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江西,聚焦河口(原帖走河口)
7252
337
[9 楼] LY76
[资深泡菜]
11-10-19 10:27
转角
![]() |
[8 楼] LY76
[资深泡菜]
11-10-19 10:24
药房——标志性建筑
![]() |
[7 楼] LY76
[资深泡菜]
11-10-19 10:23
二堡街
![]() |
[6 楼] LY76
[资深泡菜]
11-10-19 10:20
石板路
![]() |
[5 楼] LY76
[资深泡菜]
11-10-19 10:19
在这家买了个再生玻璃做的罐子
![]() |
[4 楼] LY76
[资深泡菜]
11-10-19 10:17
雨后的痕迹
![]() |
[3 楼] LY76
[资深泡菜]
11-10-19 10:15
这样的征婚在南方随处可见。
![]() |
[2 楼] LY76
[资深泡菜]
11-10-19 10:14
没有目的性的扫街
![]() |
[1 楼] LY76
[资深泡菜]
11-10-19 10:12
在上饶的时候,旭辉兄问我:“为何还坚持用黑白胶卷来拍老房子?”我笑着答道:“这是两种终究会消亡的载体,或许这样才会有两者的契合点。”我知道这也是说给自己听的。摄影能够成为艺术,不仅仅因为技巧和器材,追求这两点,会把门槛降地太低。我始终希望能够在他人的影像中,体会到镜头背后的那个人在思索些什么?无关展览和竞赛。
余英时先生说过一句话:“21世纪中国最重大的、最核心的题目就是重建中国的民间社会,重建被连根拔掉的那个民间社会。”这些生活在老街区的人们,是民间社会的最底层,是中国式社会的一类缩影。我游走在其间的时候,时常会感动、也会时常气馁。可惜我只是一个过客、一个旁观者。 有人问这是何处?这是江西铅山的河口镇。铅字读(Yán),旭辉兄是我的一字之师。(2011年) 每一个时代终究会过去,也终究会留下一些抹不去的烙印。有些东西司空见惯很平常,只是当我们把它摆上桌面的时候,就会觉得不寻常。同样的道理有些桌面上很冠冕堂皇的东西,当我们把它拿下来以后,就会觉得压根不是那么一回子事。生活已经让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日常的细枝末节,即便是留存了时代的痕迹。影像的最大好处是倒逼着我换位思考那些曾经很平常或者是曾经很堂皇的事物。 沿着信江的江边走,遇到的老人和小孩都告诉我,走过浮桥在江的对岸有座庙很灵验,背着相机的外乡人可以去看看,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发现你这样无目的的行走,其实是需要一个精神世界的指引。那么指引我再来铅山的又会是什么呢?(2013年) 在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以后,我终于以100元一晚的价格拿下了这个宾馆的某个房间,虽然装修有些落伍,好在离我要去的地方很近,只要步行,无需动车。宾馆的楼下沿街面划出了一间奶茶小店面,由小两口在轮流照应着,我洗完澡就和他们打趣聊天,谈到这个内陆小城的某些地方,他们竟然出神看着我,说不出话来。我也不禁怀疑起他们是不是当地人。“当然是铅山人”承认的口吻不留一丝余地。 铅山的米粉很便宜3元钱一碗,加上两根油条,足够我应付上午的时光了。这也是小两口最向我称道铅山的地方。铅山的粉不赖,是水好还是工艺好,谁都说不清。而我却相信离不开信江的水。信江在铅山还是沿袭称其为“大河”,河的称谓很本分,完全沿袭了乡俗。河边最多的是浣洗衣物的男女,虽然河的上游已经竖起的坝,使得河水大不如前的丰沛,可是它依旧没有分心,沿着千百年来的河道流淌。“江水又东。”《水经注》每一段开头如是说。 入夜了,在灯下安装胶卷时,我知道在几百米外,那大河正在奔流,因为我身在河口。(2014年) 本帖最后由 LY76 于 2014-11-1 09:5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