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文物摄影
21182
520
[487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10 12:46
...........
![]() |
[486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6 14:44
灯管作为蹲坐的牛形。上为搁置灯芯的圆口,下有吸油的小孔,灯管下的圆盘起了油盏的作用,其造型之奇,实属罕见。
★☆ ................ ![]() |
[485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6 13:11
青瓷净瓶 到了宋代,净瓶已经不再是佛教的专用品,它还在世俗家庭中被用于插花。
这组瓶因在装窑时匣钵中有一件净瓶倾倒,烧成后三件净瓶连为一体,于是成了旷古大作,举世无双的珍品。 ★☆ . ![]() |
[484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6 12:32
在龙泉窑乳浊釉中,堪与“粉青”媲美的便是“梅子青” ★☆ ![]() |
[483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6 12:14
青瓷樽式炉 明龙泉窑烧制的仿古类器物,造型来源有玉琮,青铜器、爵杯、樽等,装饰上多取材于当时的流行纹样。
...★☆ . ![]() |
[482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6 11:50
龙泉窑从明代开始渐渐衰微,此瓶上粗放、草率的刻花纹表明这种装饰艺术到清
代已是强弩之末了。 .. ![]() |
[481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6 11:34
![]() |
[480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6 11:33
![]() |
[479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6 11:32
![]() |
[478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6 11:32
![]() |
[477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6 11:31
![]() |
[476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6 11:29
★☆
![]() |
[475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4 19:14
原文由 adooboo 在2011-04-29 14:46发表 史学资料介绍的详细 ![]() ![]() |
[474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4 19:10
原文由 adooboo 在2011-04-29 14:28发表 拍得漂亮 |
[473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4 19:10
原文由 adooboo 在2011-04-29 14:11发表 这个簋很有※※价值 好多※※书籍都有介绍 难得一见 |
[472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4 19:05
★☆5
图片题目有误 应为“龙凤玉佩” 晕 制图时也没喝酒呀 [千色999 编辑于 2011-05-04 19:07] ![]() |
[471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4 19:05
★☆4
![]() |
[470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4 19:04
★☆3
![]() |
[469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4 19:04
★☆2
![]() |
[468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5-4 19:03
★☆
![]() |
[467 楼] adooboo
[泡菜]
11-4-29 14:46
秦陵二号铜车马
二号车名为“安车”,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广35,进深36.2厘米,仅供御手一人乘坐,后室舆广78,进安全深88厘米,上罩一个穹窿式的篷盖,盖长178,宽129.5厘米,状如龟甲,前后室均罩于篷盖之下,具有防风避雨、防尘防晒的实效。御官俑身佩长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车室内没有发现兵器,舆内仅置有铜方壶和铜折页各一件,舆底为类似于古车软垫的“文茵”方形大铜扳。铜方壶古时称为“鸱夷”,汉代学者杨雄名赋《酒箴》里有一段描写鸱夷的记载,其文曰:“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託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从中可以明了鸱夷的形状、大小、作用、使用方式等等问题。车舆后室的正前和左右两侧各有一窗户,前窗为刻有菱形花纹的镂空固定窗,左右两边的车窗互相对称,窗子可以开合,既利于通风采光,又利于密护,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可调节室内温度。“开之则凉,闭之则温。”当时把这种车叫做辒辌车,体现了豪华、舒适的特点,据说秦始皇出巡天下时乘坐的就是这种车。二号铜车马总重量为1241公斤,其中马个体重约230公斤,御官俑重51.95公斤。车总共由3462个零部件组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金质制件737个,银质制件983个。这辆坐乘安车,虽然不一定就是秦始皇本人所乘之车,但从那穹窿式的锈有花纹的篷盖,以及后室内所铺的“文茵”,外加可以启闭的窗户等等来推测,它也是具有很高规格的皇宫府僚所乘之车。古代等级森严的乘舆制度,到秦始皇时已成定制,其中每乘车构件的质地、车饰、驾车马的数量、颜色等等都有明确规定。 摄于兵马俑博物馆 ![]() |
[466 楼] adooboo
[泡菜]
11-4-29 14:40
唐代天王像
摄于西安世园会长安塔 ![]() |
[465 楼] adooboo
[泡菜]
11-4-29 14:36
三号舍利 专家认定的真身舍利
摄于法门寺 ![]() |
[464 楼] adooboo
[泡菜]
11-4-29 14:28
法门寺一号舍利棺椁,由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
宝函放置于地宫后室北壁正中位置,符合释迦涅槃及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方位,是整个地宫最重要的供奉物,出土时外用红锦包裹,最外层是银棱盝顶黑漆檀香木宝函,上以减地浮雕描金加彩的手法雕刻释迦牟尼说法图,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和礼佛图,出土时已残。其它七重由外向里依次是:第二重鎏金四天王银宝函。第三重素面盝顶银宝函。第四重释迦说法银宝函。第五重六臂如意轮观音纯金宝函。第六重金筐宝钿珍装金宝函。第七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碔玞石宝函。第八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金塔正中有一银柱,上套置第一号佛骨舍利。八重宝函层层相套,锁钥具全,宝函上文化内涵丰富,人物众多,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其上錾刻丰富的密教坛场、造像等,庄严肃穆,是研究唐代佛教及密宗曼荼罗的重要资料。 拍摄于法门寺珍宝馆 ![]() |
[463 楼] adooboo
[泡菜]
11-4-29 14:18
鎏金铜马 1981年在陕西兴平茂陵一号无名□一号随葬坑出土。通高62厘米,长76厘米,重 25.55千克。与鎏金铜马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青铜器,其中很多器物上刻有“阳信家”字样。阳信公主是汉武帝之姊,卫青之妻。元封五年 (公元前106)卫青死后与阳信公主合葬于茂陵东侧茂陵和霍去病墓之间,恰与一号无名□位置相符。据此,考古工作者推断鎏金铜马可能是阳信公主家之物,很可能是汉武帝的赏赐。秦汉时期的铜马、陶马、玉马和石马已发现了很多,但鎏金铜马仅此一例,极堪珍视。鎏金铜马现藏陕西省茂陵博物馆。拍摄于西安世园会长安塔。
![]() |
[462 楼] adooboo
[泡菜]
11-4-29 14:11
利簋 陕西※※博物馆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腹内底部有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夏商周断代之名器。 ![]() |
[461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4-29 13:56
![]() 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
[460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4-29 13:42
![]() 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凤鸟纹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
[459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4-29 13:35
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这里的"夔"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夔纹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 |
[458 楼] 千色999
[资深泡菜]
11-4-29 13:23
兽面纹古称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资料作者:zhongding465 [千色999 编辑于 2011-04-29 13: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