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贴--宾得品牌传奇
917
10
[1 楼] 狮子与灰狼
[泡菜]
10-9-28 12:19
在网上看了宾得品牌※※,确实有振奋人心的过去。宾得不是技术不好,而是营销不好,看来这么说一点没错。不知道哪位大师写的,转给P友分享一下。
PENTAX 宾德品牌的传奇: 宾德的前身是朝日光学公司,也有人叫旭光学公司,日本最好的光学公司之一,主要生产光学仪器。 宾德相机的由来,离不开德国光学巨头——施耐德。 有传闻宾德这个名字来自东德蔡斯潘太康的一个生产线,后来东德蔡斯被施耐德光学并入,这条生产线由施耐德卖给朝日光学,并提供先进技术,共同开发单反相机。(现在的施耐德镜头均由朝日光学设计并生产。而三星机身均由宾德影像部生产) 因此,有人说宾德向蔡斯安插商业间谍一说并非遥传。至少,施耐德把蔡斯的潘太康给宾德的时候,也包括了很多的先进技术。 还有传闻说莱卡的由来也源自施耐德:据说施耐德的相机部——禄莱,想开发一种使用35MM胶片的小型相机,于是找到莱茨光学公司,并给它很多相机方面的技术。莱茨光学公司在生产完这一旁轴的135相机后,就开始设计自己的相机,那就是莱卡相机。 如果说天下武学出自少林,那么天下相机就出自“施耐德”。施耐德把135旁轴的技术给了莱茨光学的莱卡,却把单反的技术给了朝日光学的宾德。 宾德素有单反王之称,其K卡口源自 the king of LSR ,K系列,也许就是相机之王的寓意吧 另外,宾得现在的结盟技术合作伙伴: 施耐德,宾德为其设计与生产镜头。 三星,宾德为其设计与生产相机,以交换CCD与COMS,及亚洲相机市场份额。 柯达,经由三星为宾德提供CCD,由宾德生产的镜头,经由施耐德提供给柯达(所以退 出相机市场的柯达不久将卷土从来)。 HOYO,朝日为HOYO设计与生产一革命性的PL镀膜镜片,HOYO为宾德645D投资。 其他技术交换伙伴: 尼康,尼康用SWM技术与宾德交换一项镀膜技术,那就是尼康为宾德提供的SWM的线性马达,宾德为尼康的纳米镀膜镜片代工。相传此合作的开始于宾德台湾工厂为尼康代产一支18-55 ED II 镜头,就是D40的套机头,此头拍中午的太阳也不会产生眩光,因此让尼康公司重视镀膜的重要性。 索尼,宾德为其提提供镜片与镜头设术,交换SR(光学防抖)技术! 其他经销合作伙伴。 图丽,朝日为图丽OEM代工生产镜头,针对尼康,佳能等APS市场。 三星,宾德为三星设计与生产NX 10,针对松下,奥林巴斯等4/3系统的市场,并以此项目为出让宾德在中国的市场给三星。 |
[11 楼] o0ooo000o00o0ooo00oo
[泡菜]
10-9-28 13:05
对于Pentax(宾得)公司的身世,现存资料上记载的有多个不同版本,比较受到认同的是起始于Asahi Kogaku Goshi Kaisha公司。该公司成立于 1919 年,开始为别家生产非常简单的电影放映机。1930 年代初期开始为 Chiyoda Kogaku Seiko K.K( Minolta 前身)和 Konishiroku Shashin Kogyo K.K. (Konica前身)的早期中片幅平视取景相机生产光学镜头。1935 年公司总裁松本三郎 Saburo Matsumoto 从德国买回了一台 Reflex-Korelle 6x6 的中篇幅单反相机来做研究。他当时认为单镜反射式相机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要发展 35mm 的单反相机和 Leica 和 Contax 的旁轴竞争。他的想法被后来的 Kine-Exakta 单反相机的推出所验证。但他自己想进入单反领域的计划由于战争而不得不搁置一旁。
战争时期公司和军方所有的三菱旗下的 Nipon Kogaku (Nikon公司前身)一起为日本军方生产光学产品,战后公司被勒令解散。1948 年成立新的 Asahi Optical Company,即后来在单反※※上赫赫有名的旭光光学公司,松本三郎依然担认总裁。 战后世界的 35mm 相机市场还是被德国的旁轴所垄断。日本还有 Canon, Nikon 和 Yashica 模仿 Leica 和 Contax 的旁轴系统也开始火了起来。中片幅相机也由 Mamiya 带领很快发展壮大。但松本三郎依然认为 35mm 单反相机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当时他的公司的业务才只恢复到生产民用望远镜和继续给他人生产光学镜头。此间旭光公司在镜片镀膜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为后来的 SMC 镀膜奠定了基础。 1949 年,松本三郎决定开始实现要做出日本第一台 35mm 单反相机的夙愿。他终于请到了机身设计师吉田信行 Nobuyuki Yoshida 和镜头设计师铃木良平 Ryohe Suzuki (Takumar 镜头的设计者)一同投入单反相机的设计和开发。项目小组以 Reflex-Korelle 为结构基础,Praktiflex 为整体参考蓝本进行设计。 Asahiflex I 1950 年,Asahiflex I 诞生。 它使用了 37mm 螺丝接口的设计。快门 1/25s – 1/500s。X 闪光灯同步。采用了腰平单镜反射式取景器,但旁边还加上了一个旁轴式辅助取景窗。那个时候的单反还没有五棱镜校正眼平取景式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不一样。它的反光镜不是回落式的,用起来不摄影师不知道是不是拍下了正确的瞬间。 标配 Kogaku Takumar 50mm f3.5 全手动光圈,又叫预设光圈镜头。这个时候相机和镜头之间没有任何的联动。拍摄的时候要用手把光圈收缩到实际用的光圈。明显的标志是镜头前端的两个光圈环。配套的镜头中最被现在人抢手的要数 58mm f2.4 和 83mm f1.9。 Takumar 命名取自日本著名的摄影大师 Takumar Kajiwara。 最值得称道的是相机相当小巧精致,比 Praktiflex 小很多,真的是和 Leica 的旁轴大小差不多。原来一开始 Pentax 就贯彻体积小巧的原则的原因是要和旁轴竞争。产品的特点实际上是市场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世界上单反相机才刚开始不久,有的几台也都是又大又笨。要想和旁轴争市场,那就必须做到很多方面要优越才行。所以相机体积是一大要害。 请大家注意俯视取景器旁边还有一个眼平取景器。由于 35mm 篇幅比 120 小不少,所以用反射俯视取景器的时候就没有象中篇幅那样可以离眼睛远一些,大概不能低于在胸前。所以宾德有加上了个眼平取景器作辅助。当然,它只提供相当于 50mm 视角的一个取经范围而已。聚焦和精确取景还是要有俯视取景器完成。可见这种反射式取景并不太适用于小篇幅相机。 但反射式取景器比起旁轴用的直视式的优点是它的取景是透过镜头完成的,不论如何更换镜头,取景永远都是镜头真正的成像范围。这也就是为什莫宾德一直坚持要发展单反相机的理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 35mm 相机的发展还停留在取景方式等等的比较基础的层面上。但也正是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层面上,相机开始分门别派。当然这里面也伴随技术的发展成为后盾。 同年的瑞士 Alpa Reflex 和后来的几台单反也采用同样的内置辅助式眼平取景器设计。 晚些时候 IA 型问世,在 I 型上改进了快门。最明显的是增加了 F 同步插孔。所以看上去镜头座右面共有两个孔。 这两台单反相机问世后直到 1952 年才被 Seiko 精工精密机械公司经销,并开始量售。所以很多资料记载都是这个大量上市的年份。精工精密机械是一个产品线十分多的公司,其中手表是一大业务支柱。还有相机的快门在 Copal 之后也被各个厂家所采用。 有资料上说第一台机子是没有任何相机作参考从零开始设计制造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很客观。当时世界上已经有单反相机存在,关键是 Asahiflex 除了小巧以外比起当时的德国机子没什么革命性的不同。 同年朝鲜战争爆发,Nikon 和 Canon 旁轴由于被战地记者认同的广告效应而销量大增。这个时候旁轴依然是世界的主宰。 Asahiflex II b 1954 年, Asahiflex II b 诞生。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可靠瞬间复位式反光镜单反相机。增加了 B 门。设计师因此荣获科学技术协会大奖。其他规格和上个型号相同。 这是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日本其他的相机公司迅速意识到单反的前景,开始采用这个设计并开始开发单反相机。而当时的德国厂家却傲慢的对此进步不屑一顾。从这时候开始注定德国的单反相机从开始还没来得及繁荣即走向被日本取代的没落之路。 此机开始销量大增。 稍后 Asahiflex II a 诞生。 相信此机问世在 b 型之前,但公司没有推出,因为 b 型的瞬间复位式反光镜是公司更想要得。于是就先见到了 b 型。然后再把 a 型改进了以后在 b 型之后推出。明显的区别是慢速快门选择钮拿到了机身前脸。慢速度到了 1/2s。慢快门钮 1/2s - 1/25s,快速快门钮 1/50 – 1/500s,还增加了 T 门。 标准配置镜头增加了 Takumar 58mm f2.4。 Miranda 的第一台单反 T 诞生。日本第一台可换五棱镜取景器设计,后来被 Nikon 等公司应用在自己的单反相机设计中。 1957 年,Pentax 诞生。 旭光公司第一次使用 Pentax 作为商标,公司网站上的解释是 Pentaprism (五棱镜)和 Reflex (反射)两个词的结合。网上还有其他的说法,但没有被官方承认,倒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 这台机子名 AP,即 Asahi Pentax 的缩写。 AP采用了全新的机身和设计。这又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相机。这些新设计奠定了后来整个世界的单反相机发展的标准,其中主要包括: 第一次使用固定五棱镜眼平式取景器。取景器采用了最新的光学加工工艺,是当时最明亮和放大倍率最高的。单镜反光相机 SLR 开始是没有五棱镜的俯视取景式的。由于反光镜的作用,眼睛从取景器中看到的是上下左右全都颠倒的影响。为了校正到和人眼睛看到相同的影像,在 1949 年 Zeiss Ikon 的 Contax S 第一个开始使用五棱镜设计。但大多数厂家把五棱镜眼平取景器当做俯视取景的附件的使用,所以开始的五棱镜都是可以更换的。宾得第一个在日本把五棱镜做成了固定式的,因为它的机子小,拿起来眼平取景相当方便。所以这个设计就成了后来的单反相机行业中各家的效法,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AP第一次采用 Praktica 的 M42 螺口设计。最重要的考量是当时德国的 42mm 罗口镜头在单反市场中占有率已经相当高。其实当时世界上也就不出两三个单反品牌而已。另外一个原因是前面的 M37 螺口设计太小,要想将来让镜头和机身有联动就必须增大口径。 第一次使用快速过片手柄。前面两台过片都像老莱卡一样要用手拧上几圈才行。费力费时间。 机身体积稍微比前面的型号高了一点,但依然小巧。这个机身是个常青树,一直用到 70 年代的 K 系列截止。机身前脸上依然使用慢速快门控制旋钮。快门速度 1 -1/500 秒。其他规格同前一台。要特别记住这个机身还是没有使用自动光圈镜头的设计。所以他的反光镜箱下部还是什莫都没有。 标配镜头增加了 Takumar 55mm f2.2 和 58mm f2。由于这台相机还是没有任何与镜头的联动光圈机构,和这台相机配套的 M42 口 Takumar 镜头是预设光圈镜头。所以 M42 口的 Takumar 有预设光圈的镜头。之前的 M37 口 Takumar 都只有预设光圈镜头。 它最聪明的地方莫过于采用了 M42 螺口。自己的机身已经明显领先了德国,那世人就算买 Pentax 的机身加上德国镜头对自己也是一件好事。事实证明了它的优越性,此机第一年销量即达 19500 台。并且大部分都是在欧美销售。 此机开始了旭光公司的新纪元。为了纪念,后来公司更名为我们今天知道的 Pentax (宾得)公司。 同年晚些时候 Pentax S 诞生。 改进了快门机构更加稳定可靠,外观上也几乎没有区别。其他同前一台。 镜头增加了 Takumar 55mm f1.8。 1958 年,Pentax K 诞生。 Pentax K 开始采用半自动光圈镜头,机身和镜头之间有了联动。镜头尾部多出来了收缩光圈用的顶针。在此之前的 Takumar 镜头都是全手动光圈。第一次快门最高速度到 1/1000 秒。此机只生产了一年,共 21500 台。机身有黑白两种。 此机又是一个里程碑。当然它不是史上第一台镜头光圈和机身联动的单反,但它是第一台和快门联动的单反。也就是当快门开启时,光圈会自动收缩到设定大小。使用起来快捷多了。 镜头名字变成 Auto-Takumar。最明显的不同是尾部多了一个半圆形的光圈锁疙瘩。俗称疙瘩头。还有镜头前端的光圈环只剩下一个了。 原配 Auto-Takumar 55mm f1.8,对焦环采用了黑白相间的外观设计。俗称斑马头。 当时美国市场刚上市套机销售价格 250 美元。而Leica M3 和 Nikon S2 旁轴都要 350 美元。一年以后降到 150 美元,可见旭光公司的市场价格策略还相当激进。大众化的价格加上精悍的做工和单反的先天优势,大量旁轴用户很快投靠过来,同时广大百姓也开始买得起 Pentax。旁轴更加快速走向衰落。 为了纪念此机,1975 年的 Pentax 新型插刀接口就用 K 来命名,并且把新系列的相机也用 K 来命名。K 口的第一台相机 K2 也寓意为继 Pentax K 之后的第二台。这种跨系列的命名方式后来也很多见,如 1978 年 Canon FD 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的 A-1,到了 1992 年 EOS 系列就把 EOS 5 命名为 A2(北美市场),即寓意它是当年 A-1 在新系列中的延续。 1959 年,Asahi Pentax S2/H2。 Pentax 第一次大规模生产的机型。松本三郎的后代 Tohru Masumoto 从美国 MIT 麻省理工毕业回来开发了可以规模化生产的加工工艺,使此机销量达到 130,000 台。 在此之前的宾德相机都是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所以产量不大,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也不多。但却是收藏家们的抢手货。 和上一台不同的是取消了前脸的慢速快门钮。都集中到机顶的一个钮上了。 标准配置镜头增加了 Auto-Takumar 55mm f2.2。 就此,35mm 单反终于打败了旁轴。更确切的说,以年轻的 Pentax 为主的单反同盟军打败了以老牌 Leica,Contax 为主,Canon,Nikon 和 Yashica 为辅的旁轴轴心国。多亏了 Canon,Nikon 和 Yashica 已经有所准备并马上转为生产单反,否则也早就呜呼哀哉了。 Nikon 推出了第一台单反大 F。无数的附件奠定了其专业领域的地位。 Canon 的第一台单反 Canonflex 诞生。 Minolta SR-2 问世,也是 Minolta 的第一台上市单反。 自此日本四大单反巨头全部出现。然而只有 Pentax 是以单反起家并且在研发技术上一直遥遥领先的公司。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今天 P 的单反在很多方面都比其他家好的原因之一。所以说没有用过 Pentax单反的,就不算玩过真正的单反。 以市场发展周期的角度来看,在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单反的成长初期。这个时期技术设计是市场的主导。所以 Pentax 的领先是不容置疑。这个时期因为市场供不应求,品牌和产品也不多。 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是单反的快速成长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大量的新品牌开始进入市场,大家开始打价格战。各家的利润开始受到影响。技术领先仍然有一定的优势。Pentax 这个时期进入 K 口,在单反市场中还算非常不错。但 Pentax 的销量依然比 Nikon 和 Canon 的总和还多。 80年代单反市场进入成熟期。这个时期大家已经没有什么自身的技术特点,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由于价格战的原因驱使厂家开始把产品线细分,开始竞争服务,成本上加大力度降低。这个时候市场策略比较有竞争力的公司如Canon才脱颖而出。 1960 年,Asahi Pentax S3/H3。 Asahi Pentax S3/H3 第一次应用自动光圈联动设计。镜头名称改成 Super-Takumar。光圈环改到了镜头尾部,那个疙瘩变成了小的自动和手动切换开关。整个镜头改成全黑色。镜头镀膜也进步到多层,但还没被称为 7 层的 SMC。 原配镜头 Super-Takumar 55mm f1.8。 1961 年,Asahi Pentax S1a: 一些小的改进,如打开后背胶片计数器自动归零等等。 标准配置镜头增加 Super Takumar 55mm f2。 1962 年,Asahi Pentax SV 增加了自拍器,在胶片退片钮下面。 1964 年,Asahi Pentax Spotmatic 简称 SP。这又是一个单反※※上的里程碑。它装备了最成功的 TTL 透过镜头内置式测光系统。从此用户不再为如何设定光圈和快门速度来得到正确曝光而发愁。当时的广告词:Just Hold a Pentax! 你只要拿起宾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你手里拿着宾得相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可见当时宾得多牛! Pentax SP 旋风般的席卷全球,成了物美价廉的代名词。销量每个月竞高达 40000 台,创※※纪录。Pentax 真正变成了 M42 螺口的代名词,也成了单反的代名字。宾得一鼓作气和其他几家日本公司一起,到 60 年代末已经全面取代德国成了世界单反主流。 前一年带有 TTL 测光的 Topcon RE Super 曾在美国销售,但由于它的 TTL 测光系统设计存在弊病,所以很快就停产。实际上宾得最早开始使用 TTL 测光的机型是 1960 年的 Spot-Matic,但当时有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一直没有推出。在欧洲 1963 年还有 Alpa 9D 出来过,也是 TTL 测光,但是手动收缩光圈测光,而且也因为存在设计缺陷而早早停产。所以真正成功的 TTL 系统就是宾得的 Spotimatic,并且一直到今天仍然被大家所采用。 接下来的又有几个改进和变化型,和全开光圈测光的 ES,ESII,SPF 统称 SP 系列。这些相机资料就比较多了,我就不再多说。下面只列出几个比较有意义的机型和技术: |
[10 楼] 专门打狗的院长
[泡菜]
10-9-28 13:01
原文由 狮子与灰狼 在2010-09-28 12:19发表 营销不好只会亏得一时,不是根本原因。 光靠广告根本无用,否则侯总之流早就500强了。 真正的原因是:产品。东西不好,吹得再好也没用。 [专门打狗的院长 编辑于 2010-09-28 13:02] |
[9 楼] beebecn
[泡菜]
10-9-28 13:00
意淫,就由得LZ吧~!
|
[8 楼] 蚂蚁爬天下
[禁言中]
10-9-28 12:56
P和棒子上床很久了,应该出了LZ这样的小棒子了.
天下相机镜头都是P发明的了. [蚂蚁爬天下 编辑于 2010-09-28 12:56] |
[7 楼] allanlife
[泡菜]
10-9-28 12:51
柯达,经由三星为宾德提供CCD,由宾德生产的镜头,经由施耐德提供给柯达(所以退 出相机市场的柯达不久将卷土从来)。
这个似乎也不太对吧,貌似柯达的芯片技术都是很高端的,用不着三星来提供吧 |
[6 楼] larnuse
[泡菜]
10-9-28 12:50
好复杂的关系啊,学习了
|
[5 楼] ReiFFEXzyx
[泡菜]
10-9-28 12:48
听起来像是施粉YY的...
|
[4 楼] lynx92
[资深泡菜]
10-9-28 12:48
索尼,宾德为其提提供镜片与镜头设术,交换SR(光学防抖)技术! ???
这个完全不靠谱吧 两家防抖完全不一样 而且索尼镜片设计和宾得完全不一样啊 还不提蔡司的事 |
[3 楼] Orangex
[泡菜]
10-9-28 12:43
前排占位…
|
[2 楼] o0ooo000o00o0ooo00oo
[泡菜]
10-9-28 12:42
可信度相当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