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收藏经眼录,我的私人相机收藏记录!
41093
424
[303 楼] SadBear
[泡菜]
15-3-23 11:36
中国相机:湖北制造的华中PTJ-1W旁轴相机!
这款华中PTJ-1W旁轴相机由湖北宜都华中精密仪器厂于1985年开始生产。华中的得名应该是源于湖北省位于中华大地的中部地区,但我始终没弄明白PTJ-1W代表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同好还望不吝赐教,谢谢!。华中的旁轴最早在1984年开始研制生产,其外观和功能指标均类似于我之前曾经介绍过的华夏旁轴相机。我不知道二者之间有否渊源,只是在日本人陆田三郎那本《中国古典相机故事》中看到了一句“这款相机(华中)是80年代后期在湖北制造的,和华夏相机很相像,也许是以华夏相机为原型的”。 华夏相机在1983年由百灵821相机改名而来,而百灵821相机则是在1982年就开始研制生产的。从时间上而言,华中倒是有可能是以华夏为原型的,但我并未找到更为权威的文字或者来源来证实这一点。 华中旁轴相机最早研制生产的型号为PTJ-1型,采用了六片四组的双高斯结构40mm/2镜头,共7级光圈。镜间中心机械快门,速度为1-1/300秒,外加B门,共10档。PTJ-1型采用了电子测光,而今天我介绍的这款华中PTJ-1W则是PTJ-1型的简化行,最大的区别就是取消了电子测光功能,于1985年开始生产。 我手里的台PTJ-1W有原配的镜头盖、相机套、外包装纸盒以及合格证。但有趣的是,相机本身、镜头盖(汉语拼音)、合格证和包装盒上的品牌都是华中,唯独相机套的拼音却是“中华”的汉语拼音声母缩写:Zh(ong)h(ua)。 |
[302 楼] 明德班长
[泡菜]
15-3-22 18:28
ji hao.deng ....
|
[301 楼] SadBear
[泡菜]
15-3-20 18:00
美能达最好的旁轴相机之一:Minolta Hi-Matic 9!
Hi-Matic 9由日本美能达公司在1966年推出,被公认为是在Hi-Matic系列旁轴相机中最为经典的一款,同时也是最棒的美能达旁轴相机之一。说道美能达公司,我相信但凡玩过相机、特别是胶片相机的人绝对耳熟能详:其SR系列、SRT和XD系列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之作。但说道美能达的旁轴相机,Hi-Matic系列在我看来,绝对是第一把交椅!HI-Matic系列最早在1962年推出,当时为全自动曝光。随着其贴牌型号Ansco Autoset在1962年被美国宇航员John Glenn带入太空而一时名声鹊起。 1966年推出的Hi-Matic 9更是采用了一枚五组六片的1.7大光圈的大眼睛,从而达到了Hi-Matic系列的巅峰。要知道久负盛名的Hi-Matic 7的最大光圈也只不过只有1.8而已。Hi-Matic 9既可全自动曝光,也可全手动操作。实现自动曝光的操作很简单,只需将光圈环上的“A”与快门速度环上的“A”对齐即可实现。Hi-Matic 9的测光系统为CDs(硫化镉)CLC(Contrast Light Compensator反差补光),可以提供5.5-17的EV值。而配套的精工Seiko-FLA快门系统,则可提供高达1/500秒的快门速度。不少人在使用胶片机的时候,总有一个担心,我是否上好了胶卷?不用担心,Hi-Matic已经替你解决了这个问题,过片手下面的胶片指示窗会在上好胶卷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显示,以解决使用者的担心。同时,在过片扳手与机身接触的地方,Hi-Matic还非常任性地放置了一小点类似于硅胶的东西,用以缓冲过片扳手释放后回位的冲击,:一方面使得机身不受冲击,同时也降低了使用时的噪音。其它的不说了,各位看图吧,相机底部的电池盖的那种凹凸感,我个人是极为喜欢的。 |
[300 楼] SadBear
[泡菜]
15-3-17 11:16
全套包装的美乐时Minox B微型相机!德国造!
之前我曾经介绍过一款产自立陶宛里加的Minox相机,今天登场的是其后辈Minox B。Minox B是Minox系列中第一款内置了联动的硒光测光表的相机,其生产时间为1958-1972年。在这14年的时间中,一共有384,327台。Minox美乐时微型相机的发明家Walter Zapp于1905年生于拉脱维亚里加市的一个德国移民家中。1938年察普完成了原始美乐时照相机(Ur-Minox)的设计。当时的Minox的体积不及一枝雪茄,重量也轻於一个打火机,因此一经销售,便引起了轰动,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小巧迷你相机。 在风靡全球的007系列电影中,1969年的电影《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中,由George Lazenby扮演的邦德拿着的就是一款Minox相机。 后来由于二次世界大战,Minox在1944-1947期间停产。1948年,察普回德国韦茨拉尔市(WETZLAR)创建美乐时厂,生产美乐时A微型相机。1996年4月1日起徕卡接管Minox GmbH相机部门,开始涉足微型相机制造域。 2001年8月,美乐时厂的经理购买美乐时百分之51股份,徕卡占其余百分之49。2004年底美乐时厂的经理完成全部收购,美乐时厂脱离徕卡成为完全独立的公司。 早期的Minox的镜头,最初是三片三组式Minostigmat, 分辨率不高。从Minox A、B型,改为四片三组天塞式COMPLAN镜头;由于采用含有稀土元素镧的光学玻璃,镜头锐利,成像虽然只有8x11毫米,但可以放大到40x50厘米,如采用超微粒胶卷,甚至可以放大到200X250厘米。Minox B的做工体现出了德国人一贯的精致与严谨,我相信各位从下面的图片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很多相机都会附带相机带或者拎绳,但你知道Minox相机附带的金属链条还有测距的功能吗?Minox相机附带的链条一头连在相机尾部的扣子上,另一头有挂钩,以便扣在裤腰带或衣服纽扣上,可以保护相机不致掉落地面受损,更可以作为拍摄文件和花卉等近距离物体时测量物距的量尺。Minox相机测量链有公制和英制两种,公制测量链条长60厘米,测量链条上在20厘米,24厘米,30厘米和40厘米位置上有突起的节点;而英制测量链条长2英尺,测量链条上在8英寸,10英寸,1英尺和1英尺6英寸位置上有突起的节点。我手里的这台是英制单位的测距。 我手里这台Minox B不仅有原装的说明书、皮套、有机玻璃的包装盒以及外包装纸盒,还有原配的闪光灯插座及其原装皮套。Minox B相关技术参数: 内置硒光测光器,15mm/f3.5COMPLAN镜头。 机械快门:T,B,1/2、1/5、1/10、1/20、1/50、1/100、1/250、1/500、1/1000秒。 外观尺寸为97x28x16毫米,重量为92克。 本帖最后由 SadBear 于 2015-3-17 11:46 编辑 |
[299 楼] 四月山寺
[老坛泡菜]
15-3-16 12:09
|
[298 楼] SadBear
[泡菜]
15-3-15 20:12
苏联贴牌系列:前苏联出口英国的Prinzflex 500E单反相机!
在刚这个帖子的时候,我就讲过:我将前苏联/俄罗斯相机的收藏进一步系分成了两个方向: 1、各种纪念版的机器,例如政权建立50周年,党代会纪念等等; 2、前苏联/俄罗斯相机出口到其他国家,贴牌或者以新型号命名的相机,例如出口到德国的Revue、出口到美国的Kalimar等等。 今天就介绍一款出口到英国的Prinzflex 500E单反相机。这款机器应该是前苏联的Zenit,为了英国的Dixon相机店定做的。Dixon最早是靠卖相机起家的,不过后来据说发展成了电器行,不务正业了,呵呵。 这个贴牌真是名副其实的“贴牌”:直接用Prinzflex 500E塑料标把原来的Zenit标识给盖住了而已,但遮挡的不是很完全,甚至还露出了半个字母“Z”。被贴牌的貌似是Zenit-E?镜头为Helios-44-2 58/2镜头,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八羽怪”了。原装镜头盖和皮套都是Zenit的,但说明书是Prinzflex的,算是原装的吧。据说,出口到英国的这款机型产量不多,收藏价值应该大于Zenit。 |
[297 楼] SadBear
[泡菜]
15-3-15 07:30
新、奇、特:戴“帽子”的日本产Cosina单反照相机
某日在网上闲逛,看到一台挺有意思的相机Cosina CSR,当时只是觉得这个机器头顶的帽子没见过。于是匆匆忙忙的就买了,到手后,网上找到了说明书,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个机器和这个帽子还真不简单!CSR是日本Cosina公司1976年的产品。这款相机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小巧的一款M42机身接口的相机了。其三围尺寸是136.5X 83.2X 51毫米,重量也只有540克。同时具备了点测光和平均测光两种测光模式,AV和SP。 其实这个机器的最大的亮点,我个人觉得倒不是因为它的小巧,而是在于它戴的那个帽子:AEC,Auto Exposure Controller。这个帽子可以在设定光圈数值之后,自动调节快门速度。使用者可以在取景器中看到,曝光不足或者过曝的指示灯不停地闪动,直到表明曝光正确的绿灯亮起时,按下快门即可。 这个AEC通过顶部的闪光灯插座固定在机器上,通过一条线缆链接在闪光插孔上,然后有个类似于插座的东西放到快门调节钮上。当按下AEC顶部那个扳手后(这个扳手有点类似于离合器的作用),底部的插座就会和机身上的快门速度调节转盘卯合在一起(注意看快门调节盘上的那个凸起)。当半按下快门按钮时,开始随着拍摄环境的明暗来转动快门速度调节转盘。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AEC实在谈不上先进,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落后,不过想想这个是30多年前的设计啊! 从机器所搭配的相机套来看,这个AEC似乎应该是标配了,因为相机套已经预留了这个“帽子”的空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帽子”,我才决定将这个CSR作为一个品种进行了收藏。 凡是没有十全十美,这个机器最不让我喜欢的有两点:1、快门帘是布帘,而不是金属的。让拥有金属情节的我有些失望。2、这款机器是电子快门的,而我个人似乎更钟爱纯机械的东西。 日本Cosina的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专门生产镜头的Nikoh公司。1966年,Nikoh开始生产35毫米的紧凑型相机和8毫米电影机,1968年建立了一个镜片厂,并在1969年开始生产单反照相机。 1973年Nikoh更名为Cosina,并在2010年4月26日加入了3/4系统。 |
[296 楼] SadBear
[泡菜]
15-3-13 20:16
日本制造的Welmy旁轴相机!带全套包装和购买于英国的收据!
这款Welmy旁轴相机由日本Taisei Kōki K.K.(大成光機㈱)在1956年制造,是一款相对较为简单的旁轴相机。Taisei在1949年由Narimasu Kōki(成増光機)和Daiyū Kōgaku(大由光学)两家公司合并而成,而且据说和一直到1945年还存在的另外一家公司Fuji Kōgaku有些渊源,当然和后来知名的富士胶卷没有任何关系。 到了1960年8月,Taisei公司的所有股票都被卖给了Konishiroku(小西六),后者就是之后闻名世界的Konica公司。 之所以说这款Welmy是相对较为简单的旁轴相机,是因为其使用Taikor块头最大光圈只有3.5,光圈也只有3.5、5.6、8、11、16五档。此外,快门速度也只有1/25、50、100、200秒,和B门,没有慢速。不过这个机器的设计挺有意思,首先光圈调整扳手没在镜头上面,而是在镜头下部。再有其快门按钮被设计在了相机的前脸上,而不是一般旁轴相机的顶部。虽然相对简单,但我手里这台的附件却很齐全,包括了原装的相机皮套、说明书以及外包装纸盒。这对于一台50多年前的机器而言,应该算是比较难得的了。最难的是于1961年5月13日在英国伯明翰购买此机的收据!当时的售价为9英镑11先令6便士。 |
[295 楼] SadBear
[泡菜]
15-3-13 06:55
|
[294 楼] tcj0666
[泡菜]
15-3-12 20:59
@SadBear
好,收藏。 本帖由 [url="https://itunes.apple.com/cn/app/wu-ji-lun-tan/id516883320?mt=8"]无忌论坛V3.1.0[/url] iPhone6plus iOS8.2 客户端发布 |
[293 楼] SadBear
[泡菜]
15-3-12 08:33
|
[292 楼] qqyuzhu
[泡菜]
15-3-11 19:01
收藏,不时来看看
|
[291 楼] SadBear
[泡菜]
15-3-11 18:54
日本制造的“美人”:Beauty Lightomatic III旁轴相机!看到Beauty这个品牌,估计多人会眼前一亮吧,哈。我在介绍国产的“佳丽”牌相机时就说过,国外也有用“Beauty”作为自己品牌的照相机。今天,就来介绍这款日本制造的美人:Beauty Lightomatic III型旁轴。
话说先不管自己的产品质量如何,一个好的品牌,比如佳丽或者Beauty,总比什么“哭星(Crystar,也是日本的一个相机品牌)”要有更大的吸引力吧,哈哈。 这款Lightomatic III型旁轴相机,由日本的Beauty相机公司在1962(一说是1961)年制造。Beauty公司的前身是Taiyōdō (太陽堂),是日本一家存在于上个世纪40-60年代期间的一个相机销售商和生产上。 早在1946年,Taiyōdō就已经是日本一家很活跃的相机经销商了。随后在1948年,以Taiyōdō Kōki K.K.(太陽堂光機㈱)为名称开始生产使用17.5毫米胶卷的相机。与之同时,Taiyōdō也开始销售之前我曾经介绍过的金属饰皮的Gelto相机。虽说这两个公司名称很相似,但在1951年时Taiyōdō Kōki K.K.和Taiyōdō是两家独立的公司,前者生产,而后者仅负责销售。 从1952年或者53年起,Taiyōdō作为销售公司被合并进了生产公司Taiyōdō Kōki K.K.。1955年起,该公司开始生产使用35毫米毫米胶卷的相机,Beauty系列,并随后在1958年,将公司的名称更改为大众所熟知Beauty相机公司。 Lightomatic系列的早期型号貌似是最早使用了完整的测光联动技术的日本相机之一,之后才有玛米亚公司的Elca, 美能达公司的Autowide和柯尼卡公司Konica S等几款相机,特采用了Lightomatic的测光联动技术。这要归功于它们使用的Copal SV快门系统,使得测光联动成为了可能。 Beauty Lightomatic III旁轴相机的镜头为5片叶片的Biokor-S 45毫米/F1.9镜头。不在镜头四周布置了硒光测光表。Copal-SV快门系统,速度为1-1/500秒,外加B门。 本帖最后由 SadBear 于 2015-3-11 18:54 编辑 |
[290 楼] SadBear
[泡菜]
15-3-10 19:03
|
[289 楼] 超级维生素C
[泡菜]
15-3-10 14:09
都是好东西啊 ~~
|
[288 楼] SadBear
[泡菜]
15-3-10 07:50
|
[287 楼] 峰子
[陈年泡菜]
15-3-10 00:29
好不好不用说,我是一口气看完了所有的内容,很赞。
![]() 别相信那些说收藏升值的回复,真正的“收藏”中的藏,只是为了留着,而不是为了价值,不是为了升值,只有有过收藏经历的才有体会。 收藏只是为了自己喜欢。 希望楼主继续保持。 |
[286 楼] SadBear
[泡菜]
15-3-9 21:02
|
[285 楼] SadBear
[泡菜]
15-3-9 20:51
中国相机:江苏常州制造的红梅-5双反相机!红梅-5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由江苏常州照相机厂1979年研制生产。当时的机械工业部仪器仪表总局的专家组,在1982年7月对红梅-5进行了鉴定,认定为优质产品,随后正式投入生产。
红梅-5双反相机机身以进口ABS工程塑料热铸成形,镜头为三片三组柯克型,菲涅尔透镜取景,摆动式调焦。所以在所有的国产双反相机中,红梅-5算是体积小、重量最轻的一款了。和常州照相机厂的红梅-1折叠相机一样,红梅-5双反在当年的市场定位也是廉价的家庭用机。 据说当年“红梅HM-1”相机的成功鼓舞了常州相机厂的士气,于是就又开发了国内当年的主流产品--双反相机。但常州厂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没有象其他厂一样一窝蜂的模仿“4B”,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发了“红梅HM-1”的后续产品--“红梅-5”。 说“红梅-5”是“红梅HM-1”的后续产品上因为“红梅-5”同“红梅HM-1”的镜头是完全一样的,机身也同别的双反不一样采用金属材质,完全是工程塑料,一方面有利于加工成型,同事也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据庄克明先生的《中国照相机》一书介绍,红梅-5双反当时的售价只有69.50元,而海鸥4B的定价是120元。这种差距在当时工资只有几十甚至十几元的年代,是不言而喻的。 “红梅-5”虽是定位低档家用相机,但也配置了自拍、闪灯插座,甚至是裂像对焦有,从功能上讲甚至超过了海鸥4B。红梅-5双反最为特殊的时期调焦方式:其并没有采用国产其他双反的机身一侧的旋钮是调焦,而是将调焦扳手做在了镜头座上,请看下图中镜头左侧印有光圈数值的扳手。这个同时也验证了红梅-5是在红梅-1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红梅-5双反虽然定位很成功,但由于生不逢时,上市销售的时候已经是135相机迅速普及,120相机慢慢走入下坡路了,所以红梅-5并没有取得红梅-1相机的成功。但这款不同于其他国产仿海鸥4B双反的红梅-5,必将因其独特的设计而在国产相机的※※中占有一席之地! 红梅-5双反相关技术参数技术规格: 型式:双镜头反光取景,自动测距方型照相机 镜头:柯克型三组三片,加膜,整组对焦,焦距75毫米,最大光圈F4.5 快门:三叶片中心快门,速度为1/10、25、50、100、200秒、B门。 像幅:使用120胶卷拍摄12张6X6,或者16张6X4.5厘米底片 调焦:调焦距离1.2米到无限远,摆动式调焦。 计数:旋钮式卷片,红窗目视计数 外形:140X95X100毫米,重量520克。 |
[284 楼] xinxiliu
[陈年泡菜]
15-3-9 18:26
今天看到一款古董相机,机主是家里上辈人在东北收集到的。请问楼主有这台相机的资料吗?机身内刻有徕卡标志。
![]() |
[283 楼] SadBear
[泡菜]
15-3-7 09:36
纪念版:大不列颠皇家摄影学会100周年纪念版μ-1相机!说起大不列颠皇家摄影学会(The 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简称RPS),我估计凡是玩摄影的大部分人都应该听说过。RPS是世界世界三大业余摄影组织之一,成立于1853年,会员遍布全球。另外两家分别是美国摄影学会PSA和瑞士国际影艺联合FIAP。
RPS是最古老的国家级摄影协会之一,在1853年初创于英国的伦敦,当时的名称是“伦敦摄影学会”(The Photographic Society of London),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摄影的艺术和技术发展。伦敦摄影学会在1874年更名为“大不列颠摄影学会”(Photograph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1894年5月,英国女王正式确定将给予“大不列颠摄影学会”赞助,所以学会随后也更名为“大不列颠皇家摄影学会”,并一直沿用至今。 因此在1994年,RPS成立100周年之际,日本的Olympus公司推出了RPS成立100周年(从正式更名为“大不列颠皇家摄影学会”的1894年计算)的纪念版 μ [mju:]-1相机。 这款RPS100周年纪念版的μ-1在机身前面板上印有RPS的纹章(Coat of Arms)如下图所示,其箴言为Universa Vita percepta(all life perceived),感知所有的生命。除了μ [mju:]-1这款纪念版之外,另外好像还只有Leica也推出了RPS100周年纪念版相机,但显然,Leica的我买不起! 只是Olympus公司和其推出的μ系列相机,我相信大家应该更不陌生了。Olympus μ系列相机由Olypus公司自在1981年推出,仅仅μ这一款就卖出了500万台。之后1997年推出的μ-2更是在上市当年就获得了日本和德国以及欧洲的多项大奖! 但是很奇怪,我没有查找到μ-1的准确上市时间,只是查找到有资料称某些μ型相机在前面板上写为了μ-1而已。 一般黑色的Olympus μ-1相机,其顶部的几个按钮是银白色的。我这个是金黄色的,估计就是纪念版的原因吧。 |
[282 楼] SadBear
[泡菜]
15-3-5 12:48
非常少见的M42口Olympus FTL单反照相机!
在开始介绍相机之前,先允许我吐槽一下者名的顺丰快递:我这款机器本来成色不错,却被顺丰在快递过程中给摔成了这个样子!镜头滤镜口和相机的顶部都被磕瘪了! 说到Olympus的单反相机,大家很自然地会联想到OM接口,但是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款Olympus FTL单反却是M42螺口的机身接口。Olympus FTL是在1971年7月推出的,但在随后于1972年1月的Photokina(世界影像博览会)上就不得不为Olympus推出的OM-1让路了,仅仅生产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现在FTL这个型号成了相机爱好者趋之若鹜的一款相机。在看到被顺丰摔坏的FTL后,搞我一整天的心情都极为郁闷! 至于Olympus公司,我想无需多费笔墨进行介绍了,这家初创于1919年的公司至今依然是日本乃至世界精密、光学技术的代表企业之一。 虽然Olympus公司涉足相机产业并不算晚,但一直到1971年Olympus才开始生产全画幅的35毫米单反相机。估计是之前的35毫米半幅相机Olympus F系列太成功的原因吧。在1971年5月停产之前,Olympus的F系列半幅单反已经生产了8年的时间,而FTL仅仅是6-7个月而已。 不过据Olympus OM-1单反的设计者Maitani Yoshihisa坚称,FTL并不是由Olympus公司设计的,而是买来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填补半幅的F系列和全副单反OM-1之间的真空期,所以FTL仅是一个临时替代的权宜之计而已。 虽然FTL只是一款应急的产品,但其依然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1、Olympus FTL设置了独特的镜头释放按钮(上面图中的篮圈内)。这在其他M42接口的机身中好像都不存在,因为螺口本来只要要旋进旋出,就可以完成镜头的更换了。 2、Olympus FTL采用了全开光圈的TTL测光系统。通常而言,M42螺口接口的机器是不大适合使用全开光圈的测光系统的,因为无法准确预测不同厂家的M42口镜头安装到机身上之后的光圈位置。为此,FTL设计了一种相对复杂的M42口镜头。在其镜头后口上有个随光圈联动的凸起,在机身上则有个和此凸起相对的卡槽(上图中红圈位置)。这样,就可以随时并准确地将镜头设定的光圈传送曾相机的测光系统了。 其实上述的1-2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必须要将镜头准确安装到卡槽才能生效,因此Olympus FTL在镜头安装的时候也需要限位。这就是FTL设置镜头释放钮的原因了。 这种设计虽然很合理,但同时限制了FTL只能使用Olympus的M42kb镜头才能使用全开光圈的TTL测光系统了。 其他的不用多说了,各位看图吧。 |
[281 楼] SadBear
[泡菜]
15-3-3 17:19
日本制造的Miranda DX-3单反照相机!Miranda的绝唱?
Miranda DX-3单反相机,是日本Miranda公司在1975年推出的第一款使用电子快门的单反相机,同时也是该公司唯一一台使用了电子快门的相机。说起Mirnada这个品牌,估计现在很多人都不大知道,因为这个公司在1976年就已经破产了,而且并没有留下相对知名的相机型号。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该公司在1955年生产的Miranda T,是日本第一台使用了五棱镜取景器的35毫米单反相机。 Miranda公司的前身是Orion Seiki Sangyō Y.K.(精機産業有限会社),由Ogihara Akira (萩原彰)和ōtsuka Shintarō(大塚新太郎)在1947年成立(一说是1946年)。该公司的第一个产品,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转接环,让使用者可以将Contax或者Nikon的旁轴镜头用于Leica的螺口上。 在经过数年的研发之后,萩原彰和大塚新太郎在1954年推出了一款名为Phoenix(凤凰)的35毫米单反相机的原型机。但是因为凤凰这个品牌当时已经有一款德国相机在使用了,因此在批量生产之前,这款相机被更名为了Miranda。这一说法来自那本我参考地最多的《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 Classic Cameras》(2001-200版)一书中,但我很好奇,为何后来国产的凤凰牌相机却可以使用“凤凰”这个品牌呢? 1957年,Orion正式更名为Miranda公司。在随后的1959年初,Miranda的相机销售由理光Ricoh接管了,据说这一决定是由理光公司的创始人Ichimura Kiyoshi (市村清)直接作出的。不过到了1959年的中期,Miranda的相机不知道为何突然停止了在日本本土的销售,而完全用于出口了。 Miranda在1963年建立了自己的镜头生产厂,之前的镜头都是由不同的厂家提供的。并随后在1964年的秋季重新回归了日本市场。不过到了60年代后期,曾家大量进口Miranda相机到美国销售的进口商、拥有Soligor品牌的 Allied Impex (AIC)获得了Miranda公司的所有权。到了1970年代,随着成本的上升,生产纯机械相机变得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对于想Miranda公司这样所有配件都由自己生产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Miranda公司开始考虑生产电子快门的相机,以便降低成本,提供竞争力。 经过两年的设计和生产,今天我介绍的这款Miranda DX-3于1973年秋季推向市场。但是DX-3的推出,并没有给Miranda带来预期中的成功和好运,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销售收入上。 1976年12月,Miranda公司走向破产,其相机的生产也就中止了。 前面已经介绍过了,DX-3采用了电子快门,因此必须要在安装电池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而且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设计的技术问题,DX-3居然需要使用4节纽扣电池才能进行操作。没有电池时,只有一档速度和B门可用。 DX-3同以往的Miranda单反相机不同,采用了不可更换的取景器。取景器中的信息也还算丰富,右侧可以看到当前设定的光圈,左侧是快门速度。下侧※※位置是测光提示,“+”为过曝,“-”为欠曝,“OK”则说明快门和光圈的组合可以得到正确的曝光了。 DX-3推出了黑、白两款机身,我个人更加喜欢黑色机身的,而且我当时看到的这架黑色DX-3配置的是颗1.4大光圈的镜头,所以就拿下吧。反正之前我手里也还没有Miranda品牌的相机。 |
[279 楼] SadBear
[泡菜]
15-2-28 17:38
仅在英国销售的日本制造的Plusflex 35单反相机!
这款机器非常少见,是日本Tokiwa Seiki公司为英国的零售商Paul Plus公司制造的,而Tokiwa Seiki公司自己的型号是Firstflex 35。千万不要小瞧了Paul Plus公司,这家公司可是当时鼎鼎有名的Wirgin公司那款Edixa商标在英国的所有人! 而日本Tokiwa Seiki K.K.(常盤精机株式会社)则是日本一家相机制造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相机,其自有的相机品牌的First。 Tokiwa的意思是“长久”或者“常青”,在日本是一个很常见的姓氏,而Seiki的意思就是“精密仪器”。 Tokiwa Seiki不仅仅为英国Paul Plus公司制造贴牌相机,就是这款Plusflex 35还曾经以Soligor-35、Windsorflex-35和Lafayette-35的品牌在美国等地进行过销售。 Plusflex 35这款机器于1958年开始生产,及时在那个年代应该也属于比较简单的机器,因为快门只有三挡:1/60、1/125和B。这款可换镜头,镜头接口为EXA/EXKTA。最让我搞不懂的是这款相机身左肩上有个窟窿,内有螺纹,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但很明显应该不是缺少了一个螺丝,因为下面就有一个螺丝。哪位同好知道的话,请赐教,谢谢!当然我最喜欢的是这个机器的片仓中的涂漆,上面都有花纹,应该是可以更好地解决反光的问题吧。个人认为是个不错的收藏品,要想使用的话,还是找个其他机器吧,毕竟这款相机只有三档快门速度而已。 |
[278 楼] SadBear
[泡菜]
15-2-27 17:57
相机A-Z:来自英国的“大八张“军旗Ensign 420折叠机!
今天要介绍的这款军旗Ensign Selfix 420“大八张”相机,由英国的Ensign公司在1946年开始生产。虽然并不罕见,但420这个型号也是不常见的一款。虽然不知道是哪个国家,或者那个品牌首先推出了“大八张”相机,但包括德国蔡司在内的很多品牌都有生产“大八张”相机。不过,据我所知,国内的相机企业好像没有推出过这样的相机型号。 至于英国的Ensign公司,绝对是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其前身是George Houghton和法国人Antoine Claudet于1834年在伦敦成立的一家玻璃商店,名称是Claudet & Houghton。在共同经营了30年之后,Houghton取得了所有权,公司名称也变成了George Houghton & Son(Houghton和他的儿子)。 在1901年的时候,该公司的总部所在地被称为Ensign House(Ensign之家),而已Ensign为品牌的胶卷相机也在1903年开始生产。开始的时候Ensign的标识是一家内部包含了字母“N”的一家商店,之后在1911年其标识改为了由英国※※军旗包围的“Ensign”。Ensign本身在英文中就是※※军旗的意思。 随后在发展过程中,George Houghton & Son经历了一系列的兼并和重组的过程:在1930年更名为Ensing有限公司,1945年变成Barnet Ensign有限公司。1948年,Barnet Ensign同以生产镜头而著称于世的Ross公司合并为Barnet Ensign Ross有限公司,并最终在1954年更名为Ross-Ensign有限公司。 Ross-Ensign有限公司在1961年停止了相机的生产。 今天介绍的这款Ensign 420相机,严格说来,应该并不是Ensign公司的高档产品,因为它没有装备该公司著名的Ross镜头,而是使用了Ensar镜头。 Ensign的折叠相机使用的主要有Ross Xpres、Rosstar和Ensar三款镜头,因为所知是对相机感兴趣,所以具体那个更好我也搞不清楚,不过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Ensar好于Rosstar。下面两张图是在Flickr上找到的用Ensign 420的Ensar镜头拍摄的图片,参考一下吧。其中彩色的由Tatu Korhonen拍摄,黑白的由Howard Stanbury拍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Ensign 420相关技术参数: 相机:可折叠式皮腔相机 快门:Epsilon快门,速度1、1/2、5、10、25、50、100、150秒,外加T门和B门。 镜头:Ensar Anastigmat 105mm/f4.5镜头,光圈4.5-22共六档 取景:镜头上的取景器或者机身上的折叠取景器,估焦测距。 像幅:120胶卷,拍摄8张6×9厘米,或12张6×6厘米底片 |
[277 楼] SadBear
[泡菜]
15-2-25 11:29
世界最小相机?日本制造的Mycro IIIA型超微型相机!
Mycro是一款由日本Akita Seisakusho (秋田制作所)在1939年(一说是1940年)首次推出的一款微型相机,这款相机只有信用卡的一半大小,因此我想将其称为超微型相机,应该说是丝毫不夸张的。Mycro相机的尺寸大约只有5.5厘米X3.2X3.2厘米。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这是世界山最小的相机,但并没有找到更加权威的文字资料。在我经眼过的近千台相机,以及我所知道的所有相机中,毫无疑问无疑这是最小的! 日本的秋田制作是位于东京的一家工厂,专门生产微型相机,其成立时间不详。在1945年之后好像就淡出了※※的长河。 二战之前,Mycro品牌的微型相机有多个经销商进行销售,但到了1945年之后,位于东京的Sanwa Shōkai (三和商会)就成了Mycro品牌微型相机的独家销售商。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Mycro相机的制造商标为了Mycro相机有限公司。 Mycro相机使用17.5毫米的胶卷,拍摄10张14X14毫米画幅的底片。Mycro是世界上首次批使用使用17.5毫米胶卷拍摄静态画面的相机之一,另外首批使用这种胶卷的品牌是Midget,也是日本的。很显然17.5毫米的胶卷是将35毫米的胶卷从中间一分为二而得到的,因此Mycro相机使用的胶卷并非不易获得。 除了在1939年推出的Mycro原始型号外,Mycro还在之后发展和衍生出了New Mycro(新型)、战后型、过渡型等等多个型号。其中二战后的型号又可以细分为分别是Mycro I型、II型、超级16型(Mycro Super 16)和我手里的这款IIIA型。虽然Mycro的型号众多,但其机身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均为金属压制而成。表看这个机器小,但速度、快门均可以调节,在这种类型的机器里还真是难得!很有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味道。 Mycro IIIA这一款共有4档快门:1/25、1/50和1/100秒,外加B门。镜头为UNA 20/4.5镜头有4档光圈4.5、5.6、8和11。但是对其成像质量,我个人觉得不会很好,虽然我没有实拍过,但毕竟这样的机器做工是在谈不是精细。Mycro在1939年推出的原始型号,当时在广告页上的售价只有18.5日元,还包括了相机套。 我手里的这款Mycro IIIA型,为Mycro系列相机的最后一款,在1953年11月推出。很奇怪的是,IIIA这一款并未在日本本土做过推广,完全是为出口而生产的。 我手里的这台应该比较难得:居然还有原配的遮光罩和与遮光罩相匹配的遮光照套。还有这个相机用的胶卷,很全吧,嘿嘿。 |
[276 楼] SadBear
[泡菜]
15-2-23 08:56
中国相机:上海生产的海鸥4型双反照相机!说到国产的双反相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海鸥双反!虽然海鸥双反不是最早的国产双反相机,但绝对是中国相机工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因为之后包括牡丹、华中、华蓥、 友谊、东方等等国产双反相机都是在仿制海鸥4B型双反相机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
海鸥双反的前身为上海牌双反,同其他大部分国产相机一样,最早也是在仿制国外同类型相机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上海双反的的原型机为德国禄莱双反,由上海照相机厂在1961年开始仿制,1962年产品成型,并通过了轻工部的组织的专家鉴定。 上海牌双反在1963年由上海照相机厂开始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前期为上海牌,后期改名为海鸥牌。据说改为海鸥牌是为了出口,还有一个原因貌似是当时有某个规定,不允许使用城市名称作为商标了。 我手里这台海鸥4型双反相机的编号为63114148,这串数字之前的“4”代表海鸥4型。早期的海鸥双反,包括4、4A、4B、4BI和4C的机身号之前,都会有代表机型型号作为前缀,如4C-XXXXXXXX。海鸥4型采用了Haiou-31三片三组的柯克是镜头,并进行了增透镀膜。其中取景镜头最大相对孔径为F2.8,摄影镜头为3.5。海鸥4型双反采用了旋钮式过片,停片与计数机构连动。计数显示在过片旋钮的中心,请注意下图中过片旋钮中间的红色的“0”。海鸥4型双反相机采用了镜间是快门系统,速度为1、1/2、4、8、15、30、10、125、300秒,和B门。 此机型使用120胶卷,可以拍摄12张6X6厘米画幅的底片。 在海鸥4型之后,上海照相机厂又根据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要,陆续生产了各有特色的多个品种,有海鸥4、4A、4A 103、4A 105、4A 107、4A 109、4B、4B-1、4C等几种型号,从而构成了4型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系列品种。 因此,上海照相机总厂生产的海鸥4系列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可以算的上※※相机史上值得记上一笔的经典之作! |
[275 楼] SadBear
[泡菜]
15-2-19 09:31
红色机身的凤凰205E旁轴!祝各位新年红红火火!
今天是羊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所以特别介绍一款红色机身的国产凤凰205旁轴照相机,祝各位新春快乐,万事如意,事业和生活风生水起,红红火火!1965年,国家根据当时的战备形势对中国的工业布局作了一、二、三线战略部署,决定在华东地区组建一个综合性的光学仪器总厂生产“军工动员产品”。当时主管光学仪器生产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与江西省人民※※方志纯省长商议后决定把该厂设置在赣东北革命老区大茅山山区。 随后来自全国各地(主要由上海照相机二厂、上海电影机械厂、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南京测绘仪器厂、南京模具厂五厂组建)的“好人、好马、好枪”集结在大茅山区开始了艰苦创业。这个工厂就叫“江西光学仪器总厂”。 1970年是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初建投产的第一年,由于205型照相机是上照二厂的随迁产品,因此生产之初仍继续沿用上海轻工口岸注册的“海鸥”商标。随着时间的延续,205型照相机大批量产出,也有部分产品出口,一些电影机械、光学仪器产品相继问世,因此江光必须考虑有自己的商标及品牌战略。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一机部在江光开发生产凤凰JG301、JG303型135照相机,市场反应非常好,为此总厂逐于1981年7月向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凤凰”商标,1983年5月10日经国家商标局批准,江光总厂正式启用“凤凰”商标。 凤凰205沿用了海鸥205全金属制造的材质,只可惜在过片扳手上增加了一点塑料,让我稍微有些不喜。不过,凤凰205的图形商标,凤凰两个汉字中间的“凤凰”,我倒是比较中意滴,简单,明了。 凤凰在生产过程中发展和衍生出了多款后续机型,如205A、205B、205D、205E等等。今天这款205E是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在1997年开始生产的,该机型在凤凰205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测光和多次曝光功能。同时,205E的过片扳手和镜头筒也改成了金属制造,其镜头盖也是由金属制造的。 凤凰205E共用黑色和红色饰皮两款,相对于黑色而言,红色估计更能讨得使用者的欢心 凤凰205旁轴相机相关技术参数: 镜头:F50/2.8,4片3组,加膜 快门:中心快门,速度范围B门、1―1/300秒,共十档 自拍:机械控制,延时6―14秒 取景:亮框取景,倍率1:1,自动校正视差 测距:双影重合测距,拍摄距离0.8米 测光:Cds测光,范围EV6-17,两枚1.5V纽扣电池 外形:137X86X78毫米 |
[274 楼] SadBear
[泡菜]
15-2-18 13:49
几本我常看的相机收藏类图书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介绍了数十台各式各样的相机,其中有大家喜欢的,肯定也有大家不喜欢的。这很正常,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同时,也有不少同好询问我介绍的各种资料的来源,以及在介绍中引用的某本书籍的情况。所以,今天是除夕,我就不介绍相机了,介绍几本我经常看的有关相机收藏类的图书吧。顺便祝各位新春快乐!羊年能收到更多自己喜爱的相机! 不过首先声明,我的介绍并不是推荐,正如有的同好在跟帖中指正的那样,某本书的资料可能不很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所以,这几本仅仅是我手边常看的几本而已。 1、《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 Classic Cameras》这本是我看的最多的一本书了,不是之一,就是最多,呵呵。被人称作是相机收藏参考书里的“圣经”。要想查找境外的相机资料,这本书是除了互联网之外最佳的选择! 这本书的最新版有1248页,超过一万张相机的图片,绝对是相机收藏类图书的首选。我手里的是2001-2002版。 缺点是全书为英文,不利于国内的相机爱好者使用。此外,次数印刷不够精美,不值得收藏,最多就是本资料书吧。 再有,这本书现在的最新版只是2005-2006版,之后再也没有新版发行。不过2005-2006年之后,已经是数码相机大行其道了,而我个人认为数码的东西丝毫没有收藏价值,所以此书虽未更新,但绝对够用和实用! 2、《中国照相机》庄克明先生出版的这本书,是我目前看到的有关国产相机中、覆盖面最广、资料最为翔实的一本。我有关国产相机的介绍资料,绝大部分来源于此书。 缺点是此书现在已经脱销,根本买不到了,二手市场上也极为少见。此外,有同好说此书中的相关资料错误较多,这点我无从考证,仅在这里进行提醒一下。具体的需要各位自行判断,因为我手里的国产相机不是很多。 3、《The Collector's Guide to Japanese Cameras》(日本相机收藏者指南)此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1985年唯一印刷过的一次,全书为英文,包括315页正文和将近20页的索引。 色影无忌上一位资深泡菜蓝精灵同好对此书做过这样的品论: 这本书叫做“The Collector’s Guide to Japanese Cameras”。该书志在收录日本※※上所有曾经生产过的相机。其资料之全,内容之丰富,可以说是关于日本相机的英文书籍中绝无仅有的一本。日本的相机工业从19世纪后期萌芽,※※上曾经涌现过数以百计的厂家,要想把其间所有出现的机型都统计在内其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二战期间日本很多城市被夷为平地,大量资料更是不知所踪。该书最难得的地方在于书中收录的每部相机除文字介绍外,还都配有照片。这本书大小为8.5X12英寸,一共300多页,全部是铜版纸,装帧和印刷精美绝伦。 由于仅出过一版,而且时间比较早(1985年),新书已几乎无法见到,旧书也非常少见(很难想象拥有这本书的人会愿意将其出手),导致其价格一直被炒得很高。著名相机收藏家Douglas St. Denny (“Cameras of China“一书的作者)将这本书列为“ten books for the island”之一(如果他呆在一个荒岛上会带的十本关于相机的书)。 这本书在我看来,完全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装帧非常精美。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1843-1944年间的相机,第二部分则涵盖了1945-1984年的产品。 另外,此书的作者对每一款相机作者都按照其稀有成都给予了评星,当然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缺点是此书现在基本看不到,同样是只有英文和日文的介绍,没有中文。不过用于介绍相机的英文都是很简单的,稍微有点英文基础的同好,应该不会有大问题来欣赏此书。 4、《经典相机收藏者指南》此书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一本相机收藏指南(貌似是唯一一本?),对于英文不好的同好而已应该算是个福音吧。英文原版书出版于2002年,中文版出版于2009年。 个人感觉,此书的信息量不大,中文版全书只有187页。可能适合初涉相机收藏的同好,有助于了解各种古老的相机的※※和构造。 5、《中国古典相机故事》一本由日本人撰写的关于中国相机的书,又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据说是目前关于吃中国相机最为详细的一本书了,我买来后通读了一遍,便将其束之高阁了。 和上边那本一样,适合初涉相机收藏、特别是打算收藏中国相机的同好,了解中国相机的※※和发展。 我个人最喜欢此书的第九章《汉字名称和商标的魅力》。 当然除了这些图书之外,我手中还有些关于相机的专门性较强的书籍,比如《300太徕卡仿制机》、《罗莱相机收藏指南》、《Petri相机收藏指南》、《西班牙相机100年》等等。但这些书籍都是关于每一品牌或者厂家的相机。我在这里就不做介绍了,估计大家也没啥兴趣,呵呵。 此外,现在网络上资源也非常丰富,而且更新及时,也是我重要的信息和资料来源。 本帖最后由 SadBear 于 2015-2-18 14:08 编辑 |
[272 楼] SadBear
[泡菜]
15-2-16 14:01
相机A-Z:日本制造的Dejur Dekon-SR单反相机!
DeJur这个牌子属于美国的DeJur-Amsco公司,不过Dekon这个型号却是由日本的TOKYO KOGAKU(东京光学机械,也就是回来的Topcon公司)代工的。DeJur-Amsco公司创立于十九世纪20年代,其创始人为 Ralph和Harry DeJur。该公司成立之初并不涉足于摄影方面的业务,其最早的专利是与收音机调谐电路相关的可变电容相关。 DeJUR公司后来开始经营摄影器材,并在电影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名声,同时也生产和销售复印机、放大机和测光表之类的产品。此外,DeJUR公司也进口一些 相机,贴牌后以自己的DeJUR进行销售。其进口的相机主要来源于德国的 Neidig公司和日本的TOKYO KOGAKU公司。 到了1974年,随着其创始人Ralph DeJur的退休,DeJUR-Amsco公司就被卖掉了。 今天介绍的这款DeJUR Dekon-SR单反,就是由OKYO KOGAKU(东京光学机械)DeJUR公司生产的。其生产时间为1960年,全金属的东西,我的最爱。当然镜片是玻璃的。DeJUR Dekon-SR属于单反相机,但遗憾的是不能换镜头。这个机器只有在过片和上弦后,取景器才能看到东西。设计如此,不是毛病。 我手里这台DeJUR Dekon-SR保存得还是很不错滴,毕竟是将近60年前的东西了。 DeJUR Dekon-SR单反相机使用135胶卷,相关技术参数如下: Simlar 50/2.8镜头,光圈为2.8、4、5.6、8、11、16、22 Seikosha-SLV快门,速度为1、1/2、4、8、15、30、60、125、250、500, 和B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