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小外孫成長記
26533
2055
[766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9 15:36
《龍門陣》
這個景點裏還有一些展覽,講述了諸葛亮在此的事跡。這是描寫諸葛亮第五次伐魏前,調遣軍民修复棧道,經褒斜道直取岐山的故事。 ![]() |
[765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9 02:11
《龍門陣》
武侯墓在大殿之后,南北向,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义。墓周砌以砖墙,其圆周为60米。墓家为覆斗形,高约6米。墓前有一小亭,号曰“墓亭”,内竖石碑一通,上刻“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双桂之后有诸葛亮的“寝宫”三间。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中有古庙、拜殿等共古建筑54间,墓前古庙始建于公元263年。54株古柏也是于263年所植。汉桂两株,树围1米多,至今年年开花。墓地汉柏汉桂相映成趣,古建文物交相辉映。 ![]() |
[764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9 02:08
《龍門陣》
到勉縣主要看兩個景點:一個是武侯墓。它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葬地,墓区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如春风景宜人。 武侯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 墓上和庙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一所三院并连的大庙,围有垣墙,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大殿院中,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 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纶巾,羽扇,鹤氅,方据,神态庄严。关兴、张苞,侍立左右。 ![]() |
[763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9 01:27
《龍門陣》
21日一早從漢中出發,走京昆高速奔成都。途中去了兩個地方:一個是屬於漢中管轄的,距它70公裏的勉縣;一個是進入四川廣元後,向南約100公裏的的劍閣縣。 本帖最后由 普拉那 于 2012-2-29 01:28 编辑 ![]() |
[762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8 00:21
《龍門陣》
抱歉,有個小失誤:此前的帖子(725帖——761帖)是20日的內容,下面的是21日的。 |
[761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22:56
《龍門陣》
來張大橋特寫。 ![]() |
[760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22:54
《龍門陣》
在樓上房間裏看江邊景色很愜意。只是窗户打不開,不過隔着玻璃拍夜景也還可以。 ![]() |
[759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22:40
|
[758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22:36
《龍門陣》
在這個酒店入住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看到漢江。 介紹一下吧:汉江,又称汉水,古代称沔水,长1577千米,为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退居嘉陵江之后,为是长江水系各支流第二。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最好的大河,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1958年在汉江上游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形成丹江口水库,水库最大库容290.5亿立方米,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z這江水要調到北京,據說應該在2008年北京人就可以喝上漢江水了,不知現在是否如此......其實我最擔心的是到小天天能吃幹糧時别喝上地溝油。 ![]() |
[757 楼] 菜鸟玩摄影
[泡菜]
12-2-27 22:09
字比图多啊
|
[756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21:33
《龍門陣》
晚上住在臨江的“望江大酒店”。 ![]() |
[755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21:27
《龍門陣》
晚上聽XC夫人S教授的建議到南鄭區大河坎江邊住宿,找個小店鋪先吃晚飯。天氣陰冷,守着火盆吃飯,覺得飯菜很香。 ![]() |
[754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15:15
《龍門陣》
現在北京的天氣非常寒冷,可是這裏卻還開着鮮花。我幾乎都不能相信這是真花...... ![]() |
[753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12:34
《龍門陣》
另一個展室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 幾年前我和朋友們專門去褒斜古栈道遺址參觀過。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了古代穿越秦巴两山之间7条古道的走向、褒斜古栈道南端石门隧洞的开凿和因地制宜修建栈道的各种形制、栈道沿途官方设施的“邮亭驿置”。 自古以来,先民们经过无数次踏勘,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踩踏出穿山越岭的七条主要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穿越秦岭,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穿越大巴山。这些道路,※※上统称为蜀道。在蜀道上,沿途分布着不同形制的栈道,被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称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土木工程。褒斜道上的主要遗迹有:石门、孔雀台栈道、石垭子栈道。 孔雀台峭壁栈道遗迹,在留坝县南河乡(今武关驿镇)孔雀台村褒水西岸,栈道从面临深潭的绝壁间穿过, 栈孔中插有30厘米见方的石梁,间距40—60厘米,上覆有石板,供人通行,建筑形制属于“千梁无柱式”。 石垭子栈道遗迹在今留坝县柘(zhè)梨园乡(今江口镇)石垭子村东岸,属于石积式栈道,是早年乡民利用古栈道壁孔营建的水渠基地,目的在于抬高水位,便于灌溉,是古代交通与近代水利相结合的范例。 褒斜道是穿越秦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在蜀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封建时代的政令畅通、商贾往来,均取褒斜道。因此,褒斜道沿途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邮、亭、驿、置及交通工具。 列室内还有一张拓片,拓自陕西略阳县灵岩寺内的一通“仪制令”石刻,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个交通规则。石刻高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中刻“仪制令”三大字,下并行四行十二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款识“淳熙辛丑邑令王立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睿)的年号,“辛丑”为淳熙八年(1181年)。“仪制令”是宋代朝廷通令各州县立于县城通衢要道的石碑,相当于现在的交通规则,它是研究古代道德规范和礼貌行为的实物资料。 ![]() |
[752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10:54
《龍門陣》
我非常喜歡《石门颂》,它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建和二年(148年)刻,它记述了汉顺帝年间司隶校尉杨孟文向※※上书,力驳众议,并修复褒斜道的※※,还反映出东汉时期穿越秦岭间四条道路的※※,这些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石门颂》的书写者意在歌功颂德,而不在于显扬书法,但他的书法却被后世称为“汉隶之极作,学隶者必学之范本”。它与甘肃成县的《西狭颂》,汉中略阳的《甫阁颂》并称为“汉三颂”,是隶中极作,书法珍品。 《石门颂》,代表着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它奔放质朴,浑壮飘逸,是千百年来书法家竞相临摹的佳作。清代张祖翼评价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剛拍了一張就聽見管理員說展室裏不讓拍照(真奇怪),加之石碑外有玻璃罩着,湊合着看吧。以後有空要學學《石門頌》。 本帖最后由 普拉那 于 2012-2-27 10:57 编辑 ![]() |
[751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10:24
《龍門陣》
這裏有兩個展室我很喜歡。 一個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陈列了从褒谷石门隧洞内外凿迁下来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1967年修石门水库时,为抢救文物,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具有很高※※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十三块石刻,将石刻四周凿空,整体凿下,移存到汉中博物馆。 这十三品分别是:一品《石门》碑;二品《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三品《鄐君碑释文》摩崖;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六品《杨淮表纪》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其中,汉刻8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种,宋刻3种,记述或赞颂褒斜道修治通塞※※的汉魏摩崖有5种。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被称做“陕南第一古石”,镌刻于公元66年,是※※早期的摩崖石刻,原在石门洞南约一里的山崖间,石质为云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文字漫漶,记载了汉明帝刘庄复通褒斜道开凿府门隧洞的事。从书法上说,它上承秦小篆下启古隶,隶中带篆,颇有古韵,为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这种书法风格,全国只仅此一种,被誉为国宝级文物。清人杨守敬评价为 “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模拟。” 《石门颂》之后,还有《李君表》、《杨淮表纪》等汉代石刻,它们的风格继承了《石门颂》,但又有发展,都是汉代摩崖的精品。《杨淮表纪》,全称为《司隶校尉杨淮下邳相杨弼表纪》,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之孙。 曹魏石刻中,《李苞通阁道摩崖》属少见的三国遗存,是研究三国蜀魏之战的实物资料。而《石门铭》,则是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铭文所记为赞誉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开路盛举,记载了北魏时褒斜道改道至回车(今凤县东南)的※※。《石门铭》的书法也极其珍贵,它由隶向楷过渡,在魏碑中地位极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为飞逸之宗:“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不识人间烟火之仙品。”近代于右任先生在《右任墨缘》中有“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之句,可见《石门铭》在书法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石门十三品中,还有几方描写褒谷风景的石刻,如《石门》、《玉盆》、《石虎》、《衮雪》等,这四种汉隶大字摩崖,都是状物抒怀之作,是历代文人名士所留下的。 《玉盆》,相传为张良所书,它位于石门南褒河中,形如巨盆,色泽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石虎”,是西汉褒中县人郑子真所书。郑子真,名朴,他常年隐居于褒谷箕山,名声很高。石门隔褒河与河东的石虎峰相对相望,当地俗语常道“石门对石虎”。郑子真见石虎峰远远望去就像猛虎下山,欲腾欲扑之状,于是写下了遒劲有力的“石虎”二字,镌刻在石虎峰下的山崖间,字径30厘米,为隶书,落款署名“郑子真书”。郑子真的“石虎”二字,用笔厚实遒劲,“石”字左边波挑拙朴而不轻佻,“虎”字结构删繁为简,左右波桃沉稳,又互为呼应,下面三竖开张且蓄势,似雄健猛虎弓腰蓄势待时扑跃之姿。汉代摩崖石刻均收入“石虎”二字,并为之作记。 《衮雪》,是魏王曹操书写的,“衮雪”旁有“魏王”二小字。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45厘米,据说这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 褒水流经石门之下,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相传建安二十年(215)和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两次来汉中,在褒河边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遂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衮雪”本为“滚雪”之意,曹操曰:“衮在水边,何以缺水?” “衮雪”二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笔触圆润而流利,生动而有。“衮”好似一个象形字,上边三点一口似水花,下边一撇一捺一竖钩,三钩均朝上翘起,像湍急的水流,给人以张扬、不羁、活拨、沸腾、激荡、舞动的阳刚之气;“雪”字平和、内秀、收敛、平静、朴实、飘飘洒洒,柔情万种,合二为一,阳刚而不失柔美。清人罗秀书见此字后叹道:“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 后人又有诗赞“衮雪”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 此外,《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释潘宗伯、韩伸元、李苞通阁道题名》追述汉魏往事,是宋代仿写汉隶的好作品。《山河堰落成记》(《重修山河堰》摩崖),形巨体丰,是南宋绍熙年间官民整修山河堰竣工后的记事碑,也是石门十三品中最大的一块碑刻。 石门十三品,是研究褒斜栈道通塞和汉中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又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是研究汉魏书法的实物标本。从中可以看出※※书法演变的※※轨迹,1000多年来,一直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光绪五年(1880年)石门石刻经杨守敬介绍到日本,受到东瀛书界的激赏,被列为学习书法“必修之古典”。 本帖最后由 普拉那 于 2012-2-27 10:26 编辑 ![]() |
[750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10:16
《龍門陣》
望江楼—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高楼——望江楼,它就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望江楼高17.5米,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 望江楼曾是汉中的最高层建筑,据说在过去,登临三楼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见汉江,是人们饱览汉中风光的最佳去处,正如望江楼二楼榴联上写的:“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现在,随着汉中城市规模的拓展,登楼已不能望江了。望江楼也已改成汉中博物馆的馆藏宗教造像陈列室。 ![]() |
[749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10:14
《龍門陣》
1958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博物馆,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以主的园林式风格。 ![]() |
[748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7 10:13
《龍門陣》
告别拜將壇,來到古漢台。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因为这里是刘邦在汉中当汉王时的王府,所以又称古汉台。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不久刘邦就率众从子午道来到汉中,委身汉王一职。由于随行人员多为山东(今崤山以东地区)之人,落逃者较多,加之包括汉中在内的西南地区在当时还是蛮荒之地,刘邦心中自然不快。与刘邦同来汉中的萧何及时劝告刘邦,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所以“愿大王王汉中。”刘邦听后重整旗鼓,拜韩信为大将,经过四个月的精心准备,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灭掉三秦王,一举夺得天下。为了纪念这段※※,刘邦在取得天下之后,定国号为“汉”。 在汉中古城的东南隅,有一处引人注目的高台建筑,这就是刘邦当年在汉中时的行宫遗址——汉台,位于汉中市东大街。汉高祖元年(前 206年)四月,刘邦在南郑(今汉中市)就汉王,此地曾为刘邦驻跸之所。西汉立国之初,汉中太守田叔在此“置名材,立官室”,为刘邦建造了行宫。后人称之为汉台。人们仰其※※久远,故又称其为古汉台。它具有典型的秦汉宫廷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分三个台级。后来人们常将这个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征。北宋张少愚有诗云“留此一抷土,犹是汉家基”。 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 |
[747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6 22:05
《龍門陣》
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壇旁小景。 ![]() |
[746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6 22:02
《龍門陣》
1938年,冯玉祥曾在拜将坛立碑,上刻:“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碑石今已佚失)。 ![]() |
[745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6 22:01
《龍門陣》
韩信,淮阴人。秦末,农民起义军与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韩信投奔项梁部下,项梁败后属项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都南郑,韩信“亡楚归汉”投奔刘邦。同年,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这儿说的“坛场”,即后人所称的“拜将坛”。《汉中府志》载:“拜将台,在南城下,相传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 拜将之后,韩信率兵伐魏、举赵、降燕、定齐、灭楚,为刘汉王朝建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与萧何、张良称汉兴三杰。汉王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降韩信为淮阴侯。汉王十一年,韩信被吕后计缚斩杀。 一代英杰早已长逝,但这座拜将坛却长存人间。 ![]() |
[744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6 21:56
《龍門陣》
回過頭來接着說漢中的拜將壇。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市城南门外,距离古汉台西南约200米处。南环中路南侧有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 拜将坛主体由南北分离的两座夯土台筑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此坛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面积与古汉台接近,是当年刘邦驻汉台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 ![]() |
[743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6 15:52
《龍門陣》
漢中的文物古跡: 1,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褒斜道为入蜀栈道之一,部分由于褒河水库修建而淹没于水下,今天存留为翻修。摩崖石刻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武侯墓 龙岗寺遗址 张骞墓祠 五门堰 蔡伦墓祠 开明寺塔 李家村遗址 张良庙(与张良并无直接联系,今留坝县境内,清代修建) 灵崖寺 地方遗址及古迹: 古城墙遗址(翻新而来,※※街于西大街交汇处) 明瑞王府遗址(儿童公园及伞铺街照壁遗存) 拜将坛(相传为刘邦拜韩信大将处) 虎头桥遗址 饮马池 武侯祠(勉县境内) 定军山古战场(勉县境内) 2,地方遗址及古迹: 古城墙遗址(翻新而来,※※街于西大街交汇处) 明瑞王府遗址(儿童公园及伞铺街照壁遗存) 拜将坛(相传为刘邦拜韩信大将处) 虎头桥遗址 饮马池 武侯祠(勉县境内) 定军山古战场(勉县境内) 漢中的曆史名人: 褒姒(西周周幽王王后,有“倾城倾国”“一笑失天下”的典故) 张骞(西汉成固县人,旅行家、外交家,开拓丝绸之路) 杨王孙(西汉成固县人,提倡简葬) 李固(东汉南郑人,曾任三朝太尉,为人刚正,有“北斗喉舌”之称。名句“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蔡伦(东汉学者,改进造纸术,史称“蔡伦纸”,葬于封地龙亭,即今洋县龙亭镇) 张鲁(东汉五斗米道教主,道教著名人物,东汉末年曾割据汉中一方)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汉中为北伐魏国的基地) 文同(北宋书法家,曾任兴元府知府、洋州知州,有“胸有成竹”的典故) 陆游(南宋诗人、词人,曾在南郑任左丞议郎、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筹划抗金) 方孝孺(明政治人物、著名学者,曾任汉中府学教授) 漢中的風土人情: 汉中地处南北交界之处,与陕西中部的关中地区为秦岭山脉相隔,是地理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更接近于上的西南地区,尤其受四川影响较大,与秦岭北部的关中地区有很大差异;民族有汉、回、羌、土族、党项为主。 汉中素以小江南著称,具有温润的气候,适宜的生活环境。 汉中饮食以麻辣味为主,地方小吃有面皮、粉皮、菜豆腐、麻辣火锅、罐罐鸡、核桃馍、油茶、槟豆凉粉、烧烤等。 ![]() |
[742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6 15:46
《龍門陣》
雖說到了漢中先去了拜將壇,但是還應先說一下漢中。 汉中市简称“汉”,美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它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北倚秦岭、南屏大巴山,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是汉中盆地。 汉中在※※上的大多数朝代(如秦、唐、宋等)是作为国家的一级行政区治所存在的,例如在秦代设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秦为郡县二级制,郡为一级行政单位,成都地区属于蜀郡),唐代中期汉中为山南西道的首府所在地(唐开元至五代时为道、州、县三级制,道为一级行政单位,成都地区属剑南道),北宋汉中曾为利州路的治所兴元府所在地(宋设路、州、县三级制,路为宋一级行政单位,成都地区属于益州路,治成都府;梓州路,治今绵阳市三台县;夔州路,治重庆渝中区。是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此即为“四川”之名最初由来)。元代蒙古军占汉中,为了切断汉中地区与成都地区的联系,让四川“无险可守”,逐渐撤消了汉中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治所的地位,并入以关中地区为治所的行政单位,至此汉中开始隶属于陕西省。在※※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案例中,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西北地区)与自然区划(西南地区)不一致的城市。即使现在看来无论是地理气候、方言习俗还是饮食习惯,汉中与陕西的关中、陕北地区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与川北极为相似。 它 辖汉台区和镇巴、留坝、勉县、西乡、南郑、城固、宁强、洋县、佛坪、略阳10个县,总面积27246平方千米,人口380万。 汉中市※※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三国大将魏延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但此说史家存疑。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 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南郑县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鸿门宴之后,刘邦向项羽称臣,项羽封其为汉王,《史记》中记载,刘邦颇为失落,谋士萧何劝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刘邦在汉中时期韬光养晦,采用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拜韩信为大将,后突袭拿下三秦地区,和项羽一争高低,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最终取得军事胜利,因其原封地在汉中,称汉王,故迁都长安并建立※※统一封建王朝后,称汉朝,刘邦亦称作“汉高祖”。今日中国“汉族”即得名于汉朝,汉中乃中华※※称号的古发源地,并留下大量汉朝时期文物古迹,如拜将坛(刘邦拜韩信处)、汉台、栈道等。西汉武帝时期,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事件。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巴郡少数民族起事,攻入汉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张修起兵,响应黄巾军,攻巴郡、入汉中,兵败归附刘焉。熹平年间(172年—178年)五斗米道在汉中传播。后来张鲁除掉张修,在此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 由于其入蜀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刘备入蜀后很快成为曹操和刘备激烈争夺的地区。后来刘备取胜,称汉中王,蜀国即占据此地,现今仍遗留有大量三国古迹,如武侯墓(诸葛亮墓地)、武侯祠、马超庙、定军山、虎头桥(魏延斩首之处)等。 诸葛亮去世后,汉中复被魏夺得,设梁州。后魏灭,西晋政权建立。随着政局变动,汉中的归属也开始在政权更替中反复变更。先后归属西晋、东晋、宋、齐、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权。 东汉以降,汉中郡曾先后称为汉宁郡、梁州、汉川郡、山南西道、兴元府、汉中府、汉中道,而南郑之称,除在西魏废帝三年至隋大业年间(554年-605年)一度改为光义县外,南郑之名一直为历代朝廷沿用。[12] 西晋政权动荡后,归于成汉。桓温平定蜀地后,复设汉中郡,属梁州。下辖八县:南郑、蒲池、褒中、沔阳、城固、西乡、黄金、兴道。没过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时为汉中郡,领南郑、汉阳、城固三县。后周改汉中为汉川郡。 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年,州废,改为汉(中)川 郡,统领八县:南郑、西、褒城、城固、兴势、西乡、黄金和难江。隋大业八年,移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筑。 唐初,改汉川郡曰梁州,开元中因梁、凉声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宝初年,又改为汉中郡。唐德宗于兴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乱汉中,六月,叛乱平定后返长安,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领五县:南郑、褒城、城固、西、三泉,余地为金、洋、凤、兴四州。五代时期,先后成为前蜀、后唐、后蜀政权的领地。 北宋平后蜀,仍为兴元府,领南郑、城固、褒城、西四县。北宋时汉中商税收入仅次于开封、成都等地,居全国前列。南宋时成为边陲重镇,增设廉水一县。余地为沔、金、凤三州。 元代为兴元路。 明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领两州:金、宁羌,统辖十四县:南郑、城固、洋、西乡、褒城、凤、沔、略阳、石泉、汉阴、平利、洵阳、紫阳、白河,其中南郑为附郭。知府费震在宋城基础上对汉中城进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汉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设汉中御守千户所,十三年改为汉中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隶属陕西都司。 明代琉璃照壁遗迹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于此地,并在城内建瑞王府(今儿童公园为遗址所在地)。经过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规模宏大,院落相连,楼台相望,亭阁错列。东连莲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场粮库,北抵城墙基,并将北城墙向北移二十步。面积约占当时汉中城三分之一。今石狮子坝为瑞王府大门,门前原有石狮两蹲而得名。今祥瑞巷为瑞王府前第一巷。太古石巷(莲湖路修建工程中废弃)原有一蹲太古石,为瑞王府花园装饰品。瑞王府前原有琉璃照壁(今石狮酒店处),1935年修路时拆除。现存琉璃照壁为瑞王在原府城基重新修葺而成,高6.45米,长13.6米,宽1.23米,位于伞铺街东端。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进攻陕西,张献忠也配合夹击。起义军占领西安后,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难。留在汉中的豪华王府,被当地人拆除,一抢而空。清康熙年间,王士祯《瑞王故宫曲》这样写道:“往日朱门帝子家,柴车一去即天涯。平台宾客今何处,零落小山丛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莲花池及琉璃照壁 ,还有铸“飞天”、天龙”等图案古铜钟,现存古汉台,花园旁太古石,存于汉中市图书馆。 1863年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瑞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等率部西进,与清军交战,同年8月攻克汉中,杀南郑知县周蕃寿,后被清军※※。 ※※建立后,汉中成为入蜀交通枢纽进行重点建设,中日局势紧张后,成为战略物资的转移站,在战前物资人力以及文物转移入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前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国立※※工学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2月,迁至汉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设城固考院小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8月原北平师范大学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5年后迁至兰州,而国立西北大学则迁回西安复校。※※※※期间,汉中属于第五※※辖区。 2009年春中※※民※※※成立时,汉中尚属国民※※控制中,1949年12月,※※※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兵团中路※※进入区内,至1950年,新※※全面控制区内管辖权。此后,交通建设、政权巩固措施开始实行(扫清土匪和地方势力、驱逐海外传教士、※※※※等),“※※※”时期汉中受到很大影响,1959年春,农村农民生活困难,缺粮现象严重,至该年4月,※※汉中地委《关于病饿死人及有关情况的报告》中反映,全区纯属饿死、饿病致死者10人,因缺粮外出谋生者88人,浮肿(或干肿、黄肿)病者2730人,其中死亡228人(官方数据,但在此后民间记录和档案中显示,数据远不止此)。 “※※※※※※”,汉中确切死亡人数、饿病致死人数,至今未有明确统计数字。1964年的社教运动中,1万余人遭到※※,自杀182起。后来定性为运动扩大打击面,多数为错案,被※※纠正。 “三线建设”开始后,汉中成为重点建设地区。1965年2月20日,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向※※※、※※※※常委汇报了三线建设布局,提出了《关于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汉中地区处于战略纵深带,山川交错,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力资源充足,是国防工业建设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确指出:汉中地区,以航空工业为主,辅之国防重要项目和国家工业骨干项目。同年3月21日,报告获得通过。此后,从1965年到1969年,对汉中进行了多次选厂布点和筹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时机械工业部下属核工业405厂在区内开始建设,后属核工业部,今属中核集团。 1966年开始,机械工业部所属汉江机床厂、汉川机床厂、汉江工具厂、汉江铸锻件厂开始在区内建设。※※开始后,1967年※※※8318※※和汉中军分区奉命介入,支持群众“革命”。2月,两大造反派组织形成——“汉中统临矿指挥部”(简称“统派”)和“汉中联新革命造反总指挥部”(简称“联新派”)。此后开始不断械斗和武斗,冲击市政设施、公安系统,正常工作生活陷入全面瘫痪。“破四旧”时期,大量古迹遭到破坏,城墙遭到拆毁、钟楼在武斗中被彻底摧毁,汉台等遗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和人为破坏,此后遗留的大多数古迹,都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修建或在原址基础上翻新而来。1968年,军队介入,武斗和“革命狂热”逐渐被遏制。 1969年11月,※※决定将汉中作为运输机生产基地,并列为“四五计划”的重点项目。改革开放后,军工企业逐步撤出山区或衰落。 1986年,中国有记录的第一例“安乐死”出现在汉中市传染病医院(现为第二人民医院),医生蒲连升因为他人实施安乐死手术(复方冬眠灵175毫克),被控谋杀,1986年7月3日立案。1991年5月17日,经过了6年的漫长审理后,汉中市人民法院判决原告无罪释放, 与此同时引发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 ![]() |
[741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6 08:59
《龍門陣》
下午三點多,我們終於到達漢中。没有休息,直接去了位于汉中市城南门外的拜將壇。 ![]() |
[740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6 08:48
《龍門陣》
再說蔡倫:蔡伦字敬仲,汉族,东汉桂阳郡人。※※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作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贵的丝绸和竹板上书写过,但是,他发明了造纸术,用树皮、鱼网和竹子压制成纸。造纸术的发明彻底改写了后世中国乃至世界的※※,也使蔡伦屹立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列。 《影响人类※※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的作者——美国麦克哈特,将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列在排行榜的第六位(一說第七),远远排在15世纪发明印刷机的德国人古腾堡和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等人之前。 1983 年 3 月 10 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载文说:“中国为发明造纸所做的探索可以同美国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相提并论”。 蔡伦约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於洋縣。 汉章帝刘炟(公元56~88年)即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约15岁。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较低者)。此后作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 正宫窦太后无子,指使蔡伦诬陷章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通令她自杀。宋贵人所生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章帝妃梁贵人,强夺其子刘肇为养子并立为太子。章帝于公元88年卒,10岁的刘肇登基,为和帝,由窦太后听政。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中国※※上宦官干预国政,也正由此开始。 永平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卒,和帝亲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邓绥为皇后,蔡伦立即投靠邓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和帝称赞,造纸术也因此而得到推广。 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同年,和帝卒,邓后所生百日婴儿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邓后再立13岁皇侄刘祜(公元94~125年)嗣位,为安帝。刘祜是清河王刘庆之子,但由于他即位初期仍由邓太后把持朝政,蔡伦继续受到重用,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洋县),从此进入贵族行列。 约于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伦又被提升为长乐太仆,相当于大千秋,成为邓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满朝文武的奉承。正当他权位处于顶峰之际,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皇父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蔡伦自知死罪难免,于是自尽而亡。 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官,先后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却以惨死告终。但他在兼管尚方时,推动了手工业工艺的发展,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因而留名后世,得到史学家的首肯。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主管尚方期间,曾“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近※※古发掘的实物也证明确实如此。尚方令本来是少府属官,主管刀剑等各种宫廷御用器具的制造,与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称,但蔡伦尽力讨好,凡是帝、后喜欢的器物,都在尚方精制。邓后喜欢文史和纸墨,曾令各州郡岁贡纸墨。蔡伦也正因此而成为促进东汉造纸术发展的关键人物。由于职务上的关系,蔡伦得以有观察、接触生产实践的条件。每有空闲,他就闭门谢客,亲自到作坊进行技术调查,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他自己的聪颖创新,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铸造、锻造及机械制造工艺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如当时的钢刀制造以炒铁为料,经多次锻打而百炼成钢。当时所制造的器物在质量、性能及外观上确实是精工制造,堪为后世仿效。 蔡伦对工艺技术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造纸方面,大致可从三个角度来评述。第一: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的发展。第二:促进皮纸生产在东汉创始并发展兴旺。第三:因受命于邓太后监典内廷所藏经传的校订和抄写工作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造纸术是※※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进程。 (《※※※※》對他的部分描述: 早年 蔡伦于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汉章帝建初年间,担任小黄门(较低品级的太监职位)。汉和帝即位之后,升任中常侍,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的谋划。蔡伦有真才实学,为官尽忠职守,多次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进谏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来源请求]。 改良技术 后来,蔡伦担任尚方令,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人们认为就是从这个时候,蔡伦开始接触东汉最好的手工工艺,并改进当时的造纸技术。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自古以来,书籍文档都是用竹简来做书写载体的,后来出现了质地轻柔的缣帛,但是用缣帛制纸的费用很高昂,而竹简又笨重,于是蔡伦想进行技术创新,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改进造纸术的成果报告给皇帝,皇帝对蔡伦的才能非常赞赏,并把改进过的造纸技术向各地推广,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伦为龙亭侯,所以后来人们都把纸称为“蔡侯纸”。后来任职长乐太仆。元初四年(117年),汉安帝选调学者整理文献,并令蔡伦监管负责。 服毒自杀 蔡伦在任小黄门时,由于掌权的窦太后的授意,参与诬陷汉安帝的祖母宋贵人及其子太子刘庆(汉安帝之父),导致刘庆被废为清河王,宋贵人及其妹妹服毒自杀。之后蔡伦又成为窦太后媳妇邓太后的得力助手。后邓太后驾崩,汉安帝得以亲政,于是蔡伦被命令到廷尉那里去自首。蔡伦为了避免受辱,在洗浴全身并换上整洁的衣冠后服毒自杀。蔡伦死后,葬于自己的封地龙亭,位于现在的陕西洋县。) 蔡伦墓祠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城东 10 公里的龙亭镇。蔡伦墓冢巍峨高耸,壮观异常。在古木掩映之中,墓前的石碑、石羊、翁仲一字排开,“蔡伦谱系碑”,记载着蔡伦家族的※※沿革。墓前还有赵朴初手书“蔡伦墓”的祭亭与※※※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手书“蔡伦墓”匾额垂花门。蔡伦墓后为“明月池”,池上昔日有榭,为蔡伦之寝殿。 整个蔡伦陵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居北,其南为蔡侯祠,蔡侯祠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侯祠”匾额。殿中有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左侧壁上绘有蔡伦于公元 114 年封为龙亭侯的谢恩图壁画。在蔡伦祠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戏楼等古建筑。 在蔡伦陵园西区创建了“蔡伦纸文化博物馆”,集收藏、展示、再现蔡伦造纸工艺流程的汉代原始造纸作坊于一体,可参观,亦可现场制作演示操造“蔡侯纸”。 我在五、六年前去過這裏,這次因時間關系没有再去...... 本帖最后由 普拉那 于 2012-2-26 08:50 编辑 ![]() |
[739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6 08:21
《龍門陣》
要是到洋縣旅遊,我以為可去兩個地方:一個是朱鹮生态园;一個是蔡伦墓祠。 先說說朱鹮: 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 朱鹮是稀世珍禽,※※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冬水田数量的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森林减少和人为干扰等原因,使得朱鹮对变化了的环境难以适应,其数量急剧减少。二十年代人们认为日本的朱鹮已不存在,但后来又发现少量残存于佐渡和能登半岛的个体。1952年日本将朱鹮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1960年在东京召开的第十二次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被定为“国际保护鸟”;1967年韩国※※也将朱鹮定为“198号天然纪念物”。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境内朱鹮绝迹,七十到八十年代在朝鲜半岛消失,后日本血统的最后一只朱鹮阿金去世,日本朱鹮灭绝。可是不久在陕西省洋县又发现了好几只。此后我國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中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目前,朱鹮已近2000余只。现在,成群的朱鹮在這裏快乐地生活着。 ![]() |
[738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6 08:13
《龍門陣》
熬到下午近三點,終於路況好些了。到了洋縣境內,再往前過了城固縣就是漢中了!西安到漢中,三百多公裏,居然走一天。 ![]() |
[737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2-2-26 00:31
《龍門陣》
遇到堵車時就抓緊時間吃幾口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