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能达双反感兴趣的进来,美能达双反最全资料,
6310
40
[11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13
1957年11月,美能达发布了双反新机Minolta autocode RA,主要是在Minolta autocode的基础上增加了在同一底片可以切换拍摄6×6、4×4、4×5这三种规格画幅画面功能,切换成4×4规格后可以拍摄18张,切换成4×5规格后可以拍摄16张,在它的过片摇把旁边有一个切换画幅尺寸的面板,通过它就可以随意切换你要拍的画面的尺寸了,在取景玻璃上也标有三个画幅的标志线,以便用不同的画幅拍摄时取景提醒。它有两个版本:
a版本:除了可拍摄6×6、4×4、4×5规格的画幅外,其它功能与 autocode a1版本相同,采用Optiper MXS快门,快门速度1-1/400秒; b版本:采用Citizen MXV快门,快门速度B、1-1/400秒; 镜头仍然是Rokkor 75 mm f3.5,但没有测光。RA型生产的年限比较短,估计数量不多。 ![]() |
[10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3:11
1955年美能达推出了带内测光的Autocord,叫Autocord L。它采用的是Seikosha Rapid快门,1958年还推出过改进型,叫做Autocord LMX,采用的是Seikosha-MX快门。快门速度是B、1-1/500秒。“L”的意思就是“Light value Meter”(测光表)的意思。测光采用的是第一代L型硒光电池测光元件,平时隐藏在机身前面的铭牌下面,测光时打开铭牌。Autocord L的闪光同步只有F档,而后来的Autocord LMX在镜头右侧增加了M-F-X三个档,并且增加了一个闪光同步模式拔杆,这两个双反都取消了自拍功能。
Autocord L可以细分为三个版本:a、b、c型。其中a型是基本型,而b型则在a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用120胶片拍摄4×4、4×5规格画面的附件,并在卷片把手旁边那个可拍张数可以更换18或12数字;而c型则经过改造,可以使用220胶片进行拍摄,对胶片计数器进行了修改,以便可以记录使用220胶片时可以记录更多的拍摄张数(原来计数器只到12就停止)。Autocord L在1958年推出过无测光版本,叫做Autocord Export。 相机整机尺寸为95×143×100mm,重量980克,当年定价约为34000日元。 ![]() |
[9 楼] 非常业余
[资深泡菜]
18-7-19 10:22
拜读,已收藏。
![]() |
[8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0:09
1955年,minoltacord Automat
minoltacord Automat与minoltacord的区别就是增加了过片上弦功能。这种方式在Minoltaflex Automat中曾经用过,只是后来又不知道什么原因被摒弃了。镜头则使用的是美能达自己的Rokkor 75mm f3.5,快门为西铁城的Citizen快门,速度为B、1-1/300秒。从快门指示上看,那个时期西铁城的快门一般比精工的慢一些。有PC快门同步功能,在镜头的右下角,同时保留了胶片计数窗口。 minoltacord Automat在卷片时有自动停止功能,这样不会浪费胶片和重复曝光。在相机的顶盖上增加了美能达新的logo,是一个倒三角形,中间的英文字母为“CHIYOKO”,这种方式在后期的双反上一直被保留。 Automat是minoltacord和minolta Autocord的一个过渡产品,之后继承了minoltacord Automat过片上弦的双反产品都叫做minolta Autocord,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美能达双反系列。当年售价约为28000日元。 ![]() |
[7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0:07
1953年,MinoltaCord
1953年美能达推出了Minoltaflex的最后一个版本minoltaflex III后,推出新款双反相机,并重新进行了命名,叫做“MinoltaCord”。这款相机是美能达双反的中期产品,采用CHIYOKO Promar SIII 75mm F3.5镜头,镜头组结构为三片三组。过片重新改为摇杆式。该机的对焦从原来的旋钮式改为非常独特的对焦杆(这个成了美能达双反后来的标配),位于摄影镜头下方。这种对焦杆很容易断,并且断了基本没有办法接回去,而后期由于官方对于这种零件供应的停止,导致很多相机因此报废。另外增加了胶片计数器和自拍功能。MinoltaCord有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的区别主要是用了不同型号的快门组件,其中一个是用的是精工Seikosha Rapid快门,快门速度为T、B、1-1/500秒,定价为24700日元;一个用的是西铁城Citizen快门,快门速度为B、1-1/300秒,定价为23700日元。机身尺寸为95×143×100mm,重量为970克。前期顶盖没有标志,而到了后期增加了倒三角的“CHIYOKO”标志。 还有一个出口版本,顶盖上有“CHIYOKO”标志,快门用的是OPTIPER-MXS快门,这个版本比较少见。 ![]() |
[6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0:05
1953年,minoltaflex III
1953年美能达推出了Minoltaflex的最后一个版本:minoltaflex III。推出了这个版本后,美能达就将自己的新款双反相机命名为“MinoltaCord”。与它的前任相比,minoltaflex III有比较大的改动:首先是镜头,原来镜头上的光圈、快门数值改到了在取景目镜上方的两个窗口显示,这是美能达的一个首创。而原来的光圈快门拔杆也进行了修改,镜头左右两边两个拔杆加大了,手感更好,分别用来调整光圈和快门。镜头前脸也进行了改正,快门采用的是精工Seikosha-Rapid,这个标志刻在两个镜头的中间。快门速度为B, 1–500/秒。闪光灯PC同步插口则移到了镜头右下方,镜头左下方为快门线接口。同时对背带口也进行了改良。镜头仍然是采用之前的Rokkor 75mm f3.5,取景镜头是minolta 75mm F3.2,机顶盖上恢复了倒三角的标志,中间的英文字母为“CHIYOKO”。初时定价约为37500日元。 ![]() |
[5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10:03
1952年4月,minoltaflex IIB
minoltaflex IIB,与它的前任minoltaflex II相比,有几个地方的改动:增加了后背防误开启开关(这一点可以很好地从外观上把它和minoltaflex II区别开来);改良了取景器,变得更加明亮等。它同样有a、b两个版本,其中a版本除了上面说的区别外,基本上与minoltaflex II type b一样,包括外观上的一些特征,所以要不是那个底部的后背开关不一样,很难把它与minoltaflex II type b区分开来;而b版本主要是把同步闪光接口改成了标准的PC闪光同步端子接口,并把它移到了镜头的左下角,这是当时相机厂商的同步接口的一个标准。 同样这一代的顶盖上没有标志。minoltaflex IIB同样采用了美能达自己的Rokkor 75mm F3.5的镜头,而取景镜头则是minolta 75mm F3.2,快门是科南的S-KONAN RAPID,快门速度为B,1-1/500秒,整体尺寸96×96×142mm,使用120胶片,总重900克。 ![]() |
[4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09:59
1950年7月,美能达发布了战后的第一台双反:Minoltaflex II,这是1937年Minoltaflex I的改进型,镜头由宾得的Promar 75mmf/3.5换成了美能达自己的Rokkor 75mm F3.5,科南的S-KONAN RAPID快门。它与一代的最大的区别,主要是外观上的变化,比如额头上的英文Logo由一代的“minolta”变成了“minoltaflex”,快门速度为T、B,1-1/500秒,比一代更快,左边增加了闪光灯插座,在前脸上有一个同步终端插口,原来顶盖上的标志没有了。到1952年,Minoltaflex II被Minoltaflex IIB代替。机身尺寸为96×142×96mm,整机重量为900g,最初定价约38000日元。
跟据一些外观的差别,我们可以把Minoltaflex II分为两个版本:同步终端插口在镜头中间右侧的(面向相机为左侧)为a版,同步终端插口在镜头中间左侧的(面向相机为右侧)为b版;除此之外,b版的取景盖帽右侧多了两个铆钉。具体可以参看图片。 ![]() |
[3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09:57
1939年,Minoltaflex Automat
美能达Minoltaflex Automat是Minolta Flex I的改进型,它和Minolta Flex I型一样的机身结构和取景器结构,也是用60x60mm的120胶片,镜头也同样是采用宾得的Promar 75mmf/3.5,但最近对焦距离从原来的0.8米减少到1米。它与Minolta Flex I的不同首先把快门按钮从侧面移到了镜头面板前面;其次就是采用摇杆式过片,在卷片的同时,能够给快门上弦,号称日本第一部卷片上弦一体的双反。但这种方便快速的摇杆过片方式在后续的Minolta Flex机型中并没有延续,而是到了1953年发布的Minoltacord后才重新采用这种过片方式。机顶盖上标志中的字母为“TIYOKO”。 官方记载Minolta Automat从1939年开始生产,但也有资料显示是从1941年开始的,所以在不同的资料上,它的发布日期会有不一样的记录。1943年下半年该机停产。总计生产不到15000台。 主要参数: 主镜头为Promar Anastigmat Nippon 75mm f/3.5 取景镜头为minolta Anastigmat Nippon 75mm f/3.2 快门:CROWNⅡ快门,快门速度为B、1-1/300秒 尺寸:98×100×138mm 重量:1000克 ![]() |
[2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09:54
minolta flex I,这是美能达第一代双反。
1933年禄来发布了采用120胶片的rolleicord双反相机,1937年美能达开始仿造rolleicord,发布了Minolta Flex。镜头也是采用宾得的Promar 75mmf/3.5镜头,同年发布的相机基本上采用的宾得镜头,比如semi minolta II、Autopress Minollta和Auto semi,但在后期都改成了美能达镜头。 Minolta Flex这个系列的双反相机美能达一共生产了六个型号:Minoltaflex I、Minoltaflex automat、Minoltaflexautomat prototypes、MinoltaflexII、Minoltaflex IIB、Minoltaflex III。 美能达Minolta Flex I型在1936年开始研制,到1937年发布生产,1937年12月在日本的摄影杂志做了整版广告,当时的价格约为245日元。第二年美能达开始研制发布Minolta FlexII型(但当年并未生产),直到1943年,Minolta Flex I停产。这款相机在当时以做工精湛、质量稳定、成像极佳受到大家追捧。它采用美能达自己的Crown II快门,速度为T、B、1-1/300秒。采用旋钮过片,并且有自动停止过片功能,就是你转到大概过了一张照片的时候就转不动了,这样既不会转了过多浪费胶片,也不会造成重复曝光。拍完片后再按下过片钮旁边那个按钮,就可以继续过片。快门上弦则在镜头下边,一个上弦杆专门负责给快门上弦。 美能达Minolta Flex I型有前后有一些修改,主要是镜头和快门的区别,早期使用compur快门,有T快门,后期使用crown II快门,没有T快门。还有部分在相机前脸的logo上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期中早期的logo上的Minolta字样为方正的字体,后期基本上改成了斜体字,前后期顶盖上的标志也有些区别,早期为T、S组合的标志,后期(从17000号开始)为倒三角,中间字母为“TIYOKO”。Minolta Flex I总计生产不到15000台。 ![]() |
[1 楼] sans
[资深泡菜]
18-7-19 09:49
这是我个人在编写美能达相机册子时候查到的资料,并进行了多方资料的论证,应该是最全最准确的了。对美能达双反感兴趣的可以参考。
首先我们的美能达所有的双反列了一个表,表中有各代双反的区别和每一款型号之间的细微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