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尚有真情在——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之路
410 6
[1 楼] czqs2000 [资深泡菜]
10-3-2 01:02
元宵节这天我跟随新阳光慈善基金去昌平访问了基金成立以来第二例配型成功并已经治愈的白血病患者张先生,并且让受捐助者张先生与捐助人熊同学第一次见面,感慨良多。张先生坚韧的斗志、家庭的激励、熊同学全家无私的奉献都让生命的乐章得以延续。我也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只能以拙劣的文笔记录下这一切,让更多的白血病患者、更多的有着无私奉献景深的人来体会我的这份激动心情。

本文所述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曲折离奇,也不是像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那样发生在贫苦的家庭,相反捐助人和受捐助者双方的家庭都是幸福和祥和的家庭,而生命轨迹的交汇,却在张先生被诊断出白血病后改变了。当我们看惯了悲天悯人的贫苦家庭所发生的故事后,或许会下意识的认为那离我们很遥远,大部分的看官还是生活在幸福而安定的环境之中的,殊不知坚韧的生命轨迹和温情的生命故事,就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许,也会降临在你的身上。

张先生拥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当我们驱车到达他家楼下时,基金会理事长刘正琛甚至没能一眼认出张先生来:略微发福的身材、浓密整洁的黑发,根本看不出他曾今是一个白血病患者。上楼后落座后张先生开始和正琛聊起这五年来的点点滴滴,而张先生的妻子带着他可爱的五岁的儿子在一旁嬉戏着,孩子纯真的眼神中根本看不出他的父亲刚经历了一场生命的劫难。

张先生于2005年 2、3月之间查出了白血病,“那时我孩子刚生下来,我就开始突然变瘦了,一开始还以为是带孩子操心的,后来单位的人说你这么瘦不对,赶快去医院看看。”、 “一开始查出这个病,我还以为没有多大事,后来换了一家医院,说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治愈,并且手术费要四五十万,我才觉得这是个大事”。张先生说他治愈了白血病,不仅靠着高明的医生、幸运的配型,而且和他天生的乐观心态有着很大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疾病层出不穷,有很多病人往往是刚听到自己得了所谓的“绝症”,就意志崩溃、放弃了生的信念;还有的病人看得太重,自己寻找各种疾病的资料,然后向医生问这问那,反而干扰了医生对疾病的治疗。张先生和我们说,经常有病友打电话给他,问他是如何康复的,他风趣得答道:“我是稀里糊涂得的病、稀里糊涂得接受了治疗、然后就稀里糊涂得好了”。正是从他的这种“稀里糊涂”的态度中,使我们感到如果不把生病当成一个天塌下来的事来看待、而是保持着乐观心情的话,对疾病的治疗还是拥有很大的正面影响的。

张先生的儿子已经五岁了,而张先生刚患病时,他的儿子才出生一个多月。看着正琛当时拍摄的照片,大家都感慨良多,一晃眼五年过去了,当时襁褓中的婴儿已经长大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而张先生的生命依然在顽强得延续着。张先生说,当时他抱定了一个信念:“决不能让孩子长大后就没了爹”,可见家庭的信念也给了他很大的支撑,孩子就是家里的宝,孩子就是生命延续的希望!翻着一张张岁月过往的照片,不仅有张先生一家的记录,还有着临捐献前熊同学在病房中拍摄的照片。张先生的妻子指着照片中朝气蓬勃的熊同学对着儿子说:“这就是你爸爸的救命恩人,你一定要记住!”孩子若有所思得点点头,或许在他现在的年龄,还不足以理解 “救命恩人”这四个字所附带的沉甸甸的含义吧。

中午用过午饭,我们从昌平驱车到六里桥附近的捐助者熊同学家,安排一次激动人心的见面。

熊同学在2005年捐助时正在准备出国事宜,按大家的话说,张先生和熊同学是有着极大的缘分的:张先生在2、3月间查处了白血病,4、5月份找到了配型,并最终在7月受到了熊同学的无私捐助,而那时熊同学已经办好了出国的手续。如5年前一样,这次我们的访问也是带有了匆忙的成分:熊同学在我们访问的第二天即将踏上飞往美国的班机。

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捐助人和受捐助人,国际上有个通行的规定:必须在接受移植满两年后,才能安排捐助人和受捐助人见面。这样是为了防止如果出现需要二次移植的情况,而捐助者因为自身的原因不能再次进行捐助时,受捐助人的家庭可能会给捐助者造成压力。而熊同学之前一直在国外读书,时间和张先生不能凑到一块去,所以在5年之后,才安排了这次略显仓促的见面。

我和正琛还有摄像师一道先来到了熊同学家。熊同学留着络腮胡子,一米八的大高个,坐在沙发上与我们聊天时却略显腼腆,说话也不多,当聊到捐助当时的情况时,甚至会显得有些害羞得低下头。在与熊同学和家人聊了几分钟后,我们让张先生和家人上楼来。

原先是有计划的:让张先生的儿子抱着鲜花送给熊同学,我和正琛还讨论过是否能让张先生和熊同学拥抱,而我和摄像师则站好位置记录下这温情的镜头。然后出乎意外却在意料之中的事发生了,这一幕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虽然是一瞬间发生的,也没有各种我们熟知的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伟大含义,但却挥之不去,每每想起就激动不已:张先生突然抱住了熊同学的手臂,跪在了他的面前:“生命之授,永生难忘!”

在场的所有人无不热泪盈眶,我强忍住激动的泪水,而旁边的基金工作人员李芳已经开始掏出餐巾纸开始擦去流出的热泪。张先生的妻子哭道:“我们全家能幸福得过到现在全靠了你!”并且一遍一遍得重复着,而熊同学的母亲也一边擦着泪水一边说:“人活着就好!人活着就好!”我也转过了头去,摘下眼镜擦去了已流出的泪水。

张先生的下跪或许不是计划好的,而是一种发自生命本能的感激,或许我们普通人都不能理解这种见到救命恩人时的激动心情,我想那是一种人类善良本性的冲动,哪怕再冷血的人也会为之所动容。哪怕再坚强的人面对这种场景时也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冲动与温暖,正是这种情感让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正是这种情感形成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基础。我不想用过分华丽的词藻去形容这真情一刻,我们的激动泪水也是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油然而发的,这种真情让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感觉到这个世界上生命与真诚是如此的美好。

大家的心情渐趋平复后张先生一家和熊同学一家开始聊起了从捐助到现在的一些点点滴滴。熊同学的母亲当初是不愿意熊同学捐献的,甚至动用了一些关系去说服熊同学不要捐助,而熊同学当时和父母说:当我能救一个人而不去救时,我的良心永远会不安的,而且我上了北大也就白上了。甚至为了捐助一事,熊同学母子俩两星期谁也没理谁。后来在熊同学的一再坚持下,最终他的父母同意了他的捐助。熊妈妈告诉我们,当时捐助都是瞒着家里老人的,熊同学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是不知道的,还是当时熊同学的舅妈在报纸上看到了相关报道,打电话来问才知道的。可见当初熊同学家也是顶着一定的压力的。而如今熊同学家人和张先生的家人欢喜得坐在了一起,张先生的儿子亲切得称呼熊同学的父母爷爷奶奶,而张先生也和他们说:熊同学在国外读书期间,如果家里有什么事,我是义不容辞的,你们就把我当儿子一般!是啊,现在张先生身上的造血干细胞是熊同学的,他的生命完全是靠熊同学维系的,真是一种“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啊。

由于熊同学第二天就要出国了,我们也没有作太多的停留,张先生一再和熊同学的父母说有事需要帮忙的话一定要开口说,而熊同学的父母说我们家孩子捐助不图啥回报,让张先生安心得生活。依依不舍之后我们离开了熊同学家。

这次拜访、张先生下跪的一刻、大家的泪水会久久得印在我的脑海当中,至少这是我亲眼所见到的人间真情。

对于更多的白血病患者,他们或许还在病床上苦苦得等待适合自己的配型,就算配上型了,也会存在一系列问题:捐赠者家人的意见、捐赠的双方是否适合移植、高额的治疗费用、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治愈后的复发……可以说白血病患者要过一道道的鬼门关才能获得新生,而张先生无疑是幸运的。对于白血病患者,或许他们最需要的是运气:张先生是全国第二百五十多例、北京第十八例移植后康复的患者。而在中国,目前至少有400万的白血病患者,每年患白血病总人数:发病率为 2.76/10万,按照14亿人口计算为38640人。

如果我们付出努力、如果你愿意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那么就会多了一个其乐融融、少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而这,是我们每人都有能力付出的。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所想像的那样抽骨髓那么可怕,更多的时候是从血液中分离造血干细胞,而这就像抽血那么简单。除非到了万不得已时,才会需要手术采集捐赠者的骨髓。如果你能付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请联系中华骨髓库付之于行动吧!

文章的最后,我想说慈善并不仅仅是针对弱势群体的,需要爱、需要关怀的地方,就需要有慈善的存在!

张先生:绝不能让孩子长大后就没了爹
[7 楼] czqs2000 [资深泡菜]
10-3-2 01:04
张先生一家和熊同学一家以及正琛的“全家福”
[6 楼] czqs2000 [资深泡菜]
10-3-2 01:04
一块奖牌承载了两个普通家庭的生命的故事
[5 楼] czqs2000 [资深泡菜]
10-3-2 01:04
“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奖牌,孩子,你手中的奖牌就是你父亲的生命
[4 楼] czqs2000 [资深泡菜]
10-3-2 01:03
张先生跪下的一瞬
[3 楼] czqs2000 [资深泡菜]
10-3-2 01:03
孩子就是希望
[2 楼] czqs2000 [资深泡菜]
10-3-2 01:03
孩子看着捐助者熊同学的照片若有所思,或许他还不能明白“救命恩人”的沉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