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额尔古纳之行
88796 2346
[1892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58
如今的巴尔虎人

[jiuquy1hao 编辑于 2007-02-27 23:59]
[1891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53
献哈达
[1890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52
挤奶
[1889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50
※※照片...开大会
[1888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47
※※照片.......
[1887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45
※※照片..运奶
[1886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44
※※照片......
[1885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42
※※照片....
[1884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41
※※照片......妇女会

[jiuquy1hao 编辑于 2007-02-27 23:42]
[1883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39
※※照片......收羊?

[jiuquy1hao 编辑于 2007-02-27 23:40]
[1882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38
※※照片.....
[1881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36
※※照片.....家中有了缝纫机

[jiuquy1hao 编辑于 2007-02-27 23:37]
[1880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34
※※照片....
[1879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33
※※照片...
[1878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25
※※照片..
[1877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24
※※照片.
[1876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23
※※照片
[1875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21
...
[1874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18
打猎归来

[jiuquy1hao 编辑于 2007-02-27 23:19]
[1873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14
骆驼群

[jiuquy1hao 编辑于 2007-02-27 23:19]
[1872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12
做羊毛毯?

[jiuquy1hao 编辑于 2007-02-27 23:13]
[1871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09
..
[1870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07
.
[1869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05
流动的家

[jiuquy1hao 编辑于 2007-02-27 23:06]
[1868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04
骆驼是很好的交通工具
[1867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02
巴尔虎之家

[jiuquy1hao 编辑于 2007-02-27 23:03]
[1866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3:00
巴尔虎蒙古人
“巴尔虎”一词,是一个以游牧地区名称而得名的部族名称。巴尔虎蒙古部是蒙古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他们最早在贝加尔湖东北部的巴尔虎真河(今俄罗斯境内巴尔古津河)一带从事游牧和渔猎生产。按蒙古人以山河湖泉及游牧驻地名称命族名的习惯,他们便被称为“巴尔虎”了。后来,巴尔虎蒙古人随着不断迁徙,分散到贝加尔湖东部和南部。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分巴尔虎蒙古人被编入八旗,驻牧在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广大地区,还有一部分成为喀尔喀蒙古(今蒙古)诸部的属部。1732年,清※※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包括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和巴尔虎蒙古族士兵及家属3796人迁驻呼伦贝尔牧区,以防俄国人侵扰。其中275名巴尔虎蒙古人便驻牧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1734年,清※※又将在喀尔喀蒙古※※汗部志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周边,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为区别这两部分巴尔虎蒙古人,便称1732年从布特哈地区迁来的为“陈巴尔虎”,即“先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1734年从喀尔喀蒙古※※汗部迁来的则相对被称为“新巴尔虎”,即“新来的巴尔虎蒙古人”之意。
巴尔虎蒙古人的传统住房是毡房,俗称蒙古包。白色,圆形,内用网状木墙(哈那)支撑,正中是火炉。巴尔虎蒙古人一直沿用具有本民族特点、适合本民族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的服饰。蒙古袍是他们最喜欢的民族服装。夏穿单袍,冬穿皮袍或棉袍。蒙古袍袖长、肥大、镶边,束腰带穿用,冬季宜于抵御高寒和多风天气。放牧时骑马可护膝挡风。夏委防蚊虫、遮暴晒。蒙古袍用料因各家经济情况而异,一般多用绸、缎、绢、帛、棉布。单袍用绸、缎、棉布者较多,皮袍多以棉布为面,内衬羊皮,有羔皮袍和大羊皮袍之分。蒙古袍颜色,男袍多为深蓝、浅蓝、赭红色;女袍以鲜艳多彩为佳。男女皆不穿黄色蒙古袍。腰带是巴尔虎蒙古人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般长3—5米,宽1米左右,腰带的颜色多为黄、蓝、绿、紫色。
扎腰带有保护腰部骨骼的作用,有些物品可由腰带包上系在在后腰上,安全且牢靠。巴尔虎蒙古人夏季主要穿长靴,用皮革制成,多为黑色。不骑马在家时,也穿一般布鞋、胶鞋等。冬季主要穿毡靴,俗称毡疙瘩,男女老幼皆穿。巴尔虎蒙古人头饰别具特色,妇女把头发左右分开,结成两个头辫,冬夏多以绸、缎类长巾缠头,长巾2—3米,多为白色或浅蓝色。男子夏天有缠长巾者,也有戴呢、布单帽者,冬天多戴皮帽。
长期以来,巴尔虎蒙古人的食品结构为肉食、粮食、奶食三类并用。过去肉类是主要食品,20世纪70年代后粮食占相当比重。绵羊肉是他们最喜食的肉食。手把羊肉为常用的食肉方法。做法是将按关节卸成的带骨羊肉块放入不加任何调味品的白水锅中煮,水滚后不久便取出置盘中,用刀剔食之。这种肉鲜嫩,富有营养,易消化吸收。牛、马肉也可如法煮食。巴尔虎蒙古人喜食的面食有挂面、面条、面片等。炒米就奶茶一起食用。巴尔虎蒙古人饲养奶牛,奶食品种类繁多,食用※※悠久。巴尔虎蒙古人酷爱喝奶茶,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原料为牛奶和茶砖。制法是先从茶砖上用刀刮下茶叶捣碎,放入热水锅中煮沸,然后用布袋将茶叶滤出,茶水置于桶内。将米在锅内炒至散发出香味,复将桶内茶水和鲜牛奶倒入锅内煮沸,并用勺反复扬晾,待茶乳交融后即可饮用。巴尔虎蒙古人没有做马奶酒的习惯,主要以饮用粮食酒和各种水果酒为主。啤酒也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牧民家庭,成为他们喜爱的饮料。
巴尔虎蒙古人重礼仪,见面不论认识与否,必致问候。平辈熟人一般问“赛音白努”(你好),如遇※※或初次见面者则要下马问候“塔赛音白努”(你好),接着问全家好、草场好、牲畜好,并常问“索宁白努”(有什么新闻),分别时互道“巴雅尔太”(再见)。来客不管是否相识,语言是否相通,一律热情款待。敬茶属传统礼节,先敬一碗奶茶,以示敬重,随即拿出糖块、点心、果子、奶干、奶皮子等,请来客食用。来客若系长辈或亲友,主人必以酒饭相待;如需住宿,主人亲为铺好被褥。平时见长辈正在井边打水饮牲畜则要主动帮忙,不能袖手旁观。操办喜事必请亲朋参加,亲朋也只派一两个代表人物,不邀则不来。那达慕是新巴尔虎蒙古人一年一度的盛大※※,“那达慕”是“娱乐”的意思,一般在每年的7、8月举行。有叶以旗为单位,有时以苏木为单位。大会主要以赛马、摔跤和射箭为主。同时也是经商的好时机。
新巴尔虎人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已由过去的父母包办到现在的自由恋爱。结婚仪式仍保留着古老的男到女家娶亲的习惯。巴尔虎民族的婚俗情趣盎然,在求婚、定婚和互赠礼品之后,是举行隆重的婚礼。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傍晚,新郎、伴郎等一行在男方同辈中一德高望众的首席客人的带领下来到女方家的门口,首席客人、媒人、新郎等依次入包,向坐在正北面的人敬烟、问安,然后依次敬烟、问安。来人从右向左依次入座。新郎坐在神像前,饮酒后新郎向女方父母敬酒。新郎拜过女方家的火神后,女方父母要给女婿穿上早就准备好的蒙古袍。取长命百岁之意,并为其围上长腰带。女婿要向新娘的母亲敬※※物,感谢对新娘的哺育之恩。女方要向男方的首席客人、伴娘赠送哈达和礼物,并与男方一行通宵饮酒对歌,年轻的小伙子们还进行摔跤活动。天亮后新郎一行先返回。新娘的娘家人和邻里亲朋喝过送亲酒后,用马载着嫁妆,唱着送亲曲,送新娘出嫁。男方家的蒙古包一字排开,送亲者来到后围着包顺时针、逆时针各绕三圈,来到拴马桩旁,婚礼的主持人和男方的亲友出门迎接,按辈份将送亲者请入蒙古包中,主包内摆放新郎、新婚的日常用品,在副包里,双方亲家、贵客、亲戚中有身份的人和陪伴新郎的姑娘们入座后,婚礼开始,接着新郎、新娘要拜火神,长辈要祝福新娘,大家共同努力把婚礼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婚宴上手把肉是不能缺少的,先把羊的头和后腰敬给最尊贵的客人。一般情况下酒杯不能空着。婚礼一直在悠扬、高吭的巴尔虎长调和优美的马头琴旋律中进行。姑娘们的舞姿更是格外的美。婚宴结束时,新郎下厨熬好奶茶,并将这出嫁后第一次煮的奶茶敬给大家品尝。送亲的人返回时,男方还要在门口向新娘的家人敬酒送别。这时送亲者中强健敏捷的小伙子伸手抢过敬酒的银碗,策马扬鞭而去。而男方事先准备好的小伙子们更不示弱,策马夺回银碗,然后挥动银碗道别。
祭敖包是最普遍的祭祀活动,牧民们一般在高的地方堆石头,蒙古人称之为“敖包”,视之为神。祭祀的时间一般在五至七月举行。牧民们一般是自愿发起并参加。届时有喇嘛念经,群众围敖包环行。
巴尔虎蒙古人的一些禁忌存在至今:进蒙古包不要将马棒和马绊带入,而要挂在马鞍上或立放于门外。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如主人家有老人。不能从其前面走过,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入坐时不要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青壮年与老人相见时,不许衣帽不整,敞怀绾袖,不许醉酒。进蒙古包拜见老人要屈膝问安。不许失态或伸懒腰、打哈欠、打饱隔等。在野外骑马或乘车遇见老人要下车、下马请安问好,得到允许后再走开。与老人骑马同行时必要老人行右侧,马头不许超前。如途中分路,须先行请示,准许后下马等老人走后方能乘马上路。若与老人同到人家,先接老人的马,拴好,并先去开门。老人进包未坐以前,须先铺好褥垫,双手捧碗端茶敬酒。如老人回赏酒时,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用中指沾酒抹在脑门再将酒杯奉还。不能同老人一起用酒,也不能在旁平坐。老人互相谈话时,不要接话,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不许用刀拨火。不宰杀狗,客人不许打主人的狗。吃饭时一般要吃干净不剩饭,割手把肉时,刀要向内,递肉和接肉要用右手。
[1865 楼] jiuquy1hao [泡菜]
07-2-27 22:56
在驶出新巴尔虎左旗(东旗)所辖罕达盖之前,我们路过巴尔虎民族村,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图片,详细介绍了他们的※※过程。我们此行一直没有深入到牧民中去,甚至没有看到穿民族服饰的人,这些图片让我们弥补了些许遗憾。也了解了这个民族的一些事情。
[1864 楼] jiuquyihao [资深泡菜]
07-2-27 22:42
呼伦贝尔——游牧民族的※※摇篮
呼伦贝尔被誉为※※古代游牧民族的※※摇篮,是因为她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兴安岭纵贯其南北,岭东是气候温和的宜耕丘陵地带,岭西是一望无际的宜牧草原,大兴安岭仅海拔500~1 500米左右,中生代以来,气候湿润,森林密布。大小河流3 000余条,南流北淌,大小1 000多个沼泽湖泊星罗棋布。优越的生态环境,养育着各种植物动物,给人类提供了栖身和衣食的条件。
几千年前的呼伦贝尔,不仅大兴安岭及岭东广阔丘陵地带是大森林,而且岭西今日的干旱草原也应是森林草原,这已被近几年呼伦贝尔的考古资料所证实。最近在巴尔虎草原上发现的古墓群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的桦树皮随葬制品,还有用圆木截成长两米左右、做成粗半米的独木棺。可想而知现在的无树干旱草原,那时一定分布着树木参天的森林条带,没有树木,狩猎经济的古人类是无法生存的。
随着人类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的进步,生活在森林中狩猎采集经济形态出现了第一次大分工。那些依靠畜牧业谋生的部落离开了山林,迁往肥沃的草原地带,过着游牧生活。那些靠采集为生的部落,又将迁往更温和的宜耕土地。而呼伦贝尔草原,正是由狩猎经济转向游牧经济理想的地方。
※※上的游牧民族,就是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游猎经济走向农业经济的。这种转化过程,往往条件越好的部落和氏族,其发展的步伐越慢,而条件较差的部落和氏族反而在大自然的作用下转化的快些,因而形成了有先有后,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则无声无息,这就是“天时”、“地利”的作用。生活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古代民族,正是这样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他们自己。
见于中※※籍中的北方游牧民族有匈奴,被称为“胡”,在其东侧为“东胡”,也是最早见于史册的呼伦贝尔古代民族,其活动地域广阔。其中心位置在哪里,尚未明确。《史记索引》称“东胡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又称“东胡在大※※”“大泽”即今呼伦湖,说明东胡是居住在※※东北西部,黑龙江上游的大兴安岭两侧的呼伦贝尔地区。近年来,在乌尔逊河、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辉河、伊敏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压制石器、陶器等遗物充分证明了这一事实。这里的细石器极为丰富,在数百处遗址中,精美的石镞、石矛、石叶、刮削器、切割器、尖状器、石核俯拾皆是,呼盟文物站采集的有特点的细石器标本达万余件。从这些石器的用途上看,当时的人们过着渔猎生活,经多次C14测定,其绝对年代距今6 000~4 000年之间,相当于新石器中晚期,属于东胡及其先世的遗存。例如1985年7月在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发现的细石器墓出土石器、骨器、玉器、牙饰及装饰用材料270多件。其中细石器203件,包括石镞、石刀、石钻、尖状器、石片等。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148件石镞,其加工精细,精美绝伦,均通体压剥,锋利无比,有的侧刃微弧,有的刃缘平直,有的尾翼飞薄,有的脊棱分明。这些细石器制做工艺技术发展到如此完美的程度,充分说明生活在这里以狩猎经济为主体的氏族部落,开始向更高级的经济形态转化。
商代以来,东胡活动在商王朝正北方。近年来,在海拉尔西山出土了陶鬲,在陈巴尔虎旗出土了玉璧,在伊敏河岸出土了青铜短剑,这些典型器物表明,在青铜时代,呼伦贝尔地区的文化是东胡族创造的,并与以后的鲜卑文化有着明确的承继关系。
东胡的后裔鲜卑族,是※※古代从呼伦贝尔草原第一个进入中原建立封建王朝的游牧民族,对民族的大融合,人类※※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鲜卑遗迹,在呼伦贝尔大地,比比皆是。早在60年代初,首次发现了扎赉诺尔鲜卑古墓群,为鲜卑考古开拓了广阔领域。尤其是1980年在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的石刻祝文,确定了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鲜卑族的发源地就在呼伦贝尔。近几年来,又在克鲁伦河、伊敏河、海拉尔河、辉河、根河、额尔古纳河,及至大兴安岭的阿伦河流域的草原上、丘陵森林中,发现了十余处与扎赉诺尔墓相同文化类型的墓群,足以证明当时鲜卑族如《魏书》所载“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之众。
鲜卑旧墟石室的发现,不仅证明了鲜卑石室东南不远的地方当是乌洛侯国所在,而其国北又有:“古乌丸之遗人”,可见乌桓人。乌洛侯国人都应当在呼伦贝尔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后来建立了辽王朝的契丹人的族源,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其源于鲜卑,是有一定道理的。
隋唐时期,呼伦贝尔地区的古代民族被称为室韦,而且发展很快,先由五部扩大到九部,又达“二十余部”(《新唐书·室韦传》)。目前对室韦的族源还众说纷纭,但呼伦贝尔大地孕育了这支游猎民族则是确信无疑的。“室韦”一语,蒙语为“森林”之意,“喜桂图”之音转,现在的牙克石市原称喜桂图旗,是大兴安岭林区腹地。在牧区,树木多的地方,牧民称之为“喜桂图”。至今在原始森林的额尔古纳右旗,还有一个以“室韦”命名的镇。这从地名学角度证明室韦人曾是呼伦贝尔林区的主人。由于呼盟气温低,“冬月穴居,以避太阴之气”(《北史·室韦传》),“或为小室,以皮覆上相聚而居,至数十百家”。而这种“寝则屈木为室,以蘧萨覆上,移则载行”的居住方式,是很难留下遗迹的,所以有关室韦文化类型在考古学上尚未确定。尤其是室韦的葬俗是“父母死,男女众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隋书·室韦传》。现代的呼盟阿荣旗查巴奇地区的鄂温克人死后,也有的将死者用桦树皮或苇席包扎好,放在野外人工搭成的木架上施以“※※”。这就难以留下考古资料。最近,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三处半地穴式古代居住遗址,出土大量陶片。尽管在这三处聚居遗址附近均未发现古墓,但相信解开室韦文化之谜为期不会远了。
蒙古民族,起源于蒙古室韦,不仅《蒙古秘史》上记载了成吉思汗的故乡在“额尔古涅昆”,即额尔古纳河流域,而且也正在被呼伦贝尔的考古研究资料所证实。蒙古的王族和所谓“纯洁的”蒙古,源于七世纪的蒙兀室韦。据《蒙兀儿史记》载:“古时,蒙兀与他族战,其军仅遗男女各二人,遁入一山,斗绝险戏,唯一径通,出入山中,壤地宽平,水草甘美,乃携牲畜居之。后世地狭人稠,乃谋出山,而旧径芜塞,且苦艰险,继得铁矿,洞穴深(穴遂),伐木积炭,篝火穴中(穴牛)七十年,剖草为(革何),鼓风助火,铁石尽熔,衢路遂辟”。目前虽然对这传说中的仙境和冶铁遗址尚未确切地在莽莽大兴安岭中找到,但其记述的地形地貌恰是呼伦贝尔草原与大兴安岭的过渡地带,记载的蒙古族早期活动的地名都在呼伦贝尔。如“额尔古涅昆”是指今天的额尔古纳河,“海剌儿”就是海拉尔河,“怯绿连河”即克鲁伦河,“阔连海子”即呼伦湖,“合利温山”即大兴安岭。
蒙古室韦从森林中走出,进入呼伦贝尔大草原后逐渐强大起来,以其部族“蒙古”的名称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了统一的蒙古汗国后,按照蒙古人的传统习俗,每个儿子都可以从父亲的遗产中分到一份财产,做长兄的成吉思汗,把呼伦贝尔大地看做是属于他父亲也速该的财产。他把新巴尔虎右旗以西、克鲁伦河中游一带草原分封给他的异父同母的小弟别勒古台;把新巴尔虎左旗南部哈拉哈河上游,乌尔盖河及大兴安岭南侧,分封给三弟合赤温的儿子阿勒赤台;把海拉尔河、呼伦湖以东,包括新巴尔虎左旗北部,海拉尔市、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右旗等广大土地分给其二弟合撒儿;把辉河、伊敏河以南、包括鄂温克旗、牙克石市南部、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直至嫩江一带,分封给他的幼弟斡赤斤。现在,经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呼盟大地上已考证出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的故城即额尔古纳右旗黑山头古城。并已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初步认定鄂温克旗辉苏木西北17公里的巴彦乌拉古城是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故城。在成吉思汗的弟兄中,有四个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而老三又早逝,与成吉思汗最亲近的就是老二合撒尔和老四斡赤斤,他俩的封地正是呼伦贝尔腹地。足以证明,成吉思汗本人把呼伦贝尔这块土地视为父亲留下来的本族的发祥地,而其他蒙古高原、欧亚大陆则是由他征服的,属于他自己的财产,则分封给他自己的儿孙和功臣。
[1863 楼] jiuquyihao [资深泡菜]
07-2-27 22:39
游牧民族流动的住宅:蒙古包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现代蒙古语中已经专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顶毡,引伸为"家"、"户"等意。在狩猎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做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胚胎。要求一种便于迁徒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儿朵。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窝裹陀",又称"宫帐"。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据鲁不鲁乞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因为我有一次量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经数过,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黑鞑事略》徐霍注云:"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金殿"。
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现在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