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岭南古村落,穿越到明清(塱头、茶塘、藏书院,长岐、正在直播三水大旗头村)
5369
288
[230 楼] hanson88
[泡菜]
12-10-27 14:24
顶一张茶塘的大雄宝殿。。。嘻嘻
![]() |
[229 楼] 米兔
[泡菜]
12-10-27 11:00
P120
![]() |
[228 楼] 老荣
[资深泡菜]
12-10-26 23:12
米兔 发表于 2012-10-26 21:26 哈..这个够精神! ![]() |
[227 楼] 3096
[泡菜]
12-10-26 21:32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2-10-26 16:42 居士兄这片片真不错,有意境! ![]() |
[226 楼] 米兔
[泡菜]
12-10-26 21:26
老荣 发表于 2012-10-26 14:05 我也逮到了一位阿婆,嘻嘻~ ![]() |
[225 楼] 米兔
[泡菜]
12-10-26 21:23
雪雪爱你 发表于 2012-10-26 16:42 炭步芋头王,传说乾隆都赞好吃! ![]() |
[224 楼] 雪雪爱你
[泡菜]
12-10-26 16:45
|
[223 楼] 3096
[泡菜]
12-10-26 16:43
长岐村中可以找到的最老的建筑材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即老房子根下的红色巨岩。那些红岩是用船自西江运来的。
![]() |
[222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2-10-26 16:42
米兔 发表于 2012-10-26 14:41 天天生活在城市,面对城市的高楼大厦,完全没有拍摄的欲望,所以有空就喜欢驾着车往乡下跑,经常是没有事先策划,经过一些村子觉得不错就把车拐进去,停车,拿起相机包就随处溜达,碰到了就和村里的老头老太太聊一聊,看见让自己心动的景色就拍一两张。我称之为游荡式摄影。前发的第二张讴村那个老太太我就跟她聊了十几分钟,她给我介绍了村子的名字和状况,也说了她自己,聊得高兴,我拍那张照片时,她就很随意了。 花都炭步不远,所以去得多了一些。其实这些村落相隔都在十公里以内。 那一段时间,我跑了炭步好多条村子,片子(尤其是胶片又不能记录信息),片子有点乱。第一张仔细回看了存档的原始资料,应该是讴村的,前边胶片的那一张是我搞错了地点,抱歉! 炭步骆村的 ![]() |
[221 楼] 雪雪爱你
[泡菜]
12-10-26 16:42
炭步镇我也去过。
![]() 那里的芋头很有名。 最近新闻都有很多关于古村落的报道 不过愿意去的人很少 支持楼主~ |
[220 楼] 米兔
[泡菜]
12-10-26 14:41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2-10-25 22:58 居士兄是要走遍炭步的古村么?第二张较有胶片feel ![]() 第一张貌似和第203贴中的藏书院胶片是同一个地方? ![]() ![]() |
[219 楼] 老荣
[资深泡菜]
12-10-26 14:05
村里难得个人影,逮了个阿婆。
![]() |
[218 楼] 米兔
[泡菜]
12-10-26 13:49
黑胶朋友 发表于 2012-10-26 13:02 ![]() P117 朝生书舍,这檐雕估计值点钱,不知道会不会被贼惦记 以下内容由 米兔 于 2012-10-29 10:15 补充 梁叔说,朝生书舍的大门就是被可恶的贼人偷了从后山运走的。 ![]() |
[217 楼] 黑胶朋友
[泡菜]
12-10-26 13:20
米兔 发表于 2012-10-26 12:57 说句大实话,我认为胶片照片的定义应该只限于冲印出来以后拿在手上观赏的那张照片,至于能够发到网络中供朋友们观赏的照片,统统只能算是数码照片,因为已经过数码转换了。 就像一张CD唱片,尽管它是使用模拟录音的,但是经过数模转换制成CD,我们也只能叫它是CD,大不了在它的录制过程中标明是AAD;或者是ADD,最终都是D。 所以,我把能够放上网络中供大家观赏的照片,全部也看成是数码照片,至于照片的主人在照片扫描以后还有没有通过数码手段进行后期加工的,就天知、地知和他知了。 闲话少说,继续观赏楼主的古村照片 ![]() |
[216 楼] 黑胶朋友
[泡菜]
12-10-26 13:02
米兔 发表于 2012-10-26 12:50 我认为你的意见是合适、正确、妥当和顺眼。 ![]() 请继续上片。 |
[215 楼] 米兔
[泡菜]
12-10-26 12:57
米兔 发表于 2012-10-26 12:50 尽管胶片摄影不能像数码一样即时回放,却更令人有所期待。旅途归来,把沉淀了一路风景的胶片拿去冲洗,揭盅之时,若当中有好片,其欣喜之情,非用言语所能表达! 即使用胶片的人少了,忠实拥趸还是一直会有的。 本帖最后由 米兔 于 2012-10-26 12:59 编辑 |
[214 楼] 米兔
[泡菜]
12-10-26 12:50
黑胶朋友 发表于 2012-10-25 17:25 如果将黑胶唱机、音响系统等硬件设备等同于相机,黑胶唱片则等同于菲林。 对于黑胶唱片,我们是一众的欣赏者而非创作者。再高烧的音乐发烧友,也鲜有人会自己灌录黑胶唱片。音响设备架设好了,只需将黑胶唱片买回来放进唱机里,即能享受音乐。撇开个人的欣赏水平、环境、设备的因素,音乐美妙与否,那便是关乎歌者的唱功、演奏者的实力与唱片公司的灌录水平了。在数码化的大环境下,想寻回音色的黑胶味道,较寻回相片的胶片味道要简单点、便捷点,故受众范围也更广阔一点,确保钱包充实便能解决很多问题。 然而,拍照可以说是个人的创作,创作过程比欣赏过程要复杂。菲林装进相机之后,照片不会自动生成。我们需要走出去拍照,要考虑其构图、曝光等各种因素。拍完照,还要去把菲林洗出来,来无忌上图,还须进行扫描。照片的好坏,非要等到菲林洗出来之后才可知晓,很多摄影人还未能达高手水平,不能做到弹无虚发,有废片,回家捶胸顿足去吧。数码相机在拍摄过程中能立竿见影地显现照片效果,若不满意,可马上进行修正,在旅途中留下遗憾的机率可以降低。现在摄影已是大众化的活动,数码机已普及,其成本较低、操作较便捷、效果较直观。相比之下,用菲林摄影对于很多人来说有如盲人摸象。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追求便捷,即使数码摄影在质感和色彩不及胶片,也更为普罗大众所接受。鲁迅先生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走胶片的摄影路的人少了,道路只能越来越窄...... 以上一些愚见,若觉得不合适不正确不妥当不顺眼,请直接无视。 ![]() |
[213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2-10-25 22:58
米兔 发表于 2012-10-25 10:11 数码不做一些后期那是数码味十足,通过后期可以找回一些胶片的感觉。 炭步还有很多老村,这两张是炭步讴村。都是数码片。 ![]() ![]() |
[212 楼] 米兔
[泡菜]
12-10-25 20:44
P116 朝生书舍内
![]() |
[211 楼] 3096
[泡菜]
12-10-25 19:07
米兔 发表于 2012-10-25 16:57 相比起村内的祠堂和老屋,朝生书舍的雕刻的确比较特别。 ![]() |
[210 楼] 黑胶朋友
[泡菜]
12-10-25 17:25
米兔 发表于 2012-10-25 10:11 摄影胶卷与黑胶唱片不同,两样都面临数码化的攻击,但是摄影胶卷就节节败退;而黑胶唱片就咸鱼返生,近来价格更加飙升,而且更有发烧唱片公司把原来的录音重新整理,重新以黑胶唱片发行。 但是摄影胶卷面对数码浪潮的强大攻势,很难咸鱼返生啊。 大家也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摄影胶卷很难咸鱼返生。 本帖最后由 黑胶朋友 于 2012-10-25 17:27 编辑 |
[209 楼] 米兔
[泡菜]
12-10-25 16:57
沿二人宽的巷道拾级而上,在木棉岗上,有一朝生书舍。此书舍未经修缮,有点破败了,但上面的雕刻也显得更为原汁原味。
![]() |
[208 楼] 米兔
[泡菜]
12-10-25 15:57
vevor 发表于 2012-10-25 15:30 欢迎到岭南过冬天 ![]() |
[207 楼] vevor
[泡菜]
12-10-25 15:30
即将去岭南生存,此贴收了。
|
[206 楼] 米兔
[泡菜]
12-10-25 15:25
P114 祠堂的灰雕左右各不同
![]() |
[205 楼] 米兔
[泡菜]
12-10-25 10:11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2-10-24 23:43 和用胶片拍的放在一起,数码的质感与色彩就被比下去了......奈何成本高,实在是肉痛。米兔的胶片机,只能偶尔拉出去溜溜,不敢放肆拍啊! P113 本帖最后由 米兔 于 2012-10-25 10:13 编辑 ![]() |
[204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2-10-24 23:43
3096 发表于 2012-10-24 19:54 哈哈!冰箱里的存货还够挥霍一阵的。 藏书院村——胶片的 ![]() ![]() ![]() |
[203 楼] 3096
[泡菜]
12-10-24 22:12
卢氏宗祠旁边的兴仁里
![]() |
[202 楼] 老荣
[资深泡菜]
12-10-24 22:10
米兔 发表于 2012-10-24 21:30 多谢米兔竖起只手指公! ![]() 拍人文其实不难,要让他们知道你在分享他们的开心时刻,要有沟通。你把心交给他们,他们自然就会真情流露。 |
[201 楼] 3096
[泡菜]
12-10-24 21:40
卢氏宗祠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