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前期拍摄、后期处理、欣赏、评图、交流俱乐部
59027 519
[302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6-24 06:33
三、看到光的颜色
   1、光的颜色的含义。比如一块黑色铁块在火炉中慢慢加温烧热以后,铁块的颜色便由黑变红,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铁块的颜色便由红变黄,再由黄变白,最后变成青白色。
   根据这个现象,物理学中,以铁、钨等金属自绝对零度(--273c)起开始加温,并把水的温度升高而出现的颜色的色光,叫着光源色温度,间称色温。色温符号以k来表示,每升高1度时为1度k。加热至800度k时,便出现可见的暗红色;加热至3200度k时,其色温就与不同灯光相似;如加热到5500k度时,其色温就与日光相似;如再加热到25000度k时,就成为天蓝色了。
   2、色温、色光、偏色三者的因果关系。色温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色光的变化,而色光的变化又必然影响彩色摄影的拍摄效果,导致被摄景物色彩的某种偏色。因此,学习彩色摄影时,必须首先搞清楚有关色温的一些基础理论。
   法国著名画家克落德。莫奈(1840---1926),擅长风景画。他为了探索早、中、晚三个时间中光和色的不同变化,往往连续不断地对不同的同一景物反复地描绘,从中找出光与色的内在变化规律,并获得突出的成就。
   绘画中光与色的关系,也就是彩色摄影中色温、色光、偏色之间的关系,其中色温是三者关系中的主要因素,色光、偏色的变化均有色温变化引起。所以,色温、色光、偏色三者之间的因果是:色温越高,蓝色光的成分越多,画面里的有关景物的色彩就会出现蓝色偏色;色温越低,红色光成分越多,画面里的有关景物的色彩就会出现偏红色。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诗句,就是对色温、色光成分的偏色所赋予大自然奇丽色彩的绝妙写照。色温、色光、偏色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很简单,理解也不难。但是,在实际的彩色摄影中若要真正做到深刻领会、准确掌握、灵活而又恰当地去处理好这些因果关系,却并非易事,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反复探索和不断的实践过程。这是因为:(1)、人的眼睛,虽然对低色温所形成的红色色光比较敏感,容易直接观察到红色偏色对被摄景物的色彩影响。但是,对高色温所形成的蓝色色光人的眼睛对它却十分迟钝。譬如:阴天、雨天散射光条件下的景物色彩,直射阳光处于阴影部分的景物色彩,人眼看起来往往只感到暗和灰一些,却很难看出高色温蓝色色光所形成的蓝色偏色。而所有的彩色感光材料却对此十分敏感,无论是彩色反转片或彩色负片,对处于这类条件下的所有景物的色彩必然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偏色;对低色温红色色光照射下的景物的色彩偏红现象,彩色感光材料还具有夸张性。(2)、直射阳光。不少人喜欢用晴朗天气的直射阳光拍摄彩色照片,认为在这种光下被摄体的颜色鲜艳。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呢?直射阳光下,被摄体的色彩有什么特点?首先可以肯定地
说,晴朗天气,上午九时左右至下午四时左右的室外阳光是比较能稳定它的色温
(5)。与日光型彩色胶片所要求的平衡色温相符,有利于在彩色照片上准确地再现被摄体的色彩。这种直射阳光,它的颜色几乎是白的,是彩色摄影比较理想和易于掌握的照明光线。不过这种直射阳光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它的照明反差过大,被摄体的受光面太亮,阴影面太暗。这样被摄体亮面的色彩在很强的直射阳光照明下会显得较浅,削弱了原有的色泽,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受到影响。而且,被摄体的亮面往往还会反射出日光的颜色,使亮面色彩的纯度降低。此时,被摄体的暗面则由于不能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仅为天空的反射光照明,故显得影调深重色彩的纯度也有所降低。这种过火的照明反差,也给曝光带来了困难。由于被摄体的影调从亮到暗包括很广的范围,有时胶片很难记录完全,致使亮部中最亮的一些影调和暗部中暗的影调失去细节,或二者失其一。所以,直射光虽有不少优点,从表现被摄体的色彩和细部层次来说,却不是彩色摄影最理想的照明光线。
   3、慢射阳光。当天空中有薄云或呈现出轻微的雾蒙蒙状态时,太阳发出的直射光线和天空反射的散射光线二者之间在强度上和性质上的差别变小,使光线变得柔和起来。这时,被摄体亮面的光线比直射阳光稍微减弱,暗面的阴影也不像直射光线那么深重,使照明反差逐渐减弱,被摄体不致于损失亮面和暗面两极的层次。在这种光线下,由于被摄体亮面所接受的光线并不过强,亮面的色彩不至于被冲淡,亮面的反光较少,所以亮面的色彩比直射阳光下丰富。被摄体此时暗面的阴影变淡,即可表现出较多的层次,显现出暗面的色彩。实际上,散射光线在彩色影中是一种真实再现被摄体色彩最为理想的光线。漫射光由于照明反差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使曝光变得比直射光阳光易于控制和掌握。
4、低角度阳光。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不久,或者黄昏时,太阳的位置较低,直射阳光必须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这时的阳光不仅强度减弱,而且,有较多的长波红光到达地面,因而这种光线往往带有较多的红橙色。彩色胶片对
这种红色的反映比我们人眼敏感,这时拍出的照片,会比人眼看到的景象具有更多的红橙色调。这种红橙色调,主要反映在被摄体受光的亮面,使亮面在原有色彩的基础上增加了光源的颜色。在彩色摄影中如果表现出这种特点,就可传达出明显的色彩变化效果和时间概念。
低角度阳光所带来的红橙色调,在彩色摄影中,有时需要用滤色镜校正,有时则不需要校正。例如拍摄人物,为了正确还原被摄者的肤色,可再照相机前加一片雷登82或04这样的浅蓝色滤色镜,将多余的红橙色校正掉。又如拍摄日出、日落景色时,偏红色更能增添色彩气氛,便无需校正。有时还要故意加上红滤色镜,来强化其特别效果。
5、雾、霾、霭。大气中有雾、霭或由于悬浮着的细微烟尘而出现霾时,也属于一种慢射光线。这时,不仅阳光减弱,而且被摄体周围的散射光很强,大气层变厚,景物的色彩变得柔和,色彩的纯度降低。在大雾时的天气,景物几乎变为单一色,此时,雾的本身也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天气里景物所表现出来的肉褐色点,有利于强调出被摄景物的空间距离,被摄体离观者越远,显的影调越柔和明亮,色彩的纯度越低,而且向蓝青色调转化。
由于大气中的雾、霾、霭的色调较亮,能掩盖一部分景物的细节,所以也能减少那些分散注意力的细部,使风景照片的构图更为简练。雾、霾、霭常见出现于拔海较高的地域或靠近江面、海面、湖面的地方。因为,它使景物的影调趋于平淡,如果你要表现景物的深度层次,最好在画面中利用一点深调子的前景。这样,也可以使整个画面的影调丰富起来。
(6)
6、阴雨。在阴雨天气里,绝不可收起你的照相机,它同样可以拍到很有特别气氛的照片。在这种天气里,被摄体亮暗面的差别不再明显,变为比较均匀的影调,没有太亮的反光,也没有太暗的阴影,所以色彩表现的浑厚而均匀。拍摄彩色反转片时,你如果稍微减少一点曝光(1/3、或1/2级),可以获得色彩浓郁的照片增加一些曝光(1、3/2级)则能得到一张颇为雅致的淡彩色照片,不论拍风光还是人像,都容易得到成功。如果,你拍摄的是彩色负片,还可依个人的喜好印、放的深、或浅,从而达到重彩或淡彩效果。
假如你不想要平淡的影调,可以有意地利用一点深调子的前景。这样,就能使阴雨天拍摄的照片也由深到浅的比较丰富的影调。阴雨天主要靠云层透过来的天空散射光照明,它的色温比晴朗的天气高,照片上会有过多的蓝色。如加一片类似如雷登81号滤色镜或(w4、a4)这样的滤色镜,便可使照片略为暖色,把多余的蓝色滤掉。
7、雪。阴天时的雪景,因主要靠天空的散射光照明,所以有轻微的淡蓝色。拍摄时可使用雷登81号滤色镜把多余的淡蓝色滤掉。晴天时的雪景,受光面呈白色。阴影面则反射出天光的蓝色,有时也反射出其它的环境色,使雪的亮面和暗面产生微妙的色彩变化,这时是拍摄雪景的最佳时刻。早晨和傍晚,由于太阳光的色温较低,含有较多的红色光谱,在雪地上能产生金色的效果,也是拍摄雪景的好时机。拍摄雪景,最好选在出太阳后,采用侧逆光,能表现出雪的起伏和层次,使阴影面显现出偏冷的色彩变化,并表现出白雪晶莹透明的质感。如果使用偏振光镜,可使天空变得更蓝,增强天空和雪地的色彩反差。在高原拍摄雪景,一般都要加用uv镜,滤掉紫外线辐射带来的偏色。
拍摄雪景时,大多数摄影师喜欢曝光略增加1——2档。其理由是,照相机里的测光镜(或单独使用的曝光表)在测光时常常受到雪景最亮度偏高的影响,容易导致曝光不足,所以要比正常曝光增加一级曝光量。
8、黎明、黄昏、夜晚。黎明的色彩有很微妙的变化,它以蓝青调为主,又加上受到阳光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的品红色,使画面具有很和谐、很生动的色彩效果。此时应以天空的亮度为曝光的依据,使天空在照片上显现为中等明暗的影调,地面的景物则作剪影处理。地面景物的轮廓宜交待清楚,使地面景物衬在较亮的天空上,同时,还应尽量避免地面景物的轮廓之间的相互重叠。
黄昏景色具有柔和的暖调色彩。由于此时大气层中尘埃、烟雾较多,常使远处景物的影调变淡,与近处较深的影调相对比,表现出空间深度感。如果被摄体结构单纯,轮廓鲜明,也可作剪影或半剪影(影调部分仍有一点细部层次)处理。
夜景的色彩由于受各种颜色灯光的影响,往往显得丰富艳丽。特别是在雨后拍摄,地面反光中会映出很漂亮的色彩,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室外的夜景如果包括天空,要表现出天空的层次,让建筑物衬托在微微发亮的天空上,最好不要把天空拍成死黑。夜景照片可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也可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前者使画面具有较多的红橙色调,符合钨丝灯照明的色彩特征,后者则具有更多的蓝色。
黎明、黄昏、夜晚,不仅色彩变化多,而且被摄体的亮度变化也大,要改变曝光量应多拍几张,挑选其最成功的。
9、钨丝灯。普通的家用灯泡,碘钨灯以及照相拍摄使用的聚光灯、散光灯,剧场里的照明灯,都属于钨丝灯。它发出的光要比日光黄,色温低。在这种光线拍照,欲准确再现被摄体的色彩,应使用灯光型彩色胶片。如果用日光型彩色胶
        (7)片拍摄,需要在照相机镜头上加上雷登80A(或c12、 B12)蓝色滤色镜,校正掉多余的红橙色调,但是,有时为了故意追求钨丝灯照明下的红橙色彩效果,虽用日光型彩色胶片拍摄,也可不加任何滤色镜校正,或者只加一块很淡的雷登82c(或c4、B4)浅蓝色滤色镜进行部分校正,仍使照片上保留一些红橙色偏色,后两种做法,还可以免除因加用滤色镜需补偿曝光而带来的困难(灯光下光圈本已开得很大,无法再增加曝光量),使拍摄能够进行。
   10、电子闪光灯、荧光灯。电子闪光灯发出的光线是白光,接近日光的颜色,配合日光型彩色片拍摄,能很好的还原被摄体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加用任何滤色镜。如果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电子闪光灯显得偏蓝色,则需在闪光灯上或镜头上加雷登85B(或W12)滤色镜进行校正。
荧光灯(日光灯)发出的颜色特殊,这种灯管内填充的是汞气,它使管内的荧光磷发光,这种光线不是连续发射的光线,没法提高其色温,在这种光线下,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会偏带棕调子的绿色;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会偏带蓝调子的绿色。欲校正这些偏色,需用专为荧光灯摄影而设计的滤色镜。
混合光源。日光与钨丝灯光这两种色温不同的光线,在一个场景中同时出现,称作混合光。实际上,这是许多夜景照片共有的特点。室外的夜景,同时接受傍晚的自然光(尽管很微弱)而混合,就等同钨丝灯光的照明。自燃光的色温高,光线较蓝,钨丝灯光的色温低,光线较红,典型色彩变化很有特色的混合光源照明。被摄体凡被自然光照射的部分发蓝光,凡被钨丝灯光照明的部分发橙色,呈现很生动的光线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对胶片类型的选择并不苛刻,可以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也可以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前者能较准确地再现钨丝灯照射部位的色彩,自然光照射的部位偏蓝;后者能较好地再现自然光照射部位的色彩,钨丝灯照射的部位偏橙。
室内将钨丝灯和日光混合用,也会出现这种混合光源。不过,除去追求特定的光线气氛外,在室内一般都力求两种光源在色温上的统一。具体做法是: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时,或在窗子外面贴上黄橙色透明纸,降低窗子透射进来日光的色温;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时,或者在钨丝灯上加浅蓝色的滤色镜。
四、彩色视觉
1、色彩的冷暖。红色、橙红色、橙色、橙黄色、黄色等,可以使人们联想到火焰、日出、灼热的金属,使人们感到温暖、醒目、热情、光明、喜悦、火力等等,称之为“暖色”。蓝色、青色、蓝青色、能够使观者联想到流水、碧空、雪野、严冬,使人们感到寒冷、凉爽、深邃、收缩等等,称作“冷色”。绿色和紫色与上述暖色与冷色相比,我们很难判定其冷暖,因此被称为“中性色”。不过,黄绿中黄色(暖色)的成分比青色(冷色)多,青绿中黄色的成分比青色少,所以,也可以把黄绿列为暖色,把青绿色列为冷色。同样,我们也可以对紫作一番分析:纯正的紫色为中性色;红紫因含红较多,为暖色;蓝紫因含蓝较多,为冷色。因此,我们可以说,有红、橙、黄这些色彩组成的彩色画面和照片,具有冷调的性质,富有冷色的诸种情感特征。可是,宇宙万物的色彩关系往往是重合的,并非单纯以红、黄、橙、蓝、青等色彩组成。因而,凡是以红、黄、橙或主要以红、黄、橙构成的画面,都可以叫做暖调画面;凡是以蓝、青或主要以蓝、青构成的画面,都是冷调画面。
2、消色。有些物体对光源的光谱成分不是有选择地吸收与反射,而是等量吸收或反射各种光谱成分。这些物体看上去便不是彩色的。对各种光谱成分全部
(8)吸收的表面看上去是黑色的;反射绝大部分而吸收极小的表面看上去是白色的;
等量吸收一部分,等量反射一部分的表面则是灰色的。黑、白、灰都不含彩色的成分,被称作“消色”。 消色在彩色的色彩配置和视觉效果上有很积极的作用。它和任何色彩配置在一起,都显得和谐协调,能收到令人满意的视觉效果。此外,由于消色是无性色,它与任何彩色配置在一起,均可利用自身的对比而使该彩色的色彩特征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色和银色的作用类似消色,他们与任何色彩相配,都能收到和谐效果。(待续)
[302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6-24 06:33
三、看到光的颜色
   1、光的颜色的含义。比如一块黑色铁块在火炉中慢慢加温烧热以后,铁块的颜色便由黑变红,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铁块的颜色便由红变黄,再由黄变白,最后变成青白色。
   根据这个现象,物理学中,以铁、钨等金属自绝对零度(--273c)起开始加温,并把水的温度升高而出现的颜色的色光,叫着光源色温度,间称色温。色温符号以k来表示,每升高1度时为1度k。加热至800度k时,便出现可见的暗红色;加热至3200度k时,其色温就与不同灯光相似;如加热到5500k度时,其色温就与日光相似;如再加热到25000度k时,就成为天蓝色了。
   2、色温、色光、偏色三者的因果关系。色温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色光的变化,而色光的变化又必然影响彩色摄影的拍摄效果,导致被摄景物色彩的某种偏色。因此,学习彩色摄影时,必须首先搞清楚有关色温的一些基础理论。
   法国著名画家克落德。莫奈(1840---1926),擅长风景画。他为了探索早、中、晚三个时间中光和色的不同变化,往往连续不断地对不同的同一景物反复地描绘,从中找出光与色的内在变化规律,并获得突出的成就。
   绘画中光与色的关系,也就是彩色摄影中色温、色光、偏色之间的关系,其中色温是三者关系中的主要因素,色光、偏色的变化均有色温变化引起。所以,色温、色光、偏色三者之间的因果是:色温越高,蓝色光的成分越多,画面里的有关景物的色彩就会出现蓝色偏色;色温越低,红色光成分越多,画面里的有关景物的色彩就会出现偏红色。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诗句,就是对色温、色光成分的偏色所赋予大自然奇丽色彩的绝妙写照。色温、色光、偏色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很简单,理解也不难。但是,在实际的彩色摄影中若要真正做到深刻领会、准确掌握、灵活而又恰当地去处理好这些因果关系,却并非易事,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反复探索和不断的实践过程。这是因为:(1)、人的眼睛,虽然对低色温所形成的红色色光比较敏感,容易直接观察到红色偏色对被摄景物的色彩影响。但是,对高色温所形成的蓝色色光人的眼睛对它却十分迟钝。譬如:阴天、雨天散射光条件下的景物色彩,直射阳光处于阴影部分的景物色彩,人眼看起来往往只感到暗和灰一些,却很难看出高色温蓝色色光所形成的蓝色偏色。而所有的彩色感光材料却对此十分敏感,无论是彩色反转片或彩色负片,对处于这类条件下的所有景物的色彩必然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偏色;对低色温红色色光照射下的景物的色彩偏红现象,彩色感光材料还具有夸张性。(2)、直射阳光。不少人喜欢用晴朗天气的直射阳光拍摄彩色照片,认为在这种光下被摄体的颜色鲜艳。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呢?直射阳光下,被摄体的色彩有什么特点?首先可以肯定地
说,晴朗天气,上午九时左右至下午四时左右的室外阳光是比较能稳定它的色温
(5)。与日光型彩色胶片所要求的平衡色温相符,有利于在彩色照片上准确地再现被摄体的色彩。这种直射阳光,它的颜色几乎是白的,是彩色摄影比较理想和易于掌握的照明光线。不过这种直射阳光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它的照明反差过大,被摄体的受光面太亮,阴影面太暗。这样被摄体亮面的色彩在很强的直射阳光照明下会显得较浅,削弱了原有的色泽,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受到影响。而且,被摄体的亮面往往还会反射出日光的颜色,使亮面色彩的纯度降低。此时,被摄体的暗面则由于不能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仅为天空的反射光照明,故显得影调深重色彩的纯度也有所降低。这种过火的照明反差,也给曝光带来了困难。由于被摄体的影调从亮到暗包括很广的范围,有时胶片很难记录完全,致使亮部中最亮的一些影调和暗部中暗的影调失去细节,或二者失其一。所以,直射光虽有不少优点,从表现被摄体的色彩和细部层次来说,却不是彩色摄影最理想的照明光线。
   3、慢射阳光。当天空中有薄云或呈现出轻微的雾蒙蒙状态时,太阳发出的直射光线和天空反射的散射光线二者之间在强度上和性质上的差别变小,使光线变得柔和起来。这时,被摄体亮面的光线比直射阳光稍微减弱,暗面的阴影也不像直射光线那么深重,使照明反差逐渐减弱,被摄体不致于损失亮面和暗面两极的层次。在这种光线下,由于被摄体亮面所接受的光线并不过强,亮面的色彩不至于被冲淡,亮面的反光较少,所以亮面的色彩比直射阳光下丰富。被摄体此时暗面的阴影变淡,即可表现出较多的层次,显现出暗面的色彩。实际上,散射光线在彩色影中是一种真实再现被摄体色彩最为理想的光线。漫射光由于照明反差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使曝光变得比直射光阳光易于控制和掌握。
4、低角度阳光。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不久,或者黄昏时,太阳的位置较低,直射阳光必须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这时的阳光不仅强度减弱,而且,有较多的长波红光到达地面,因而这种光线往往带有较多的红橙色。彩色胶片对
这种红色的反映比我们人眼敏感,这时拍出的照片,会比人眼看到的景象具有更多的红橙色调。这种红橙色调,主要反映在被摄体受光的亮面,使亮面在原有色彩的基础上增加了光源的颜色。在彩色摄影中如果表现出这种特点,就可传达出明显的色彩变化效果和时间概念。
低角度阳光所带来的红橙色调,在彩色摄影中,有时需要用滤色镜校正,有时则不需要校正。例如拍摄人物,为了正确还原被摄者的肤色,可再照相机前加一片雷登82或04这样的浅蓝色滤色镜,将多余的红橙色校正掉。又如拍摄日出、日落景色时,偏红色更能增添色彩气氛,便无需校正。有时还要故意加上红滤色镜,来强化其特别效果。
5、雾、霾、霭。大气中有雾、霭或由于悬浮着的细微烟尘而出现霾时,也属于一种慢射光线。这时,不仅阳光减弱,而且被摄体周围的散射光很强,大气层变厚,景物的色彩变得柔和,色彩的纯度降低。在大雾时的天气,景物几乎变为单一色,此时,雾的本身也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天气里景物所表现出来的肉褐色点,有利于强调出被摄景物的空间距离,被摄体离观者越远,显的影调越柔和明亮,色彩的纯度越低,而且向蓝青色调转化。
由于大气中的雾、霾、霭的色调较亮,能掩盖一部分景物的细节,所以也能减少那些分散注意力的细部,使风景照片的构图更为简练。雾、霾、霭常见出现于拔海较高的地域或靠近江面、海面、湖面的地方。因为,它使景物的影调趋于平淡,如果你要表现景物的深度层次,最好在画面中利用一点深调子的前景。这样,也可以使整个画面的影调丰富起来。
(6)
6、阴雨。在阴雨天气里,绝不可收起你的照相机,它同样可以拍到很有特别气氛的照片。在这种天气里,被摄体亮暗面的差别不再明显,变为比较均匀的影调,没有太亮的反光,也没有太暗的阴影,所以色彩表现的浑厚而均匀。拍摄彩色反转片时,你如果稍微减少一点曝光(1/3、或1/2级),可以获得色彩浓郁的照片增加一些曝光(1、3/2级)则能得到一张颇为雅致的淡彩色照片,不论拍风光还是人像,都容易得到成功。如果,你拍摄的是彩色负片,还可依个人的喜好印、放的深、或浅,从而达到重彩或淡彩效果。
假如你不想要平淡的影调,可以有意地利用一点深调子的前景。这样,就能使阴雨天拍摄的照片也由深到浅的比较丰富的影调。阴雨天主要靠云层透过来的天空散射光照明,它的色温比晴朗的天气高,照片上会有过多的蓝色。如加一片类似如雷登81号滤色镜或(w4、a4)这样的滤色镜,便可使照片略为暖色,把多余的蓝色滤掉。
7、雪。阴天时的雪景,因主要靠天空的散射光照明,所以有轻微的淡蓝色。拍摄时可使用雷登81号滤色镜把多余的淡蓝色滤掉。晴天时的雪景,受光面呈白色。阴影面则反射出天光的蓝色,有时也反射出其它的环境色,使雪的亮面和暗面产生微妙的色彩变化,这时是拍摄雪景的最佳时刻。早晨和傍晚,由于太阳光的色温较低,含有较多的红色光谱,在雪地上能产生金色的效果,也是拍摄雪景的好时机。拍摄雪景,最好选在出太阳后,采用侧逆光,能表现出雪的起伏和层次,使阴影面显现出偏冷的色彩变化,并表现出白雪晶莹透明的质感。如果使用偏振光镜,可使天空变得更蓝,增强天空和雪地的色彩反差。在高原拍摄雪景,一般都要加用uv镜,滤掉紫外线辐射带来的偏色。
拍摄雪景时,大多数摄影师喜欢曝光略增加1——2档。其理由是,照相机里的测光镜(或单独使用的曝光表)在测光时常常受到雪景最亮度偏高的影响,容易导致曝光不足,所以要比正常曝光增加一级曝光量。
8、黎明、黄昏、夜晚。黎明的色彩有很微妙的变化,它以蓝青调为主,又加上受到阳光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的品红色,使画面具有很和谐、很生动的色彩效果。此时应以天空的亮度为曝光的依据,使天空在照片上显现为中等明暗的影调,地面的景物则作剪影处理。地面景物的轮廓宜交待清楚,使地面景物衬在较亮的天空上,同时,还应尽量避免地面景物的轮廓之间的相互重叠。
黄昏景色具有柔和的暖调色彩。由于此时大气层中尘埃、烟雾较多,常使远处景物的影调变淡,与近处较深的影调相对比,表现出空间深度感。如果被摄体结构单纯,轮廓鲜明,也可作剪影或半剪影(影调部分仍有一点细部层次)处理。
夜景的色彩由于受各种颜色灯光的影响,往往显得丰富艳丽。特别是在雨后拍摄,地面反光中会映出很漂亮的色彩,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室外的夜景如果包括天空,要表现出天空的层次,让建筑物衬托在微微发亮的天空上,最好不要把天空拍成死黑。夜景照片可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也可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前者使画面具有较多的红橙色调,符合钨丝灯照明的色彩特征,后者则具有更多的蓝色。
黎明、黄昏、夜晚,不仅色彩变化多,而且被摄体的亮度变化也大,要改变曝光量应多拍几张,挑选其最成功的。
9、钨丝灯。普通的家用灯泡,碘钨灯以及照相拍摄使用的聚光灯、散光灯,剧场里的照明灯,都属于钨丝灯。它发出的光要比日光黄,色温低。在这种光线拍照,欲准确再现被摄体的色彩,应使用灯光型彩色胶片。如果用日光型彩色胶
        (7)片拍摄,需要在照相机镜头上加上雷登80A(或c12、 B12)蓝色滤色镜,校正掉多余的红橙色调,但是,有时为了故意追求钨丝灯照明下的红橙色彩效果,虽用日光型彩色胶片拍摄,也可不加任何滤色镜校正,或者只加一块很淡的雷登82c(或c4、B4)浅蓝色滤色镜进行部分校正,仍使照片上保留一些红橙色偏色,后两种做法,还可以免除因加用滤色镜需补偿曝光而带来的困难(灯光下光圈本已开得很大,无法再增加曝光量),使拍摄能够进行。
   10、电子闪光灯、荧光灯。电子闪光灯发出的光线是白光,接近日光的颜色,配合日光型彩色片拍摄,能很好的还原被摄体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加用任何滤色镜。如果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电子闪光灯显得偏蓝色,则需在闪光灯上或镜头上加雷登85B(或W12)滤色镜进行校正。
荧光灯(日光灯)发出的颜色特殊,这种灯管内填充的是汞气,它使管内的荧光磷发光,这种光线不是连续发射的光线,没法提高其色温,在这种光线下,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会偏带棕调子的绿色;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会偏带蓝调子的绿色。欲校正这些偏色,需用专为荧光灯摄影而设计的滤色镜。
混合光源。日光与钨丝灯光这两种色温不同的光线,在一个场景中同时出现,称作混合光。实际上,这是许多夜景照片共有的特点。室外的夜景,同时接受傍晚的自然光(尽管很微弱)而混合,就等同钨丝灯光的照明。自燃光的色温高,光线较蓝,钨丝灯光的色温低,光线较红,典型色彩变化很有特色的混合光源照明。被摄体凡被自然光照射的部分发蓝光,凡被钨丝灯光照明的部分发橙色,呈现很生动的光线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对胶片类型的选择并不苛刻,可以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也可以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前者能较准确地再现钨丝灯照射部位的色彩,自然光照射的部位偏蓝;后者能较好地再现自然光照射部位的色彩,钨丝灯照射的部位偏橙。
室内将钨丝灯和日光混合用,也会出现这种混合光源。不过,除去追求特定的光线气氛外,在室内一般都力求两种光源在色温上的统一。具体做法是: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时,或在窗子外面贴上黄橙色透明纸,降低窗子透射进来日光的色温;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时,或者在钨丝灯上加浅蓝色的滤色镜。
四、彩色视觉
1、色彩的冷暖。红色、橙红色、橙色、橙黄色、黄色等,可以使人们联想到火焰、日出、灼热的金属,使人们感到温暖、醒目、热情、光明、喜悦、火力等等,称之为“暖色”。蓝色、青色、蓝青色、能够使观者联想到流水、碧空、雪野、严冬,使人们感到寒冷、凉爽、深邃、收缩等等,称作“冷色”。绿色和紫色与上述暖色与冷色相比,我们很难判定其冷暖,因此被称为“中性色”。不过,黄绿中黄色(暖色)的成分比青色(冷色)多,青绿中黄色的成分比青色少,所以,也可以把黄绿列为暖色,把青绿色列为冷色。同样,我们也可以对紫作一番分析:纯正的紫色为中性色;红紫因含红较多,为暖色;蓝紫因含蓝较多,为冷色。因此,我们可以说,有红、橙、黄这些色彩组成的彩色画面和照片,具有冷调的性质,富有冷色的诸种情感特征。可是,宇宙万物的色彩关系往往是重合的,并非单纯以红、黄、橙、蓝、青等色彩组成。因而,凡是以红、黄、橙或主要以红、黄、橙构成的画面,都可以叫做暖调画面;凡是以蓝、青或主要以蓝、青构成的画面,都是冷调画面。
2、消色。有些物体对光源的光谱成分不是有选择地吸收与反射,而是等量吸收或反射各种光谱成分。这些物体看上去便不是彩色的。对各种光谱成分全部
(8)吸收的表面看上去是黑色的;反射绝大部分而吸收极小的表面看上去是白色的;
等量吸收一部分,等量反射一部分的表面则是灰色的。黑、白、灰都不含彩色的成分,被称作“消色”。 消色在彩色的色彩配置和视觉效果上有很积极的作用。它和任何色彩配置在一起,都显得和谐协调,能收到令人满意的视觉效果。此外,由于消色是无性色,它与任何彩色配置在一起,均可利用自身的对比而使该彩色的色彩特征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色和银色的作用类似消色,他们与任何色彩相配,都能收到和谐效果。(待续)
[302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6-24 06:32
三、看到光的颜色
   1、光的颜色的含义。比如一块黑色铁块在火炉中慢慢加温烧热以后,铁块的颜色便由黑变红,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铁块的颜色便由红变黄,再由黄变白,最后变成青白色。
   根据这个现象,物理学中,以铁、钨等金属自绝对零度(--273c)起开始加温,并把水的温度升高而出现的颜色的色光,叫着光源色温度,间称色温。色温符号以k来表示,每升高1度时为1度k。加热至800度k时,便出现可见的暗红色;加热至3200度k时,其色温就与不同灯光相似;如加热到5500k度时,其色温就与日光相似;如再加热到25000度k时,就成为天蓝色了。
   2、色温、色光、偏色三者的因果关系。色温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色光的变化,而色光的变化又必然影响彩色摄影的拍摄效果,导致被摄景物色彩的某种偏色。因此,学习彩色摄影时,必须首先搞清楚有关色温的一些基础理论。
   法国著名画家克落德。莫奈(1840---1926),擅长风景画。他为了探索早、中、晚三个时间中光和色的不同变化,往往连续不断地对不同的同一景物反复地描绘,从中找出光与色的内在变化规律,并获得突出的成就。
   绘画中光与色的关系,也就是彩色摄影中色温、色光、偏色之间的关系,其中色温是三者关系中的主要因素,色光、偏色的变化均有色温变化引起。所以,色温、色光、偏色三者之间的因果是:色温越高,蓝色光的成分越多,画面里的有关景物的色彩就会出现蓝色偏色;色温越低,红色光成分越多,画面里的有关景物的色彩就会出现偏红色。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诗句,就是对色温、色光成分的偏色所赋予大自然奇丽色彩的绝妙写照。色温、色光、偏色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很简单,理解也不难。但是,在实际的彩色摄影中若要真正做到深刻领会、准确掌握、灵活而又恰当地去处理好这些因果关系,却并非易事,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反复探索和不断的实践过程。这是因为:(1)、人的眼睛,虽然对低色温所形成的红色色光比较敏感,容易直接观察到红色偏色对被摄景物的色彩影响。但是,对高色温所形成的蓝色色光人的眼睛对它却十分迟钝。譬如:阴天、雨天散射光条件下的景物色彩,直射阳光处于阴影部分的景物色彩,人眼看起来往往只感到暗和灰一些,却很难看出高色温蓝色色光所形成的蓝色偏色。而所有的彩色感光材料却对此十分敏感,无论是彩色反转片或彩色负片,对处于这类条件下的所有景物的色彩必然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偏色;对低色温红色色光照射下的景物的色彩偏红现象,彩色感光材料还具有夸张性。(2)、直射阳光。不少人喜欢用晴朗天气的直射阳光拍摄彩色照片,认为在这种光下被摄体的颜色鲜艳。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呢?直射阳光下,被摄体的色彩有什么特点?首先可以肯定地
说,晴朗天气,上午九时左右至下午四时左右的室外阳光是比较能稳定它的色温
(5)。与日光型彩色胶片所要求的平衡色温相符,有利于在彩色照片上准确地再现被摄体的色彩。这种直射阳光,它的颜色几乎是白的,是彩色摄影比较理想和易于掌握的照明光线。不过这种直射阳光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它的照明反差过大,被摄体的受光面太亮,阴影面太暗。这样被摄体亮面的色彩在很强的直射阳光照明下会显得较浅,削弱了原有的色泽,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受到影响。而且,被摄体的亮面往往还会反射出日光的颜色,使亮面色彩的纯度降低。此时,被摄体的暗面则由于不能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仅为天空的反射光照明,故显得影调深重色彩的纯度也有所降低。这种过火的照明反差,也给曝光带来了困难。由于被摄体的影调从亮到暗包括很广的范围,有时胶片很难记录完全,致使亮部中最亮的一些影调和暗部中暗的影调失去细节,或二者失其一。所以,直射光虽有不少优点,从表现被摄体的色彩和细部层次来说,却不是彩色摄影最理想的照明光线。
   3、慢射阳光。当天空中有薄云或呈现出轻微的雾蒙蒙状态时,太阳发出的直射光线和天空反射的散射光线二者之间在强度上和性质上的差别变小,使光线变得柔和起来。这时,被摄体亮面的光线比直射阳光稍微减弱,暗面的阴影也不像直射光线那么深重,使照明反差逐渐减弱,被摄体不致于损失亮面和暗面两极的层次。在这种光线下,由于被摄体亮面所接受的光线并不过强,亮面的色彩不至于被冲淡,亮面的反光较少,所以亮面的色彩比直射阳光下丰富。被摄体此时暗面的阴影变淡,即可表现出较多的层次,显现出暗面的色彩。实际上,散射光线在彩色影中是一种真实再现被摄体色彩最为理想的光线。漫射光由于照明反差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使曝光变得比直射光阳光易于控制和掌握。
4、低角度阳光。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不久,或者黄昏时,太阳的位置较低,直射阳光必须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这时的阳光不仅强度减弱,而且,有较多的长波红光到达地面,因而这种光线往往带有较多的红橙色。彩色胶片对
这种红色的反映比我们人眼敏感,这时拍出的照片,会比人眼看到的景象具有更多的红橙色调。这种红橙色调,主要反映在被摄体受光的亮面,使亮面在原有色彩的基础上增加了光源的颜色。在彩色摄影中如果表现出这种特点,就可传达出明显的色彩变化效果和时间概念。
低角度阳光所带来的红橙色调,在彩色摄影中,有时需要用滤色镜校正,有时则不需要校正。例如拍摄人物,为了正确还原被摄者的肤色,可再照相机前加一片雷登82或04这样的浅蓝色滤色镜,将多余的红橙色校正掉。又如拍摄日出、日落景色时,偏红色更能增添色彩气氛,便无需校正。有时还要故意加上红滤色镜,来强化其特别效果。
5、雾、霾、霭。大气中有雾、霭或由于悬浮着的细微烟尘而出现霾时,也属于一种慢射光线。这时,不仅阳光减弱,而且被摄体周围的散射光很强,大气层变厚,景物的色彩变得柔和,色彩的纯度降低。在大雾时的天气,景物几乎变为单一色,此时,雾的本身也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天气里景物所表现出来的肉褐色点,有利于强调出被摄景物的空间距离,被摄体离观者越远,显的影调越柔和明亮,色彩的纯度越低,而且向蓝青色调转化。
由于大气中的雾、霾、霭的色调较亮,能掩盖一部分景物的细节,所以也能减少那些分散注意力的细部,使风景照片的构图更为简练。雾、霾、霭常见出现于拔海较高的地域或靠近江面、海面、湖面的地方。因为,它使景物的影调趋于平淡,如果你要表现景物的深度层次,最好在画面中利用一点深调子的前景。这样,也可以使整个画面的影调丰富起来。
(6)
6、阴雨。在阴雨天气里,绝不可收起你的照相机,它同样可以拍到很有特别气氛的照片。在这种天气里,被摄体亮暗面的差别不再明显,变为比较均匀的影调,没有太亮的反光,也没有太暗的阴影,所以色彩表现的浑厚而均匀。拍摄彩色反转片时,你如果稍微减少一点曝光(1/3、或1/2级),可以获得色彩浓郁的照片增加一些曝光(1、3/2级)则能得到一张颇为雅致的淡彩色照片,不论拍风光还是人像,都容易得到成功。如果,你拍摄的是彩色负片,还可依个人的喜好印、放的深、或浅,从而达到重彩或淡彩效果。
假如你不想要平淡的影调,可以有意地利用一点深调子的前景。这样,就能使阴雨天拍摄的照片也由深到浅的比较丰富的影调。阴雨天主要靠云层透过来的天空散射光照明,它的色温比晴朗的天气高,照片上会有过多的蓝色。如加一片类似如雷登81号滤色镜或(w4、a4)这样的滤色镜,便可使照片略为暖色,把多余的蓝色滤掉。
7、雪。阴天时的雪景,因主要靠天空的散射光照明,所以有轻微的淡蓝色。拍摄时可使用雷登81号滤色镜把多余的淡蓝色滤掉。晴天时的雪景,受光面呈白色。阴影面则反射出天光的蓝色,有时也反射出其它的环境色,使雪的亮面和暗面产生微妙的色彩变化,这时是拍摄雪景的最佳时刻。早晨和傍晚,由于太阳光的色温较低,含有较多的红色光谱,在雪地上能产生金色的效果,也是拍摄雪景的好时机。拍摄雪景,最好选在出太阳后,采用侧逆光,能表现出雪的起伏和层次,使阴影面显现出偏冷的色彩变化,并表现出白雪晶莹透明的质感。如果使用偏振光镜,可使天空变得更蓝,增强天空和雪地的色彩反差。在高原拍摄雪景,一般都要加用uv镜,滤掉紫外线辐射带来的偏色。
拍摄雪景时,大多数摄影师喜欢曝光略增加1——2档。其理由是,照相机里的测光镜(或单独使用的曝光表)在测光时常常受到雪景最亮度偏高的影响,容易导致曝光不足,所以要比正常曝光增加一级曝光量。
8、黎明、黄昏、夜晚。黎明的色彩有很微妙的变化,它以蓝青调为主,又加上受到阳光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的品红色,使画面具有很和谐、很生动的色彩效果。此时应以天空的亮度为曝光的依据,使天空在照片上显现为中等明暗的影调,地面的景物则作剪影处理。地面景物的轮廓宜交待清楚,使地面景物衬在较亮的天空上,同时,还应尽量避免地面景物的轮廓之间的相互重叠。
黄昏景色具有柔和的暖调色彩。由于此时大气层中尘埃、烟雾较多,常使远处景物的影调变淡,与近处较深的影调相对比,表现出空间深度感。如果被摄体结构单纯,轮廓鲜明,也可作剪影或半剪影(影调部分仍有一点细部层次)处理。
夜景的色彩由于受各种颜色灯光的影响,往往显得丰富艳丽。特别是在雨后拍摄,地面反光中会映出很漂亮的色彩,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室外的夜景如果包括天空,要表现出天空的层次,让建筑物衬托在微微发亮的天空上,最好不要把天空拍成死黑。夜景照片可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也可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前者使画面具有较多的红橙色调,符合钨丝灯照明的色彩特征,后者则具有更多的蓝色。
黎明、黄昏、夜晚,不仅色彩变化多,而且被摄体的亮度变化也大,要改变曝光量应多拍几张,挑选其最成功的。
9、钨丝灯。普通的家用灯泡,碘钨灯以及照相拍摄使用的聚光灯、散光灯,剧场里的照明灯,都属于钨丝灯。它发出的光要比日光黄,色温低。在这种光线拍照,欲准确再现被摄体的色彩,应使用灯光型彩色胶片。如果用日光型彩色胶
        (7)片拍摄,需要在照相机镜头上加上雷登80A(或c12、 B12)蓝色滤色镜,校正掉多余的红橙色调,但是,有时为了故意追求钨丝灯照明下的红橙色彩效果,虽用日光型彩色胶片拍摄,也可不加任何滤色镜校正,或者只加一块很淡的雷登82c(或c4、B4)浅蓝色滤色镜进行部分校正,仍使照片上保留一些红橙色偏色,后两种做法,还可以免除因加用滤色镜需补偿曝光而带来的困难(灯光下光圈本已开得很大,无法再增加曝光量),使拍摄能够进行。
   10、电子闪光灯、荧光灯。电子闪光灯发出的光线是白光,接近日光的颜色,配合日光型彩色片拍摄,能很好的还原被摄体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加用任何滤色镜。如果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电子闪光灯显得偏蓝色,则需在闪光灯上或镜头上加雷登85B(或W12)滤色镜进行校正。
荧光灯(日光灯)发出的颜色特殊,这种灯管内填充的是汞气,它使管内的荧光磷发光,这种光线不是连续发射的光线,没法提高其色温,在这种光线下,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会偏带棕调子的绿色;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会偏带蓝调子的绿色。欲校正这些偏色,需用专为荧光灯摄影而设计的滤色镜。
混合光源。日光与钨丝灯光这两种色温不同的光线,在一个场景中同时出现,称作混合光。实际上,这是许多夜景照片共有的特点。室外的夜景,同时接受傍晚的自然光(尽管很微弱)而混合,就等同钨丝灯光的照明。自燃光的色温高,光线较蓝,钨丝灯光的色温低,光线较红,典型色彩变化很有特色的混合光源照明。被摄体凡被自然光照射的部分发蓝光,凡被钨丝灯光照明的部分发橙色,呈现很生动的光线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对胶片类型的选择并不苛刻,可以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也可以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前者能较准确地再现钨丝灯照射部位的色彩,自然光照射的部位偏蓝;后者能较好地再现自然光照射部位的色彩,钨丝灯照射的部位偏橙。
室内将钨丝灯和日光混合用,也会出现这种混合光源。不过,除去追求特定的光线气氛外,在室内一般都力求两种光源在色温上的统一。具体做法是: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时,或在窗子外面贴上黄橙色透明纸,降低窗子透射进来日光的色温;用日光型彩色片拍摄时,或者在钨丝灯上加浅蓝色的滤色镜。
四、彩色视觉
1、色彩的冷暖。红色、橙红色、橙色、橙黄色、黄色等,可以使人们联想到火焰、日出、灼热的金属,使人们感到温暖、醒目、热情、光明、喜悦、火力等等,称之为“暖色”。蓝色、青色、蓝青色、能够使观者联想到流水、碧空、雪野、严冬,使人们感到寒冷、凉爽、深邃、收缩等等,称作“冷色”。绿色和紫色与上述暖色与冷色相比,我们很难判定其冷暖,因此被称为“中性色”。不过,黄绿中黄色(暖色)的成分比青色(冷色)多,青绿中黄色的成分比青色少,所以,也可以把黄绿列为暖色,把青绿色列为冷色。同样,我们也可以对紫作一番分析:纯正的紫色为中性色;红紫因含红较多,为暖色;蓝紫因含蓝较多,为冷色。因此,我们可以说,有红、橙、黄这些色彩组成的彩色画面和照片,具有冷调的性质,富有冷色的诸种情感特征。可是,宇宙万物的色彩关系往往是重合的,并非单纯以红、黄、橙、蓝、青等色彩组成。因而,凡是以红、黄、橙或主要以红、黄、橙构成的画面,都可以叫做暖调画面;凡是以蓝、青或主要以蓝、青构成的画面,都是冷调画面。
2、消色。有些物体对光源的光谱成分不是有选择地吸收与反射,而是等量吸收或反射各种光谱成分。这些物体看上去便不是彩色的。对各种光谱成分全部
(8)吸收的表面看上去是黑色的;反射绝大部分而吸收极小的表面看上去是白色的;
等量吸收一部分,等量反射一部分的表面则是灰色的。黑、白、灰都不含彩色的成分,被称作“消色”。 消色在彩色的色彩配置和视觉效果上有很积极的作用。它和任何色彩配置在一起,都显得和谐协调,能收到令人满意的视觉效果。此外,由于消色是无性色,它与任何彩色配置在一起,均可利用自身的对比而使该彩色的色彩特征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色和银色的作用类似消色,他们与任何色彩相配,都能收到和谐效果。(待续)
[301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6-23 22:50
原文由 nanshanweng 在2011-06-23 21:34发表
上传一张后期没有PS的照片,请姜老师赐教,先谢谢了。
你调整的方法和步骤有误
欢迎相互交流,原片应当是这样的色调。

[姜传旺 编辑于 2011-06-23 22:56]
[300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6-23 22:42
原文由 蔡司相伴 在2011-06-23 19:54发表
不敢啊,我是来请教诸位的。姜老师,白天您给我说的看偏不偏色,怎么个确定法,有什么门道啊?
看图片偏不偏色,是在长期摄影和暗房实践中积累起的经验。

摄 影 色 彩 处 理 讲 座
                  姜 传 旺                   
    一、色彩的基础理论
          (一九九二年七月在全国风光研讨会上)
1、色与光。太阳光是由不同颜色的色光混合组成的,七种色光所呈现的颜色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早在1666年就被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所发现,当时他采用※※镜,使太阳光产生的不同折射角形成折射现象,即色散现象,使七种色光像彩带一般清楚地展示出来。
  七种色光之间的颜色过渡,并没有十分清楚的界限,不同的波长呈现各不相同的色光,各种色光又都可用一定的波长来表示。波长的单位通常以毫米(百万分之一毫米,符号hm)计算。
   各种色光的波长如下:
   红        635~680毫微米
   橙        595~625毫微米
   黄        570~595毫微米
   绿        505~570毫微米                                     
青        490~505毫微米
蓝        430~490毫微米
紫        395~430毫微米
从395~680毫微米这一段光谱范围内的各种色光,成为可见光波。在这一段光谱范围以外的有:红外线、紫外线、电磁波、x-射线、y-射线等,这些光波都是人眼所看不见的。
在彩色摄影的基础理论中,是把太阳光经色散分解成七种色光,归纳成为三种主要色光。即:波长395~505毫微米的蓝色光(包括紫、蓝、青色光);波长505~595毫微米的绿色光(包括绿、黄色光);波长595~680毫微米的红色光(包括橙、红色光)。红、绿、蓝三种主要色光等量混合后而形成白光,即:白光=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红、绿、蓝三种主要色光若作各种不等量的混合,就会形成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各种不同的色光。
   2、光与景物色彩的关系。有光才有色,一切景物的色彩,只有在光线的照射才能显示出来。在黑暗中,景物的形态轮廓都无法看见,其色彩也必然完全消失。一切景物色彩的形成,均取决被它们所透射、反射和吸收的色光。例如:红色花朵的色彩,主要是由于吸收其余色光而反射红色光色光的结果;绿色叶子的色彩,主要是由于吸收其余色光而反射绿色色光的结果:蓝色海洋的色彩,主要是由于吸收其余色光而反射蓝色色光的结果;白色的雪,主要是由于对所有的色光,绝大部分都反射出来的结果;黑色的绒线,主要是由于对所有的色光,绝大部分都反射出来的结果;灰色的墙,主要是由于对所有的色光,部分的吸收,部分的反射的结果。
   光变色变。一切景物的色彩均受色光的制约。例如:青色照射下的红色花卉,其色彩变成暗红色或几乎接近黑色。这是由于青色色光绝大部分被红色花卉吸收,而又没有红色色光可以被反射的结果。同样,在红光照射下的绿叶,其色彩也会变成接近黑色。又如:曙光照射下的白色景物(白雪、白墙、白衣等),均
(1)会呈现出一定的黄红色,这是由于白色物体能够反射各种色光的结果。
光线照射的角度对景物色彩的变化影响很大,这不仅仅表现景物色彩鲜艳程度的差异方面。例如:在逆光照射下,景物色彩往往比较鲜艳,侧光次之,顺光较差。此外,还表现在景物色彩的变化方面。例如:茶树上的叶子,在正面、侧面光的照射下,都呈显深浅不同的翠绿色,但在逆光透射下,却往往变成以黄为主的黄绿色。又如,逆光透射下的黑色头发的高光部分,将会变成晶莹的白色。
总之,在光与色的关系中,光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只有深刻认识并逐步掌握光与色之间内在的变化规律,才能在彩色摄影的拍摄实践中避免失误。
3、色彩三要素。在自然界中各种景物的色彩都是十分丰富而又千差万别的,为了便于研究色彩的一些基本特性,可以把色彩归纳为色别、明度、饱和度三个要素,统称色彩三要素。(1)、色别。色别指的是各种不同色彩之间的差别,即各种色彩名称。色别基本上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标准色以及各种中间色。(2)、明度。明度又称亮度,是指某一色彩,由于接受光照的弱强不同,而形成的敏感深浅的程度。例如:强光照射下的红色景物,往往表现为鲜  红色;而在暗淡下的同一红色景物,则往往表现为暗红色。光照的强弱,导致了色彩敏感深浅的变化,使景物具有丰富的色彩层次,形成了一定的色彩立体感。
另外,七中标准色本身的色彩明度,彼此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明暗深浅的差别。黄色的视觉印象最为明显,橙色与绿色居中,红于青次之,紫色最暗。(3)、饱和度又称纯度,是指色彩纯度或色彩鲜艳的程度。饱和度越大,色彩越鲜艳;饱和度越小,色彩越淡。色彩饱和度除了取决于景物色彩本身固有的基本特性外,往往还受到下列诸因数的影响:光照的强弱,光线照射的角度,色光的变化,拍摄距离的远近,镜头焦距的长短,空气的净浊,雨、雾、雪的影响以及彩色感光材料本身的某些性能特点等等,这些都会使景物色彩的饱和度发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变化。这点,在彩色摄影的创作过程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饱和度越大,色彩越鲜艳,但不一定说明彩色照片的质量越完美。一张成功的彩色摄影作品可以鲜艳的色彩见长,也可以淡雅秀丽的色彩取胜。
4、三原色。白色的阳光是由红色光、绿色光、蓝色光三种主要色光等量混合构成的,而自然界一切景物色彩的形成,都是由于他们对这三种主要色光的透射、反射、吸收的结果。因此,在彩色摄影有关色彩的基础理论中,将红、绿、蓝三种主要色,称作三原色光。三原色光与三原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绘画和印刷术语中所提及的三原色,是指的红、黄、蓝三色。
5、三补色光。在三原色光中,减去其中一种原色光,而由剩下的两种原色光混合而成的色光,即为减除的原色光的补色光。例如:在三原色光中,若减除红原色光,而剩下的绿和蓝两种原色光混合成为青色光,这青色光即为红原色光的补色光;若减除原绿色光,而剩下的红和蓝两种原色光混合成为品红色光,这品红色光即为绿原色光的补色光;若减除原蓝色光,而剩下的红和绿两种原色光混合成为黄色光,这黄色光即为蓝原色光的补色光。因此,在彩色摄影有关色彩的基础理论中,将黄、品红、青三种色光,称作补色光。
6、色光的组成关系。三原色光和三补色光的组成关系即:每一种色光都是由它相邻的两种色光所组成的,它们的组成关系排列如下:
红色光由黄色光和品红色光组成;
绿色光由黄色光和青色光组成;
蓝色光由品红色光和青色光组成;
(2)
黄色光由红色光和绿色光组成;
品红色光由红色光和蓝色光组成;
青色光由绿色光和蓝色光组成;
根据以上排列的内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每一种原色光都是由两种补色光混合组成;每一种补色光都是由两种原色光混合组成。同时,所有两种色光的混合都应该是等量的,否则就不可能组成真正纯粹的三原色光或三补色光。(1)、三原色光和三补色光的互补关系。即:处于每一原色光所在位置对面的色光,就是该原色的补色光,这样,根据色光五星图,就很容易将三原色光与三补色光之间的互补关系,排列出来:
青色光是红色光的补色光;
品红色光是绿色光的补色光;
黄色光是蓝色光的补色光。
而每一种原色光和它所对应的一种补色光相混合,就会构成白色光,即:
  白色光+青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白色光;
绿色光+品红色光(红色光+蓝色光)=白色光;
蓝色光+黄色光(红色光+绿色光)=白色光;
熟悉和牢记三原色光与三补色光的组成关系和互补关系,对于深入理解彩色感光材料的成色原理,将会带来一定的方便。
7、加色法。由红、绿、蓝三种原色光相加混合,产生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的原理,称之为加色法原理。用加色法原理获得彩色影像,在设备和操作上都比较复杂,三个影像也不容易做到完全重合,以此在一般的彩色摄影中,目前采用的比较少。但是,随着航天科技的迅速发展,在遥感技术及彩色影像处理领域里,加色法原理却被广泛应用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8、减色法原理。减色法原理是把三原色光的补色光,即:黄、品红、青三种色光重合起来,产生各种各样色彩的方法。而每一种补色光,都是从白色光减除于它相对应的原色光后所形成的,所以称为减色法原理。目前的彩色摄影中,所使用的彩色感光材料,大都采用减色法原理制成的。它的操作比较容易,可以用于大量制做各种性能规格的彩色片和彩色纸。
二、 影响照片色彩的因素
在彩色摄影中,影响照片色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分述如下:
1、被摄体本身的色彩(被摄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是由于光的作用。)物体受到光的照射,吸收了光线中的一部分光谱,反射出一部分光谱,形成物体的颜色。比如一种物体,在白光照射下,吸收了白光(红光+绿光+蓝光)中的绿光和蓝光,反射出红光,我们看到它的颜色便是红色。如果吸收白光中的蓝光,反射出红光和绿光,看上去便是黄色的。因为红光加绿光是黄的光。假如一件物体,对白光中的红、绿、蓝光都吸收,而不反射,我们看上去就是黑的。对红、绿、蓝吸收得极少,基本上全反射,那么看上去则是白的。倘若对红、绿、蓝光等量吸收一些,又等量反射一些,看上去就是灰色的的 。要知道物体对光的反射,由于投射光的的性质(软、硬)不同,强、弱不同,物体的表面结构不同,观看距离的远、近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因而看上去色彩也不一样。
   在直射光(硬光)照明下,物体会形成受光面和阴影面,亮面的色彩被冲淡,暗面的色彩被加深,在散射光照明下,物体显得饱和。同样道理,光线的强度越高或越低 ,物体的颜色都会被冲淡或被加深,只有光线强、弱度适合颜色还原
(3)才会饱和。
   光滑的表面和凸起的球面容易反光,粗糙的表面和平面的色彩显得饱和。物体距观看的距离越近,比如室外的远景,色彩就越不饱和,而且还带些蓝青色的调子。
   从以上几点看,如果在摄影中想把被摄体的色彩表现的饱和、鲜艳,用光时就不要太硬、太强。在表现光滑表面和球面物体的色彩时,应尽量采用柔和、间接照明,或加用偏振镜,来避免光滑表面和球面物体的表面反光。
   2、光源的色彩。既然被摄体的色彩是对光线的反射结果,所以,光源的色彩如何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在拍摄时,光源往往决定着被摄体的色彩。例如:一尊白色的石膏像,在白光照明下显得是白的;在绿光照明下显得是绿的。一天中,早晨和傍晚的低角度阳光照射下的风景,受光面往往染上一层红橙色调,就是因为光源中红色光普多的缘故。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光源色能决定被摄体的颜色。光源色往往反映在被摄体的亮面,影响亮面色彩的变化。被摄体亮面的色彩是亮面原有的颜色加上光源色综合的结果。
   3、环境的色彩。被摄体周围环境的色彩,有时也会影响到被摄体色彩的变化。尤其是在周围环境距离很近又很明亮的时候,对被摄体的色彩影响就更大一点。环境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被摄体的暗部。其阴面的色彩是暗面的原有色彩与环境色彩综合的结果。避免环境色影响的唯一方法是,使被摄体距离环境远一点,或者是环境变暗一点。
   4、胶片的色彩还原性能。胶片的色彩还原性能,虽然不像光源的色彩、环境的色彩那样直接影响被摄体的色彩变化,但对彩色照片最终表现出来的颜色却有直接的关系。目前我们使用的彩色(正、负)胶片,由于生产厂家不同、型号不同,还有感光度的不同,宽容度不同。所以,彩色胶片的色彩还原性能是有区别的。比如,以彩色负片来说,日本富士新出产的“雷拉”胶片,在色彩还原方面力求接近人眼的视觉,是一种色彩还原表现很好的胶片,尤其适合拍摄人像。而美国柯达公司新生产的“爱克发125”彩色负片,则有很好的清晰度和颗粒细,同时,色彩饱和度也好。列举的这两种品牌的彩色负片胶片,都属于质量优良,口碑极好的胶片,目前,在中国市场销量最大,在使用中可以看得出他们之间的色彩还原还是有一定的细微差别的,在实际拍摄时,应视具体拍摄对象,去选定使用哪个品牌的胶卷。再说反卷片,如富士厂生产的新胶片“威尔维亚”,虽然,具有很高得清晰度,但拍出的人像皮肤的调子偏暗;美国柯达公司生产的“爱克发罗姆50”的还原显得较淡。而富士厂生产的"克罗姆50d”在表现皮肤还原调子上却在二者之间。
   彩色胶片的感光度不同,对色彩的再现也有影响。即便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牌的彩色胶卷感光度低的胶片要比高的胶片色彩还原好。这说明,尽管拍摄的是同一景物,由于使用的是不同的彩色胶片,最终在色彩还原上很可能得到并不一样的或者完全不相同的色彩效果。同样的道理,彩色相纸品牌的不同,也会影响被摄体的色彩再现。
   5、滤色镜的影响。在彩色摄影中所使用的滤色镜,有色彩校正滤色镜、色彩转环境、色彩补偿滤色镜三大类,这些滤色镜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颜色。色彩校正滤色镜和色彩转换境,都带有暖调的琥珀色和冷调的浅蓝色;色彩补偿滤色镜则有很淡的黄、品、青、红、绿、蓝几种色彩。在拍摄中如使用这些滤色镜,照
片上的影像会再现出附加了这些滤色镜本身的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被
(4)摄体在照片上表现出的色调。至于那些彩色特殊效果镜,本身就往往带有较浓的色彩,用它们拍摄对照片的色调会有更明显的影响,所以,我历来都坚决反对和不主张使用它这些彩色特殊效果镜。
   6、其它因素。除上述五个方面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影响照片的色彩,也应当注意:(1)、胶片拍摄使用前的保存环境、条件如何,胶片拍摄后的冲洗质量的保证等;(2)、互易律失效带来的影响;(3)、后期冲印加工条件是否符合标准;(4)、观看照片时,照明光源的条件是否标准;(5)、所用的相纸、正片等材料是否标准;(6)、个人在色彩观念上的主观因素等。(待续 )
[299 楼] nanshanweng [陈年泡菜]
11-6-23 21:37
自己曾经调过一张,感觉还可以(只是左下角暗部没有了层次),就这一张,以后多次从原片调整,再也达不到原来的效果。
[298 楼] nanshanweng [陈年泡菜]
11-6-23 21:34
上传一张后期没有PS的照片,请姜老师赐教,先谢谢了。
[297 楼] 蔡司相伴 [泡菜]
11-6-23 19:54
原文由 姜传旺 在2011-06-23 19:48发表
欢迎来献宝啊!
不敢啊,我是来请教诸位的。姜老师,白天您给我说的看偏不偏色,怎么个确定法,有什么门道啊?
[296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6-23 19:48
原文由 蔡司相伴 在2011-06-23 19:39发表
姜老师我来报到
欢迎来献宝啊!
[295 楼] 蔡司相伴 [泡菜]
11-6-23 19:39
姜老师我来报到
[294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5-22 10:51
原文由 guchengyeyu306 在2011-05-22 08:56发表
拍天日本丰田市香岗溪,自己也认真PS了,没有太多经验,是否太饱和了!
你这幅图的问题在于反差过大,前期设置不正确。
[293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5-22 10:47
原文由 guchengyeyu306 在2011-05-22 09:25发表
这里都是教主级别的哦,我是个刚学摄影的新人,后期功底薄弱,请直言不讳!
没关系,只要虚心钻研,前期后期定能掌握自如,建议有空读一读刘宽新著的【数码教程】、【数码锐化】两本书。
[292 楼] guchengyeyu306 [泡菜]
11-5-22 09:25
这里都是教主级别的哦,我是个刚学摄影的新人,后期功底薄弱,请直言不讳!
[291 楼] guchengyeyu306 [泡菜]
11-5-22 09:10
这里都是教主级别的哦,我是个刚学摄影的新人,请直言不讳!
[289 楼] guchengyeyu306 [泡菜]
11-5-22 09:00
这张自己用蒙版工具将人物地面这块提亮了一点。。不知道这样是否正确。
[288 楼] guchengyeyu306 [泡菜]
11-5-22 08:56
拍天日本丰田市香岗溪,自己也认真PS了,没有太多经验,是否太饱和了!
[287 楼] 无敌笨笨猪 [资深泡菜]
11-5-21 13:49
顶一记
[286 楼] Ф左眼 [资深泡菜]
11-5-21 13:34
啊呵呵呵呵呵
[285 楼] Ф左眼 [资深泡菜]
11-5-21 13:33
呵呵呵呵呵
[284 楼] Ф左眼 [资深泡菜]
11-5-21 13:32
呵呵呵呵
[283 楼] Ф左眼 [资深泡菜]
11-5-21 13:31
呵呵呵
[282 楼] Ф左眼 [资深泡菜]
11-5-21 13:27
呵呵
[281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5-21 11:29
原文由 Ф左眼 在2011-05-21 11:07发表
啊啊 偶喜欢新疆才去了7次 南疆还是没去 给自己个理由还要去
顶你一张吧 但感觉你PS的色彩不理想 不知是显示器的问题否
醉美新疆欢迎你!使用数码单反相机只要前期设置正确后期处理并不费力啊!
[280 楼] Ф左眼 [资深泡菜]
11-5-21 11:07
啊啊 偶喜欢新疆才去了7次 南疆还是没去 给自己个理由还要去
顶你一张吧 但感觉你PS的色彩不理想 不知是显示器的问题否
[279 楼] guchengyeyu306 [泡菜]
11-5-21 10:54
原文由 姜传旺 在2011-05-20 07:20发表
你好!欢迎贴图交流。这幅原图的不足是构图缺乏视觉感,地面的空间过于大。再就是后期处理不到位。
经过裁剪的图,突出了主题,渲染了主体氛围。


谢谢!裁剪后视觉感明显改善,谢谢你的耐心指导并后期纠正。
[278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5-20 07:20
原文由 guchengyeyu306 在2011-05-16 22:21发表
初次上片,请大师多指点!
你好!欢迎贴图交流。这幅原图的不足是构图缺乏视觉感,地面的空间过于大。再就是后期处理不到位。
经过裁剪的图,突出了主题,渲染了主体氛围。
[277 楼] guchengyeyu306 [泡菜]
11-5-16 22:21
初次上片,请大师多指点!
[276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4-12 07:16
2011年度行摄醉美新疆之春《拍摄赛里木湖》、《喀拉峻》深度采风创作活动信息权威发布:
1、去冬今春赛里木湖、喀拉峻降雪量与往年相比偏大,洼地雪深高达5-8米,平均雪厚3-5米。
2、气温与往年同期相比偏高3-5℃,风力与往年同期相比相等;野生动物出没活动频率大于去年,且种群数量增多,给拍摄带来威胁。
3、2011年度行摄醉美新疆之春《拍摄赛里木湖》、《喀拉峻》深度采风创作活动拍摄时间上与往年相比可能要提前6-8天(待5月中旬才能根据气温情况确定最佳拍摄时间和拍摄路线)。
4、国内的影友凡有意向或确定参加2011年度行摄醉美新疆之春《拍摄赛里木湖》、《喀拉峻》深度采风创作活动并具备文化底蕴深厚、品德高尚、经济条件宽裕、摄影器材和摄影水平中、高端者可直接与我联系(固话:09097669188手机<**隐私保护,信息超过7天的手机号码不予显示**> QQ949227428).
5、凡确定参加2011年度行摄醉美新疆之春《拍摄赛里木湖》、《喀拉峻》深度采风创作活动的国内、外、本地影友,均系自助(2011年度行摄醉美新疆之春《拍摄赛里木湖》、《喀拉峻》深度采风创作活动工作室可提供租车、住宿、拍摄路线信息)。
6、为满足旅游、初学和一般摄影爱好者零客的愿望,建议这部分朋友可参加中国绿缘旅行社博州分社的摄影团,随我们一起行动。
[275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4-3 21:14
推荐yongri【采图】欣赏
[274 楼] 姜传旺 [陈年泡菜]
11-4-3 21:12
欣赏晚秋【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