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你好!(二期)
102883
2500
[982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9 00:35
IMG_6616
![]() |
[981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9 00:28
|
[980 楼] 水乐
[泡菜]
12-7-18 17:59
![]() |
[979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8 09:29
IMG_6932
![]() |
[978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7 17:27
大街上的蒙娜丽莎 5
看官或许要问了,你在那儿前前后后拍一大堆图片,你自己为什么不顺便访他一访? 第一,对陌生人刨根问底,不符合本主题宗旨。 第二,我坚信,图片能表现的的,远比言辞讲述更丰富细致,也更真实可靠。 本帖最后由 jixinpan 于 2012-7-17 17:28 编辑 ![]() |
[977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7 16:48
大街上的蒙娜丽莎 4
这画画了两天,第二天有媒体采访,于是俺跟小记者商量,俺给她图片副本 ,她给俺文字副本,小记者不干,说我们摄影记者在场,有图片。然后又说,文字嘛,反正明天见报了。 有兴趣者可以看这个链接: 被疾病夺走左腿 昆明街头他的粉笔画令路人叹服 ![]() |
[976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7 07:09
大街上的蒙娜丽莎 3
![]() |
[975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6 23:49
大街上的蒙娜丽莎 2
![]() |
[974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6 11:50
大街上的蒙娜丽莎 1
![]() |
[973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5 12:34
IMG_5164
![]() |
[972 楼] julaogong
[陈年泡菜]
12-7-15 06:04
IMG_5770
![]() |
[971 楼] julaogong
[陈年泡菜]
12-7-15 05:40
|
[970 楼] 水乐
[泡菜]
12-7-14 18:11
再顶LZ
四十年的拥抱---背包老人乘坐荆州至武汉首列动车到汉,老战友一眼看见昔日战友,紧紧相拥。 ![]() |
[969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4 12:50
IMG_3541
![]() |
[968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4 06:06
IMG_1234
![]() |
[967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4 06:03
|
[965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4 01:37
|
[963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3 21:07
IMG_4778
![]() |
[962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3 19:24
|
[961 楼] 弗雷
[泡菜]
12-7-13 17:10
很好的主题啊!
上一张,一起盖楼 ![]() |
[960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3 12:58
校园里又见方帽子宽袍子,毕业像不是前二周的事吗?这身行头应当是一次性使用吧,除了这二位,哪还有人穿?不管,先拍了再根究。
![]() ![]() 话未毕,越南妹齐刷刷转身,亮证。呵呵,不止学士,硕士呢。 ![]() |
[959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2 13:12
jixinpan 发表于 2012-7-10 01:05 摄影靠用心不靠用脑、靠感觉不靠思索,下面有个更合适的例子: 从发现、动心、到拍下了,就一眨眼功夫——而且快门走完、反光板回落了,眼才眨下来。 你可以看作“动物的敏捷”。动物性对摄影人来说不属贬义,属褒义。 还记得布列松那幅小孩跳水坑吗?这图可题为《向布列松致敬》。 本帖最后由 jixinpan 于 2012-7-12 13:19 编辑 ![]() |
[958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2 08:40
IMG_0394
![]() |
[957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1 20:01
IMG_0105
![]() |
[956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1 09:41
IMG_2315
![]() |
[955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0 11:52
视角或称机位,是构图的先决条件,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黄金法则,称“平远、高远、深远”,大体对应平视俯视仰视,而这一点在业余摄影者中很容易被忽视,多数人只习惯眼平一种视角,偶见别人蹲下甚至趴地下取景还心中窃笑。
变换视角的理由,为了更合适的透视即空间感,跟镜头的视角(广角、标准、远摄),不是一回事。 像下面这图,眼平取景,人跟背景容易黏一块儿,视角放低,利于拉开空间的纵深。 本帖最后由 jixinpan 于 2012-7-10 11:57 编辑 ![]() |
[954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10 01:05
所有构图元素中,最了不起最珍贵的是光。有光必有影,光影灵动,稍纵即逝。猎取光影,完全是不假思索的、下意识的动作。
所以,“构思”如果从字面理解,认为就是动脑子,近于胡扯。不等你用脑子想好,分析、判断、权衡等等程序尚未完成,白驹已经过隙,黄花菜都凉了。 所谓“镜头后面的那个头”,从字面理解也属于胡扯,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头,是心,是感觉,是悟性。 ![]() |
[953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9 11:33
不能充满则必须引导视线。有很多办法:
1,选择性聚焦,靠背景虚化来突出主体。阿黑歌的R502光圈够大,但距离不够近,因此没能形成足够有效的虚实对比。 2,用光,靠明暗、黑白的对比(包括纪实片中很流行的加暗角)来突出主体。 3,框架,其实算上一种办法的扩展运用,光线不理想,可用形来填塞四周,以突出※※。 4,色彩,典型范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以及《辛德勒名单》那样黑白中唯一的一点彩色。 5,线条,有规律的排列都可以产生线条感。 下图中,如果裁掉左边第一个人,属于最经典的“线条引导”,而保留那个人使线条成为隐含的结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现场的鲜活。 ![]() |
[952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9 11:00
构图的第一要义是集中。
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让主体尽可能的充满画面。 ![]() |
[951 楼] jixinpan
[资深泡菜]
12-7-9 1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