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看到了一位我喜欢的俄罗斯音乐家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
(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Глинка,1804-1857)
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
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
1833年赴维也纳与柏林,师从西格弗里德·德恩学作曲。
返回圣彼得堡后,创作歌剧《为沙皇献身》,1836年首演获得成功。
1842年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
1844年访问巴黎时与柏辽兹相识,
后继续旅行至西班牙,那里的民间舞蹈节奏使他心醉神驰。
1857年,格林卡在柏林去世,享年53岁。
生活背景
格林卡在斯摩棱斯克省诺沃斯巴斯克村是一个有着辽阔田野、森林和充满优美音乐的地方,
经常听到动听的民歌,尤其是舅父家的农奴乐队,对格林卡来音乐道路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格林卡从中接触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梅雨尔、凯鲁比尼的序曲和交响乐,受到了音乐的启蒙教育。
最使小格林卡着迷的是俄罗斯民歌。
他经常一连几小时,心往神迷地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这些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民歌深深地打动着格林卡,为他一生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
这些民歌引导他写出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1812年俄国爆发了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
格林卡才8岁,但亲耳听到了关于人民游击队英勇抗敌的生动故事。
激发了作曲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后来他创作《伊万·苏萨宁》的源泉之一。
1818年,14岁的格林卡被送往彼得堡
※※师范学校附属贵族寄宿学校读书。
格林卡从偏僻、闭塞的乡村,迸大了丰富多彩、视野广阔的艺术天地。
他有机会去大剧院观看歌剧,听音乐会,参加各种演奏活动,
从中接触到意大利、法国歌剧和德奥交响东等,也包括俄国前辈作曲家的创作。
格林卡去高加索养病,山区居民的生活风俗和富于特色的音乐舞蹈,
给格林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创作富有东方特点的音乐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高加索回来,格林卡在故乡参加了农奴乐队的演奏和指挥活动。
在这种实际工作中,他学到了很多管弦乐方面的知识。
这一工作也促使他去写管弦乐作品,并终生热爱管弦乐创作。
格林卡采用了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并以俄国民间音乐常用的变奏手法对它们进行发展。
1824年,20岁的格林卡在彼得堡交通部就职,进入了创作初期。
格林卡虽然出任公职,但是他的绝大部分精力和全部热情却投入了业余的音乐活动。
在紧张的音乐生活中,格林卡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和歌唱家,
从而使他 在彼得堡的音乐沙龙中博得很高的声誉,被人称为“天才的业余 音乐活动家”。
在这个时期,格林卡的兴趣逐渐从演奏转向作曲,开始认真地学习作曲理论,投入创作实践。
在交响曲、奏鸣曲以及重奏曲等大型习作中,格林卡有意识地模仿西欧古典音乐大师的风格进行创作。
1825年12月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十二月党人在俄国唤起的
※※主义热潮,对格他一生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格林卡与普希金相识,并于20年代末与普希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那时起,格林卡便采用普希金的诗篇谱下了许多优秀的浪漫曲。
格林卡在彼得堡的艺术沙龙中,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俄国艺术家,
他们都是民歌爱好者和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热烈拥护者,
格林卡的不少具有民族风格的浪漫曲,就是取材于他们的诗作,并得到过他们的支持。
十二月党人的
※※主义思想,促使他更加重视从 民族民间音乐中吸收滋养,自觉地去探索俄国的民族音乐创作。
他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斯浪漫曲的传统手法,第一次表现了格林卡的个人风格。
格林卡的民族责任感和事业心使他决心做一个真正的俄国音乐家,
使俄罗斯的音乐作品在本国和世界得到承认。
在国外的四年生活中,格林卡掌握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作 曲技巧,
熟悉了意大利和浪漫源的音乐风格,这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特点。
对自己的使命就认识得越清楚。
他认为他应该为俄罗斯写作,1834年他毅然决定返回祖国。
创作民族歌剧的想法使格林卡激动不已。
回到祖国不久,格林卡便开始了歌剧《伊万·苏萨宁》的创作。
《伊万·苏萨宁》以史实为依据,
写的是十七世纪初波兰封建主入侵俄国,农民苏萨宁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故事。
1837年春,格林卡开始了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创作。
这是一部根据普希金的同名长诗构思的神话歌剧。
它与《伊万·苏萨宁》一起,为俄国古典歌剧奠定了基础。
1839年,他在著名的管弦乐曲《幻想圆舞曲》中,
将俄罗斯舞曲交响化,预示了舞曲因素在俄国交响音乐、歌剧中的特殊地位。
它不但直接影响了后来俄国交响音乐和歌剧中的舞曲创作,而且也推动了俄国舞剧音乐的创作。
柴科夫斯基、格拉祖诺夫等人的舞剧、歌剧和交响曲创作,受到他这方面的影响最显著。
格林卡还创作了自己最有价值的浪漫曲。
如采用普希金的诗歌谱写的浪漫曲《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希望的 火焰在血液中燃烧》和声乐套曲《向彼得堡告别》等。
1837─1839年格林卡被任命为宫廷合唱队的乐队长,工作期间他对俄罗斯合唱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44年第二次出国。
在巴黎, 与当时已经闻名遐迩的柏辽兹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柏辽兹向西欧听众热情地介绍并高 评价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
格林卡的作品在巴黎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西班牙,格林卡深入到普通民众中,先后写出了两部反映西班牙人民生活风俗、 具有鲜明的西班牙音乐风格的序曲。
继格林卡之后,柴科夫斯基、李姆斯基-柯萨科夫 等都写过西班牙和意大利题材的乐队作品。
格林卡1847年回国,1848年写出了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 卡亚》。
格林卡将俄罗斯民歌交响化,写出了俄国 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乐作品。
后来的俄国交响乐作曲家正是沿着这部作品所开辟的道路成长起来的。
因而,柴科夫斯基说:《卡玛林斯卡亚》孕育了整个俄罗斯的交响音乐。
格林卡的晚年是在忧郁不安的心境中渡过的。
格林卡在创作上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俄国贵族社会并没有认识到他的作品真正的艺术价值和
※※贡献。
格林卡的作品经常遭到冷遇和恶意的诽谤,演出机会越来越少,有时甚至被完全挤掉。
需要提及的是,50年代初,在格林卡周围也曾聚集着一群与贵族社会持相反立场的年轻人,
他们就是未来的俄罗斯民族音乐运动的中坚力量:
文艺理论家斯塔索夫、评论家兼作曲家谢洛夫、 作曲家达尔戈梅斯基和巴拉基列夫。
他们以坚定的态度、诚挚的敬仰和满腔的热清来支持格林卡。
1852年谢洛夫根据格林卡的谈 话整理了《配器法》。
1854年,在斯塔索夫的恳求下,格林卡写了 自传体的《札记。
格林卡的音乐传统由他们直接得到继承。
1856年,格林卡最后一次离别祖国,就再也没能回来。
1857 年2月15日,他逝世于柏林。
代表作
歌剧
《伊凡.苏萨宁》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管弦乐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马德里之夜》
《阿拉贡霍塔》
歌曲
《云雀》
《夜莺》
本帖最后由 漫步悠悠 于 2013-8-15 18:58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