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7 18:15
草厂二条20号,和合二仙门墩,目前,恐怕也是四九城里的独一份了。 和合二仙为寒山、拾得。其故事略云:寒山、拾得同居北方某远村,虽异姓而亲如弟兄。寒山年略长,与拾得共爱一女而寒山不知,临婚始知,乃弃家去江南苏州何山枫桥,削发为僧,结庵修行。拾得亦舍女往觅寒山。探知寒山住地,乃折一盛开荷花而前往礼之;寒山见拾得来,亦急持一盛斋饭之盒出迎。二人喜极,相向而舞。遂俱为僧,开山立庙曰寒山寺”。直到现在,(苏州)寒山寺里还存着一块青山碑,碑上刻着见兄弟俩的形象,上面写着寒山、拾得的名字。但是老百姓不识字,历代来只知道一个拿‘荷’,一个‘盒’,因此称之为‘和合二仙’”。
|
[190 楼] 等待……
[泡菜]
15-5-7 15:35
mcwang007 发表于 2015-5-6 16:01  哈哈,小的抛砖引玉,高人现身了!这个门楼我也拍过,徐勇老师是80-90年代的胡同;冯建国老师是2000年以后的胡同;这个主题帖的名字,应该用即将消失的胡同!
|
[189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7 14:58
润普 发表于 2015-5-6 10:25  指望看网片就显出45的优势,那是枉然,比手机的好不到哪儿去。除非用较高级的底扫,不然还是翻拍成本低一些,俺就用欧林巴斯的小机器,配45mm/f1.8的镜头,就可以直接翻拍了,在电脑里做个PS,反相、调反差、压缩,即可,
这个门楼俺看着都站了3年了, 这个门楼我拍时树已经长的很丰满,没有大哥的片子震撼。
|
[188 楼] 小罗
[资深泡菜]
15-5-7 12:14
最好别封 发表于 2015-5-6 11:49  从小就对各类影视文学作品中关于“胡同”的描述和美化一直很向往 后来有幸亲临造访北京二环内的一些胡同后就不再对她保持好感 早几年没有城市化之前,北方很多城市的旧城区里有不少老旧街道和巷子 说实话,和北京的胡同区别不大 无非“胡同”背负了皇城和首堵的光环 说这些不是嫉妒,其实老宅子的功能和外观基本都差不多 只是这些古旧建筑承载了一些儿时的记忆,让人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时常想起难以割舍罢了 说的是胡同,实际是说的背后的一种生活形态。北方民居的格局确实是比较类似的,因为民居必须从功能性和方便性出发,由于气候条件的相似,那么存在的形态肯定是近似的。只不过皇城,首都,背后的文化承载要多一些,再加上各路文化人的加重渲染,自然就更被关注了,这是必然形成的客观事实而已。比如某处是名人故居,某处是某件大事的谋划地,自然不是普通民居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所能比拟的。
|
[187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6 16:06
北堂子胡同,2013年此处被夷为平地,盖起了中信城。难道不值得记录吗?
|
[186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6 16:01
等待…… 发表于 2015-5-6 15:29  胡同早就消失了,并不是在各种写着拆字的地方。现在的北京胡同,尤其什么南锣啊,烟袋斜街啊,跟北京也没什么关系。解放后盖的大杂院,排子房,也和北京胡同没关系。也不是什么平房间的夹道就是胡同。 徐勇可能是赶上了最后的胡同,冯建国老师的《最后的胡同》,虽然拍的不错,但也离真正的胡同比较遥远了。 现在的胡同更多是外地人在居住,更多的外来文化占据了胡同,和老北京胡同区别还是很大的。也许很多年以后会形成其他什么特色吧。但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的状态了。 哈哈,小的抛砖引玉,高人现身了!这个门楼我也拍过,徐勇老师是80-90年代的胡同;冯建国老师是2000年以后的胡同;这个主题帖的名字,应该用即将消失的胡同!
|
[185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6 15:50
小罗 发表于 2015-5-6 10:04  呵呵,其实我倒是觉得,拍糖水自己喜欢的话也没什么,别人也没资格对你说三道四。比如我就是对街拍纪实无感,因为无感,所以也拍不好,哪怕是布列松老先生来骂我,我也不会去拍街拍纪实的,那样其实才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吧?不过您后来能够喜欢上拍胡同,这也算是缘分,那位摄影家也算是给你指了一条合适的路。
我差不多是05-07年拍得比较多,但是我片夹只有三个,一次出门也只能拍六张。那时候数码单反也贵,像素也不高,所以数码也拍的不多。差不多拍胡同的片子有个100张底片左右吧。
您这个底片是怎么电子化的呢?我不知道怎么扫描才能把4*5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底片我不电子化,网上交流就用翻拍,以前还用尼康单反上架子,现在更懒了,用三星手机手持翻拍,然后photoshop处理一下。我觉得交流足够了。 至于出片办展,你要么银盐手工放大;要么扫描+微喷,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电子扫描,我的看法是:那要看你扫出来的文件干什么用。出画册,用V750足够了,因为画册页面本身就不大(话说回来,你扫得再好,印刷商未必能给你展现出来);出22寸以上的片子,最好用易麦康(哈苏)滚筒扫,而且要全色扫再转黑白。 就此打住,技术问题太复杂,不在这讨论!
|
[184 楼] 等待……
[泡菜]
15-5-6 15:29
最好别封 发表于 2015-5-6 11:49  从小就对各类影视文学作品中关于“胡同”的描述和美化一直很向往 后来有幸亲临造访北京二环内的一些胡同后就不再对她保持好感 早几年没有城市化之前,北方很多城市的旧城区里有不少老旧街道和巷子 说实话,和北京的胡同区别不大 无非“胡同”背负了皇城和首堵的光环 说这些不是嫉妒,其实老宅子的功能和外观基本都差不多 只是这些古旧建筑承载了一些儿时的记忆,让人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时常想起难以割舍罢了  胡同早就消失了,并不是在各种写着拆字的地方。现在的北京胡同,尤其什么南锣啊,烟袋斜街啊,跟北京也没什么关系。解放后盖的大杂院,排子房,也和北京胡同没关系。也不是什么平房间的夹道就是胡同。 徐勇可能是赶上了最后的胡同,冯建国老师的《最后的胡同》,虽然拍的不错,但也离真正的胡同比较遥远了。 现在的胡同更多是外地人在居住,更多的外来文化占据了胡同,和老北京胡同区别还是很大的。也许很多年以后会形成其他什么特色吧。但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的状态了。
|
[183 楼] 最好别封
[泡菜]
15-5-6 11:49
从小就对各类影视文学作品中关于“胡同”的描述和美化一直很向往 后来有幸亲临造访北京二环内的一些胡同后就不再对她保持好感 早几年没有城市化之前,北方很多城市的旧城区里有不少老旧街道和巷子 说实话,和北京的胡同区别不大 无非“胡同”背负了皇城和首堵的光环 说这些不是嫉妒,其实老宅子的功能和外观基本都差不多 只是这些古旧建筑承载了一些儿时的记忆,让人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时常想起难以割舍罢了
|
[182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5-5-6 11:34
小罗 发表于 2015-5-6 10:55  我是想电子化之后输出出来,黑白暗房真没那条件,更没那手艺。 那就用较好的底扫,中晶2500或爱普生V750,另外打印机与电脑也要配套,
|
[181 楼] 小罗
[资深泡菜]
15-5-6 10:55
小罗 发表于 2015-5-6 10:04  呵呵,其实我倒是觉得,拍糖水自己喜欢的话也没什么,别人也没资格对你说三道四。比如我就是对街拍纪实无感,因为无感,所以也拍不好,哪怕是布列松老先生来骂我,我也不会去拍街拍纪实的,那样其实才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吧?不过您后来能够喜欢上拍胡同,这也算是缘分,那位摄影家也算是给你指了一条合适的路。
我差不多是05-07年拍得比较多,但是我片夹只有三个,一次出门也只能拍六张。那时候数码单反也贵,像素也不高,所以数码也拍的不多。差不多拍胡同的片子有个100张底片左右吧。
您这个底片是怎么电子化的呢?我不知道怎么扫描才能把4*5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我是想电子化之后输出出来,黑白暗房真没那条件,更没那手艺。
|
[180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5-5-6 10:25
小罗 发表于 2015-5-6 10:04  呵呵,其实我倒是觉得,拍糖水自己喜欢的话也没什么,别人也没资格对你说三道四。比如我就是对街拍纪实无感,因为无感,所以也拍不好,哪怕是布列松老先生来骂我,我也不会去拍街拍纪实的,那样其实才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吧?不过您后来能够喜欢上拍胡同,这也算是缘分,那位摄影家也算是给你指了一条合适的路。
我差不多是05-07年拍得比较多,但是我片夹只有三个,一次出门也只能拍六张。那时候数码单反也贵,像素也不高,所以数码也拍的不多。差不多拍胡同的片子有个100张底片左右吧。
您这个底片是怎么电子化的呢?我不知道怎么扫描才能把4*5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指望看网片就显出45的优势,那是枉然,比手机的好不到哪儿去。除非用较高级的底扫,不然还是翻拍成本低一些,俺就用欧林巴斯的小机器,配45mm/f1.8的镜头,就可以直接翻拍了,在电脑里做个PS,反相、调反差、压缩,即可, 这个门楼俺看着都站了3年了,
|
[179 楼] 小罗
[资深泡菜]
15-5-6 10:04
mcwang007 发表于 2015-5-5 18:08  太可惜了——如果你一直坚持的话!
早些年我也背着机器到处拍糖水,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胶片),有一天,一位摄影家看了我的糖水,骂了我一顿。我问他,那我该拍什么?他说,拍胡同——抢救性拍摄,时间不等人!
从2011年拍菜市口大吉片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拍胡同。当我手上积累了上百张的门楼、门墩、门联的片子,看着一张张散发着古典美的门楼,我自己也感动了。 呵呵,其实我倒是觉得,拍糖水自己喜欢的话也没什么,别人也没资格对你说三道四。比如我就是对街拍纪实无感,因为无感,所以也拍不好,哪怕是布列松老先生来骂我,我也不会去拍街拍纪实的,那样其实才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吧?不过您后来能够喜欢上拍胡同,这也算是缘分,那位摄影家也算是给你指了一条合适的路。 我差不多是05-07年拍得比较多,但是我片夹只有三个,一次出门也只能拍六张。那时候数码单反也贵,像素也不高,所以数码也拍的不多。差不多拍胡同的片子有个100张底片左右吧。 您这个底片是怎么电子化的呢?我不知道怎么扫描才能把4*5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
[178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5 20:16
|
[177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5 18:08
小罗 发表于 2015-5-5 16:55  现在还有的拍呢?可惜我放弃的早了。我2008年之后就再也没去拍过了。 太可惜了——如果你一直坚持的话! 早些年我也背着机器到处拍糖水,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胶片),有一天,一位摄影家看了我的糖水,骂了我一顿。我问他,那我该拍什么?他说,拍胡同——抢救性拍摄,时间不等人! 从2011年拍菜市口大吉片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拍胡同。当我手上积累了上百张的门楼、门墩、门联的片子,看着一张张散发着古典美的门楼,我自己也感动了。
|
[176 楼] 小罗
[资深泡菜]
15-5-5 16:55
现在还有的拍呢?可惜我放弃的早了。我2008年之后就再也没去拍过了。
|
[175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5 15:26
大江胡同63号门楼,这个地方应该是原来的和平鞋庄。
|
[174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5 15:24
大哥:我前段时间也是在前门片折腾,因为那儿在大面积拆建翻新。 另一个角度的大江胡同,小狗没拍清楚。
|
[173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5-5-4 23:09
mcwang007 发表于 2015-5-4 17:56  西打磨厂街218号,老人告诉我原来是邮局,但我不敢确定。但房子是个中西结合式的。 这个门的形制很有意思,北京不多见, 前几天拍的西打磨厂街,
|
[172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4 18:01
|
[171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4 17:58
|
[170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4 17:56
西打磨厂街218号,老人告诉我原来是邮局,但我不敢确定。但房子是个中西结合式的。
|
[169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4 17:53
|
[168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4 17:51
|
[167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4 17:48
西打磨厂街50号的门联!这条胡同是商业街,门联内容也与此关联。
|
[166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4 17:44
在西打磨厂街里,当年最为显赫的人家,就数同仁堂的东家——乐家了,西打磨厂街 46号,就是乐家老宅。那时,同仁堂药店在大栅栏,乐家就住在与大栅栏隔街相对的西打磨厂街,这样往来十分方便。1959年,公私合营的同仁堂需要建立制药厂,于是乐家就将西打磨厂街的住宅让出,建成了北京同仁堂制药厂。 我进46号院里拍了一张,看来翻新过,但还保持了原貌。
|
[165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5-5-4 17:43
mcwang007 发表于 2015-5-4 17:39  西打磨厂街213号院,现在是※※招待所,我在拍门楼时,招待所的老板非常热情的招呼我进院看看,为他们拍一张院子的景象。他告诉我说:原来这里是山西祁县乔氏家族,在北京开办的“大德通银号”旧址。乔家的后人时常回来瞻仰。看来正因为是招待所,院内没有私搭乱建,仍然保持了以前的原貌。 你咋净碰上好人涅,
|
[164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4 17:39
西打磨厂街213号院,现在是 ※※招待所,我在拍门楼时,招待所的老板非常热情的招呼我进院看看,为他们拍一张院子的景象。他告诉我说:原来这里是山西祁县乔氏家族,在北京开办的“大德通银号”旧址。乔家的后人时常回来瞻仰。看来正因为是招待所,院内没有私搭乱建,仍然保持了以前的原貌。
|
[163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4 17:28
跟着大哥的脚步,发一组西打磨厂街的片子。 西打磨厂街213号的门楼为西式,可走进去别有翻洞天........
|
[162 楼] mcwang007
[泡菜]
15-5-4 15:25
前门片我也常去,哪天恐怕撞上大哥。 继续上片。这条胡同也许是全北京四九城里唯一的具有70年代胡同韵味的地方了。遗憾的是院子里的那家人在倒座房的墙上开了个新门,还修了台阶,破坏了景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