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其坟,鞭其尸,痛诉手动时代的美能达Minolta!!!
70309 574
[64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8:04
有路过的斑竹,赏赐个主题管理吧,以便修正一写小错误!!!

感谢感谢!!!
[63 楼] 建筑女孩 [资深泡菜]
07-7-6 17:58
帖子巨好!标题忒吓人~
[62 楼] 拂晓 [α|Sony论坛版主]
07-7-6 17:56
一个内容详实的M家手动知识普及扫盲帖
感谢Jackripper兄搜集整理、肖诚编辑发表
[61 楼] 广州吉利 [泡菜]
07-7-6 17:42
好贴,怀念MINOLTA~
[60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7:37
Jackripper兄数年心血,终于可以有个小结,肖某发贴,仅为代友献花,不敢夺其功,抢其名,承友厚意,愿与各位M家友人共享,隆重感谢M家手动大毒枭roundg等挚友的支持!!!

各位砖头尽管往他们头上砸吧,偶不阻拦!!!

哈哈!!!
[59 楼] 哈嚓啦呱 [资深泡菜]
07-7-6 17:33
※※会证明的:
肖成绝对是个坏人!
[58 楼] 工匠 [陈年泡菜]
07-7-6 17:24
好铁!

看出LZ对美能达刻骨铭心的感情和丝丝入扣的怀念。

一段辉煌的※※,一缕辛酸的记忆。
[57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7:23
补充35shift图片
[56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7:19
唯一的35mm旁轴相机——Minolta CL

1973 ~1975年,Minolta与Leica开始合作生产相机,其中就包括Minolta CL35mm旁轴相机。这款相机的设计完全由Leica完成,再有Minolta在日本完成生产。因为是合作生产,所以一直都有分别标识了LEICA CL,Minolta CL及LEICA Minolta CL的产品,以投放到不同的市场。
其实,CL相机是Leica M3型相机的小型化翻版,拥有与M3完全一样的镜头卡座,只是采用了更新的测光系统。最初,CL相机的镜头由Leica设计并完成生产,之后出于成本的考虑,改由Minolta在日本生产针对亚洲市场的部分镜头产品。
CL相机没有相应的自动曝光功能。由Leica提供的垂直移动金属快门,能够支持包括1/2 ~1/1000s及B门在内的速度;相机带有闪灯热靴,提供1/60s的同步闪光速度。
针对CL相机生产的镜头,包括40mm/2与90mm/4两支40.5mm细纹滤镜口径的镜头。其中40mm带有M-Rokkor标识的,为Minolta在日本生产;而40mm Summicron-C则为Leica在德国生产。另一支90mm镜头虽然标识了M-Rokkor,但实际上一直都是Leica在德国生产的。因为CL相机采用Leica 35mm旁轴相机的镜头卡座技术,所以其实绝大多数的Leica M系镜头都能够应用于CL相机上。

(图片欠缺,侯补)
[55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7:10
Minolta专业测光表

1966制View Meter 9型测光表;使用CDS——硫化镉测光元件;9°环境光线测光;光线敏感度EV-3 ~20;ISO范围6 ~25000;光圈范围f/1 ~64;快门范围2h ~1/8000s;使用1.5v PX1A碱性电池提供电源。
View Meter9是Minolta生产的第一支手持式测光表,同时期公布的另一项著名产品就是SRT101。在当时,Minolta的相机产品已经开始采用内置式测光系统,但一些大画幅相机仍然需要手持式测光表帮助提供曝光数据。实际上,Minolta并没生产过大画幅相机,最大画幅也只达到120/122系列。
使用中,如同当时其它测光表一样需要将VM 9指向测光现场,按下测光表一侧的按键。此时测光表面板上的速度表中会有一个指针指定一个EV值,将这个EV值手动转入测光表拨盘,之后测光表会显示出对应的光圈与快门速度组合。
VM 9依然使用老式的CDS测光元件,这种测光元件比起后来普遍采用的硅光管测光体,在感光速度上会显得有些慢。但CDS测光元件的准确性却很高,加上VM 9本身具有的超大测光范围,即使配合今天的现代相机使用仍然游刃有余。唯一的问题是电源支持,VM 9使用PX1A型电池是一种停产电池,需要寻找替代电池来提供电源。

1975年,Flash Meter II型闪光测光表。测光表使用硅基测光元件;支持环境光线与闪光灯闪光两种不同光线测光,两种测光模式下可以分别使用不同受光体获得40°/10°/5°入射角的光线变化,光线敏感度EV3 ~20; ISO范围12 ~3200;光圈范围f/1 ~90;快门范围1s ~1/250s;电源支持9v工作电压。
闪光测光表的主要用途就是测算电子闪光灯的闪光曝光指数,但是同时,也能象平测式测光表一样测量环境光线的变化。FM II型测光表第一次使用了LED面板来代替过去一直使用的速度表式显示模式,虽然LED面板仅用来显示快门速度。

1976年Auto Meter II。使用硅基测光元件;支持可选择40°/10°/5°入射角的环境光线测光;光线敏感度EV-4 ~17;ISO范围6 ~25000;光圈范围f/1 ~90;快门范围2h ~1/8000s;使用6.2v 4LR44碱性电池提供电源。
从产品序列上看,这是Minolta生产的最后一款机械式测光表。最随后的产品中,信息显示开始采用更新的LCD显示屏技术,机械式速度表显示被彻底终止了。新的测光表采用硅基测光元件,使之具有更高的光照灵敏性,也使得测光过程变得更轻松。
在功能上,AM II型测光表完全能够满足普通用户的使用,除非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去购买那些更专业,价格更高的点测式测光表,闪光测光表及色温测光表。一些新设计的功能让AM II测光表在使用中更方便,也更安全。

1981年Spot Meter M。使用硅基测光元件;测量1°入射角的环境光线变化;光线敏感度EV1 ~22.5;ISO范围12 ~6400;光圈范围f/0.7 ~64;快门范围30m ~1/2000s;使用1节AA电池提供电源。
SM M测光表的个体很小巧,这也是新型技术与制造工艺带来的结果,就象那些被小型化的现代相机。测光表测量相当于2000mm镜头视角的1°入射角下的环境光线,并将曝光信息反映在曝光表侧的LCD显示屏上。依据用户的需要,测光表可以测量高光部,阴影区域乃至中间光线部分的光照度,通过曝光表带有的记忆功能对两组数据进行计算并取得中间曝光值。断电情况下,预先设定的胶片速度快门速度等信息会被测光表保留。
与SM M测光表同期推出的,还有一款支持闪光测光的Spot Meter F型测光表。在M型测光表上,增加了对闪光曝光的快门支持,有效范围为1 ~1/1000s。
[54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7:09
显微摄影组件

通过显微摄影组件,可以将相机连接到显微镜上拍摄更微观的显微世界。一套显微摄影组件Microscope adapter包括专用机身卡座Camera mount,专用延长镜筒Barrel,显微镜头卡座Microscope mount,遮光管Shade tube。之后,Minolta还生产过外观不同的Microscope adapter II。
其它,为了满足近摄及微距摄影中精细聚焦中减少机身震动的要求,Minolta还生产了不同种类的快门线,包括可使用在任何机型上的Cable Release及Cable Release II,与只能使用在XD,XG及后续机型上的电子快门线Remote Cord S与Remote Cord L。
[53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7:07
50微
[52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7:07
微距镜头

一支微距镜头必须具备两项功能,1:1的放大倍率和平直的焦点视场。通常,因为透视效果的原因镜头都会形成带有一定曲度的成像视场,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鱼眼镜头。但是微距镜头的成像视场却是平直的,包括那些处于边角处的目标物,也要保持与聚焦中心完全等同的平整无畸变。
Minolta生产过50mm及100mm两个焦段的微距镜头,其中50mm/3.5微距镜头最为成熟,自1958年开始生产,到1981间进入MD Minolta产品序列,镜头结构始终保持最初的设计。100mm/3.5微距镜头在进入到二代MD镜头序列时,就被100mm/4所取代了。
[51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7:05
皮腔

从功能上看,皮腔相对于能提供线性实时长度变化的伸缩管。※※上,Minolta前后生产过8款不同的皮腔。
Bellows,针对SR-2相机推出的,皮腔不支持TTL测光。虽然使用简单,但需要计算连接皮腔后带来的减光现象。
Bellows II,虽然外形与最初的Bellows很相似,但是功能上却大大增强了。II型皮腔带有可移动滑杆,增加了皮腔的工作长度。皮腔默认镜头口径为55mm,但是利用配送附件,可转接使用当时流行的52mm口径镜头。
Auto Bellows I,带有自动光圈功能的皮腔。这意味着,连接在皮腔上的相机也能拥有同样高亮度的取景视野了。但是因为皮腔没有连接相机测光系统的信息传递组件,所以测光仍需要通过收缩光圈来完成。此外,AB I是一套复杂的近摄复制系统组件,包括滑杆,底片夹,拷贝架等,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许多的不方便。
Auto Bellows II,是AB I的经济型简化版。缩减了一些附件和功能,降低了售价。
Bellows III,虽然是Bellows II的后续产品,但是却没有聚焦滑杆,也不支持自动光圈控制功能。
Auto Bellows III,一部具有梦幻功能的皮腔。皮腔自身能够实现一定角度的倾斜来完成像轴改变,以及原地回旋功能,并具有标准和高速两种不同的前后移动速度,这就为相机使用高速卷片马达提供了方便。通过一根特殊的,与相机快门并联的快门线,皮腔可以连接镜头快门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光圈控制。通过倒接环,还可以将镜头反接在皮腔上实现更大的放大倍率。
Bellows IV,自AB III基础上设计开发的。取消了自动光圈控制功能,以及倾斜及回旋移动功能。从功能上看,是Minolta生产过的最好的一只皮腔。
Compact Bellows,为野外摄影设计开发的一款皮强产品。支持TTL测光,能实现自动曝光补偿。但没有联合测光及自动光圈控制功能,所以只能通过手控光圈来改变取景器照明效果。
针对皮腔,Minolta设计生产过包括12mm/2,25mm/2.5,50mm/3.5,100mm/4及135mm/4等许多皮腔专用微距镜头。因为皮腔微距镜头的设计初衷是配合皮腔使用的,所以镜头本身并不配置聚焦环,而是通过皮腔滑杆改变皮腔伸缩长度来完成聚焦过程。

皮腔相关图片,请移步都督兄的附件贴子.
[50 楼] akg240s [资深泡菜]
07-7-6 17:04
美能达的技术还是不错的,可惜啊
[49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7:03
伸缩管:其工作原理就是利用一些长度不一,可自由组合的金属管来组合出所需要的延长套管,加装在相机与镜头之间,人为地延长镜头的成像距离,以获得更大的成像放大效果。※※上Minolta先后生产过四款不同的伸缩管。SR Extension Tube Set,这是一套铬合金制备,由5枚长度不一的金属套管可以分别组合出7.5 ~67.5mm的延伸长度;之后的SR Extension Tube Set II,外表为黑色涂漆,5枚套管可以组合出7 ~56mm的长度。MC Auto Extension Tubes,3枚套管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套管支持自动光圈及联合测光功能,是连接在前端的镜头保持光圈全开状态,并将实际光圈系数传递给相机机身,只是售价极高;MD Auto Extension Tubes,设计上与MC伸缩管相同,只是针对MD系列镜头做了功能支持的优化
[48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7:02
Minolta近摄组件

抛开拥有近摄及微距拍摄功能的镜头以外,能够帮助实现近摄目的的附件还有:镜头倒接换,放大镜片,增倍镜,伸缩管,皮腔。

倒接环:Minolta生产过Reverse Adapter I及Reverse Adapter II型两种镜头倒接适配环,分别对应49mm与55mm的滤镜口径。通过倒接环,可以将镜头后座向前地反接到相机上,从而获得正常情况下不可能获得超大放大倍率。根据镜头不同,其放大倍率甚至能达到惊人的1:5。当然,在这样的高倍率下,极精细地聚焦就成了必修课。

放大镜片:放大镜片其实更相当于一片附加滤镜,只不过它的作用是一块拥有放大作用的玻璃镜片,使镜头能获得更大些的成像而已。大多数的放大镜片都是单层镜片,但是Minolta生产的放大镜片却是拥有双片结构并带有消色差及像差修正镀膜涂层的镜片。
使用放大镜片拍摄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曝光补偿。Minolta生产的放大镜片分为49mm;52mm;55mm及72mm四组不同的滤镜口径。其中#0镜带有1°屈光,聚焦距离1m以内;#1号镜片带有2°屈光,聚焦距离0.5m以内;#3镜带有2°屈光,聚焦距离0.25m。放大镜片可叠加使用。

增倍镜:因为增倍镜能将任何镜头的焦距按倍率增加,如50mm镜头进一步提升变成100mm镜头。但使用增倍镜后,镜头最大光圈系数也需要按倍率换算,变成慢速光圈。
MD 2X Tele Converter 300L及300S,是MD产品序列中生产的两倍增距镜,前者适用于300mm及以上镜头,后者应用于300mm及以下镜头。
2X Tele Converter 300 –L,MC时代的两倍增距镜,适用于200mm及以上镜头。
[47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7:00
恐龙蛋

MINOLTA MD 100mm F2 ,口径62MM,此头资料稀少,产量更是稀少,坊间更是难得一见,实为当年变态之作,用意不言而明!!!

都督苦心收罗,却至今缘铿一面,夙愿难了!!!
[46 楼] 快乐至上 [资深泡菜]
07-7-6 16:58
强帖一定要顶!
[45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6:52
MD Minolta – 存在时间,1981年以后。

MINOLTA MD 135mm 1:2 JAPAN ø72mm。这支镜头是Minolta自1981年后,设计生产的唯一一支引起轰动的镜头。超大光圈,适度的成像距离,良好的畸变控制,使其成为一支优秀的肖像及中长焦镜头。只是,如同另一支大光圈镜头200mm/2.8一样,低量产与高售价令其成为许多用户谈论,却无缘使用的镜头。
[44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6:48
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D TELE ROKKOR-X 1:2.8 f=200mm。这支1977以后设计开发的,拥有豪华配置的大光圈长焦镜头,使用了特殊的低散射镜头玻璃。只是,出于成本的考虑,这支镜头在最初的量产中就保持着低产量的政策。且高昂的售价也令许多用户望而却步。
[43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6:48
MD Rokkor-X – 匹配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控制,
存在时间1977 ~1981年。

MINOLTA VARISOFT ROKKOR-X 85mm 1:2.8 LENS MADE IN JAPAN。这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三支专业镜头,VARISOFT柔焦镜头。与曲场及移轴这两支专业性更强的镜头相比,柔焦镜头能够让许多普通用户很轻松地创造出风格柔美的人物肖像作品。这使得这支镜头的适用群体大大增加。
[42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6:47
补充35MM

之后,在35mm焦段上,Minolta设计生产了第二支专业镜头SHIFT CA移轴镜头。从使用上看,移轴镜头更象是在曲场镜头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强大的像轴移动功能。而这种像轴移动功能反映在建筑学摄影上,会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城市建筑摄影都需要使用成像视角较大的广角镜头来拍摄,但是因为广角镜头在透视效果上的远点会聚作用,会使得建筑物在成像上发生明显的倾斜。而移轴镜头则通过改变像轴来修正整个会聚过程,最终获得更圆满的的成像。
自1976年第一支移轴镜头被推出,这款功能强大的专业镜头就一直是市场追捧的目标。

(图片暂缺,侯补)

[2007-07-06 17:24 补充如下]

补上图片
[2007-07-07 16:08 补充如下]

图片由cainiao兄收集提供!!!
[41 楼] yunpu [泡菜]
07-7-6 16:42
一个只顾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公司.能不死吗?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定有可恨之处"!
[40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6:37
补充24MM

在24mm焦段上,Minolta设计生产了第一支特殊功能镜头,VFC曲场镜头。在这支镜头上,有一个特殊的调节环,通过这个调节环能够改变镜头成像视场的弯曲度,进而使处于成像焦点边缘的景物变得清晰,或者模糊。而这一功能为光圈系数之外进一步控制景深视野创造了条件。
[39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6:36
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W. ROKKOR-X 1:4 f=17mm。这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成像视角最大的直线型镜头。这支镜头经历过三个不同版本的变化,而其整体设计却没有做过任何修改。实际上无论哪一个版本的镜头,都拥有完全一样的光学结构。唯一不同的,仅仅是外观上的变化。
做为一支超级广角镜头,不可避免地存在成像畸变现象。而这种成像效果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这也是这支镜头更多只被一些专业用户所使用的原因。同样,镜头也存在着边角处光照度衰减的现象,而解决的办法会因为各自使用经验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因为应用了浮动镜片组技术,所以镜头在近距离摄影中拥有很好的控制力和表现力。这也是许多广角镜头使用这一技术的直接原因。

(图片欠缺,侯补)
[38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6:34
天星

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W. ROKKOR-X SI 1:2.8 f=24mm。著名的天星镜头。因为这支镜头具有的出色设计,Leica据此设计生产了自己的Elmarit-R 24mm镜头。
天星镜头最著名的地方就是能够拍摄到遥远夜空中闪烁的星光。
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一支长焦甚至是成像优异的中焦镜头来说,并不十分困难。但是因为广角及大广角镜头独特的成像原理,会将所有成像主体主观地推远。所以能够捕获夜空中璀璨的星光,就需要镜头具有异乎寻常的高锐度成像能力。这也正是这颗镜头拥有天星这个名称的原因。
天星镜头体现了Minolta高超的镜头设计能力。但是其84°的大成像视角,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很好掌握的。实际上,很多用户拥有它并不是为了真正地要去使用它,而是把它当作一款值得收藏的杰作保留在手中。
1981年,三代MD产品序列中,天星镜头被重新修改了光学结构,采用新的8组8片的设计方案。镜头滤镜接口也改成了49mm口径。
在24mm焦段上,Minolta设计生产了第一支特殊功能镜头,VFC曲场镜头。在这支镜头上,有一个特殊的调节环,通过这个调节环能够改变镜头成像视场的弯曲度,进而使处于成像焦点边缘的景物变得清晰,或者模糊。而这一功能为光圈系数之外进一步控制景深视野创造了条件。

缺少MC24/2.8SI的图片资料,图为MD24/2.8,.
[37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6:23
MC Rokkor-X – 增加取景器光圈直读功能,

存在时间1972 ~1977年。
[36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6:22
肖像头的神话

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TELE ROKKOR - PF 1:1.7 f=85mm。1966年开始生产的85mm/1.7镜头,是Minolta镜头创造的又一个神话。这支备受推崇的肖像镜头即使在今天,也是市场追逐的目标。
恰当的最近拍摄距离,严格的透视关系把握,迷人的焦外成像效果,都是这支镜头让人着迷的地方。而f/1.7的最大光圈系数,能够令摄影师轻松应对各种光照条件。
这支成功的镜头,直到1981年后的三代MD镜头序列,最初的设计方案依然被严格保留。只是在期间,不同的产品使用了不同时期的镀膜技术,致使镜头在版本间存在颜色表现及焦外成像处理上的差异。比如MC镜头对色彩的表现就更倾向于淡雅平实,而其焦外成像效果却格外迷人;相比,MD镜头的色彩表现力更强烈,而焦外成像效果要稍逊色与老版本的MC镜头。
[35 楼] 肖成 [资深泡菜]
07-7-6 16:21
鹰眼

1977年进入MD镜头序列之后,Minolta采用新的光学设计方案对镜头进行了修订,镜身制造开始使用大量的工程塑料部件,同时滤镜接口也由原来的55mm改成了49mm口径。
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ROKKOR - PG 1:1.2 f=58mm。1966年,Minolta在58mm/1.4镜头基础上设计开发了这支“鹰眼”镜头,这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速度最快的镜头,也是配置最豪华的镜头。曾有传言认为,Minolta生产这支镜头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与Leica 50mm/1.2镜头相抗衡。
鹰眼镜头在光圈全开时,成像有些偏软,但是镜头拥有的高速光圈令其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光照条件。8枚光圈叶片虽然无法实现最完美的圆形光圈技术,但是却反映出这支镜头豪华的配置。
同样,Minolta在这支镜头上使用了钍 -镧加工的镜头玻璃,而镜头也因此存在发黄现象。直到三代MC镜头序列中,采用了新的镜头玻璃及镀膜技术,才使得这种现象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1977年,进入MD镜头序列之后,58mm/1.2鹰眼被改成了50mm/1.2。尽管新镜头拥有更先进的光学设计和制造工艺,但是其市场地位已经远远不如这支富有传奇性的鹰眼镜头那么受人推崇了。

[2007-07-07 16:05 补充如下]

该头图片有jackripper兄自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