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相机T形台大展狂图!(续)
50481
1387
[429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9 22:19
|
[428 楼] 老A拍不好
[资深泡菜]
13-3-19 18:50
看 兄好!
也去度了一下,找到图片。是这个: 花:http://baike.baidu.com/view/549692.htm 果:http://baike.baidu.com/picview/549692/549692/10021000000/810a19d8bc3eb1355cc9bc8ca71ea8d3fd1f44fe.html#albumindex=7&picindex=2 正式的名字是叫琴叶珊瑚。啊,抱歉,我原来也不知道,别人这么叫,我只好跟风。老兄见谅。 |
[427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9 15:05
|
[426 楼] 老A拍不好
[资深泡菜]
13-3-19 13:13
|
[425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9 12:46
|
[424 楼] 老A拍不好
[资深泡菜]
13-3-18 21:56
看 兄好!
哈,我说看 兄最近都在忙些啥呢,原来整理出这么一大堆的资料。学习了! 送你几朵小红花,鼓励一下。 图:琴叶枇杷。 本帖最后由 老A拍不好 于 2013-3-18 21:56 编辑 ![]() |
[423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1:27
|
[422 楼] Friesland
[泡菜]
13-3-18 21:13
|
[421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9
图30则是另一大类被叫做“假双反”的简易双反相机,它们的外形结构也是双反相机,但是上面的镜头只有取景构图的功能并不具备测距功能,也就是说这类相机还是要靠目测距离、手动设定焦距。
照相机的测距装置经过几十年修炼才形成今天的AF系统,发展历程包括手持式的、机身外置式的、机内独立式的、机内联动式的;有取景、测距、调焦分动的,有取景、测距、调焦联动的以及全手控的、全自动的等等几个阶段;有光学机械的、超声波的、红外线的、实像式的、虚像式的、被动式的、主动式的、分段式的、连续式的、单点式的、多区域的、三维立体的等等许多形式,直至发展成今天的高速度、高精度、高智能、比人更有本事的全自动立体调焦系统。1977年世界上第一架自动调焦照相机诞生,至此AF系统发明了摄影的难题不再是难题,不过AF系统还是常把主体物拍虚——用相机的人不会用相机! 所以,有了万能的AF系统就能拍出清晰的照片吗? 还有下文:《图片的基本要素——清晰度》 ![]() |
[420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8
这里特别说说经典的双镜头反光取景式照相机,双反相机有许多规格和品牌比如135、120、127、620以及禄来、依康、玛米亚、雅西卡等等,※※影友最熟悉的就是海鸥120双反相机了(图29)。这种相机的成像原理是旁轴式的即取景镜头与摄影镜头不在同一条轴线上,但是它的取景测距原理却是单反相机的结构——通过反光镜直接取景、构图、调焦,同时上面的取景、测距镜头又与下面的摄影镜头靠机械联动同步移动,使用时上、下两个镜头共同完成拍摄任务,因此双反相机本质上是利用单反原理取景测距的旁轴相机。
![]() |
[419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8
现在的照相机与图中那些老相机相比早就面目全非了,不过今天的便携式相机仍然是旁轴取景和单反取景两大类,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虽然大家都知道单反相机的直观、快捷、无视差等众多优点,但是许多专业摄影师还在使用旁轴测距式的照相机,而且市场上旁轴相机的数量也一直占据着绝对优势,这里面除了旁轴相机的体积比较小巧外还有一些内在原因在起作用。
前面说过照相机的测距基线越长其测距精度就越高,其中旁轴测距照相机的测距基线基本是恒定的,比如徕卡M6 TTL 0.72型旁轴相机的测距基线就是恒定的49.9mm,当安装不同焦距的镜头时测距精度是一样的。然而单反相机是通过改变镜片间距或者整体移动镜组来调整与焦平面的距离完成测距,单反相机的测距基线是根据不同焦距的镜头随时变化的,以徕卡福莱克斯(LEICA FLEX)SL2单反相机为例(图28),当换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时其镜头焦距与测距基线的变化是:24mm/1.8mm;35mm/3.8mm;50mm/8.4mm;135mm/56.2mm;180mm/99.6mm … …可见旁轴测距照相机的最大优势是在短焦距端具有单反相机无法比拟的测距精度,而长焦端单反相机则具备了绝对优势。简单地说就是镜头焦距短于135mm是旁轴相机测距精度高,焦距越短越能看出优势;镜头焦距长于135mm是单反相机测距精度高,焦距越长效果越明显。 旁轴测距相机的另一个优势是取景器非常明亮,在弱光环境中构图、调焦、按快门一气呵成比一般AF相机还快,这也是众多快拍大师爱用旁轴相机的原因之一。可是旁轴相机取景器的视差问题尤其是近距离视差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如果用旁轴相机拍微距那更是把人愁死,所幸单反相机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另外,现在市面上便携式的小DC机、小微单等数码相机,它们的取景方式本质上也是通过镜头取景的单反原理了。 ![]() |
[418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7
1954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徕卡M3 实像测距式135旁轴取景照相机诞生(图27),它采用的实像式测距器内部包括了微型五棱镜等繁琐的光路系统,该机复杂的设计、精湛的工艺、高昂的成本、尤其是极高的测距精度无人能出其右,光学机械原理的测距器在M3上达到了不可超越的巅峰同时更是M3的精髓,至今在二手交易中如果某架M3的测距系统被动过那么整机价值都会大跌!
![]() |
[417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6
图26是仿徕卡的中国上海58Ⅱ型135旁轴相机,将它与“贡品”红旗20和少量试生产的上海58Ⅰ相比,这才是真正形成工业化生产的国产高级135相机。上海58Ⅱ最能代表当年中国相机工业的顶尖水平而且至今稍事维护还能正常使用,它的测距系统也和徕卡III型一样是取景、测距、调焦同步完成的调焦系统。
![]() |
[416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5
图25是1947年产于美国的皇冠格拉菲(CROWN GRAPHIC)4x5英寸新闻相机,它安装了“外包金属保护层的(焦平面)同步双影重叠测距器”(KALART SYNCHRONIZED RANGE FINDER),在它身上还集中了焦平面磨砂玻璃调焦屏、目测调焦用的距离刻度标尺等全机械相机最完备的调焦方式,对于当时的新闻记者来说这是一架“万能测距”照相机。
![]() |
[415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5
当年蔡司伊康公司为了与徕兹(LEITZ)公司竞争在照相机等光学、机械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从1932年开始先后生产了康泰克斯(CONTAX)Ⅰ、Ⅱ、Ⅲ、Ⅱa、Ⅲa等当时机内测距基线最长的测距式135旁轴相机,图24中的康泰克斯(CONTAX)Ie型就是当年顶级135专业相机的代表作之一,这个系列一共出了7款。
![]() |
[414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4
图23在当年被称为“最丑陋的照相机”——欧米伽120型中画幅测距式军用相机,这是二战中由美国军方定制的全天候前线相机,使用120胶卷拍9张6x7cm画幅。该机采用全金属机身,机右超大型调焦旋钮,后背下端是大型拉栓式齿条过片器,机左有手柄及大型快门键......机顶为双影重叠测距器而且测距、调焦联动,但是取景器则是位于机顶的独立式。
![]() |
[413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4
图22是蔡司伊康公司在80年前推出的超级伊康泰C型(SUPER IKONTA-C)6x9cm画幅120皮腔相机,该机安装了本公司发明的“旋转棱镜式”测距装置,它的机身前面有两个测距窗口机背有个观察窗,镜头上又有一个由两片棱镜组成的“小眼镜”与镜头调焦装置联动,两组系统通过连接装置由眼观、手调、配合完成测距和调焦的功能,但是机顶中间翻起来的折叠式取景器还是自成一体。
![]() |
[412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3
细看图21中该机顶盖的后部有一个非常细小的测距刻度拨盘,就像操作外置式测距器一样也要先测好距离后看清读数,再手调镜头焦距属于“内置式独立测距器”,这个阶段的测距器和调焦装置没有直接联系还不能叫“系统”。
![]() |
[411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2
图20是德国PAXETTE旁轴135相机,顶盖前面两个窗口正是代表了取景、测距功能合一的标志,但是它的测距和调焦功能并未连到一起。
![]() |
[410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2
这类相机在拍摄时必须先看测距窗调准焦距然后再换个窗口取景、构图、按快门(图19),要想玩儿个边调焦边取景的同步快速抓拍那是没门儿,该机的顶盖前面有3个窗口(见图18)而顶盖后面有2个窗口就是此类相机特有的标志性外观。
![]() |
[409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1
图18这架产于1954年的前苏联卓尔基(ZORKI)135旁轴相机仿自1932年的徕卡Ⅱ型,它是把外置式测距器揉进小型相机的典型机型,虽然已经是测距和调焦功能联动但是测距窗和取景窗还要分开使用。
![]() |
[408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1
测距器出现后各厂家的设计师们开始把相机和测距器往一起结合,早年间刚有测距功能的照相机在性能和外观上差别很大,其中有的是把测距器“塞进”机身就算完事儿,相机的测距器、取景器、调焦装置各干各的互不相干;也有的是把测距器和调焦装置结合起来完成了测距、调焦联动,但是测距窗和取景窗是分开的不能同时看效果;还有的是把测距窗“装进”取景窗完成了一窗两用,可是调焦装置却不与测距装置同步还是独立工作;最后才是我们今天称之为“调焦系统”的把测距器、取景器、调焦装置组合在一起联合动作的综合系统。
世界上第一架装备了测距、调焦联动装置的便携式折叠相机,是1916年出品的柯达NO.3A AUTO GRAPHIC KODAK SPECIAC型自动调焦皮腔相机,这架当年被称为“自动调焦”的高级相机其实只是具备了测距、调焦的联动功能,取景器还是独立的并非今天的AF系统,图17是该机测距装置的近景。 ![]() |
[407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20
后来测距器设计到了机身内部,从外观上看两个窗口的间距越大这架相机的测距精度就越高,这也是对比某种旁轴测距式相机测距精度的直观标志(图16)。
![]() |
[406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19
再看图15中福伦达(Voigtlander)VITOⅡa型机顶上也是精巧的原厂测距器,它的测距基线只有35mm其测距精度肯定赶不上老徕卡的“旗杆”,但是精巧、方便、好用。
![]() |
[405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19
测距器上两个测距窗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就叫“测距基线”,图14是1930年出品的徕卡Ic旁轴相机,机顶附件座上就是原厂外置式双影重叠测距器,您会发现这个测距器的长度长的有些变态都快赶上机身的长度了。这是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测距器的测距精度,徕卡将外置式测距器做得赶上机身长度了,装在相机上就像挑着旗杆而它的测距精度也的确很高。
![]() |
[404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18
没有测距功能的各种中小画幅照相机甚至方箱相机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还在大量生产,所以机身外置式的测距器也一直长盛不衰,就是现在玩儿老相机的人们也仍然借鉴它们的“眼力”。测距器的造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使用方法都一样,就是在各种测距器的一侧都有两个测距窗口,另一侧都有一个观测窗口,某个位置上也都有一个测距刻度拨盘。测距时将有两个测距窗口的那一面对准被测物体并旋转测距刻度盘,同时眼睛从观测窗口看双影或裂像碴口是否完全重叠,再看刻度盘读出距离数字然后在机身上或者镜头上设定焦距,不过这种老式测距器的精度并不十分可靠,使用前都要对比测试一下也都能自己调校。
这里还有一个应该知道的重要概念就是“测距基线”:老相机测距器的原理来源于炮兵测距仪(图13),而炮兵测距仪的测距精度则由测距基线决定,测距基线越长测距精度就越高,照相机的测距器也是基线越长精度越高。 ![]() |
[403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17
图12就是采用裂像式测距器的柯达35 RF旁轴135相机,“RF”就是测距式相机的意思,镜头右前方的齿轮盘就是调焦拨盘,镜头左侧像烟道似的连体护罩里面是测距、调焦联动装置,此系列相机1940年开始在美国推上市场,这是当时很先进的机型也是至今仍能照常拍片的经典老相机。
![]() |
[402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17
图11是另一种测距方式的柯达牌机身外置式测距器,它是通过调整两片小镜子的角度使被测物上下两半左右错开的裂像对齐,再在刻度盘上读出距离后手调相机上的距离标尺,这种原理的测距器被称为“裂像式”测距器。美国出品的早期测距器和测距式相机上常见“裂像式”测距器,现代相机的裂像调焦也是这个原理只是工艺更复杂了。另外,早期的美制、英制照相器材基本都用英制单位,而法、德生产的照相器材则用公制单位,直到二战后两者同时标示的照相器材才逐渐多了起来。
![]() |
[401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16
“机身外置式测距器”顾名思义就是分体置于机身外使用的测距工具,各相机厂家和照材分厂都有类似产品可谓五花八门,图10就是采用这一原理的机身外置式“双影重叠”测距器的工作示意图。我们常见老相机测距器上的“黄框调焦”其实就是“双影重叠测距器”的俗称,这种靠调节棱镜角度使影像重叠显示调焦结果的测距装置,为了看清双影是否重叠就在光路中加入刷上黄色或者染成黄色的透明色片,也有的干脆采用黄色玻璃形成“黄斑”,调焦时观察两块黄斑之间或者黄斑与白底之间的错位、重叠来控制调焦效果,同时在调焦拨盘的距离标尺上显示调焦距离。调焦黄斑在不同品牌的测距器中有圆点状的、菱形的、方框形的许多形式所以又叫“黄斑重叠”、“黄框重叠”,另有什么颜色都不染的就是“白框”;还有将取景窗底色染成淡黄、淡绿等色彩而调焦双影不染色的,因此正确的叫法应该都是“双影重叠测距器”或叫“影像重叠测距器”。
![]() |
[400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3-3-18 20:15
由于那个年代的照相机只能完全被动地接受指令,如果距离设定有错误就会拍出焦点不实的废片,再准确的曝光、再完美的构图都会因此前功尽弃而照相机是一点儿也不帮忙的。所以在拍摄许多重要照片的时候,为了精确调焦不得不先用尺子量出照相机与被摄人或被摄物的距离,然后再调准镜头上的距离标尺才敢按快门。当时看一张照片的调焦精度尤其是快速抓拍的动态照片,其焦点是否准确就成了检验拍摄者专业水平的首要指标(曝光、构图都可以后期补偿),你我身边的那些老摄影家们以及摄龄超过30年的老玩儿家们,当年差不多都曾用尺子标出距离来练习目测焦距的基本功,人们目测距离的“眼力”成了当时学习摄影的第一课。
简而言之半个世纪前的便携式照相机基本都是这个状态,为了追求更高的调焦精度也为了提高拍摄效率,用于替代目测的、相对精确的测距辅助工具开始出现,图9就是形态各异的机身外置式测距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