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能达双反感兴趣的进来,美能达双反最全资料,
6310
40
[1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09:49
这是我个人在编写美能达相机册子时候查到的资料,并进行了多方资料的论证,应该是最全最准确的了。对美能达双反感兴趣的可以参考。
首先我们的美能达所有的双反列了一个表,表中有各代双反的区别和每一款型号之间的细微区别。 ![]() |
[41 楼] sans
[资深泡菜]
24-6-11 16:29
huangxd 发表于 2024-03-29 15:37 1964年的Autocord-RG V3.1版本。可以对照一下首贴里的表格。 |
[40 楼] huangxd
[泡菜]
24-3-29 15:37
这种类型的好像找不到啊,背带挂扣还是小字版那种柱子状的,镜头是Minonlta的,取景器上还有千代田标志的,但是快门却是1/400的。能切换220,胶片仓内的背板可以手动换方向来切换120和220标识。有点糊涂!
![]() ![]() |
[38 楼] yanyi1979
[泡菜]
23-10-9 22:08
sans 发表于 2018-07-19 13:14 |
[37 楼] photoman
[资深泡菜]
19-1-18 15:55
|
[36 楼] sans
[资深泡菜]
19-1-17 19:06
|
[35 楼] 麦兜008
[泡菜]
19-1-17 14:44
|
[34 楼] sans
[资深泡菜]
19-1-16 09:44
|
[33 楼] 汤姆克露丝
[老坛泡菜]
19-1-16 01:25
太好了,大赞楼主 👏 👍
本帖由 色影无忌论坛小程序 发布 |
[32 楼] 麦兜008
[泡菜]
19-1-15 09:09
|
[31 楼] sans
[资深泡菜]
19-1-11 14:54
|
[30 楼] 麦兜008
[泡菜]
19-1-9 21:47
|
[29 楼] sans
[资深泡菜]
19-1-9 18:46
|
[28 楼] 麦兜008
[泡菜]
19-1-9 09:38
minoltaflex 镜头是几片几组的?
|
[27 楼] sans
[资深泡菜]
19-1-7 18:00
photoman 发表于 2018-11-21 02:24 谢谢photoman兄的建议和提醒。关于美能达双反的断代问题,我觉得您说的也很有道理,给我提供了另一个断代判断标准。就是因为官方对于前后期其实在标识上没有区别,所以很多人会搞混,既然官方对于断代都不太愿意说清,我觉得我们也没必要太较真它的标准,只要知道每代之间的机型区别和时间就行了。 关于AUTOCORD I的首发时间问题,我在表格中有批注,我也比较倾向于1965,多方资料也显示是1965年,我没买这台机器,但我在广州大沙头二马路有个二手店看过,太贵没买。看了机身和说明书都没有标注时间,只是我在日本一些网站和有一本日文书有看到过它是在1962年发布,不过在65年之前的美能达广告中并没有出现这一款机型。 本帖最后由 sans 于 2019-1-7 18:17 编辑 ![]() |
[26 楼] photoman
[资深泡菜]
18-11-21 02:24
与楼主商榷:
个人对autocord III这个型号的命名方法有些看法,与楼主探讨,总体来说楼主对于前后期的断代分类本人不持异议,但是对III这个命名有个人猜测,I、II、III我认为对应的应该是指楼主所划分的:I是指初代AUTOCORD、L、RA、LMX、Export,II仅指RG,III则包含全部小字版无测光型以及Cds型,120和120/220装片类型的差别应该叫作:Model 1、Model 2、Model 3。其每一代都有其共同属性。 理由如下: 第一代 :I AUTOCORD I 的共同性能是: 1. 多数是1/400秒快门,即便个别有1/500秒速度的型号其与1/400秒快门的结构和设置一样,例如: B、1、1/2、1/5、1/10、1/25、1/50、1/100、1/200、1/400 B、1、1/2、1/5、1/10、1/25、1/50、1/100、1/250、1/500 加上B门,一共都只有10档速度,区别仅仅是两档高速的时长设置有所区别。 2. 快门档位的另一个共性是这些快门档位全都是无级调整,各档之间没有明显的档位隔离,只能靠红点对准来准确定位。 3. 光圈方面,这一系列的共性是光圈叶片设置都使用叶片数量很大的10叶片,光阑接近正圆形,这是共同的非常高级的性能。 第二代:II 第二代AUTOCORD个人认为仅指1961-1964年间的AUTOCORD RG 第二代相对于第一代的变化是,尽管采用第一代的外观设计,但是快门和光圈设置均发生了彻底变化,例如快门变化为: B、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 加上B门,一共设置11档快门速度,相对于上一代相机增加了一个档位,并且每档快门都已经设置了档位隔离,有了定位感。 2. 光圈叶片也发生重大改变,舍弃了上一代的10叶片圆形光圈,改用8叶片光圈,虽然总数仍然不少,但是形状比上一代略有差距。 3. 舍弃第一代的取景器顶盖倒三角形LOGO设计,改用一枚圆形LOGO,取景镜头的光学结构与上一代有差别,并且上下两个镜头镀膜全部是黄色镀膜,而第一代AUTOCORD镀膜既有紫色也有黄色。 第三代: 尽管你的列表里面将AUTOCORD I(我认为的III代Model 1)表述为1962年首发,但实际上III代的6种相机全都是1965年发表,其中的Model 1两种,包含测光表与非测光型号只在欧洲销售,并不在日本国内销售。美能达的一个惯例就是某些相机的低端版本只在国外销售,相反有个别型号仅在日本销售,并不出口,例如:MINOLTA XEb、MINOLTA X-600、MINOLTA XD-S 之所以12张的Model 1只在欧洲销售,是因为欧洲市场上从来没有220胶卷出售,这一点中国市场也一样,220胶卷的销售市场只有日本和美国,所以与此并行,日本和美国市场上短暂出售了可以使用220胶卷的Model 2版本。 12/24的Model 3型可以看做是Model 2的改良版本,修改了12/24张的切换方式,Model 2那种拨杆操作既不直观也容易引起误操作。并且,Model 3貌似只在日本国内销售。 相对于前代,III代机保留了II代的11档快门机构与8叶片光圈机构,但是外观进行了大幅变化,除了新的小字商标设计以外,完全舍弃了取景器顶盖的LOGO,取景镜头光学设计貌似又发生了变化,不像II代的取景镜头前片有凸出感,光学方面还有一个大的变化是取景与摄影镜头的镀膜不一样,取景镜头是蓝色镀膜,而摄影镜头则是黄色镀膜,这也是有人叫III代机“波斯猫”的原因。 以上是III代机测光型与非测光型的共同特征,而测光型(CDS型)与非测光型除了有无测光表的差别以外,其余毫无差别。 很多人认为I、II、III的型号仅指小字版的不同差别,但是罗马数字III只在最后的Model 3相机的说明书和宣传资料中出现过,I、II这两个数字从未在对应的相机说明书或宣传资料中出现,这也是很多人对型号划分感到困惑的原因。 以上是个人看法,不代表绝对准确,未见美能达官方对此进行过说明,所以只能各自表述。 与君探讨,请多多指教! 本帖最后由 photoman 于 2018-11-21 02:27 编辑 |
[25 楼] photoman
[资深泡菜]
18-11-15 01:13
太详尽了,比很多鬼佬的文章都科学! 衷心谢谢为此做出的各种努力! |
[24 楼] 申子戌
[泡菜]
18-7-29 23:30
收藏了,谢谢。
|
[23 楼] 汪大壮
[资深泡菜]
18-7-29 21:40
感谢楼主!
![]() |
[22 楼] 乘涛载雪
[陈年泡菜]
18-7-19 15:38
楼主好人,一生平安!
本帖由 色影无忌论坛小程序 发布 |
[21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48
完毕。
|
[20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47
1965年,Autocord CDS I/II/III
Autocord CDSI/II/III是分别是美能达Autocord I/II/III的带测光版本。它内置的CDS测光,它与之前带测光的autocode L或LMX的区别就是有两个突起的测光表,又被称为“双眼”。CDSI只能拍摄120胶片,而CDSII和CDSIII可以拍摄220胶片,CDSII和CDSIII的区别是胶片计数器的不同。 测光范围EV3-EV10,感光度设定ASA 6-25000,Rokkor 75mm F3.5拍摄镜头,4片3组天塞结构。快门为Citizen MVL,快门速度B,1-1/500秒,整机尺寸144×105×100mm,重约1100克。 下图为Autocord CDS III ![]() |
[19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46
1965年,Autocord II/III
Autocord II是美能达后期Autocord的第二个版本,和上一个版本的区别就是增加了可以用220胶片的功能,用220胶片后可以拍摄24张,因此在计数器上进行了修改,和RG V2.1版本一样。有自拍功能,快门速度B,1-1/500秒。同年美能达对于胶片计数器进行了修改,可以直接显示1-24张胶片数量,这个型号叫做Autocord II,应该说除了计数器上的区别外,这两款相机没有其它任何区别。 下图为Autocord III ![]() |
[18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22
1964年,autocord RG V3
Minolta autocord RG V3为RG系列的三款机型,也是这个系列最后一个机型。RG V3的最大最直观的变化是顶盖“chiyoko”标志改为了倒三角的“minolta”标志。镜头仍然是Minolta Rokkor 75mm f3.5,快门则由原来的Optiper MVL改为了Citizen MVL,但快门速度仍然为B,1-1/500秒,其它功能外观基本和autocord RG V2一样,没有测光,但有自拍功能,也有两个版本,除了上述基本版之外,还有一个版本经过改装,可以安装220胶片,拍摄24张照片。卷片把手边上的胶片计数器进行了修改,可以记录24张照片的数量。 ![]() |
[17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21
1962年,Minolta Autocord I
1962年美能达公司由“千代田”改名为“美能达”之后,发丰了其第一款双反Minolta Autocord I。因为公司名称的变更,对相机前面板上铭牌进行了重新设计,其实在美能达官方中,它的名称就叫做Minolta Autocord,由于前面已经有了这个名称的相机,为了区分,人们就把这个后期的Minolta Autocord叫做Minolta Autocord I。这款机型铭牌修改后,“Minolta”字体变小了,并且不在椭圆之内,而是放在了椭圆上边线条中间,其中的“M”为小写字母,因此也被人俗称为“小字版”。除了前脸铭牌变化之外,还有几个改动的地方: 1、取消了顶盖上的铭牌; 2、背带扣变成了圆形卡扣; 3、最下边的尺度表增加了“米”单位,并把原来的“英尺”单位放在下边,用绿色的字体表示。 经过这些修改后,美能达的Autocord叫做后期型,这些后期型的双反技术比较成熟,产量也比较多,在二手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相关参数: 镜头:Minolta Rokkor 75mm f3.5 快门:Citizen MVL,B、1-1/500秒 闪光同步模式:M和X模式 对焦:滑杆式,1m-无穷远 机身尺寸:143×96×100mm 重量:约980克 ![]() |
[16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20
1962年,autocord RG V2
1962年美能达发布了两款双反:Minolta autocord I和Minolta autocord RG V2。其中Minolta autocord RG V2为RG系列的第二款机型。当年7月,“千代田”改名为“美能达”,而RG V2是在7月份发布的,因此前期机型保留 了那个“chiyoko”标志,而7月份后生产的则取消了这个标志,到后来的V3则改为了倒三角的“minolta”标志。但是镜头上的标志改成了“Minolta”,由原来的Chiyoko Rokkor 75mm f3.5改成了Minolta Rokkor 75mm f3.5,快门仍然是Optiper MVL,快门速度为B,1-1/500秒,其它功能外观基本和autocord RG V1完全一样。 Minolta autocord RG V2有两个版本,除了上述基本版之外,还有一个版本经过改装,可以安装220胶片,拍摄24张照片。卷片把手边上的胶片计数器进行了修改,可以记录24张照片的数量,这是最大的区别。 ![]() |
[15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18
1961年,autocord RG V1
1961年美能达对双反进一步进行改良升级,推出Autocord RG型号,主要变化: 1、采用了新的采用Optiper MVL快门; 2、增加了自拍功能; 由于Autocord RG系列在生产过程中经跨跃了美能达由千代田改为美能达的时期,因此在厂名、标志上先后有一些差别,可以根据这一点把autocord RG分为三个型号,分别为V1、V2、V3。而Minolta autocord RG V1其实就是Minolta autocord RG的第一个版本。增加了自拍功能,没有内测光,闪光同步模式为M-X两种,快门采用Optiper MVL,快门速度B,1-1/500秒,镜头为Chiyoko Rokkor 75mmf3.5,镜头还是打的Chiyoko(千代田光学)的标志。机顶和过片手把边上的厂名仍然还是“Chiyoko”。 ![]() |
[14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17
1958年,autocode RB
Minolta autocode RB是Minolta autocode RA的升级版,在Minolta autocode RA的基础上增加了内测光,采用的测光元件为LII(二代)型(Minolta autocode L为一代)。并采用了新的快门组件,快门速度B、1-1/400秒,最高快门比RA快一些。同样在同一底片可以切换拍摄6×6、4×4、4×5这三种规格画幅画面功能,不过RB是自动切换,而RA是手动切换。取景镜头光圈增加到2.8,取景更加明亮。其它与Minolta autocode RA一样。但这台双反只生产了几台原型机,并没有真正上市,甚至连图片都没有,极有收藏价值,不过估计一般人连见的机会都没有。 |
[13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15
同年,美能达推出了Autocord LMX的无测光版本,叫做Autocord Export,除了没有内测光,基本功能和Autocord LMX是一致。它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采用Seikosha-MX快门,快门速度为B、1-1/500秒,闪光同步模式有M-F-X三个档;另一个版本采用Seikosha Rapid快门,闪光同步模式只有F档(其实就是1955年的Autocord L的无内测光版本)。这种版本产量比较少,虽然没有测光,但还是比较有收藏价值。
![]() |
[12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14
1958年,Autocord LMX
Autocord LMX是Autocord L的改进型号,采用Seikosha-MX快门,快门速度为B、1-1/500秒。Autocord L的闪光同步只有F档,而Autocord LMX在镜头右侧增加了M-F-X三个档,并且增加了一个闪光同步模式拔杆,也没有自拍功能。实际上官方没有LMX这个型号,都叫Autocord L。 本帖最后由 sans 于 2018-7-19 13:1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