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兄的平台上从仿造走向到创造
1862
8
[1 楼] 砍刀
[泡菜]
11-10-10 19:26
在大画幅的论坛上看到许多种大画幅的机器,从他们的结构和形式上和那些有品牌的成品机没有什么两样,从细节上也可以看出,制造者可谓费尽心机。从成品机的角度来看,固然好看,但比较笨重。厂家要考虑各种各样的人来使用,并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那对制造者来说,要考虑的周全、坚固。对于我们这些口袋不太充裕的人来说,要多花钱把那些用不到功能一起买下来。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只要一两个功能很强。
从目前论坛上所展示的机器,我们也可看出,首先他们都喜欢摄影,只是个人的体会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基本分两类人吧,一类是他可能喜欢或者就从事机械制造,在结构上可以看出来,但是这一类人可能拍摄大画幅的时间比较短,有些方面会考虑比较少,往机械制造方面靠。另一类是专业摄影师出身,同样也喜欢机械制造,他所制作出来的机器会更多的考虑如何改造原先成本机上功能,突出自己的使用。 一台好用的相机对于每一位摄影师来说,是如同战士手上一把枪,在关键的时候能打的响用的上。我也喜欢自己做一台机器,可是我没有什么机械制造的常识和能力,光有一些想法,但是有这方面专项的朋友,他们能帮我完成所有的制作前的图纸,以及在制作过程的修改,但他们没有数控设备可提供给我的。 那要我自己去找相关的数控中心,去找一家光有数控机床的厂家是不成,必须要有车、冼、磨、刨、钻,同时还有要有一个全懂的一位老师傅,太不容易了。从加工的成本来算,就一个810的后组,两个架子从铝板到成品,经过车、冼、磨、刨、钻以每小时100元来算,要二十多个小时,那就要2000多元钱,按照一代修改再做一代,经过三代制作,那也要7000元钱左右的代价了,还没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搭上哥们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只做一两件,太不值了。 铝 合金的不成,那就转向木头机,也出了图纸,买了一些木材,有制作过程中发现一个我们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木材的脱水,要不找个几十年老木头,要不找已脱完水的,说真的我还是不懂什么木头好,只是到处打听,脱水的事,一些专业的公司只做大批量的,不对个人的。如果脱水不到位做成的机器只能是个样子,无法使用,那就做和不做一样了,不做反而节省开支。 做大画幅相机成了我不可能完成了任务,近来看到18兄的后组,给我的一些启发。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现有的成品机配件进行组合,安着个人的使用要求进行打造,所有配件就是一个模块,安着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组合。在费用上的每个人投入会相对的少一点,只有要一个型本平台,有些配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有,如果临时想用从朋友间借着用一下。 我拍摄了五年的45机,我不太清楚别的朋友拍摄的方式,只以我个人的观点,器材只要够用就行,不带多余的东西,一个人出发,没有助理什么的,最多只带两只头,五个片夹,回来后能出个2、3张好片就可以了,在相机的使用只以我的拍摄的内容来说,不拍风光,只用现在的镜头拍摄自己喜欢的内容,对器材的要求只要前组能上下前后,别什么左右、平移、后组左右等等都可不要。现在也想上一台810的机器,用我朋友的810机器和300MM的镜头拍人眼特写,皮腔全长到420MM,这台机器只要做到450就足够了,但是不一定要这样,外带的只要到300就行了。 DIY是一种非常自我的事,摄影更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现在的这个市场的成品机的价格太高了,我觉的不值这个价,我们毕竟不是天天靠它挣钱吃饭,我只想来拍摄自己喜欢的内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论坛上的朋友们相互交流,把思想火花进行碰撞,有想法出想法,有制造能力的出力,一些关键的零配件可以进行数据统一。我们可以先从这一步开始,从仿造走向到创造。 |
[8 楼] 砍刀
[泡菜]
11-11-13 00:21
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来自前人已做过的事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得来。每个人会对面前发生的事,看到的事,以及听到的事,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摄影是通过相机来帮助我们记录并表达出来的一种工具,每个人生活方式不同,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以及种族,生活经历,等等不同,各自己的想法也不同,我们所撑握的摄影表达的手法和摄影语言不同,会有产生各种各样有趣的答案,每一个答案没有对和错,只有你喜欢和不喜欢。当我们面对摄影的过程时,面对手上的工具时,我们是怎么想的?
大画幅相机从最早的双轨出现近二百年了,相机的形式从出现到现在没有什么变化,不但那些用不上的功能我们都要花钱全买下来,并且因为要考虑外拍时的轻便,一些功能被简单化了,成了鸡肋。无奈,非常的无奈。 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需求寻找一种独立和独特的方面,大画幅相机能DIY,做出来的机器只是个样子,做工可以说没有能用任何的词来形容,距离到使用,还有几大步的路要走。但是这样的大画幅出现时,在网上总有一些人会有用一种非常客气的话来安慰“能做出来就不错了”,这句看着很安慰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但如真的这么去理解,我们的DIY的东西,那就是一件破烂,只是外形长的像成品机的相机而已。在这个信息情开放,生产资料开放的年代,我们不应该会是“能做出来就不错了” DIY在考虑成本、重量、作工等等,这些其实都不是最最重要的,而是我们要多看一下别的领域东西,借鉴他人的优点,大画幅相机将陪伴着我们。 在前些时候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一台制作非常精美铝合金的双轨大画幅相机,而且外面特别订做了一个非常坚固铝合金航空箱,我想如果2012来了,大水冲走了一切,然而,这个箱子太坚固了,幸存下来的后人如果找到了,这个铝合金航空箱和这台双轨相你想像一下,那会给与什么样的荣誉啊!哈哈,只是开个小玩笑,只想说太坚固了,重量不会太轻,我们真的需要那种类型的机器吗?不过我一直在观注,网上关于美军最新濒海战斗舰到布置到新加坡,这是老新闻,但是我对他的多功能的组合很有兴趣,比如濒海战斗舰能够安装各种便携式“任务包”其实就是功能舱,——为具体作战任务设计的传感器,监视器,控制设备和武器等等。安着不同要作战任务进行组合,使其达到一船多用最低的成本。 为什么我们大画幅相机也不能进行大平台的概念来制作呢?虽然仙娜、雅佳等公司做了是这样做的,但是他是商品机,设计是安着满足九层以上的客户的需求来设计和制造的,重量十足,价格也十足,拿他挣钱的话不是问题,对于我们用来玩觉的性价比不高。过去有一段时间经常把玩哥们儿仙娜P810相机,坚实的机身和后组,总是和哥们儿开玩笑,炮弹上膛的体力活我来帮你吧!帮了几次后,一下就明白了,这是一台室内机,要外想拍摄有点开玩笑。 想起在论坛里大家总在说,玩810以上,包含810的,要有一台车,这是成本。我们几个朋友也总在开玩笑说,假如一个人还是累那就是带个助手,如果带的东西太多了,吃、喝、睡都是个事,那就要换个房车了,开上房车是拍片还是玩啊,哈哈,越来越复杂,越说越远。拍大画幅开个车现在基本都在这么做了,但是拉着小毛驴我见过亚当斯有张这样的照片,机器的重量一直是一个问题。 DIY一台大画幅相机,以大平台的概念,第一要求是400左右的标准轨,重量一定要轻,我们安着自己的喜好来定做相机。大画幅相机应该面向末来,可以用数码后背和胶片完全可以和濒海战斗舰一样进行组合。 比如,我们要拍摄一些场景的内容,可以带一个250MM的轨道,标准的前组和810后组,这样整个机器的重量在3公后以下,与一台星座45机差不多。我想,一台单轨机看着比较简单,可以分成前组,后组,对焦组件,以及中间的大梁。相机可以分成两个级别,小级别可以从69一直到8X10,11X14,大级别从11X14往上到20X24。它们前组相互间通用,只要改变后组就行,当前组的叉不够高了,只要再定一个更高的叉就可以,如果轨道觉到不够稳定了,可以把单轨上再加一根轨道,使其成为双轨,让整体更加的稳定,皮腔定个1米2也不是问题,就是用810的拍摄微距也不是问题。如果你觉的对焦组件精度不够,也可以重新定做一个,因为现有的大画幅上的那些技术,在别的领域都早已成熟,没有什么可以说抄袭一说。 |
[7 楼] 老速腾
[资深泡菜]
11-10-21 21:11
原文由 砍刀 在2011-10-21 20:41发表 有更多的人参与到DIY,是件好事情 |
[6 楼] 砍刀
[泡菜]
11-10-21 20:41
拍片子是一件快乐的事,在这参与其中的人,都被叫做摄影发烧友。可分为,烧高级器材、烧拍摄内容、烧后期制作和设备等等。先不说构图怎么样,内容怎么样,拍摄的技巧如何,但是对摄影的认识来分,无论是拿着手机或卡片机到外拍,还是作为风雅之事进行创作,或是以此为生的和高级的业余爱好者,总是需要自己趁手的器材。
其实在摄影出现近两百年中,只用一只标头拍成大师的大有人在,那也有带上五、六支头拍摄的大师,但是适合别人的方式,都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
经常在一些书上或在网上看到,国外的一些摄影师,安着自己拍摄的要求,专门订做一台大画幅相机的事也不少,但是关于的订作一台机器的事,起先我不太理解。现在对于我来说,器材首先是重量要轻。
我有一台星座的45A的机器,有四支头,十五片片夹,还有捷信的铝合金架子,从这些单个的器材来看,都不重,但是当他们一起装进包里,成了一大包,背起来已有了重量,要长时间走已不太可能,那就找个小拉车拉着。
这些东西从北京出发,到了苏州后,走在苏州的石板路上,路面上小坑的震动一直传到手臂上,震的我回来后半个月手臂上还有酸痛感,这一次外拍摄下来,发现我想要的的内容,135MM的头出片95%,210MM的头出片5%,另两只头可以说※※了。 在内容上,前两三天明显好与后两天,主要的原因,器材的重量拖累了个人的体力,影响了拍摄质量。回家后重新调整器材,上了比较轻的碳素架子,镜头也只带两只,片夹只带五个,这一下子轻了好多,再战下一站,好片出了不少。 在实际的拍摄中对器材也进行了一些总结,每个人的体力不一样,但是面对创作和纯商业的想法也是不一样,创作可以安着个人的想法带器材,纯商业的拍摄必须是用不用没关系,都要带上,万一要呢! 不久前,我的一位老师和一帮朋友上我家来看片,我把重装器材远行的事说了,他非常轻蔑的一笑,说,“你这才是4X5,后面如果再上8X10怎么办?”还和说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大画幅的爱好者,去拍摄长城,带的810大画幅机,五支现行款的施耐德头,五个片夹,还有重型的架子、云台和附件,重量大家可以想像,相当于一口袋的大米的重量。 到了长城脚下,车也走不了,在山下的村里找了个年轻的小伙子说好50块钱给背到山顶。然后一起就上山了,小伙子背着器材,摄影师自己背了睡觉和吃的东西。起先还能边走边聊,到了走走停停的次数多了,摄影师说,我先上在顶上等着。 在山上等了一个多小时,小伙子才到山顶,到了山顶后,小伙子脸色发紫累的都不行了。过了好一会儿才休息过来,结果对着摄影师破口大骂,连钱也不要就自己下山了。无奈的摄影师只能拍完片,把器材留下山顶上,到山下再找两个小伙子去背下来。 听完这个故事,大家哈哈大笑,那有这样的事。笑完后老师说这个故事只是个例,不能说拍摄810的摄影师全是这样的,只是他赶上了。过去有一批的老摄影家上黄山拍片,那时没有什么索道,都是自己背上去的也重来没说什么累。 现在想想,这事也没什么好笑的,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那做的事方式也不一样,他遇到了也是无奈。摄影器材的重量真的没有办法吗?回过来,想想,我只是个人创作,在我的题材中使用的机器,只要前组能上下、前后就可以,别的什么都不要。 这以后,我开始花了好多的时间去了解大画幅相机,看到1860年的木制双轨相机和现在所见到的一些大画幅机没有区别,从结构上看完全一样,只是在一些结构上有所变化,这些变化无非是起到加强功能,没有什么特别的,也看了单轨机的U型L型,以及无支架型,在携带上双轨机优与单轨机,但是在拍摄高难度的片子时,没有什么机可于单轨机相比。 大画幅相机在使用中最怕的是外面的震动和风对他的影响,在刚开始拍片时,每当遇到用长头,把皮腔全拉开后,也知道有风的时候都会等一下,出来的片子在底片上看到是清晰的就可为没问题的,但在其实不然,要扫描出来或放大出,这才能说明焦点清晰的。要保证外面的震动和风对大画幅相机的影响,在结构上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双轨机他为了方便携带,把轨道做成几段,方便收放,这样的结构如遇到大一点的大约三级的风,皮腔会吃上风吹过来的力量,再作用到轨道上,对底片的清晰度会大打折扣,等等。 不任是双轨还是单轨,他们各有各的优点,也有各自和缺点。在使用上,一台相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也会越突出,只能做一些必要的牺牲,才能会换来一些平衡。也在了解了一些国外的职业摄影师为了自己拍摄的特殊要求,对现有的相机进行改装,或者重新安着自己的想法制作。 能不能就做一台自己只要满足于自己使用要求的机器呢?而者安着换着使用的要求,可以自由组合的,以大平台的概念。我想是可以的,先要自己要求是什么,不就是光线通过镜头到焦平面时,通过前组、后组以及轨道,调整光路的X轴Y轴Z轴,使到焦平面后画面平整,完成沙姆定律。 对于我来说,首先是重量要轻,前组只要上下和前后,别的什么都不要,后组可以死的。看着这么简单,想做出来就是那么的难,也和做结构专业朋友聊了无数次,做结构的朋友问我是走传统的路线还是新创一个,原则不就是解决X轴Y轴Z轴的事。 在我的脑子里,传统机器的做工和使用的印像太深,怎么来改变他不太容易。如果说重新创,可能会在许多方面要去适应他。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希望能看到新东西,先说服自己放弃一些传统机上的想法,在准备了快一年的时候,我和做结构的朋友一起讨论出一套相机来。 准备动手做细的加工图纸时,发现有一些问题,比如一个螺母要管两个功能,一是能不能真的锁住,不会看着已经扭紧了,但是只要上下或者左右动了一下后发现在还在跑,那在加工时,要在固定的架子做滚花处理,那么长时间使用会怎么样,轨道支架为了减轻重量用空心管子在使用上的强度会怎么,等等。 在加工后相机架上的削切后留下的刀印怎么办,就是做阳极化处理后还会留着,于是又找做机加工的朋友去问,告诉我两个办法,如果东西小,可以用最老的办法打磨,还有一个新的办法上一种专门的油漆。等等。各方面的问题对于我来说,真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能重新是否走到传统机去,用改进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做台机器的事呢! 做相机的事,走走停停的进行中,我也进行了总结,我们还是从传统上起步,再往创新走。传统机并不是完美的,他们在设计时也要考虑成本,后期维护,以及使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假如我们用一台成品机先进行改进,解决每个摄影师的一些需求。用更多的新材料或者新的加工工艺的试用,使相机的重量轻下来,结构的强度不变。那真是何乐不维的事呢! 现在在自己做相机的人说,好多没有机加工方面和结构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一颗热心,就有这一点,我觉的非常的好。我也不想过多的的讨论什么是山寨,什么是偷的。我们当下是先要有一台相机,在这台相机的基础上再进行改进,这是最简单的路。就如同咱们的神州系列,和前苏联礼炮号和联盟号,他们的长像,让人不觉的他们没有关系吗?我只要有一个适合我用的相机就好。 ![]() |
[5 楼] 光/影
[资深泡菜]
11-10-11 11:00
支持,展示一下我根据18兄的创意,自己DIY的亚克立4x5相机。
偶建议用亚克立替代木材,加工方便,质地坚硬,18兄的样机就是用这玩意。 摘抄以前发的帖子: 这个4x5是拿来练手的,为以后自制617相机做准备。4x5的片盒和612后背都是现成的,镜头早就准备好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身(其实早就在等18的4x5,等的我心痛啊)。近来受大幅坛子里DIY之风的影响,兴趣大发,决定干脆自己装一台算了。 皮腔买的是厂家批量生产的尾单(200元),前后组用的是黑色亚克力,用朋友的雕刻机,只收160,过意不去,给了200元。图中云台以上的移动装置分为:1)金钟加长云台,250元;2)半个金钟微距云台(460元);3)2个燕尾夹,200元;4)2个长快装板,320元;5)若干3/8转1/4螺丝,螺母,120元。材料成本约1750,人工成本不计,收获是无限的自我满足。 一般4x5的特点都有了,就是前后组俯仰需要外加球台才能实现,另外结构不够紧凑,不如成品机携带方便。 ![]() ![]() 自制4x5拍的,拍夜景看毛玻璃对焦可真痛苦。612后背,富士Pro 160s,自冲、自扫,呵呵。 师奶的APO-Symmar 210/5.6拍的,纯德味。 ![]() |
[4 楼] 标准十八度
[资深泡菜]
11-10-11 09:31
原文由 Kollinear 在2011-10-11 07:32发表 “仙娜(旧款标准型)810 也就值6-7000元”这个真不可以拿来当价格参考,如果仙娜现在再出一套新的,价格也同样4-5W起,中国的人工虽然低,但也不至于要便宜到这样,仙娜和雅佳大部分金属主件都是开模批量生产的,成本远远比我们现在单件加工的便宜NN倍。 许多进口二手东西都比中国的新东西便宜! DIY更加比批量生产的贵,计算成本不在材料上。 |
[3 楼] Kollinear
[资深泡菜]
11-10-11 07:32
鼓励创造!
仿造他人创造成果用作学习和个人DIY玩没有问题,但是,把仿造物进行商业运作就涉嫌侵权哈。 一个仙娜(旧款标准型)810 也就值6-7000元,可是坛子里的很多东东怎么就忽悠那么高价捏? 可出借一个 1/2 画幅(英制)木机给老兄 DIY 。老夫原来是想把它 DIY 成一个万用大画幅滴,没得时间。 |
[2 楼] 标准十八度
[资深泡菜]
11-10-10 23:33
砍刀老师想“创造”一台机器还是想“创造”一个系统?
18只是一个DIY的,永远都是... 我们上得论坛的,都高不到哪去,真正有创造力的老师从来不上论坛。 不管你是朋友还是挖坑给我的,我都非常欢迎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