-24 22:22发表 有一个建议不知道能不能提. |
[55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4 10:22
原文由 半个网客 在2009-11-24 10:14发表 现在探讨的是民用领域,请问如何在硅片上切割出非球面的芯片啊?就算有技术解决,民用普及又需要多少年?这种遥遥无期的东西就不要拿来说事了。 [2009-11-24 10:34 补充如下] 更正:是非平面 |
[54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4 10:14
原文由 zbond 在2009-11-24 21:36发表 不太遥远,在对于成像像差要求高的仪器和天文望远镜上,早就在用了.哪怕在胶片时代就有用非平面的感光片的. |
[53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4 09:48
原文由 半个网客 在2009-11-24 09:00发表 按照你的理论,显然R1这样的一体机更好 1.绝对防止污染 2.绝对不浪费镜头 3.绝对配合所谓的感光器形状 你说的其实都是DC的优点,转了一圈又转回去了。 [zbond 编辑于 2009-11-24 09:54] |
[52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4 09:45
原文由 半个网客 在2009-11-24 08:09发表 难道现在玩单反的都不在野外换镜头?有多少人有在漫天黄沙中换镜头的需求?这个理由很牵强,单反进灰客户自己处理都可以,要是封闭式模块进灰那就不得不进维修站了。 |
[51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4 09:43
原文由 半个网客 在2009-11-24 08:08发表 不同的感光器要配合不同的处理芯片和处理程序,这远不是电脑插拔CPU那么简单,何况升级CPU还得看北桥芯片的脸色呢。对于厂家而言更换感光器和处理芯片于技术上而言自然是易如反掌,不过对于市场推广和成本控制而言却是灾难性的,何况像理光这样的小厂根本做不到你说的这一点。 |
[50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4 09:36
原文由 半个网客 在2009-11-24 08:03发表 非平面传感器在什么地方,太遥远了吧,就算有也不会是由理光推出的。 |
[49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4 09:00
原文由 jason123 在2009-11-24 20:12发表 那早就有了,不在本话题的范围内. |
[48 楼] jason123
[泡菜]
09-11-24 08:12
镜头、机身、CCD全部黏在一起,一起换岂不更好。
就像DC一样:) |
[47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4 08:09
原文由 zbond 在2009-11-24 11:54发表 顾客是要求在使用过程中,甚至在野外换镜头的. |
[46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4 08:08
原文由 zbond 在2009-11-24 11:57发表 镜头设计完成之后,投产之后按顾客需要分别安装同样尺寸,不同的感光器也未尝不可.这种组件今后在维修服务部门替换感光器或者给于升级也不是难事. |
[45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4 08:03
原文由 zbond 在2009-11-24 11:58发表 不光是指感光器的尺寸,还有感光器的形状,比如非平面的感光器. |
[44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3 23:58
3.镜头的成像圈是圆形的,只要感光器的尺寸在成像圈内,什么形状是无所谓的,正方形还是长方形都可以。
|
[43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3 23:57
2.是的啊,从优化设计和节约成本考虑,所以佳能为APS-C画 幅的 机器准备了EF-S镜头,尼康准备了DX镜头。不过,既然根据摩 尔 定律 全幅 CMOS会在不久的将来大幅降价的话,那么购买大 像场的EF和FX镜头也不算浪费吧,至少暗 角表现要比APS-C镜头好一些。既然设计了一个不错的 镜头,有人拍拍人 像 糖 水片觉得1200W像素也就够了,有人需要拍平 面 广告需要2000W像素以上,有人希望成像 锐利、色彩 艳丽希望选择CCD,有人希望 连拍 速度快选择 CMOS,请问这样一支镜头应该怎么设计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呢?
|
[42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3 23:54
1.防止 污 染是个不错的理 由,不过现在的超声 波防 尘技术已经可以克 服感光器灰尘的问题了。不过像现在全封闭的小卡片都不能杜 绝 进灰的问题,那个小模块又怎么能阻止灰 尘进入呢,除非都是内 变 焦 内 对 焦的镜头,要是那个 模 块的感 光 器进灰了恐 怕更难处 理吧。
[zbond 编辑于 2009-11-23 23:55] |
[41 楼] zbond
[资深泡菜]
09-11-23 23:51
原文由 半个网客 在2009-11-23 23:27发表 ...... |
[40 楼] 半个网客
[泡菜]
09-11-23 23:27
原文由 zbond 在2009-11-23 22:28发表 我个人认为他们将镜头和CMOS装在一起有两个考虑: 1. 防止污染. 2. 从优化考虑.镜头本身的设计是和CMOS的幅面大小相关的,小像场的镜头肯定不能用于大尺寸的CMOS,而大像场的镜头用于小尺寸的CMOS是一种浪费.既然设计了一个镜头,为何不把相应尺寸的CMOS塞进去?当然这是以CMOS(CCD)的成本大幅降低为前提的,而这看来是指日可待的.光学镜头成本即使会降低,看来不会赶得上CMOS吧? 3. 除了CMOS的尺寸外,考虑过CMOS的形状没有?那和镜头可是切切相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