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东坡千里走草原---新忽热古城探秘
2129
39
[1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09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神秘的内蒙古草原,远不只风吹草低见牛羊那么简单,在大草原的深处,有一座壮丽的古城震惊了我,查了一些相关资料,有关这座古城的图片并不多,有幸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在一个凉风习习的秋日,我来到了这里。。。。。 ![]() |
[40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4-3-23 10:00
老帖!
|
[39 楼] 云一片
[资深泡菜]
11-9-15 07:43
十分喜欢。等继续。
|
[38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9-15 07:23
冬天还要去!
|
[37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15 12:51
新忽热==城圐圙
|
[36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11 23:43
记者日前从内蒙古文物局了解到,内蒙古文物局日前应乌拉特中旗旗※※邀请,组织专家深入实地,对新忽热这座位于阴山深处、规模宏大、※※脉络不清楚的古城进行了认真考察。
此次考察,专家通过查阅史料,访问乡民,采集地面文物,使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新忽热古城位于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以南20公里,面积为1平方公里,古城残墙高8米,有城门、瓮城。新忽热古城地处阴山以南关隘险处,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据考证,这座古城汉代为受降城;唐代为燕然都护府;西夏为黑山威福军司;蒙古汗国时,为《蒙古秘史》所记载的兀刺海城。成吉思汗数次征战西夏从漠北南下,第一个进攻并且攻克的城池就是此城。它北依阴山与秦汉长城,南临河套平原,为南北战略军事枢纽。特别是西夏黑山威福军司治所位于此,说明它与成吉思汗征西夏的关系十分密切,增加了该古城的价值。 ![]() |
[35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11 11:58
日本人曾在此盗宝
去的次数多了,收集到的趣闻轶事自然也多。据老乡们说,这城圐圙有一神异之处,每天清晨,人们准能听到公鸡的鸣叫声。据说有一老牧民曾放夜马,在凌晨天快亮时,看见一对金鸡在城墙上起舞,并使城内金环闪现,但就是追赶不上这对金鸡,追着追着,金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抗战时期,日本人来城里挖宝,从此断绝了金鸡的叫鸣! 日本人对中国的文物古迹很感兴趣,城圐圙当然逃不出他们的“视野”。离城二十多里的公乌素村,有一位姓卜的农民曾被日本人强迫参与挖掘城圐圙的土壕。据他说,当中国劳工挖到一定深度时,日本人便圈起白布棚,不准他们靠近,日本人自己动手进行挖掘。最后拉走好几汽车文物!这显然是证据确凿的武力盗宝啊!遗憾的是,这些被劫文物已很难索回了。 ※※足迹耐人寻味 汉朝在外长城罢兵后,这座塞外受降城被匈奴占据利用。北魏时,太武帝拓跋焘曾在塞外受降城屯粮以防柔然,并在阴山北设置六镇即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强化了塞外受降城的国防意义。※※古代著名的《木兰辞》所描写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或许,花木兰原型的足迹也曾留驻于塞外受降城。 记得二三十年前,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呼韩邪单于迎娶王昭君在鸡鹿塞居住过※※※。我则觉得,王昭君在塞外受降城居住※※※更为可信。鸡鹿塞我去过多次,位于格隆乃山口西侧,面积约300多平米,是一个屯兵的要塞。呼韩邪从汉朝返回时,曾有一次经过鸡鹿塞。但他往返中原大漠时,更多的时候是经过光禄塞、五原塞这条路。他向汉天子请求留居光禄塞下,保汉受降城。我们知道,汉受降城在宣帝罢兵外长城后,是匈奴人占据和生活在这里。那么,呼韩邪单于迎娶王昭君时,为使王昭君有个适应过程,塞外受降城的规模和自然条件最为有利。所以,呼韩邪单于选择塞外受降城让王昭君暂居是完全有可能的! ![]() |
[34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11 09:46
探寻塞外受降城
塞外受降城虽然离我工作的海流图只有二百余里,但那时工作忙,没工夫去拜访,加之交通不便,也便错失了机会。直到1971年冬季,才第一次看见了塞外受降城的雄姿。 那天,是我们“拉练”的第三天。队伍在群山中迤逦穿行,当天下午四点多钟时,我恰好攀上了那日图山的高峰,在夕阳的余辉下,山北突然映出一座金红色光芒的土城!我正在惊讶之际,听见人们悄声说:“那就是城圐圙!”啊呀,原来城圐圙这么壮观!冬天黑得快,下山紧走了七八里,才到达城圐圙所在地新忽热※※。这时,天已完全黑下来了。吃饭和睡觉时,我都在想:明天一早到※※后边,去拜访一下城圐圙这座※※名城。谁知半夜有几名女队员煤气中毒,折腾了半宿。领队决定,明天向石哈河※※进发。这样,便痛失了一次探寻※※名城的难得机会。这座在夕阳下闪射出金红色光芒的古城,长久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有一次,我的学生兰建中到家中闲聊,问我城圐圙是哪一朝代的古城。我当即回答,它是西汉古城,称作塞外受降城。谈这番话的时期,我已调离学校,在旗委宣传部上班了。这中间,我已陪着几批外来的客人造访过城圐圙。从城池的废墟中拣回了一纸箱陶片瓦片,从上边的绳纹、布纹可断为汉代的文物。因此,我就可以这么肯定地说出结论。之后,在学大寨运动中,我又去城圐圙开过现场会。在以后当记者的生涯中又去过多次,前后超过了20次! 该受降城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朝廷派因杅将军公孙敖筑成此城。这座塞外受降城坐落在莫楞河南岸,河水从东北向西南流淌,城的北部和西北部已被洪水冲毁,西南、南部和东部的城垣仍然屹立。南城墙正中有一南门,外筑瓮城,东门和西门尚能看到遗踪。塞外受降城相当大,残存城墙约有近两丈高,城墙底宽约一丈,顶部宽约二米多;城呈正方形,我用步量过,边长超过千米,这在西汉时期可算得上是一座大城了。 可以拿它与同时代的其他古城相比较一下。云中郡建造较早,规模也较大,在土默川平地上建造相当方便,它的城墙边长约2000米,比塞外受降城大一倍。九原郡则小于云中郡,城墙边长约1000米,与塞外受降城相当。在塞外自然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筑成这样大规模的一座城池,很不容易。仔细看塞外受降城,城墙皆用土夯筑而成,褐色粘土每层约20公分,绳索结板留下层层洞眼儿,现在成了胡燕的窠巢。城的西南外发现有白灰窑遗址,是专供城内建房用的。城内现为耕地,大约在学大寨时,城内曾辟为草库伦,翻耕已十余年之久,所以耕地畔残存的陶片瓷片随处可见。我曾捡到一个瓮沿断片,根据它的弧度可知其口径当在一米以上,可谓储存东西的大瓮了!在当年的光禄塞,这座城池是称雄外长城的最牢靠据点。所以,儿单于“遣兵攻受降城,不能下”。 ![]() |
[33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11 05:45
外长城
“塞外受降城”,这个“塞”指什么地方?《史记》载曰:“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廬朐。”“五原郡稠阳县北出石门鄣,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北得宿虏城。”经※※学家考证,知道五原郡和稠阳县就在现包头市的东西两面,石门鄣即现今的昆都仑山口,出山口的西北,得光禄城。光禄城,因徐自为官封光禄勋而得名,这座城即现在的营盘湾。如此看来,这个“塞”应指光禄塞,而光禄塞应在五原塞北。 原来,汉武帝时在秦长城、赵长城之北,又筑了外长城(外城)。这道外长城由并行的两条土垣构成,一条从今武川县西部起,经固阳县北边的东公此老、卜塔亥※※由东南向西北延伸;一条从现今的达茂旗乌兰忽洞、西河子、新宝力格向西北深入,经过乌拉特中旗的桑根达来、巴音、乌兰、新忽热、川井、温根、巴音杭盖,穿越乌拉特后旗的巴音前达门、宝音图、乌力吉,然后向西北跨越中蒙边界,在蒙古国境内向西而行,直达额济纳旗北边,转而南下,与居延塞相接。因而光禄塞包括了外长城所有的地方,是五原塞北的又一防御工程。所以,匈奴“不能为边寇”。到汉宣帝地节二年,形势好转,“于是汉罢外城,以休百姓”。可见,直到汉宣帝时,才放弃了外长城驻兵。因此,虚闾权渠单于“闻之喜,召遗人谋,欲与汉和亲”。到甘露元年,呼韩邪“引众南近塞”亲近汉朝,“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朝三年正”。“汉崇以殊化,位在诸侯王之上”。返回时,“单于自※※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 这说明,呼韩邪单于在罢兵外城即光禄塞之后,经五原塞朝拜汉朝天子,同时自愿留居光禄塞下,有紧急事态,他要为保卫受降城出力!这一系列记载,与现今城圐圙的地理位置完全吻合。※※学家为了区分,将地处光禄塞的汉代受降城叫做塞外受降城,将位于阴山以南建于唐朝的三座受降城,称为西受降城、中受降城和东受降城。 |
[32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10 21:49
原文由 无忌编辑部 在2011-08-10 17:23发表 收到! |
[31 楼] 无忌编辑部
[版主]
11-8-10 17:23
楼主,您好:
谢谢您拍摄的精彩摄影作品,帖子相关内容已由无忌编辑Sure整理成文,发表在色影无忌网站“行色频道”——“行色中国”板块,链接为: http://travel.xitek.com/chinatravel/201108/10-68751.html 如对所发文章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编辑部邮箱:[email protected] 感谢您对无忌的支持! |
[30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10 14:31
最早的受降城
1960年我刚分配工作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81年,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就听人说后山地区有个古城遗址,人们习惯叫城圐圙,在旗※※所在地海流图镇东约二百里处。当时后山石哈河地区的双盛美※※、公此老※※都距旗※※二三百里。这个距离对当时的学生来说,还算是近的。因为本地人以前念中学都得去固阳,需要走包头市绕石拐矿区才到。现在本旗有了自己的中学,虽然离海流图镇仍有二三百里,但比起去固阳又近了百余里。我问过来自那里的学生,有的竟然去过城圐圙。于是,这座古城的名字便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之后,在读《史记》时,又有一个受降城展示在眼前。它显然与以前读唐诗所知道的受降城迥然不同,既不是同一个时代,也不是同一个地方。这座城池的缘起是这样的,史籍载曰:“儿单于年少,好杀伐,国人多不安。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闻告汉曰:‘我欲杀单于降汉,汉远,即兵来迎我,我即发。’初,汉闻此言,故筑受降城。”“令因杅将军敖筑受降城……” 结果是“左大都尉欲发而觉”,被儿单于杀了,就攻打受降城,“不能下”,“明年,单于欲自攻受降城,未至,病死。”看样子,这座受降城还真有点坚不可摧。此城应该就是位于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东北方向的“城圐圙”。 ![]() |
[29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10 10:48
受降城一词,从小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就已接触,诗曰:“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那时只有遥想:回乐峰在阴山那里,受降城大概也和呼和浩特市的新城一样吧!
后读《新唐书》,才知道,诗中所言的这座受降城原来是张仁愿修建的。张仁愿是个文武全才,武则天和唐中宗都很器重他。中宗三年,突厥入寇,被张仁愿“大破之”,并计划“乘虚夺河南之地,於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但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张仁愿坚持筑城主张,唐中宗只好批准。张仁愿的筑城速度快得惊人,“六寻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而远。”“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 文中说的“拂云”,当指“拂云堆”,据说即今之乌拉山大桦背,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包头西边。“南直朔方”,即今之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城指西受降城,在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西奋斗大队境内,南方直对宁夏灵武。东城指东受降城,在托克托县境内,河南面即十二连城,正是当年的榆林。中东西三个受降城,我都有幸去过。尽管中西两城只有残存,但印象仍然深刻。 ![]() |
[28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10 09:20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看来这个受降城应该是我拍的这个地方)。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sdsulin 编辑于 2011-08-10 09:21] ![]() |
[27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10 05:24
很奇怪!
|
[26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21:52
奇怪啊?
|
[25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54
从卫星图上看这个古城很清晰
结束! 更多照片请移步我的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357444023/infocenter?qz_referrer=qqtips 谢谢! [sdsulin 编辑于 2011-08-09 18:56] ![]() |
[24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52
新忽热古城
位于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所在地北1公里处,占地面积达1平方公里,是阴山北部地区汉代长城附近的一座大型古城。 古城平面为正方形,为正南北方向,东西长950米,南北宽950米,城墙裸露地面高低残缺不一,城墙为土夯而成,褐粘土夯层次清晰可辨,最高处为8米。目前城墙各处有部分损坏。 据介绍,解放初期城墙基本完整,上面可并行4辆牛车。古城的南墙与东墙各设一宽12米的城门,西墙、北墙没有门。在东、南门外设有大型的瓮城;古城四角均有高大的角楼,四墙均有马面。 通过对城内采集到的汉代陶片、唐代钱币、西夏陶器残片等物分析,它应当始建于西汉时期,历经北朝、唐、宋、西夏等※※阶段。也有学者认为,新忽热古城曾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亲之部——汪古部的重要城镇,是内地到漠北的驿道之一,古城最兴盛的时候是元代,到明代逐渐衰落,这座古城曾是阿拉坦汗仅次于板升(现在呼和浩特)城的军事、经济、贸易重地。 ![]() |
[23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50
唉,时光如果倒流,也许你,也许我,或许也会在这座古城里。。。。
![]() |
[22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49
收到朋友的短信,才知道今天是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戍边武士知道有个牛郎织女吗?如果知道,那就羡慕死他们了!
就是一个天上一个人间有银河相隔的牛郎织女也有一年一见的机会,而这些戍边武士却在这边关大草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孤独度日!人间的阻隔胜过了银河,这是一种怎样的惨痛? 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将军站在夕阳下,遥望南方,仰天长叹,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 ![]() |
[21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46
新呼热古城有一种神奇的传说:每当晨曦,城墙上蒙有一层雾气,人们可以听到鸡鸣之声。据说有人曾目睹一对金鸡在城墙上起舞,还有人看到城内有金环闪闪发光。然而人们总是可望而不可及,无论猎奇者怎样追逐,总是不及靠近即疾逝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人对此城进行过掠夺性“盗宝”,此后则不闻鸡鸣之声,也看不见金环毫光了。
传说总归传说,但日本人挖掘新呼热确有其事,当地老者亦多闻此事。在新呼热西南数十公里的公乌素村,就有一位姓卜的农民曾被日本人强迫参加开挖新呼热城壕,当挖到一定深度时,日本人便围起白布棚,则不准民夫靠近,只能由日本人在内,最后用汽车拉运走不少文物。 ![]() |
[20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45
他能看到现在的葵花田吗?
![]() |
[19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43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瘴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老范的诗写得好啊,这里是燕然都护府所在地,没想到老范也知道这里! 不知道是不是老将军也会在夕阳里站在城堡眺望。。。 ![]() |
[18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40
这使我产生了一个深深的错觉,莫非时空错乱,我到了那个金戈铁马,大漠孤烟的年代。。。。
![]() |
[17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37
从墙洞可以看到城外
![]() |
[16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35
小花在风中摇曳-2
![]() |
[15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34
小花在风中摇曳
![]() |
[14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33
城郭外的蒙古包已经冒出了炊烟,牛羊的叫声悠远绵长,城堡上面的小花在风中摇曳
![]() |
[13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31
暮色古城
![]() |
[12 楼] sdsulin
[老坛泡菜]
11-8-9 18:30
暮色中的古堡-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