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洞庭湖图片(益阳-沅江-津市-澧县-安乡-南县-华容县-岳阳)
2450
5
[1 楼] starwanderer
[陈年泡菜]
10-2-9 22:57
共有38张,懒得逐一发了,请看链接吧:
http://www.midphoto.com/chinese/whatsnew/2010/lakeround/lakeroundexhibition.htm 请大家拍砖 |
[6 楼] starwanderer
[陈年泡菜]
10-2-10 12:37
原文由 smalltom 在2010-02-10 11:59发表 图片慢慢上,文字正在写,供参考: ---------------------------------------------------------- 洞庭湖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传说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1949年后湖面萎缩加剧,目前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变成了第二大淡水湖。在枯水年份的枯水时节(如刚刚过去的2009年秋天),湖面缩小到不足600平方公里,已经快没有湖了,变成了宽一点的河道。所以有人称洞庭湖是洪道型湖泊。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是湖泊型洪道,洪水时汪洋一大片,枯水就剩几条线。这种萎缩趋势如果继续的话,老二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小三。完全消失也并非不可能。荆江北岸的古云梦泽就是先例。 湖泊是最不稳定的地貌,几十年、几年甚至几天之内就可形成或消失。洞庭湖的快速扩张和萎缩,根本原因在于长江,可以说是成也长江败也长江。长江水从三峡奔腾而下,出宜昌之后没有了峡谷的落差,流速变慢,而水量还在继续加大(北有汉江南有湘资沅澧),那河面就肯定会扩张。往哪扩呢?在秦汉之前,现在的武汉以及江汉平原是一个大湖曰“云梦泽”,传说面积巨大无比(超过一万平方公里),起到了存水的作用。 但长江水也带来了大量泥沙淤积,云梦泽就慢慢变小了,被分割成很多小湖。到了北宋年间(约一千年前),统一的云梦泽就基本消失了,到近代就变成了江汉平原。云梦泽消失,长江水于是转而掉头南下,于是洞庭湖就开始越涨越大。洞庭湖进入成长期。可以说古云梦泽和洞庭湖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总得有个地方存长江水。 长江水掉头南下也有人工因素。南宋地理志《舆地纪胜》说: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荆江大水,荆湖北路安抚使方滋“夜使人决虎渡堤以杀水势”。这个决口就是太平口,长江水从这里奔涌南下进入洞庭湖,形成了虎渡河。 人们从唐宋年间就开始在荆江北岸分段筑堤保护新开垦和围垸而成的耕地(长江湖北段又称荆江)。1524年(明嘉靖三年),长江水北去的最后一个口子被堵上(郝穴堵塞),荆江北大堤连成一体,长江水就只有南下一个可能了。长江上游(四川)涨大水时,大量江水就从太平口、调玄口以及岳阳城陵矶倒灌进入洞庭湖。 到了清朝中后期,光是太平口、调玄口和城陵矶已经不够用了。1852年(清咸丰二年)长江大水,终于在藕池冲开一个大口子,江水从这里奔涌南下 ,一路冲出一条河来进入洞庭湖,形成藕池河。1870年又在松滋冲出一个大口子,形成松滋河。我这里说的很容易,当时决口的情况可是很惨的,整个洞庭湖平原一片汪洋,人和牲畜的尸体四处漂流, 安乡县县衙都被淹没,据说县官都是靠木桌逃命的。洞庭湖的面积回春,在1870年左右达到了近代的鼎盛时期(传超过6000平方公里)。 综上所述,洞庭湖的水实际上来源于湘资沅澧以及长江四口(藕池、松滋、太平、调玄)。其中调玄口在1958年被人工建闸堵死,现可忽略不计。长江干流大水的年份,有近三分之一的长江水通过四口进入洞庭湖。自有水文数据以来,来自于长江四口的水量和来自湘资沅澧四水的水量基本持平(对半开)。 但为什么近代的洞庭湖又萎缩得这么快呢?应该说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也是对半开。自然因素主要就是泥沙淤积,特别是长江水含沙量巨大。1870年之后 三分之一的长江水 通过四口进入洞庭湖,加上湘资沅澧四条支流,总共给洞庭湖平均每年带来约1.3亿立方米的淤沙,其中长江四口带来一亿立方米,湘资沅澧带来3000万立方米)。洞庭湖最大时的容积也不过400亿立方米(按6000平方公里计算)。这么算来要300年泥沙才能把洞庭湖填满(湖完全消失)。 但人工因素加剧了洞庭湖的消失,这个因素就是围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围湖造田。围湖造田首先是由于泥沙淤积。若不是泥沙淤积成洲,深水湖泊根本没有围垦的可能性。可以说自然淤积和人工围垦是互相促进,越淤积越围垦,越围垦越淤积,形成了恶性循环。原来要300年才能自然消失的洞庭湖,如今只要一百年就有可能消失。 泥沙淤积也并不全是坏事,如果没有长江水以前的淤积也就不会有江汉平原以及今天的武汉,冲积平原造地是很常见的,看看上海以及崇明岛一带就知道了。在洞庭湖区淤积加围垦造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南县。南县这块地方在1840年以前根本就是一大片湖加几个路出水面的小山头。1852年,长江洪水从藕池口大量进入,一路冲出一条大河来,河流直接进入洞庭湖,湖水短暂回春。随洪水而来的,是长江上游的大量泥沙,洞庭湖开始淤积,仅仅几十年,就淤积出一个南县来。 光绪16年(1890年),这些新长出来的沙洲进入官员的视野,湖广总督张之洞将这些各县争执不休的新增土地归为南洲厅,1895年光绪皇帝准奏,在乌嘴设立了“南洲直隶厅抚民府”. 1913年,南洲厅改为南洲县。次年改称南县。南县的地形绝大部分是一马平川,那是一种令人费解的平坦,站在土地上,没有任何障碍物,除了远方的大堤高于视野内的大片平地,这些土地都是浑黄的藕池河带来的长江泥沙堆积而成的。 -------------------------------------------------------------------------------------------- 在所有描述洞庭湖的文字里最出名的是北宋骚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我年幼时就经常在洞庭湖里飘来荡去,所以俺对范骚客的文字从小就有深刻领会。在轮船甲板远远望去洞庭那湖就像海一样,四至无边,千吨级客轮像一片树叶似地在湖中飘零,汽笛嘶鸣,风声呜咽,禁不住让人心生一丝恐惧。 本人并非渔民,为啥4岁就开始在洞庭湖里漂呢?请容我简单说说家世。我爸爸1935年出生在常德地区澧县保和堤附近,应该算是标准的水陆两栖湖边人家(种田兼打鱼)。我妈妈1942年生于澧水河边的津市市,是典型的小镇贫民。 我妈妈195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长沙),1962年毕业后到澧县梦溪※※中学教书。我爸爸1958年考入中南大学,1959年转到※※※西北电信工程学院(西安),毕业后在锦州和北京※※任职,直到1977年从※※转业到长沙工作。 本人1970年出生在津市市。因为父母南北分居,所以我小时候的记忆就是妈妈经常带着我和姐姐长途跋涉从津市去长沙,有时还从长沙转往北京见爸爸。1975年的时候从津市去长沙最好的途径是坐船。那时候没有高速公路,路况差,汽车颠簸300公里远没有轮船舒服。轮船大的有三层楼,还有卧铺。客船先顺澧水而下,经茅草街港进入洞庭湖,再逆湘江水而上抵达长沙。 但津市到长沙的三百多公里水路也有不爽的时候,尤其是在枯水的冬季。客轮时常受到搁浅的威胁。我遇到最严重的一次搁浅险情,客轮挣扎了几个小时,差点泰坦尼克,最后派了艘小号客轮来转运旅客。 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了洞庭湖以及湘资沅澧四条支流都很季节性,洪水时汪洋一大片,枯水就剩几条线,对航运十分不利。随着高速公路的兴起,2007年的夏天,长沙轮船客运码头正式被拆,长沙始发的客轮全部停航。湖南省内河客运退出了※※舞台。 待续 [starwanderer 编辑于 2010-02-10 12:38] |
[5 楼] smalltom
[资深泡菜]
10-2-10 11:59
想看一下洞庭湖的现状,可是其正面照一张都没有。
|
[4 楼] tonto
[泡菜]
10-2-9 23:08
![]() ![]() ![]() ![]() ![]() ![]() ![]() ![]() ![]() |
[3 楼] tonto
[泡菜]
10-2-9 23:05
![]() |
[2 楼] tonto
[泡菜]
10-2-9 23: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