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如何真实,影像何以原始?”大讨论
579 4
[1 楼] zhenglynn [泡菜]
10-5-17 11:26
目下,在不少人士对“假照片”等穷追猛打的现实条件下,摄影界仍时有违背纪录摄影真实性的事件发生。这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有关,更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于纪录摄影真实性原则的论述不同、意见不一,而导致诸多摄影评选中缺乏严格的监管和惩治措施有关,同时数码影像技术鉴定也还在新兴阶段,不少规则、标准也还在探索实践之中。

为此5月7日中国摄影报头版头条《纪录如何真实,影像何以原始?》(全文如下)发起关于“纪录摄影真实性”大讨论。本报在此热情欢迎您的参与。

因“改变原始影像”而被取消奖项者不断,纪录摄影真实性原则遭受挑战,你我他的共同关注,需要进一步明事理、辨是非。请您发言——
纪录如何真实,影像何以原始?
  由于真实性问题而引发的对纪录摄影作品的争议,近年来时有发生,尤其是随着数码影像技术发展,包括荷赛、华赛、中国新闻奖在内的重要摄影评选中,都曾发生过因修改原始影像、违背纪录摄影真实性原则而被取消获奖资格的事例。加之传播渠道的便捷,此类事件一经披露,很容易成为摄影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近日,“因使用电脑软件修改原始影像,致使作品不能真实反映被摄客体原貌,有违于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原则”,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取消了杨晓宁、欧阳星凯的本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资格,使得关于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关于“不得修改原始影像”等,再次吸引了众多摄影界内外人士踊跃发言、积极讨论。
  如实客观的记录功能,是摄影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标志之一,也是摄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基础。随着数码影像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让纪录类影像作品本身,以及其所反映的事实是否真实的考量与判定也变得相应复杂起来。一方面,“修改原始影像”的“PS”手段越来越高明、越来越隐蔽,摄影界的“PS”派与反“PS派”的争斗也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一些照片是否修改了“原始影像”,则需要专业人士通过技术手段来鉴定;另一方面,对于照片中某些细节,甚至是细微末节的“修改”是否同样需要严格要求“不得修改原始影像”,也存在个别不同声音和相应争议。
  说到底,广大摄影人,尤其是业余摄影爱好者对于纪录摄影的了解还显得粗略,对于中国摄影家协会自2002年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起实行,后来不断完善的“摄影作品分类评价体系”还了解不多,对于数码时代,如何保证纪录摄影的真实性的原则措施尚存在一定模糊认识。
  在不少人士对“假照片”等穷追猛打的现实条件下,摄影界仍时有违背纪录摄影真实性事件发生,肯定值得研究和思考。目前对于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学术界亦有不同的论述。对照片中的个别细枝末节稍事剪贴、合成等修改,是否在改变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对照片所做的不违背被摄事物真实性的修改是否也算“修改原始影像”,也有部分摄影人存疑。新兴的数码影像技术鉴定,作为一种解决数码影像时代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判断的技术手段,如何规范其标准和程序等,更有学者专家在做积极的探索。一系列有关纪录摄影真实性的或新或旧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属于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看待和保持纪录摄影的真实性?二是,如何从技术层面规范“不得修改原始影像”的操作标准?
  有关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前人之述已备。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在纪录摄影这个宏大的类别中,纪实摄影是否真的需要与新闻摄影一样对照片真实性做非常严格的要求?纪录摄影的真实性是否一定要保证照片中定格的所有元素都未经修改?纪录摄影的真实性除了事后的影像技术鉴定,进而对违规者做出取消奖项等处理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促进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在全社会深入人心?如何减少甚至杜绝纪录摄影在真实性方面发生问题?
  就影像技术鉴定来看,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作为在摄影评选环节杜绝违背纪录摄影真实性原则事件发生的保障手段之一,其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肯定足够多。摄影界更为关心的是,影像技术鉴定能否全部鉴别出所有修改了原始影像的作品?影像技术鉴定是否识别违背纪录摄影真实性原则问题唯一的手段?在用电脑软件对照片进行调整时,如何做才能保证“不改变原始影像”?能否在全球各级各类新闻摄影评选中对“用电脑对参评照片的修饰”仅界定在“适度”的含糊层面时,我们可尝试做出一个更为细致的当下标准?
  细心的读者一定注意到,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组委会与参与影像技术鉴定的专家一致认为,“在真实反映被摄客体原貌的前提下,将彩色影像整体转换为黑白影像,从画面中剪裁出局部作为独立作品,使用接片手段扩展画面视野,对作品的色相、亮度、反差进行有限的调整,是纪录类作品可以接受的,是合理的”。这个标准应该比我们已知的更多摄影评选的规定都要细致和规范,那么,能否由此生发开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得修改原始影像”进行更为规范的严格限定呢?
  需要注意的是,纪录摄影涵盖的层面很多,新闻摄影是其中的一部分,纪实摄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摄影的记录功能不断得到强化的前提下,对于纪录摄影的真实性这样一个宏大而古老的话题进行有些老生常谈式的研究,旨在希望通过这样一次讨论和探索,让我们对于纪录摄影的真实性有更深入客观的认识,为纪录类摄影作品评选时如何辨析是否“改变原始影像”提供完善措施、明确标准的参考。
  上述这些话题,事关纪录摄影的真实性,事关摄影严肃的学术问题,也事关我们的摄影之路如何更稳健地前行。
  欢迎您的参与,期待您的高见。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5 楼] 多米多2010 [受限泡菜]
10-5-20 08:20
只要是用来宣传的,那么,一切都是真实的。
我们就是这样活着的,不然的话只能被“枪毙”。
[4 楼] CCNF [老坛泡菜]
10-5-19 15:22
原文由 smalltanzi 在2010-05-17 22:19发表
提交两份,一个是处理后的作者最终意图表达图;另外一个则是RAW格式,即数字底片。

好像RAW格式是不能造假的吧?


勿错。
[3 楼] smalltanzi [资深泡菜]
10-5-17 22:19
提交两份,一个是处理后的作者最终意图表达图;另外一个则是RAW格式,即数字底片。

好像RAW格式是不能造假的吧?
[2 楼] zhenglynn [泡菜]
10-5-17 15:16
再发简洁版
“纪录如何真实,影像何以原始”大讨论

目下,在不少人士对“假照片”等穷追猛打的现实条件下,摄影界仍时有违背纪录摄影真实性的事件发生(最近,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决定取消杨晓宁、欧阳星凯金像奖获奖资格,原因在于二人在提供的参评照片中使用电脑软件修改原始影像,致使作品不能真实反映被摄客体原貌,有违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原则)。这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有关,更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于纪录摄影真实性原则的论述不同、意见不一,而导致诸多摄影评选中缺乏严格的监管和惩治措施有关,同时数码影像技术鉴定也还在新兴阶段,不少规则、标准也还在探索实践之中。为此中国摄影报5月7日头版头条发起“纪录如何真实,影像何以原始”的讨论,我们需要探讨的是:
1、在纪录摄影这个宏大的类别中,纪实摄影是否真的需要与新闻摄影一样对照片真实性做非常严格的要求?
2、纪录摄影的真实性是否一定要保证照片中定格的所有元素都未经修改?
3、纪录摄影的真实性除了事后的影像技术鉴定,进而对违规者做出取消奖项等处理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促进纪录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在全社会深入人心?
4、如何杜绝和减少纪录摄影真实性方面发生问题?
5、影像技术鉴定能否全部鉴别出所有修改了原始影像的作品?
6、影像技术鉴定是否识别违背纪录摄影真实性原则问题唯一的手段?
7、在用电脑软件对照片进行调整时,如何做才能保证“不改变原始影像”?
8、能否在全球各级各类新闻摄影评选中对“用电脑对参评照片的修饰”仅界定在“适度”的含糊层面时,我们做出一个更为细致的当下标准?
……
期待您的真知灼见,敬请发至中国摄影报3版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感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