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游荡荡-追光逐影(第十版)
86980 2500
[1516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6 22:02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在雨中
[1515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6 22:01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在雨中
[1514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6 21:59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在雨中
(为了心中追求的视觉效果,故意虚焦)
[1513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6 12:40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在雨中
[1512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23:09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圜丘
[1511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8:24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在雨中2
[1510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8:23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在雨中
[1509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8:21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圜丘
[1508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8:19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圜丘
[1507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6:00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花絮——手机微信党游天坛
[1506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5:58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这块汉白玉石干什么用的?被孤零零的遗弃在庭上。

[1505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5:56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与其它皇家园苑一样,天坛使用了大量的汉白玉,做雕栏,做滴水口

[1504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5:55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与其它皇家园苑一样,天坛使用了大量的汉白玉,做雕栏,做滴水口 本帖最后由 闲云居士 于 2014-10-5 15:55 编辑

[1503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5:53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祈年殿的龙井柱,此柱直径1.2M材质为金丝楠木
[1502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5:49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古鼎
[1501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5:49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古柏
[1500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5:48
闲云居士 发表于 20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现在的天坛,游人如鲫,古柏树下种了新草圈围起来不让人近,这是进步抑或退步,讲不清了。
[1499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5 15:43
2014-09-23 北京 绵绵秋雨 游天坛

自50年前第一次去过天坛公园后就喜欢上了天坛。在北京求学的几年里,因为喜欢,去了多次。
作为一座皇家园子,天坛少了点金璧辉煌,而古柏森天,与天地相接的圜丘,却多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神秘感。喜欢天坛,其实就是喜欢它当年的宁静,学子年代,很多次就是带本书、一壶水、一个夹着两片咸菜的碱面馒头,找棵老柏树倚着坐上半天。

几十年前游天坛,春夏秋冬都去过,就是没有试过雨中游,此行遇雨,倒也另有一番情趣。

祈年殿
[1498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4 19:37
2014-09-22 晚 北京 国家大剧院

大剧院与华灯怒放的人民大会堂相辉映。——有一个女摄友下到水池边拍摄,我因为去晚了,没时间下去。
[1497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4 19:35
2014-09-22 晚 北京 国家大剧院
[1496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4 19:29
2014-09-22 晚 北京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不许带任何相机入场,原则上是进入剧场后不许拍照。所以,在任何地方都未找看到过剧院内部的照片。

国家大剧院这半个出水的月亮,据传原计划投资20多个亿,结果花了30个亿出头。不过,进过国家大剧院后,觉得这个钱是值得花的。其一,一个国家,要有一个体面,而这种体面,用文化设施来体现最得体;其二,这国家大剧院,外观恢宏大气,独一无二,确实已经很震撼了;而其内部的装修装饰,则是无论是从建筑声学、材料的选用、色调的搭配拼接、各种雕塑的选用与摆放,甚至里边几家卖一下小艺术品小艺术工艺品的小店的布置;都堪称极其考究、极其精细、总体效果美轮美奂,是值这个价的。
(悄悄说一声:真诚的建议外地的朋友赴京,一定要想办法到国家大剧院看场演出。)

半个出水的月亮(也有人说是浮在水面的半个蛋壳——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印证这个说法,剧院周围的水面上,居然有一群鸭子——在图片左侧水面上的黑点就是鸭子,站在拍摄处,也可以听到鸭子的叫声

这张片子的拍摄数据:曝光时间5.0 秒;  光圈 f/5.6;   ISO 100;矩阵测光,光圈优先。5秒已经把前景上走动的人全虚化了,只剩下站着不动的一家三口

本帖最后由 闲云居士 于 2014-10-4 19:48 编辑

[1495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4 19:13
2014-09-22 晚 北京 国家大剧院

母校为庆祝建院50周年,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了三场音乐会,有幸听了第二场。
[1494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4 12:44
2014-09-22 北京 白天,同学聚会。路上随手拍了两张小片

北京还是有不少的自行车。想起在北京求学的年代,马路上除了公共汽车,放眼望去尽是自行车;大街上人们衣着基本上就三个色——黑、白、蓝。考察和评价当下,还是应该延续性地纵观※※,真是应该为中国改革开放46年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本帖最后由 闲云居士 于 2014-10-4 12:45 编辑

[1493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4 12:32
2014-09-22 北京 白天,同学聚会。路上随手拍了两张小片

月季花是北方的花,它适应北方的水土天气。所以,在北京人行道的花坛上,随处可见婀娜多姿五彩斑斓的月季花在风中摇曳。

[1492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4 12:24
2014-09-21 北京,同班同学聚会,都是同学的片,无法上传。

这位同班同学上世纪8、90年代曾经风靡歌坛10多年,其时她的身影经常上报上电视,应该算是公众人物了,那天一个在香港乐坛颇有建树的师兄小范围宴请,这位同学也在,大家闲聊时,抓拍了她几张照片,这是其一。 本帖最后由 闲云居士 于 2014-10-4 12:32 编辑

[1491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3 17:09
2014-09-20 下午 北京 恭王府

1964年母校校址在恭王府。再进恭王府,寻找半个世纪的记忆。
[1490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3 16:41
2014-09-20 下午 北京 恭王府

1964年母校校址在恭王府。再进恭王府,寻找半个世纪的记忆。
[1489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3 16:40
2014-09-20 下午 北京 恭王府

1964年母校校址在恭王府。再进恭王府,寻找半个世纪的记忆。
[1488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3 16:38
2014-09-20 下午 北京 恭王府

1964年母校校址在恭王府。再进恭王府,寻找半个世纪的记忆。

恭王府的建筑,如果从文物的价值来说,最珍贵的这栋长240米的两层建筑,一说作为恭王府时,这是丫鬟楼。说起珍贵,因它是全国唯一的这么规模的两层古建筑。当年这是母校的学生宿舍。
[1487 楼] 闲云居士 [陈年泡菜]
14-10-3 16:34
2014-09-20 下午 北京 恭王府

1964年母校校址在恭王府。再进恭王府,寻找半个世纪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