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俄罗斯,依然自我
101757 2295
[1017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18:01
布女骑士 布留洛夫
画中人物是乔瓦尼娜与阿玛齐莉娅·帕齐妮姐妹,布留洛夫的好友尤·巴·萨莫依洛娃的养女。
姐姐坐在烈马上,自己却完全保持镇静。
蛮力屈服于脆弱的美,这是浪漫主义最爱的主题之一。
女孩的脸蛋意大利式美丽的外表,布留洛夫的时代被认为是完美的。
[1016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11:39
拔士巴
布留洛夫
节取自《旧约·列王纪下》。
拔士巴是大卫王的统帅乌利亚之妻。
大卫在拔士巴沐浴时看见了他,下令派乌利亚上前线送死,然后将拔士巴占为己有。
为此大卫得到了惩罚,他的头生子出生七天后死去。

画作的主题是阳光下裸露的身体,女主角的面容留在阴影中,
但是她的侧身却从下方被照亮,创造了鲜活的感觉;
画布上四处散布着色彩的反光,黑仆的皮肤突出了大理石的洁白。
[1014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11:13
弗拉基米尔.波罗维科夫斯基的肖像画
[1013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11:02
dongfan 发表于 2013-8-9 10:35
这些画都很震撼,艺术性高。曼曼大姐拍的也很好,这要归功于Canon相机高感性能好。

画都是很经典的!
相机也不错,
就是不好拍,常常会有反光,
机位也不好找,常常会变形...

dongfan 发表于 2013-8-8 13:02
自作主张校正一下几何变形.

谢谢!

您是怎么做到的呀,
用魔术手试了一下,没达到您那种效果。
[1012 楼] dongfan [陈年泡菜]
13-8-9 10:35
这些画都很震撼,艺术性高。曼曼大姐拍的也很好,这要归功于Canon相机高感性能好。
[1011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10:08
reilx 发表于 2013-8-9 09:22
这个画我去查了一下
画名叫:卡尔梅克的喇嘛

卡尔梅克※※※位于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就在伏尔加格勒的下面不远的地方,所以颜面和神态不像中国人。

卡尔梅克人至今还信奉藏传佛教,讲卫拉特蒙古语。卡尔梅克※※※是欧洲唯一的佛教国家。在首府埃利斯塔有很多佛像,还有※※※※与卡尔梅克※※※※※拥抱的巨幅海报。

太专业了!
非常感谢...

据查,这也是苏里科夫的作品,
但没有查到有关内容的介绍。 本帖最后由 曼曼 于 2013-8-9 10:22 编辑

[1010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10:07
《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
缅希柯夫是彼得※※的宠臣,也是彼得※※实施改革的谋划者和执行人。
他出身卑贱,但才智过人。
彼得执政后委他以重任,升至元帅,辅助彼得立国治业,功勋卓著。

彼得过世后他将年幼的彼得二世接回家中抚养,并将自己长女许配于他。
不料,在安娜女皇和德国使臣阴谋策划下,俄国政局发生变化,缅希柯夫一家被流放西伯利亚。
途中妻子过世,他最终居住在别留佐夫小镇自建的小木屋中,与儿女们共同生活,
画家所描绘的正是一家团聚在低矮寒冷的小木屋内的情景。

缅希柯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二女儿读着圣经,儿子显得无聊而摆弄烛泪;
大女儿多病偎依着父亲身体。
其实谁也没有听圣经,都沉浸在各自的思绪之中。
重点突出塑造缅希柯夫的形象,他侧身端坐,
侧面头像在单纯的背景映衬下犹如浮雕一般显得凝重,
他那曾掌握过俄国大权的手摆在膝上,依然那般有力,威势不减当年。
紧锁的眉头,又隐含着他内心的极度的不平静,这是一位英雄的悲剧。
这幅画的色调压抑、沉闷,几件昔日宫中摆饰,使这狭小的空间,显出一丝昔日荣耀的光辉。

苏里科夫时代的人认为,画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教化意义:
因为他令人信服地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主要特点,
与生俱来的傲气、不屈不挠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1009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10:01
reilx 发表于 2013-8-9 09:16
下面的表示写着,有钱人的马车在德里(德里就是现在的新德里)
就是印度的

谢谢!
[1008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09:58
《女贵族莫洛卓娃》
女贵族莫洛卓娃是沙皇的亲属,
她年少时守寡,拥有农奴八千人,是当时的狂热的“分离派”旧※※
因为激烈地反对沙皇的宗教改革,
被沙皇亲自下令逮捕,并流放到远离莫斯科的帕洛夫斯克,关在地牢里,后因饥寒交迫死去。
由于莫洛卓娃笃信旧教,疏财仗义,救济贫民,
还为残疾人和狱犯缝制衣服,施舍乞丐,因此深得民众爱戴,素有普济众生的美誉。
而维护旧教又使沙皇不安,因此被捕流放。

画家选择押解莫洛卓娃赴流放地途经莫斯科街道情景。
这是一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画面。
画面由莫洛卓娃乘坐的雪橇驰过,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右半大部是一群旧教的信徒,曾获得过莫洛卓娃施舍的流民乞丐,他们赶来送行。
其中有人掩面悲哀哭泣,尤其在近景处特别典型地描绘了两位虔诚的追随者,一位老妪和一个乞丐。
他们心目中的莫洛卓娃无比崇高神圣。
那个乞丐举两个手指与莫洛卓娃对应(新教用三指划十字,旧教用两指,这手势表明坚持旧教习俗决心。
人们很悲哀,有贵族有平民,都身着民族特色服装,都是旧教的捍卫者。

而画面左上方描绘了一组新兴资产者和拥护新教的人物,他们喜笑颜开。

画中主体形象是莫洛卓娃,
这位近于疯狂的贵族女子,由于长期的苦苦修行,使得她面颊清瘦,脸色苍白。
但她神情傲慢,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仰。
在她那被黑衣包裹的身体和微露的面孔上,嵌着两只放射出复仇光芒的眼睛,
仍然显示出清※※那迷人的魅力。

画家为了表现雪橇在画中飞奔而过,
就在雪橇边画一男孩,他的飞跑姿态立刻使雪橇飞驰起来。

这幅画表现出苏里柯夫伟大的※※画家的气质。
画中几乎找不出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表情。
好奇的、害怕的、惋惜的、嘲笑的、讥讽的、关怀的、惊恐的和看热闹的等等,
画中人各尽其态。
[1006 楼] reilx [泡菜]
13-8-9 09:22
曼曼 发表于 2013-8-8 22:20
甚至还看到了中国人,
但是感觉他们只是身着中国人的服饰,那颜面和神态却不是。


这个画我去查了一下
画名叫:卡尔梅克的喇嘛

卡尔梅克※※※位于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就在伏尔加格勒的下面不远的地方,所以颜面和神态不像中国人。

卡尔梅克人至今还信奉藏传佛教,讲卫拉特蒙古语。卡尔梅克※※※是欧洲唯一的佛教国家。在首府埃利斯塔有很多佛像,还有※※※※与卡尔梅克※※※※※拥抱的巨幅海报。
[1005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09:18
苏里柯夫187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
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成名作大部分取材于※※事件。

苏里柯夫出生于西伯利亚一个哥萨克家庭,
他从小就听长辈讲过许多关于自己祖先哥萨克勇敢、尚武和善战的故事,
※※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苏里柯夫曾赴西欧艺术之邦意大利考察学习,
还多次深入到顿河、伏尔加河体验生活。

他对彼得※※非凡经历和俄国※※有浓厚的兴趣,
最终完成了表现彼得※※※※的三部曲,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女贵族莫洛卓娃》和《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
他和列宾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俄国19世纪绘画的巅峰。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取材于彼得※※实行政治改革中发生的事件。
当西欧已进入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俄国还处在落后的农奴制社会。
1689年彼得一世在俄国实施改革以改变落后面貌。
改革使国家强大了,但引起了旧势力的反对,
当1698年彼得※※秘密出国访问时,他的近卫军趁机谋反,彼得※※立即回国进行※※

这幅画就是真实地描绘在莫斯科皇宫广场上处决近卫军的情景。
画中人物体现两种敌对势力的尖锐冲突:
画幅的右面是以彼得※※为代表的改革派,
他骑在马上稳重如泰山,是一位自尊自信的英雄;

另一面则是被行刑的近卫军士兵和来诀别的亲属,以及围观的群众,
近卫军想维护自己的旧有传统和古老习俗,捍卫自己民族的自尊,
所以他们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气质。

画中双方虽然是敌对的,
但在画家的心目中他们都是英雄,
彼得是捍卫改革的英雄,而近卫军则是捍卫民族自尊的英雄。

他赞成彼得改革也同情近卫军,
为此他在人群中着重画了孤儿寡母的形象,为了表达画家的同情心,
将自己的女儿--画中那个戴红头巾的可爱小女孩也画在其中。

[1004 楼] reilx [泡菜]
13-8-9 09:16
曼曼 发表于 2013-8-8 22:29
这样的情景,令人看不清究竟是什么地方,哪个国家,
从那男人穿着的围布的情况来看,还应该是印度的风光。


下面的表示写着,有钱人的马车在德里(德里就是现在的新德里)
就是印度的
[1003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07:53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列宾在莫斯科生活六年之后又回到彼得堡,和斯塔索夫恢复了密切的交往。
就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这幅载入俄罗斯画史的作品。
画家通过浩荡的群众性宗教行列,描绘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身份的人物群像,
行列里的中心人物是戴着头巾、手捧圣像的女地主。
旁边是脑满肠肥的御用商人,他们也满怀着同样的权威意识。
走在中间留着长胡子的傲慢的祭司长身着锦缎祭服,他是一切统治者的神圣代表。

画中不同人物衣着打扮不同,行为姿态各异。
画家的画笔触及了所有人,
村长、警官、农民和乞丐挤满了画面。
数百人的宗教行列以地主和祭司为排头,农民和乞丐靠边行走,
尤其在前头刻画一位跛子乞丐和农民妇女,
那个拿小棍子的当差不准跛脚孩子走近行列。

原来画家只重视场面的光与色彩表现,
托尔斯泰看后指出画中没有重视人物本身的刻画。
列宾接受了,
完成后的这幅画描绘了烈日下行进的群众,
加强了对人物的形象刻画。

这幅画以鲜明的色彩,开放运动的构图,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
[1002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07:37
写作中的托尔斯泰
[1001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07:00
在庄园里耕作的托尔斯泰
[1000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06:52
...
[999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9 06:51
俄罗斯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巡回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
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
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
回国后创作了大量的※※画、风俗画和肖像画。

《伊凡雷帝杀子》
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
伊凡四世是俄国※※上第一任沙皇,生性残暴,17岁时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
曾毫不留情地屠杀所有反对他的政敌,※※叛乱、绞死主教,最终失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
但在统一和治理国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勋。
这个政权是建立在恐怖基础上的,所以世称他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

列宾所处的时代,是俄国※※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时代。
80年代,俄国全境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而开始血腥屠杀,从而激起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列宾打算表现这个时代的现实。
“这些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有一种力量总是催促我去完成这幅画。”

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
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动,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
他想求儿子饶恕但已无济于事,兽性和人性同时显示在伊凡的身上。

画家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调,背景阴暗。
画家集中刻画伊凡的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珠,那种不可逆转的杀子之痛。

这幅画一问世就惹怒了沙皇当局,于是这幅画刚展出就被除去,严禁流行。
[998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2:53
...
[997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2:29
这样的情景,令人看不清究竟是什么地方,哪个国家,
从那男人穿着的围布的情况来看,还应该是印度的风光。 本帖最后由 曼曼 于 2013-8-8 22:32 编辑

[996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2:20
甚至还看到了中国人,
但是感觉他们只是身着中国人的服饰,那颜面和神态却不是。 本帖最后由 曼曼 于 2013-8-8 22:21 编辑

[995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1:56
......
[994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1:51
...
[993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1:44
也很惨烈
[992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1:38
一些战争的场面,很真切
[991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1:20
6000 发表于 2013-8-8 21:12
现在画廊让拍照了么?记得当年连相机都不敢拿出来。

可以拍,但要买摄影票。
这算是一个市场化方面的进步吧。

...
[990 楼] 6000 [泡菜]
13-8-8 21:12
现在画廊让拍照了么?记得当年连相机都不敢拿出来。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989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1:09
不知道这是不是描绘蒙古的风俗画,
俄罗斯曾经被蒙古(鞑靼)人统治过几百年。
[988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0:56
...
[987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0:47
......
[986 楼] 曼曼 [资深泡菜]
13-8-8 2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