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4 19:34
|
[22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4 19:33
江河流水 发表于 2016-5-13 22:37  好久不见 好久约到一起喝茶哈!
|
[21 楼] 江河流水
[泡菜]
16-5-13 22:37
好久不见
|
[20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3 22:27
|
[19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3 22:27
|
[18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3 22:26
|
[17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3 22:24
|
[16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3 22:21
|
[15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3 22:16
广厦千间,只是夜眠七尺 ;安顿自己,只需一片柳荫 《心环》09《柳荫》
|
[14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3 22:16
广厦千间,只是夜眠七尺 ;安顿自己,只需一片柳荫 《心环》09《柳荫》
|
[13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2 15:51
ypw7845 发表于 2016-5-12 12:33  风格上不对路。 个人建议。 什么风入什么套,上的又是那条道?愿闻其详。 虫草 发表于 2016-5-12 15:15  是的,我一直在欣赏您的作品,从早期的反转大场景风光,到后来的精致小场景刻画,渐入佳境的时候,您突然开始整理思路,不怎么拍片了,或者说不怎么上传片子了。现在看到这组黑白页片,有一种积淀之后的主题意识在里面,我慢慢欣赏吧 泡无忌快10年,回头一看,自己变化还是蛮大的。 “渐入佳境”,这话挺有意思。“渐”是一个过程,这过程在上一个帖子里基本上看得出来。“佳”是一种欣赏,也是一种判断;判断就暗含了标准,标准一定是现成之物。也就是说,拍着拍着才反思到自己是在重复别人的理念。 所以,就觉得不过瘾。这就有了您看到的在帖子里吵架、读书、不拍片... 这组片子3年前就完成了,后来自己忙别的去了...最近才有了心思,这几天就全部发上来
|
[12 楼] 虫草
[老坛泡菜]
16-5-12 15:15
何处不相逢 发表于 2016-5-12 10:40  我的前一个帖子,虫草兄好像也是沙发吧? 是的,我一直在欣赏您的作品,从早期的反转大场景风光,到后来的精致小场景刻画,渐入佳境的时候,您突然开始整理思路,不怎么拍片了,或者说不怎么上传片子了。现在看到这组黑白页片,有一种积淀之后的主题意识在里面,我慢慢欣赏吧
|
[11 楼] ypw7845
[泡菜]
16-5-12 12:33
|
[10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2 10:54
生存或者死亡,坍塌或者膨胀...... 《心环》08《膨胀》 本帖最后由 何处不相逢 于 2016-5-12 10:59 编辑
|
[9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2 10:48
心波荡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1环、2环、3环... 《心环》07《几环》
|
[8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2 10:44
我如同跑青的羊群,追逐着天边的绿草和远方的彩云... 《心环》06《云图》
|
[7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2 10:40
虫草 发表于 2016-5-12 09:21  good: 我的前一个帖子,虫草兄好像也是沙发吧?  我不在丽江,就在去丽江的路上;其实,你去的不是丽江,而是格调... 《心环》05《格调》
|
[6 楼] 虫草
[老坛泡菜]
16-5-12 09:21
 good:
|
[5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1 22:39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不朽的丰碑,还是一地的鸡毛... 《心环》04《碎片》
|
[4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1 22:31
|
[3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1 22:28
当我在写字间内偶然往窗外一瞥,昔日车流湍急的环路立交变成了一个开阔的“旷野”,起重机的长臂如招魂幡一般缓缓升起...于是,就有了这些影像 《心环》02《偶然必然》
|
[2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1 22:19
3年以后才明白,所谓心环,其实是时空编织成的一张网...... 《心环》01《亦住亦往》
|
[1 楼] 何处不相逢
[资深泡菜]
16-5-11 22:16
《心环》 时下,“逃离”已成为一种时尚的言行。如将其作为关键词键入搜索引擎,即刻跳出天文数字般的链接: 逃离北上广、逃离神庙、逃离伊甸园、逃离学校...就连刚刚揭晓的奥斯卡大片也叫《逃离德黑兰》;逃离了职场来到丽江,“我不在丽江,就在去丽江的路上”;当丽江人满为患,“我们又来到了双廊”;当地球背面的洋房挤满了亲爱的同胞,那“我们埋头挣钱,为买一张通往火星的单程票”… 左右在如此“装B”的指南中,优雅的身躯被细分成若干种“格调”,远方成为格式化后映射出的云图。我们如同“跑青”的羊群和趋之若鹜的野鸭,垂涎着远处的绿色和向往着远方的云彩,沉浸在重复、清零的“逃离”之中... 逃离以往拍摄风光时追光逐影的日子回到曾经逃离过的日常生活,眼前都市迅速地膨胀成了我每日无法逃离的心环。人们渐渐地温饱,渐渐地小康,听人说以后还要富裕了,都市的环线在转瞬间又划出几环!向哪里,才能成为我逃离的方向? 日甚一日拥挤的人群,让身体接近,却让心更加地疏离...于是环线开始上天入地,都市变成立高架挖地铁的工地。于是限行复拥挤...人流和车流里又生长出许多的钢筋、水泥、挖挖机...城市的道路变成了蜿蜒的胡志明小道。每天从这里经过,我渐渐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这感觉日甚一日:永远有多远?瞬间有多短?人们如何能生活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一个个瞬间将人们的时间撕裂成一块块的碎片,到哪里才能找到一个安心的空间?看着这一条条环线,熟悉渐渐地变成陌生--环线变成了心环! 于是我背着相机偷偷地溜进了工地,想要再一次逃离出我的心环... 机械之功,把人力变大人数变小。施工场地已不复当年电影里那种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的景象。高高矗立的钢筋模板把工人缩变得像几只蚂蚁,偌大的工地显得十分空旷、隔绝...心里无名的空寂感愈发强烈。心在逃离吗?这使我想起牟宗三先生所说:“人唯在闲时,可以通情曲、启心智”。突然从城市的喧嚣和熟悉的符号中逃离出来,倒是有一种晨起冷水浴面后的情曲心智。借着这难得的清醒,我四处探寻...映入眼中的是或粗或细或曲或直或深或浅的线条,是重重叠叠的灰白背影,是线和面交织的空间,高架伸展的吊臂刺破灰白的天空,融入一处处深邃的阴影之中。 心随环动,我一面拍摄一边思考。随着画面一幅幅呈现,思路也渐渐清晰:永恒与瞬间,不过是心之远近。无论是“三千年一春,三千年一秋”的大椿,还是不知晦朔的朝菌,都是一个相对于心的时空概念。如萨特的虚无空间,海德格尔世界的时间;而无论针尖的芭蕾还是《心如穹谷》,只要心能逃离心环内外,自会生长出一个世界。眼中的钢筋、水泥、起重机与司空见惯的高架立交相较,不仅是一个向其目的生长的过程且更是一个早已完整的世界,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在这个“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当今之中国,不正是一个成长生长的过程吗?欧洲的衰败工厂在贝歇的镜头里是一座座的雕像,而我眼前一个个生长的建筑,不正是一块块的秦砖汉瓦吗? 横看成岭竖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身在庐山,如盲人摸象不见其面;心出庐山,蓦然才见山夫何处其真。逃离心环,何处才是心外之岸而回首方见相逢于心环之里。 如果说,逃是避空间的坍缩;则离,就是在归时间的膨胀。当我自以为能躲开空间的束缚却又无法逃离时间的永远和瞬间。 终究,我们都无路可逃?! 经验时间生死于始终,其中有缘;观念空间以入于因果,其中有份。缘份、因果,时空如交织的心环。所谓《心环》,即由经验时间之片段而发现器物之观念空间,跋空间之内外以涉时间之两岸。明了空间之虚实和时间之有无,就既可弃容于物,亦可离寄于心。所谓境由心生,所谓“等值”,皆由此出。始心于发,则处处可用于心又处处可取于景;终身而作,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景异心移,心异景移,亦移亦异,亦住亦往。逃离,就逃离掉方向。柳成行树成荫,身处东篱眼望南山。 心起于偶然? 身归于必然? 必然之前是身? 是心? 身心之后是必然? 是偶然? 必然似流星划过夜的心脏! 偶然如光芒闪烁白昼的双眸!--哑客
何处不相逢 2013年7月于武侯祠外半里地
本帖由 iPhone7,2 客户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