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RED的看过来 Scarlet和旗舰EPIC数字35mm全幅数字摄像机发布
23288
160
[103 楼] 西区苛刻
[禁言中]
08-10-3 21:40
原文由 juggernaut 发表 完全是瞎套概念! 任何的产品体系都有高端和低端的产品划分!就好像相机,5D MarKII发布了,莫非1Ds MKIII就没有市场了吗?莫非专业的摄影记者就抛弃1Ds MarkIII去选 5D MarkII了吗? 更何况,相机和数字电影摄影机根本没有可比性。 数字电影摄影机是100%的专业用途(不像单反相机,大部分市场是在“玩机”的这部分大众市场)。 数字电影摄影机投资的是那些拍摄电影的影视公司,说得具体点,好莱乌主流商业电影的投资方是 7大电影公司这样的大型机构(器材的租金也好,买也好。都是这些大型机构在花钱),和个人没有多少关系。所以从价格层面来说,根本没有多少敏感度。即便是一部2500万美元的在美国只能算低成本预算的主流商业电影来说, 25万美元一台的数字电影摄影机在这个预算中也只是九牛一毛! 而135架构的相机,其大部分的市场依然是个人用户,所以这个东西相对※※※格就比较敏感。反之中幅的机背系统,其消费群体依然几乎100%集中于影楼这类机构,而不是个人。所以同样对※※※格不具备多少敏感度。 电影领域一向都是不计成本的。所谓的 5D MarkII这所谓的 $2,000美元的价位,对那些大导来说,根本没有啥吸引力!(他们拍电影又不是花自己的钱)。到是哪个名导用了5D MarkII这种不伦不类的设备去拍电影,在业内恐怕会沦为笑柄!!!别的不说,这个东西超高压缩比的只用可怜的 30Mbps码流信号,你让后期怎么去处理和制作呢! 这个AVCHD的信号规格,本身就是民用的东西,有些人偏要意向推向专业用途,还煞有介事的去和25万美元的真正的数字电影摄影机比较!真太好笑了。 这东西可能对独立电影人有点吸引力,但独立电影人拍的东西通常是很难搬上真正的大银幕的。那种东西是纯粹的DV电影,拿来自娱自乐到可以。到大银幕放映还是省省吧! |
[102 楼] auxint
[泡菜]
08-10-3 13:23
原文由 juggernaut 发表 同感,上无计的算是有了烧视频的门道。 |
[101 楼] 今天就行动
[禁言中]
08-10-3 12:38
原文由 光荣与梦想 发表 对某些真正的外行来说,他们就觉得自己比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和专业摄像更懂行 ![]() |
[100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10-3 12:25
原文由 juggernaut 发表 这想法有够天真和无知的! 数字电影摄影机领域本身价格层面的定位就天差地别的!按照你的逻辑那些天价数字摄影机早该被市场淘汰了!可事实上那些昂贵的天价数字摄影机恰好是市场接受度最高的,拍摄数字电影数量最多的!数字电影摄影机领域目前最昂贵的是Genesis 和 SONY的 CineAlta系列产品。而恰好目前数字电影领域就是以SONY的 CineAlta 和 Genesis拍摄的电影数量最庞大!而且数字电影领域那些最具有爆炸力和影响力商业大片,基本上全部出自SONY的 CineAlta 和潘纳的Genesis系统。《星球大战前传2》、《星球大战前传3》、《超人归来》、《007之皇家赌场》、《急速赛车手》、《夺面解码》、《罪恶之城》、《启士录》、《人生遥控器》、《迈阿密风云》、《空战英豪》、《功夫之王》等等...... 这是从2002年截止到2006年的4年时间里,好莱巫以SONY的CineAlta系列拍摄过的所有数字电影,总共100多部(2007、2008年的目前还没有统计): http://pro.sony.com/bbsccms/ext/cinealta/reel/mo_main.shtml 你把数字电影拍摄的制作流程简单的就看成是一块传感器的片幅(这想法有够幼稚到让人笑爆门牙)! 我给你举个例子:SONY的 HDC-F950 和Panasonic的 AJ-HDC27H是同时推出的产品(都是2003年)。 SONY的 HDC-F950机身定价:$115,800美元。Panasonic的 AJ-HDC27H机身定价仅仅:$45,000美元(差不多只有HDC-F950的 1/3)。 二者采用的都是:3片 2/3英寸的CCD的设计。都第一以双路:HD-SDI输出不压缩的原始码流信号。 基本上从传感器和信号处理链路的设计上区别不大。但价格却极其悬殊。 但昂贵的 HDC-F950自推出以后,就我知道的情况是,其连续拍摄了好莱巫的《星球大战前传3》、《迈阿密风云》、《罪恶之城》、《致命紫罗兰》、《鲨鱼男孩与岩浆女孩》、《魔窟》、《怒火攻心》等数部主流商业电影。 而价廉物美的 AJ-HDC27H至今为止,还没有拍摄过真正上大银幕放映的主流商业电影,还在非主流的“电视电影”领域混迹!!! 按照你的概念,HDC-F950 和 AJ-HDC27H CCD和信号处理方式上都相近。但价格却下差今3倍!!! 那 HDC-F950肯定是暴利咯! 它应该被市场排斥才对,那为何其在真正的商业电影推广领域却要比 AJ-HDC27H成功得多呢!!!(或者说,它为何在好莱巫这个圈子里,被导演的认知程度就比你便宜得多,性价比高得多的 AJ-HDC27H高得多呢!!!)!不解中ing...... ![]() |
[99 楼] juggernaut
[资深泡菜]
08-10-3 03:53
虽然楼下某一两个人极力维护天价摄像机,但是看来事情的发展已经不是他们能控制的了。以后暴利的专业电影摄像机势必会像单反相机一样,价格跌落到一般人家也能接受的地步。
25万美金和2000美金,是人都能看出其中的机会。 |
[98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10-1 21:27
原文由 lifengdp 发表 TI 的2K-DLP数字影院用的DMD芯片在全球总共只授权给三个厂制造数字电影院用的放映机. 就是:Christie、Barco和NEC!其它厂家是拿不到 TI的2K级别的DMD芯片的。 早在三枪管时代,NEC的投影就非常有名了。 投影发烧友都知道在CRT的三枪管时代,投影领域有公认的四大家族:Barco、SONY、NEC和加拿大的ELECTROHOME! Christie(科视以前虽然不开发三枪管正投,但它是胶片时代最大的35mm胶片放映机制造商。随着胶片放映机逐渐被淘汰。它转投了TI的DLP技术旗下,开始开发DLP技术的数字放映机)。 Barco和SONY在模拟的三枪管时代名气最大!Barco的CineMax 和 SONY的VPH-G90乃是三枪时代9英寸管顶级正投界名震天下的一代名机! 它们不同的是,Barco进入数字时代后,投奔了TI的DLP技术阵营。而SONY旗帜鲜明,自己开发了核心技术的SXRD。TI主推2K-DLP系统(因为DLP技术特性,要做高分辨率非常困难)。而SONY则凭借 SXRD技术特性在分辨率上的先天优势,主推DCI的4K(4,096 x 2,160)规格! 目前在数字电影放映市场基本就是这两股力量在竞争,一方是由Christie、Barco和NEC利用TI的DLP技术开发的 2K-DLP系统;另一方则是SONY主导的4K-SXRD。 DLP虽然在分辨率技术上吃了很大的亏。但它的优势是能提供高亮度。目前DLP依然保持着数字影院的大型放映机的最高亮度规格,可以达到:30,000流明!(可以投射达到35米宽度的超大型数字影院的银幕) SXRD技术则是拥有DCI倡导的4K分辨率的技术优势。但在亮度上做不到DLP那么高,目前SONY的 4K-SXRD能达到的最高亮度为:18,000流明(其投射银幕最大宽度在20米左右)。 而NEC也是DLP-2K数字影院放映系统的主要力推厂商!目前其主推的主力机型是:25,000流明亮度的:NC2500S(2048 x 1080的2K系统) |
[97 楼] lifengdp
[泡菜]
08-10-1 16:47
原文由 光荣与梦想 发表 科视是较早进入数字电影放映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较大,国内较早的几家数字电影院好像都是采用科视视的设备(即能放胶片又能放数字的型号)。巴可是投影设备的老牌厂商了,设备价格较高,主是是欧美市场用,国内似乎比较少见,sony算是后来者,不过凭借技术优势上升很快,NEC的就没不清楚了。 |
[96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10-1 15:58
原文由 李先蓝 发表 因为目前的电影放映领域,数字已经基本开始淘汰胶片,目前的新建影院的放映厅基本全部换成数字影厅。美国在2009年末,将把全国80%放映厅全部改造为数字放映厅。 所以数字技术在前端拍摄领域将胶片摄影机赶进※※博物馆也是迟早的事。 未来的电影将是以数字技术拍摄后,制作完成以高速光钎传输在全球的数字电影院真正同步上映。从拍摄到后期到发行放映实现完全一整套的全数字化流程。 目前在数字放映设备上,主要提供商是:Christie(美国的科视)、SONY、Barco(比利时的巴可)、NEC这四家。 其中:Christie、Barco、NEC主要采用TI(德洲仪器)的 2K(2,048 x 1,080)的DLP技术。 SONY采用自家的4K(4,096 x 2,160)SXRD技术。 第一幅图片是Barco的 2K数字影院放映机:DP100;第二幅是 SONY的 4K-SXRD数字影院放映机。 ![]() ![]() |
[95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10-1 15:19
原文由 李先蓝 发表 因为目前 DCI规范中的数字电影放映标准已经确定,也就是:4096 x 2,160 和 2,048 x 1,080两种。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DCI数字电影规格的发行肯定将是这两种规格!(也就是说,将来7大电影公司发行的数字影院电影拷贝片肯定将是这两种分辨率的影片)。 所以你说“兵慌马乱”有点夸张。虽然前端拍摄系统的标准目前还没有确立。但基本范围肯定将与后端软件发行与放映标准想匹配。 只不过要权衡目前被大多数D.I(数字中间片)制作认同的4K(4096×3112)与2K(2048×1556)加以区分。因为D.I这个制作片的4K 和 2K并不是套用的数字母版的概念,而是从35mm胶片电影上扫描后得到的标准分辨率。 在目前 DCI 还没有最终确立拍摄4K 与后期制作时的标准之前。厂家还是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 但因为后期数字放映设备目前在全球基本已经大规模进行布局(目前的数字电影厅已经大规模的以 DCI要求的 2048 x 1080 和 4096 x 2160两种规格进行数字电影院的建设)。所以前端拍摄系统你弄出个5K甚至6K意义也不大!因为到了最终与大众见面的大银幕上的时候,依然无法跨越:4096 x 2160这个上限! |
[94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10-1 15:00
原文由 李先蓝 发表 您这个未来如果套用的是50、100年后未来的发展概念。那偶没话说了! 我所说的未来,就是眼前的下一步的标准。DCI下一步的数字电影标准肯定是4K。而且这个4K的未来体系肯定将存在10几、20年的时间!至于更遥远的未来,我看就没必要再更多展望了! 另外谁也没否认目前电影的主流是胶片。但因为数字是大趋势,而作为数字电影开山鼻足的SONY将会在数字电影逐渐的发展中占据非常有利的位置! 到目前为止,全球以数字方式拍摄的电影依然是 SONY的 CineAlta系列的数量最多,其次是以Panavision的Genesis系统(但实际上 Genesis严格来说依然属于SONY的 CineAlta体系中的一员。这一点 Genesis机身上大大的:CineAlta 24p的商标已经非常清楚了。另外:SONY中国专业系统公司的技术总监王亚明说过,实际上Genesis系统的机身是SONY进行OEM的,然后以Panavision的商标进行租赁[所以其机身上除了有Panavision商标之外,还有SONY的 CineAlta的商标])。 ![]() |
[93 楼] 李先蓝
[资深泡菜]
08-10-1 13:56
原文由 光荣与梦想 发表 首先感谢光荣DX在这个帖子里充满技术含量和业内知识的回复。 从你对索尼的无限推崇, 我大概可以猜出你在几个著名DV/HDV论坛里是那一位。 说实话 如果说电影, 目前主流还是胶片, 而胶片的主流还是Panavision和Arri。 SONY尽管自从和panavision合作以后(当然也有电影数字化的大势所趋因素)在电影器材界发展逐渐令人瞩目, 但整体上数字电影在总体分额中还是少数。 而标准制定和市场规范,数字电影机(特指那种传感器接近super 35mm画幅)还处于兵慌马乱的年代。 (说句题外话, 关于Panavision对于索尼进入电影器材的领域 里面是有很多故事的。 我有一位从洛杉矶Panavision退休的老朋友,曾经极力引荐我去他们公司工作) 这种格局里, 你所作的关于未来的判断恰恰太过于武断,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您的脑子想问题太僵化!” 我不想一一回复你所说的, 但有几条你显然过于自负。 比如索尼那块6个像数合成一个完整的RGB像数,绝非和X3异曲同工, 说到底还是一种pattern算法的一种。实际效果绝对不如3CCD---虽然3CCD也有其困难, 特别是对于大尺寸的感光器和高像数的情形。 4K也绝对不会是一个终点, 就像现在的1080p也绝对不是电视发展的终极形貌。 关于RED 我因某些私人原因不便帮它说太多好话(当然他也有它的问题) 但显然我觉得对他你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说缺乏足够的认识。 当然对于一个新公司, 说再多也没用, 不如我们拭目以待。 |
[92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10-1 11:29
原文由 捞一把 发表 这到不是,这些山寨小厂中,RED是比较典型的而已。我到没针对RED。 再说我是就事论事。我是在说电影与电视的执行标准!就好比BD和HD-DVD之争,最终的标准执行一定是软件发行商说了算。 数字电影的标准为何是:好莱巫7大电影公司的代表:DCI来确立,为何不是那些硬件大厂来确立呢? 所以硬件的规格和体系一定是跟着软件走的!我指的被排除在标准之外,并不是说这个特例独行的东西被毁灭了。而是它将被软件的架构体系排除在外。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等于废品! |
[91 楼] 捞一把
[禁言中]
08-10-1 11:21
原文由 光荣与梦想 发表 你烦不烦啊, 砸RED不遗余力啊. 你说RED不好说得你自己嘴皮子没起茧子吗? 我听得耳朵都起了. 我们已经知道你说啥了, 你不用不停地重复了. RED到底咋样也不是你说了算, 是市场说了算, OK? |
[90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10-1 11:06
原文由 adonishong 发表 您的脑子想问题太僵化! 自己搞一个体系,那需要拍摄、存储、编辑、剪辑、发行、放映每个端全部统一和相互配套! 你让SONY这样的大厂去搞,它完全搞得起来(因为这其中每个端,它都拥有开发技术)。 你让 RED这种山寨小厂去搞,打死它,它也弄不出来!光有部摄影机有屁用啊! 而且最头疼的问题是,在这些所有流程中,最重要的软体支持(就是电影公司的软件发行方)。 DC28工作组是一个由美国好莱巫7大电影公司成立的组织。DCI是这个组织的下属制订数字电影标准的部门。 DCI代表的是这些好莱巫巨鳄的利益。DCI建立的标准可能在硬件厂商的执行上,不出现某些硬件厂商会有缩水或过界的举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DCI一旦规格成文后,去严格的一丝不苟的,绝对执行的利益团体中,好莱巫7大电影公司将是绝对的不二人选!(他们自己拟定的标准,自己不严格执行谁去执行)。 所以这个就非常明确了!到时候电影制版发行方(真正控制节目源的生命供给线)。发行的所有电影的拷贝文件全部是 4096 x 2160 和 2048 x 1080 这两种的,我问问你:你硬件厂商再努力去搞个所谓:8K、16K的东西出来有用吗?(片源已经限定了再高的分辨率只能是浪费。所以那时候还有哪个硬件厂商去搞这种没有软件支持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话,那它的CEO可能真是属于脑袋吃过枪子的半残)。 类似SONY这样手里掌握着“索尼哥伦比亚”和“米高美”两大电影软件集团的大厂可能想自己搞一套体系还属于比较现实!因为自己就能控制制版、发行的环节! 那向RED这类根本不具备软体支持的山寨小厂,你让它怎么个干法??? |
[89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10-1 10:29
原文由 adonishong 发表 标准就是标准。它是一整套的体系与流程,不单单指一个设备! 广播电视高清的 ITU 709标准出来后,所有要在这个游戏圈内生存的厂家,你的整套设备就必须根据这个标准去执行。 没错,前端设备你可以去自己想出些花花肠子,搞些不符合标准的东西。但这就意味着后期的体系中没办法对号入座,没有可以支持你体系和你去配合和成为一个高效的节目生产流程。 电影也类似。SMPTE就是个标准。举个例子,SMPTE确立的电影画面为24fps。但我们实际上都知道,越高的fps实际上在人眼辨识上其画面流畅度和眼睛观赏的舒适度是越好的。但24fps这个标准是早期胶片电影摄影机的一个走片标准,那时的电影摄影机很少具备高速变格的拍摄能力。 但到了后来,35mm胶片电影摄影机普遍都具备了3--60格的变格拍摄能力。但SMPTE并不会因为这样去改变电影 24fps这个电影的规范。 而且你曲解了我的意思。标准是一个行业整套生产流程的一个执行规范(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电视和电影行业都是具有严格的“规矩”的生产流程体系。无论你前端生产厂家怎么异想天开搞新颖。但由于在整套生产流程体系中,你不可能去控制每个端到端的流程跟着你变(除非你能控制SMPTE这个组织)。所以你的改变无法让改变后的量在整个流程体系中体现出来。 举个例子,目前DC28工作组的DCI数字电影规格确立机构拟定中,已经确立的数字电影的两种放映标准是:2048 x 1080、 4096 x 2160。放映机亮度不能低于10,000流明亮度;存储服务器必须使用 IPEG2000的压缩规格,影像最低码流不能低于100Mbps。 所以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端与端的规格标准的执行问题。你前端如果弄台6000 x 4000分辨率的摄影机拍了画面。中间制作完成后,实际上到了后期放映,数字影院搭建的体系依然最高是:4096 x 2160的!所以你前端等于是白忙活。因为你前段的改进,到了后端是根本体现不出来的!而真正人眼接受到的图像是后端的放映影像!(电影是大众艺术,只有普罗大众看到的最终画面才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大厂的脑筋永远都是最聪明和最狡猾的!它们知道自己的技术发展方向,要获得最大利益就是每个环节,每个端到端都去严格的执行标准。因为你变了其中一个,其它端不支持你,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中间又体现出 SONY的聪明! DCI的数字电影规范中,已经确立的只有最终端的放映规范为:2K(2048 x 1080)和 4K(4096 x 2160)。所以SONY在最终端开发的 4K-SXRD技术(4096 x 2160)严格遵循DCI的4K放映标准。 而前端的拍摄标准还没有真正定案,所以目前SONY开发的数字电影摄影机都去执行高清广播电视的 ITU 709标准(因为在数字电影标准没有定案之前,DCI目前接受 1920 x 1080的ITU 709高清广播电视标准可以作为数字电影的母版)。所以这么做等于一台机器赚两家的钱!既可以在数字电影领域呼风换雨,又可以在广播电视领域大量应用。(这就是一件产品最大利润化)。 举个例子,SONY开发的 F23,它是严格执行 ITU 709标准开发的产品,但又具备电影行业可接受的数字母版的性能。所以这个东西既可以被:沃卓尔斯基兄弟用来拍摄标准的好莱巫商业大片《急速赛车手》。 又可以被类似CCTV这样的电视台导演:李滨用来拍摄电视台播出的电影风格的纪录片集《卢浮宫》。 而且大厂的财力和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实力,让它们自己拥有一整套的对于每个端的技术开发能力。 以SONY来说,其拥有从前端拍摄;到中期母版存储;到后期的编辑、剪辑;到最终端的发行放映 这整个一整套流程的开发技术。 这个就意味着一个标准出台后,这些大厂,马上能在第一时间让自己的产品每个端的应用都去执行标准。根本不需要借外部力量,自己的产品体系就能把整个标准的链与链 和 端到端完全统一起来!!! 类似的山寨小厂就不具备这种积累底蕴的优势。它可能在整个标准链中的某个端能开发这么一件产品,但要想别出心裁的自己去搞一套的话,你必须借助外部其它厂商的力量也去特例于标准之外,和你配合(这个被动性就非常大了)。因为广播电视和电影,你独立于标准以外的体系就意味着应用范围会非常狭小。这与厂家要谋求最大利润化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多数厂家是不愿意犯险过境的! |
[88 楼] adonishong
[资深泡菜]
08-10-1 06:16
原文由 光荣与梦想 发表 很明显说反了,大厂由于利益问题所以不会轻易做出某些改进,小厂为了能够取得优势,为了能够动动大厂的奶酪,自然会提供更好的规格。更何况这个前端的分辨率标准最多会有个下限,怎么找也不可能来个上限。再退一步说,即使行业标准对前端的分辨率进行了规定,规定就是4K,便于中间处理设备统一规格。但是具体的生产厂家完全还是可以生产前端能够提供16K,4K等多种分辨率的设备啊。4K的提供与通用场合,16K的为自家的处理设备使用,这不可以么?这样就会被行业规范拒于门外么?纯属笑话 |
[87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9-30 09:46
原文由 李先蓝 发表 怎么能用相机理论去套电影和广播电视的理论呢! 相机那是纯粹的“玩”的方式,你听说过相机业有啥标准没有? 但电影和广播电视则不同,它们都有严格国际执行标准!比如高清广播电视有严格的ITU709标准必须遵循(违反这个标准的产品技术设计,是无法在广播领域成为体系被采纳的) 同样电影有很严格的SMPTE标准(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因为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7大电影公司全在美国,所以美国的 SMPTE标准基本上就是全球电影业遵循的标准。胶片电影是严格按照这个规范去执行的。 而目前数字电影刚刚起步,美国SMPTE电影与电视工程师协会成立了一个叫“DC28”的工作组,其下属的 DCI就是专门负责制订数字电影标准规范的。虽然DCI不是一个标准的国际组织(只是代表美国好莱巫7大电影公司利益的团体组织)。但没办法,好莱巫7大电影公司基本就是全球电影的风向标,他们说怎样,世界其它地方的就要怎么去执行。所以DCI规范实际上已经被看成是既定的数字电影的国际标准(当然目前还在拟定中)。 但 DCI目前拟定的规范中,只确立了数字电影的放映标准将是两种:2K(2,048 x 1,080)和 4K(4,096 x 2,160)。放映机的亮度不能低于10,000流明! 但对前端的拍摄系统,目前还没有确立任何规范,所以目前的数字电影前端拍摄系统都是套用的高清广播电视的 ITU709的规格。 比如:SONY的 F35/F23; Panavision的 Genesis;ARRI的 D20/D21都是严格遵循 ITU709规格进行开发的。 大厂和那些“山寨小厂”最明显的区别是:大厂的设备一定会严格遵循行业游戏的规范和规则,它们绝对不会玩过界! 而那些“山寨小厂”则不同,它们总会在某个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之前,趁乱趟一趟混水!搅个局。但一旦游戏规则确立,很可能就被行业规范拒于门外! 而一个标准被确立之后,它不是说 3、5年就会去改动,一定会执行个1、20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DCI的数字电影拍摄标准肯定是 4K(不过这个4K的采集分辨率具体将是多少,还有待于DCI最终的定案)。 |
[86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9-30 09:22
原文由 李先蓝 发表 你对传感器的技术发展了解不够深! 三片式方案是因为单片传感器的拜尔滤光片只能输出一种色彩信息,另外两种色彩信息要靠色彩空间插值的估算来获得。这会引起色彩的串扰影响最终输出画面的色彩平衡性与饱和度,同时低通滤波将使得传统的拜尔模式永远在图像锐度方面不可能与三片传感器的产品相提并论。 但类似 x3 CMOS技术,和SONY的 F35、潘纳的Genesis的CCD都采用了单片传感器输出原始的RGB信息的设计。在这种设计的前提下,再使用三片式传感器就显得毫无疑义了! SONY和潘纳的设计是一个折衷方案,因为目前的数字电影摄影机拍摄的母版信号,1920 x 1080输出规格,DCI就可以接受。所以可以将像点设计成 5760 x 2160,然后以RR、BB、GG的六个像点去合并成一个能完整输出原始 RGB色度信号的像素阵列。从而实现真正还原 RGB 1920 x 1080的模式。 但当分辨率变为 4K的时候,显然不能这么设计。 如果是 4,096 x 2,160的 885万像素,那么如果采用这种设计方案的话,就意味着你的CCD上必须容纳:5300万个像点(这对于 Super-35mm电影全幅来说,肯定不行) 所以最终的设计还是采取类似 x3的传感器模式。也就是每个像点包涵完整的RGB三层的的结构。这个将是未来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三片式设计绝对不会在数字电影摄影机上采用的! |
[85 楼] 李先蓝
[资深泡菜]
08-9-30 04:28
重大更新:
转自blog:http://esystem.spaces.live.com/default.aspx Everything will be changed. (尼康D90和佳能5D Mark II 发布后,美国RED公司全面推翻原先EPIC和Scarlet摄像机设计,指标即将全面提升!) (由于近期D90, 5D2的面世) 美国RED公司决定全面修正其新产品的指标,定位,和价格。 特别是以前的2/3英寸CMOS的Scarlet, 除了名字, 请忘记原先发布的一切指标和内容吧。 http://www.red.com/ http://www.scarletuser.com/showthread.php?p=21391#post21391 http://www.reduser.net/forum/showthread.php?p=289850#post289850 (个人认为Scarlet应变成起码为D90(或者RED ONE)大小尺寸的单片CMOS机--也许分辨率将保持在1080p以适应民用需求并且不威胁RED ONE的地位, 否则面对D90,5D2完全没有其电影机的特点了) ![]() |
[84 楼] 李先蓝
[资深泡菜]
08-9-30 03:58
原文由 光荣与梦想 发表 这个论断恐怕也是错误的! 4K远远不是终点------就像现在单反的2400万一样。 终点在那里, 我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 电影摄影机的上升发展空间要远大于专业单反, 因为其不计成本的特点。 PS.你对三片全幅CCD/CMOS的体积担心有其道理 但不要忘了拍电影绝对不只用一台机子。 就比如同样super 35mm格式, Arri有重达13公斤的ARRICAM Studio, 10公斤的Arriflex 435, 也有用于肩扛和摇臂的Arriflex 235. 所以, 不能武断的拍除3片全幅CCD/CMOS用在studio拍摄场合的可行性。 |
[83 楼] 李先蓝
[资深泡菜]
08-9-30 03:50
原文由 光荣与梦想 发表 这个论断恐怕是错误的! never say never |
[82 楼] aabbaa
[资深泡菜]
08-9-26 12:59
原文由 西区苛刻 发表 恩 还是3ccd有优势,锐度高。如果以后cmos取消低通滤镜应该能在锐度上追上3ccd |
[81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9-26 09:38
原文由 李先蓝 发表 未来的数字电影机怎么发展,您参照一下加拿大Dalsa的 Origin系统就知道了。未来的数字电影摄影机肯定是单片 Super-35mm全幅电影胶片尺寸传感器的4K系统。但Dalsa的 Origin设计上过于庞大,很难进行灵活驾驭,只能上架和上车。所以在它从 2005年开始商业推广以来(2005就开始提供租赁业务,一天的租金为:3000美元)。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去使用它进行拍摄。具说新一部的《007》将是第一部使用Dalsa的 Origin系统拍摄的电影。 目前SONY的全幅 4K数字电影机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之中。具SONY中国专业系统的技术总监“王亚明”同志介绍,在2009年NAB上很可能见到原型机。SONY要做的不仅是一个4K的机身,而是真正的从拍摄端的机身到后端记录的一个成架构的 4K体系。 到时,这样一个前端拍摄和记录的4K体系 和 自己已经商业化的 4K-SXRD放映体系相衔接,这样就具备了从前期拍摄记录,后端最终发行放映一整套完整的数字电影 4K流程的世界唯一公司(这是未来SONY在数字电影领域的发展方向)。 另外CMOS将来会不会成为4K数字电影机使用的主流传感器这个不太好说,毕竟CMOS的成像质量还是无法和高规格的CCD相比,尤其在电影这中对画质不可能做妥协的领域。 以目前已经发布的数字电影机来看,主流的大厂(SONY、Panavision、Thomson 包括以中低端为主攻方向的Panasonic)的数字电影类摄影机都使用的是:CCD。只有 ARRI一家使用了由美国:Cypress(塞普拉斯)公司提供的Super-35mm的CMOS传感器!(RED这种撮坊式的“山寨”厂就不说了,在主流数字电影世界中没有多大的代表性) 以这张目前主流的数字电影摄影机的图表来说,CMOS机器的最大特点就是便宜廉价(除了ARRI的 D21)。而 CCD机型非常昂贵(即便是三片 2/3英寸的系统也很昂贵,最便宜的 Panasonic的VariCam 3700 都开价 $60,000美元)。 ![]() |
[80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9-26 09:12
原文由 李先蓝 发表 这个理论恐怕是错误的! 三片 Super-35mm的传感器的设计,永远不可能在实际的数字电影机中使用。三片式结构,并不是把三片CCD(或CMOS)装进机身就可以了,它要使用非常复杂的分光棱镜和三片CCD构成一个完整的三片成像的成像单元。传感器的尺寸越大,分光棱镜系统的体积就越庞大和复杂。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整个摄影机的机身大型化,重量更是难以承受。 数字电影摄影机不是那种演播室内只能架着拍的方头的大型EFP。数字电影摄影机必须要能适应各种恶劣条件下的拍摄灵活性,就是说靠人的两只手就能非常灵活的驾驭整部摄影机以不同的拍摄条件与拍摄角度进行拍摄。如果机身过于庞大和沉重,只能上架和上轨道车的话,那数字电影摄影机就失去真正的灵活性的使用价值了。 比如梅尔.吉普森执导的《启示录》一片是全部使用Panavision的 Genesis系统拍摄的。其大多数的镜头都是在原始的墨西哥丛林中取景拍摄,在这种条件下,根本不能上架和使用轨道车,必须完全靠人的肩抗、手拎来进行跟踪拍摄。这对摄影师来说是个艰巨的挑战。但对摄影机来说,就更要求它是一部相对小型、轻量的系统,好让摄影师可以驾驭。 比如SONY的 F35,它使用单片Super-35mm的CCD传感器,其机身重量仅 5Kg,加上一支镜头的重量应该不超过8Kg。这就为摄影师能灵活的驾驭它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但如果使用3片 Super-35mm的CCD传感器,加上复杂的分光棱镜系统构成庞大的成像单元,那机身就将做得非常巨大,很可能机身本身的重量就要超过10Kg。这样再加上镜头,我估计很少有摄影师能相对平稳的操控它,甚至扛上一会儿就会腰酸腿软咯...... |
[79 楼] 李先蓝
[资深泡菜]
08-9-26 04:52
原文由 光荣与梦想 发表 |
[78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9-25 16:08
总体来看, Super-35mm全幅高速CCD的数字电影摄影机 + 阿潘 或 阿蔡的 35mm电影镜头才是真正的数字电影的王道!!!
CMOS毕竟是一种对技术难度与成本无奈的妥协式做法(还是不怎么能登大雅之堂啊!) 当然,Super-35mm的全幅CCD数字电影机肯定都是天价(平民肯定无法承受)。 ![]() ![]() ![]() ![]() ![]() ![]() ![]() ![]() ![]() |
[77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9-25 15:55
不过这个评测, 蔡司专门为 2/3英寸的 B4卡口的电影摄影机开发的 DigiPrime电影镜头的确是功不可没!相对来说,RED向Cooke(库克)定制的50mm镜头要逊色不少。
Super-35mm的 CCD传感器 和 3片 2/3英寸的CCD传感器的产品,使用同样是蔡司的镜头会是怎样的呢! 看一下Super-35mm全幅CCD的: SONY CineAlta F35 + 蔡司的UltaraPrime 100mm电影镜头(当然这部天价机器的CCD和普通的单片传感器不同,它是可以像三片 CCD那样直接输出原始 RGB色度信号的。而不需要用一般的拜尔滤光片的那种单片CCD的色彩空间插值算法)和 3片 2/3英寸的产品 + 蔡司的 DigiPrime 40mm电影镜头成像对比的效果! ![]() ![]() |
[76 楼] 光荣与梦想
[禁言中]
08-9-25 15:44
原文由 西区苛刻 发表 总结评论中,对:F23+蔡司 DigiPrime 28mm定焦电影镜头时,用了下面这段描述: And the image it makes on the F23 is literally breathtaking. There is no detectable chromatic aberration, no flare to speak of, and the F23’s picture with it is so clear and limpid that it’s like looking directly at the scene with the naked eye. On the CDM chart, the F23 / 28mm sees the fine texture of the printing inks that neither the EX1 nor the RED could reproduce. 大概意思是说: F23和DigiPrime 28mm所产生的图像是慑人心魄的。测试过程中没有察觉到任何的色像差、没有任何的闪烁不稳定、它与F23的组合产生极其清晰的图像,就像是你在现场没有任何阻隔的用肉眼真实看到的一样。在CDM图解的显示上,F23/DigiPrime 28mm组合所显示的图像细节和质感是无论EX1还是 RED都无法实现的。 |
[75 楼] 西区苛刻
[禁言中]
08-9-25 13:35
原文由 捞一把 发表 CMOS的成像就这样了!RED 和 EX1都偏黄!它们与 3CCD的成像色调都不同。若将锐利度看成噪点话,那这样看,F23的噪点比 EX1还多! 但实际上本身蔡司的 DigiPrime镜头就是以成像锐利著称,再加上RGB的3CCD结构,其画面更加锐利。 ![]() |
[74 楼] 西区苛刻
[禁言中]
08-9-25 13:12
原文由 捞一把 发表 那你看到这图,是不是认为 F23的噪点比 PMW-EX1的 1/2英寸 CMOS还多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