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带——darkroom
14849
651
[594 楼] 老魔
[资深泡菜]
15-4-5 19:32
|
[593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5-4-5 18:26
等待…… 发表于 2015-4-4 13:03 那个视频看到一半就卡了,也没看到等待...兄哈, 天暖和了,外出拍些胡同的片子,漫无目的的留纪念式的拍下来,总比拆了再想拍没得拍好些吧, 前永康二巷,对面的横胡同是北新桥三条,街坊说过些日子要整治修缮, ![]() |
[592 楼] 等待……
[泡菜]
15-4-4 13:03
|
[591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5-4-2 16:56
|
[590 楼] 等待……
[泡菜]
15-4-2 15:16
闲置一台妈咪呀rz,谁要就便宜出掉。
rz机身,67后背,100-200镜头,还有个电动卷片,不过要找一下,根本没用过这个。 样片如下。 ![]() |
[589 楼] 等待……
[泡菜]
15-3-31 22:21
预告一下,近期北京电视台将播出由我友情客串的真人秀节目《四海漫游》,第一次出镜,表演很生涩,博大家一笑。哈哈
这是在密云汇源种植基地拍摄的当地务农人员,我还没看到样片,不知道会不会在电视上播出这段拍摄大画幅过程的镜头。片子是拍了,配合节目用的。娱乐一下。 ![]() |
[588 楼] 雨刮器
[陈年泡菜]
15-3-22 15:02
|
[587 楼] 等待……
[泡菜]
15-3-22 13:37
|
[586 楼] 老魔
[资深泡菜]
15-3-21 22:07
|
[585 楼] 等待……
[泡菜]
15-3-21 15:17
|
[584 楼] 等待……
[泡菜]
15-3-21 15:14
|
[583 楼] ykchenxi
[泡菜]
15-3-20 15:49
在家按了几张
![]() |
[582 楼] 老魔
[资深泡菜]
15-3-11 02:59
楼主哪里去了?……哈~!
![]() ![]() |
[581 楼] 王老二67
[资深泡菜]
15-2-19 00:24
给等待兄拜年了
![]() |
[580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5-2-18 15:58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
[579 楼] VillagerFH
[泡菜]
15-2-18 14:49
给等待兄及各位影友拜年!
![]() |
[578 楼] heroxx
[泡菜]
15-2-18 11:45
好好學習
![]() |
[577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5-2-18 10:17
羊年将至,润普给等待....兄及各位喜好黑白摄影的朋友拜年, |
[576 楼] 老魔
[资深泡菜]
15-2-17 00:53
|
[575 楼] 等待……
[泡菜]
15-2-16 19:16
|
[574 楼] 等待……
[泡菜]
15-2-16 19:14
|
[573 楼] 土著的阳光
[泡菜]
15-2-16 18:12
赞一下文字部分。。
本帖由 iPhone 4S 客户端发布 |
[572 楼] 老魔
[资深泡菜]
15-2-16 03:29
|
[571 楼] 等待……
[泡菜]
15-2-15 21:56
以前的gs645s拍的。还是挺喜欢这张的。
![]() |
[570 楼] 等待……
[泡菜]
15-2-11 22:54
转一个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 高剑平 澎湃资料 对于“英国当代艺术教父”这个字眼,显然,年逾七十、满头银发、言语和缓的迈克尔·克雷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的形象与之隔着惊涛骇浪的距离。也许内心的叛逆在几十年前就已然过去,就像他最著名的那个概念艺术作品《一棵橡树》,喜爱者,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痛恨者认为“那简直是一个骗子”。其实,作品就是一个盛着水的玻璃杯搁置于浴室里常见的玻璃架子上,在迈克尔的描述中,它变成了一棵橡树。 “教父”之名之所以兴起,还因为作为第一代英国观念艺术家领军人物,在著名的GoldenSmith学院任教的迈克尔的学生中有达明·赫斯特、崔西·艾敏这样在当代艺术界掀起轩然大波的离经叛道者,英国当代艺术重要团体“YBA”(Young British Artist,英国青年艺术家团体)一代中,为数不少都是迈克尔膝下的学生。 2月2日,迈克尔·克雷格-马丁的个展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幕,展出迈克尔的诸多观念艺术作品,虽然艺术形式都是油画,但是画面中描绘的简单物质与强烈的色彩感觉让雪白的墙壁瞬间变得充盈起来。同时,作为一名当代艺术教育家,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他认为中国学院派教育中素描基础绘画十分强大,但使用颜色时不如他们使用线条构造方面自信。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作品 澎湃新闻:观念艺术诞生后,绘画的角色在哪里?哪些艺术形式可以归类于观念艺术? 克雷格-马丁:很多人觉得观念艺术与绘画是相反的,在观念艺术刚刚兴起时也许这个观点是对的,在西方艺术史中,绘画确实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此留给其他艺术形式的空间非常小,但这已经是50年前的情况了,我认为,现在有些绘画是观念性的,有些绘画不是观念性的,而不应该说绘画中的观念艺术,只能说有些艺术是观念性的,有些艺术不是。 以我的作品为例,我画的是一些日常的物品和用件,我没有把它作为仅仅的静物画来表现,没有用明暗阴影来塑造,画作中的图像呈现像云彩一样在空中漂浮的感觉。我最感兴趣的是,我在表现这个物品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过程、什么情况,这种表现才是语言的开始,比如一瓶真实的水和一瓶我画的水,两者不会看起来一模一样,但是当你看到画,你就会联想到实物,画和真实事物之间有一种联想性。 我在绘画的过程中总是让它们和真实的物件非常接近,所以我看待这个画就是现成品的图像,“非常像”这个物件,所以我的绘画不是表现个性化,而是尽可能地像物件本身,以这个角度来说我是把图像作为现成品来表现,然后再进行着色。 澎湃新闻:近些年,中国有一些观念艺术家的作品在欧洲引起了许多关注,您对中国的观念艺术家有了解吗? 克雷格-马丁:观念艺术是开启了一扇门,有很多东西可以放入其中,无限发挥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才让我们当代的世界有了观念艺术的存在,让观念艺术不分国界,这正是观念艺术给予世界的礼物,能够让大家释放自由表达的可能性,让各个国家有相互理解的基础。 你看,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之间差别非常大,但是在今天的当代艺术领域,西方与亚洲表达的不同就没有那么显著,艺术的语言的交流让互相能够理解成为可能,相信对于我的作品,中国的观众在理解方面是完全没有难度的。几年前,曾经有位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泰特现代开展,他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能够在欧洲许多地方被理解。 这就是我说的,过去的许多艺术家无法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被理解,现在这种情况改观了,但我想艺术不是创造文化现实,而是反映文化现实,所以他表现的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的团结性。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其作品一出现,人们就清楚地知道是他的作品,即使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因为他表达的声音是一以贯之的。声音,并不是作品的外观,而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感知性。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作品 澎湃新闻:您曾经担任约翰·莫尔奖的评委,与中国的美院师生有过接触,对于中国的美院教育您有什么看法? 克雷格-马丁:中国学院派教育中素描基础绘画十分强大,水平高,但让我惊讶的是,他们运用颜色的能力非常有限,使用颜色时不如他们使用线条构造方面自信,我们收到的80%的画作都是黑白两色的,有的只是用了一点点的颜色,这种一点点颜色的运用只能称作是色调上的变化,而不能说是色彩上的变化。 可能素描比较容易运用学院派的手法来教授,而色彩运用难以用学院派手法教授,因为色彩是一种比较个人化的经验,更仰赖于个人化的发现。我自己的职业创作生涯中也是慢慢在积累用颜色的自信心,哪怕一幅60cm×60cm的小型画作,颜色也是十分强烈。中国学艺术的学生实在太多太多了,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学生从各级美院毕业,进入到社会。 英国的学院艺术教育自由度要广阔许多。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在社会上生存是很困难的,这无论在中国在英国哪里都一样,如果你有孩子,除非他从心底里热爱艺术,否则千万不要让他成为一名艺术家。艺术教育未必要培养一个艺术家,而是让进入其中的人能够以艺术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澎湃新闻:您的学生达明·赫斯特成为在世艺术家中最贵的一位,“贵”成为了他的标签,您怎么看待他和钱的关系?“YBA”成员在成名后与金钱的关系是怎样的? 克雷格-马丁:其实,崔西·艾敏并不是我的学生,在学校里我没有给她上过课,之所以大家认为她是我的学生是因为她自己在许多公开场合一直说“迈克尔·克雷格-马丁教过我”。1987年的某一天我正在Anthony d'Offay画廊参加一场展览的开幕式,然后我认出了为我提供香槟酒的那名服务生竟然是达明·赫斯特。他当时还是GoldenSmith一年级的学生,我是他的导师之一。 达明·赫斯特在学生时代,并没有比其他学生对钱更感兴趣,他获得成功后对艺术受钱操纵的现象十分诧异,而且通过艺术赚钱的人往往不是艺术家,而是在操纵艺术的人,艺术家在这个生态里是个牺牲者的身份,于是他奋起反抗。 赫斯特在玩一个关于当代的钱的概念,钱成了艺术表达的一部分,这就是他为什么去做了那个钻石骷髅,钻石骷髅这样的作品只可能诞生在现在这个时代,这是对于无节制金钱花费的表达,和钱做游戏当然反过来钱也倒咬了他一口,人们谈到达明·赫斯特的时候往往提及的就是他的“贵”。但是达明·赫斯特也把钱用于帮助很多年轻艺术家,花很多钱收藏他们的作品。 达明·赫斯特镶满钻石的头骨作品《为了上帝之爱》 钱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永远处于一个被讨论的范畴,达明·赫斯特是非常富有,但现在来说,包括中国的许多成名艺术家,他们都非常富有。不同之处在于,达明·赫斯特直接通过作品表达钱的概念,很多艺术家很可能静悄悄地把钱赚了。许多银行家商人比达明·赫斯特挣得多多了,布莱德·皮特拍个电影也比达明·赫斯特赚得多,但没人把前者当一个现象,却把达明·赫斯特当一个现象。 “YBA”里许多成员都是我的学生。人们都认为YBA一代都是愤世嫉俗的野心家——我个人觉得这非常好笑,没有什么比这种想法更偏离实际情况的了。那时的他们全都充满了年轻而且单纯的自信与雄心,强硬的态度通过他们那个时期的作品表现了出来;对将作品卖出几百镑的价格抱有的期望也非常低,这让他们通常会创作一些作品来公然藐视市场营销的理念。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正是这种藐视在不久之后就成为了其作品吸引市场的特色本身。 大家把他们称之为一个团体,但其实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化的表达,互相之间没有所谓的创作上的联系,如果一定要寻找联系那么就是他们都是一种对于强烈的自我声音的表达,以一种自我个性化为重力度。有的时候年轻艺术家在年轻时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有些人可能要到三十年以后才找到,不同的人,时间节点不一样。 澎湃新闻:您最著名的作品《一棵橡树》,如果发生在中国,很可能无法被视作一件艺术作品。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作品《一棵橡树》 克雷格-马丁:我想讨论的是在艺术的想象当中发生了什么,艺术作品就是一个汇合点,在汇合点的两端是艺术家与观众,在这个作品中,我说这瓶水就是一棵橡树,我在作品旁边附了一段对话,这段对话可以看作是信仰者之间的对话,可以看作是艺术家与观众艺术家与怀疑论者之间的对话,我没有办法证明我把水变成树了,你也没有办法证明我没有做这件事。 这和画的关系是一样的,如果你要进入其中,想让这幅画在心中留存影响,那就必须相信它,如果对其没有信任感,那么你自然会对此产生排斥,排斥自然无法与艺术互动了。可能有时候你特别喜欢一件艺术品是因为那个艺术家所表达的东西你已经体会和感受到了;而你不喜欢的原因很可能是你无法与之产生联系。 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不是取决于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取决于接受方。如果你看不懂这件作品,也许并不是这件作品成功与否,而是你与之的联系没有发生,也就是不同的艺术表达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认可度接受度,所以没有一种艺术让所有的人喜欢,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 |
[569 楼] roc1225
[资深泡菜]
15-2-11 12:37
|
[568 楼] 等待……
[泡菜]
15-2-10 20:37
十多年前拍的一组片子,是一起交通事故。那时觉得虚掉的片子不好看,现在再看,还是挺有意思的。
这里面出现的伤者,当天全部死亡了。希望有关部门能更加注重公共交通的安全。让惨剧不再发生。 ![]() |
[567 楼] 等待……
[泡菜]
15-2-10 13:18
转一个故事
毕加索的一生极富传奇和浪漫色彩,且不论其艺术上天马行空、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成就,单就个人生活而言,也是个性上我行我素、举止上怪诞不经,让人难以靠近。 从1946年以后,毕加索长期定居在法国南部尼斯港的“加尼福里亚”别墅,这个别墅区依傍着地中海,是当地豪富聚居的地带。毕加索的这个别墅原是一位公爵的城堡,占地庞大,面积约百亩,毕加索斥资百万美金购得后又花了一大笔昂贵的费用进行装修,使别墅既有古代宫殿式的繁复豪华之精致,又具有所有的现代化设施。这幢别墅和毕加索本人都让人感到神秘奢华因此望而却步。 但1956年7月29日的中午11点30分,这幢别墅的大门为张大千敞开了。 传说中在家里从不穿上衣的毕加索很破例地穿了件条子衬衫,还穿上了很正式的长裤和皮鞋。 别墅里果然布置考究,但当他们进入毕加索的大画室时,里面却显得凌乱不堪,地上四处堆放着未完成的画稿、雕塑以及半成品的陶器等。陶器艺术是毕加索当时正在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他把民间的制陶艺术经验吸收进他的雕塑作品中,创造了一大批颇有特色的彩陶雕塑和彩陶器皿。 毕加索请张大千夫妇和赵翻译坐下后,便立刻捧出五大本画册,请张大千观看。每本画册里大概有30张画左右。 张大千好奇地翻阅着,吃惊地发现原来里面的画都是临摹的中国画,画的多是花卉虫鸟之类,一看便知是模仿齐白石。并且笔法非常稚嫩,一看便知是初学者的画作。 毕加索饶有兴趣地问张大千:“张先生看这些画画得怎么样?” 张大千马上猜到这些画一定是毕加索画的。果然还没等张大千回答,毕加索便接着说:“这些画都是我画的,我最近对中国画画法很感兴趣,正在学习,请您指教一下。” 张大千思忖了一下,然后说:“我们中国画不求形似但重写意,毕加索先生还是很得中国画的神韵精神啊。” 以张大千一贯谦和的待人之道,当然得先对毕加索画中国画的认真态度加以充分肯定,然后才能去挑毛病和点评。虽然这么短的时间里只能零星地介绍一些中国画技法知识,但毕加索却听得频频点头,求知若渴的态度很让张大千感慨。一个堂堂的西方画坛领军人物以75岁的高龄还能这么虚心地向相关姊妹艺术学习,这种对中国艺术的仰望和学习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待张大千把画册全部看完,也讲解完毕,毕加索垂下眼帘认真思考了一会儿,似在细细体味张大千所说的中国画艺术的高妙之处。 突然,毕加索抬起头盯住张大千的眼睛,认真地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习艺术!” 张大千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连忙示意赵翻译。此时赵翻译表情颇有自豪之感,他又接着翻译毕加索的话:“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 张大千不禁怔住了,但开心的笑容却情不自禁地浮在了脸上,他连忙说:“毕加索先生太客气了,我们中国画自然是源远流长,因为我们中国是个※※太古老的民族,但西方也盛产出非常多和非常优秀的艺术!” 毕加索却使劲地摇摇头,很诚恳地强调说:“真的!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首先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于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的黑种人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毕加索坦诚的一番见解让张大千既惊喜又强烈地被震动了。 如果不是此时亲眼看见毕加索认真临摹的中国画,可能别人告诉他,他都未必会相信。在艺无止境中也学无止境,当他从另一位艺术巨匠身上清晰地印证到这一点时,他的感慨已从微小的个人升华到对博大浩渺的艺术世界所深深的敬仰了! 严肃的学术探讨终于随着秘书小姐去吃下午茶的催促告一段落了。此时下午的阳光显得宁静而和煦,毕加索的表情也由刚才的严肃和刻板中缓和下来,显出颇有收获似的愉悦起来,举手投足间轻松自然,甚至露出孩童般的顽皮神色来。 黄昏悄悄临近,毕加索陪张大千夫妇在花园中散步,此时的感觉颇为温馨,一切感受似都在无言之中。 突然毕加索从地上揪下几朵玫瑰花向张大千夫人徐雯波身上抛去,那些花瓣飘飞,有几片竟沾在了张大千长长的胡子上。三人见状又不禁大笑了起来。 分别时,毕加索拿出几本新画的画册,要送给张大千夫妇几张留做纪念。毕加索向来不太送画于人,对张大千可谓重视有加。 夫妇俩认真地翻阅着,当翻到一张满脸胡子的人脸肖像时,徐雯波不由好奇地脱口而出:“这画的是什么?好像是个鬼脸壳子嘛!” 毕加索看徐雯波对此画很有兴趣,以为她很喜欢,便将这张画抽出来,说:“这张画画的是西班牙牧神。夫人看画得好不好?”徐雯波当然只能说好。于是毕加索便特意在旁边题上“送张大千”的英文签名,将此画送给了张大千。题名也是毕加索的破例。 徐雯波心里不禁又好笑又懊悔,早知毕加索会送画,她不如挑一张顺眼些的画再说话好了,可她又实在觉得这幅小画很好玩儿。 张大千当然也得赠画给毕加索,想了想,他觉得还是画最具中国画特色的竹子,因为下午谈话时毕加索特意请教张大千,中国画的竹子怎么画?并且说只有中国画才会画得出竹子的那种神韵来。 于是张大千挥笔画了一张颇有特色的双竹图,在这幅双竹图中,张大千充分显示了中国画下笔后墨分五色、互见层次的用笔功夫。只见右边的竹子用浓墨凸现,竹叶向上伸展,姿态昂扬,而左边的竹子却用淡墨衬影,竹叶向下,姿态温柔。双竹之间姿态各异,浓淡层次分明,很好地表现出了中国画的神韵和风采。 本来张大千见毕加索以前,并未想到毕加索会赠画给他,既然送画并题名,张大千自当投桃报李。所以张大千画完双竹图后,也郑重题名:“毕加索老法家一笑,丙申之夏,张大千爰。”他还附带送给毕加索几支优良的中国毛笔。 临别时已是夕阳西下,神秘华丽的古堡别墅门口,毕加索的身影却显得有些孤独和苍老。两位大师相互凝视了一会儿,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然后挥手告别。 (本文摘自《行走的画帝——张大千漂泊的后半生》,文欢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定价:58.00元) |
[566 楼] 等待……
[泡菜]
15-2-6 20:59
4.
![]() |
[565 楼] 等待……
[泡菜]
15-2-6 20:51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