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曝光学习回顾
1040 4
[1 楼] dhbl [泡菜]
10-10-12 21:56
说到曝光,不得不提亚当斯的11区曝光
  胶片呈像,尽管有胶片宽容度高的优势。但是各个元素的亮度控制如果仅仅简单的把像呈出来,只是纪实,往往还需要亮度到位的呈像,才能体现美赏心悦目。胶片由宽容度高原因,往往可以细分灰度达到11区。如果从亮度来说,进光每增1档,可为1区,但是,推荐的是,可分辨质感的最低亮度为3区,可分辨质感的最高亮度为9区。

  数码上面,由于raw记录数据为12位,相对记录数据范围更大,宽容度更高,也为后期处理留下了充足的余地,7区曝光。但最后输出的jpg一般是8位的,压缩了宽容度的范围。相机上面基本为5区,这就要求我们如果要呈现细节丰富,过渡流畅的照片,基本要在曝光正负2档半-3档的范围内控制光线入光。不够要补,多了要减,这也是反光板以及渐变减光镜/CPL非常必要的原因。原因是原有曝光亮度区域后期提亮往往会产生噪点,减暗是用计算机算法(尽管不是真实用光,但是可贵的没有降低太多过渡的流畅,正常压暗也基本不会出现噪点,但是也是计算机算法,不是真实如光比值)。由于数码是用二进制/八进制。相对来说,只要不过曝,曝光越是充分,保留的色彩亮度数值就越是大,相对后期处理空间就越是充足,所以ps的某个设计者也鼓励“向右曝光”,即只要不过曝,尽量多曝光一会,为后期处理留下空间(但是注意,这样则必须后期调整了)。胶片则不是这样,需要找到灰度中间点进行曝光。否则无法处理。

  一般一张照片,兴趣点的构成比较复杂,结合现场产生。可能是主题本身和背景环境的紧密关系,也可能是主题与前景的关系,甚至背景本身就是兴趣点。
  为了简明分析,确认:前景点/主体点/主题旁陪衬点(陪体)/背景及其后点。其中主体点可能和其他任意点重合,意味着可能必要分析的点可能更多或者更少,取决于作者构图思维。
   具体每个点上的曝光取决于作者的构图想象。或者拍出来的照片应该符合作者见到的美景。由于人眼的极高宽容度及其动态视觉,如果没有事先安排,往往拍出来的照片并没有人眼所见之美。那么必须处理照片,不管是前期或者后期,达到我们的想象亮度,这就是光的控制能力。但是过曝和过暗这在后期基本都没有挽回的余地,往往需要我们在前期就进行预判及控制避免。涉及以下几种方法或者步骤:
1.测光。有点测光的最好,再专业一点用测光表。
1)对以上前景点/主体点/主题旁陪衬点(陪体)/背景及其后点进行点测光。测算各点各区在画面上的画面光圈值,从而判定入光量。从而选择中心曝光速度
   此方法需要熟记各光圈入光量倍数关系。

2)预判定画面亮度中间点,选取此点,锁定光圈/曝光速度。再对各前景点/主体点/主题旁陪衬点(陪体)/背景及其后点进行点测光。在取景窗中读取曝光偏移量。
测光点越多的相机越占便宜,因为上脚架,构好图,再下架子测光实在太烦了。

此方法比较简易容易上手。

2.根据1)或者2)方法想象直方图各个区域在直方图中的落点,或者直接判定各点是否过暗或者过亮。提高或者减小曝光速度至合适。建议需要见质感的高亮位在1.5档-1.85档,质感最低亮位在-1.35至-1.6档。

3.如果仍无法取到曝光速度合适点,则采用滤镜进行适当的光线处理或者等待合适的入光光线。怎么判定是否适当,即采用滤镜或者等待后再次测光(后期也可以,例如digital blending。

4.还不合适,考虑HDR或者换点或者不拍或者到此一游拍。

另外一种曝光方法,不断尝试在不同时间段按快门同时采用包围曝光,从命中概率上得到精品图。

这里只谈曝光,不谈构图认知差异及对美的感知差异。
对于测光点的选取,个人认为最好能保证至少有3点。(前景,主体,背景),如果构图极其简洁,可能只要2点。
如有更好的方法,欢迎提醒和补充。

[2010-10-12 22:07 补充如下]

如果没有点测光,精细点可以选用中远焦镜头,局部测光。
再换广角镜头。

好相机应该对焦系统和测光系统能互不干扰更好。
对焦选取点和测光选取点分开。

最后个人认为尽量前期曝光合理,做到后期只需上下调曝光正负0.2档最好。正负0.5以上则可能噪点明显,或者光线亮度过渡人工痕迹明显。
[5 楼] 参苓术草 [泡菜]
10-10-14 10:48
原文由 西风残照ZTY 在2010-10-12 22:25发表
喜欢看这种讨论技术的短文。

me too
[4 楼] landline [泡菜]
10-10-13 22:26
学习学习!
[3 楼] 甲村人 [泡菜]
10-10-13 01:04
好文章 !
[2 楼] 西风残照ZTY [泡菜]
10-10-12 22:25
喜欢看这种讨论技术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