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花烂漫到秋色绚丽——川西的山川西水
391 44
[18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20 10:43
直到今天,马匹依然是乃干多人和外界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当老乡牵着马匹走过木桥,与我们交汇之时,双方均报以对方一个善意的微笑,茶马古道的场景在这里依然再现。
[17 楼] 不惑色影 [资深泡菜]
13-6-20 07:42
漂亮!
[16 楼] nj888999 [泡菜]
13-6-19 20:27
欣赏
[15 楼] 青稞田 [泡菜]
13-6-19 17:49
顶起楼主.摄影就是要有这种精神——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挚爱,以至可以数次,甚至10数次的行走于相同线路,并乐此不彼的去解读同一个地区。麻烦楼主把格聂神山线路介绍下,开车去能开到哪?等日出在哪住宿比较好。如果要转一下安排几天比较合适。
[14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19 17:21
玛尼石
[13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19 17:10
据史料记载,喇嘛垭曾经设有邮铺、客栈,是非常热闹的古道驿站。冷谷寺僧人从古寺遗迹中发现过不少瓷器,经专家鉴别是出产于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的民窑,正是当初茶马古道贸易把它们带到了这里。

    喇嘛垭和章纳乡是进入格聂的门户,而乃干多则是格聂核心区内唯一的藏寨。从喇嘛垭到乃干多,沿途是河水溪流、田园森林,还能一直观赏到格叠的八座雪峰。土路两侧堆放着古老而巨大的玛尼石,数量之众,雕刻之精美,让我时时惊叹着它们年代的久远。

[12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19 17:08
经过嘎热措继续南上,就能看到绵延的格叠群峰北面了。

[11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19 17:07
翻过4750米高的铁匠山垭口,高原湖泊嘎热措在山底跃然入眼。
  望着远处那片剔透的堪蓝,同伴有些忐忑的问:下吗?
   毫不犹豫的回答:肯定。

   话虽如此,下车后才看清嘎热措的真正距离,倒吸了一口冷气。
   于是,翻巨石、过沼泽,五步一大喘、十步一小歇,我们又一次在高海拔体验了看山跑死马的滋味。
   紧赶慢赶,仍是慢了一步,刚拍完一张,湖面就风起波澜不再如之前的平静似镜了。
   挺好,这又为以后的再去,给自己埋下了一个绝好理由。
[10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19 17:05
天气好的时候,在理塘通往稻城路上的海子山公路一带,南侧可见的的那排巍峨雪山就是格叠群峰。
    西行出理塘县城,再穿过理塘坝子南行80余里,就进入格叠腹地了。

    期间,会经过著名的铁匠三兄弟山。在临近铁匠山垭口的高山牧场上,陡然耸起三座相依排列的金字塔状石山,其规整程度犹如工匠精心堆砌而成。整个山体被形状各异的大小青黑色花岗岩完全覆盖,造物主在这里再次展现了它的神奇。

    汪堆极负创意地设想着:邀约一些民间艺人,将铁匠山的每一面花岗岩都刻上六字箴言、佛像等等,那么,铁匠山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玛尼堆,也将成为吉尼斯新的世界纪录。
[9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19 17:03
格聂神山看似平缓,实则山势陡峭,暗藏雪崩玄机,攀登难度极大,曾有日本喜玛拉雅协会登山队、韩国、英国、瑞士等地的登山者前来攀登,但均未成功;因此,迄今为止格聂仍然是处女峰。
   格聂是一方隐秘的净土,我甚至自私地希望,她的顶峰永远都别踏上人类的足迹,始终保持着那份圣洁。
[8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19 17:00
格聂山山体和缓,形状似佛;主峰左右有四峰拱卫,两旁的群峰次第排列,如众星捧月、众神护佛。
    达青拉卡是格聂群峰的最佳观赏点,站在这里放眼四望,雪峰连绵,气势如虹。
    在晴朗的清晨,当东边的天际被朝霞渐渐渲染,雪山从睡梦中醒来,瞬时之间,冰雪覆盖的山巅呈现出由浅青到淡紫到明黄最后是橘红再到太阳升起后的洁白,山脚始终有飘渺的云雾萦绕;这之间的每一次转变都是那么微妙、那么动人……
    凌晨赶夜路上山的艰辛,在刺骨寒风中的等待守望,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回报。
格聂神山看似平缓,实则山势陡峭,暗藏雪崩玄机,攀登难度极大,曾有日本喜玛拉雅协会登山队、韩国、英国、瑞士等地的登山者前来攀登,但均未成功;因此,迄今为止格聂仍然是处女峰。
   格聂是一方隐秘的净土,我甚至自私地希望,她的顶峰永远都别踏上人类的足迹,始终保持着那份圣洁。
[7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19 16:56
“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形容这座高大的山峰,来到这里的旅行者都可以体会到※※的心情,不由自主地称其为圣山……”,1877年,旅行者William Gill来到格聂,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这,也正是我对格聂的感受。因为体力的原因,我是几乎不走徒步线路也绝无能力登顶雪山的,所以很难有机会与雪山近距离接触。
    为了救相机导致双腿同时摔伤后仍然坚持登上冷谷寺的那一刻,凝视着近在咫尺的格聂主峰,那似乎触手可及的雪峰与冰川突然神圣而完美的展现在眼前,让我近乎窒息。
[4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19 16:20
我没有两位老师的拍摄才华和写作技巧,我也还没能走完甘孜州的18个县;不过,我却有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挚爱,以至可以数次,甚至10数次的行走于相同线路,并乐此不彼的去解读同一个地区。于是,在甘孜建州60年之时,整理出今年拍摄的部分图片,算是对这个大庆的一份祝贺吧。
     同时,感谢那些一路陪着漂漂走下来的朋友,谢谢你们。
      最近两年,常有朋友问:最近走哪儿了?怎么好长时间没见发贴?
      那么,此贴也算是对那些关心漂漂的朋友们一个总体回复吧:一直都在走,行走于藏区的山水之间,从未停过。

      其实,风景一直就在那里,正如千百年来香巴拉一直就在那儿一样,我只是走到这些地方并记录下来,真正动人心魄的,不是图片而是那些原本就存在的自然风光。
[3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19 16:19
欣赏完为甘孜州建州60周年而特别出版的大型画册《大香巴拉·甘孜藏族自治州·风光篇》之后,身为四川人,在惊叹着故乡那一幅幅绝世风光的同时,也为吕玲珑老师30年如一日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激情所折服。
       而诗人何小竹为这本画册写的序言,也让我对行走有了更深的领悟……

摘录序言:
   【我自己常常会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当看见某个“净土”又被发现,在感到欣喜的同时,又不无忧虑。因为大量的事实表明,当一方“净土”被发现,就意味着它将很快不再是“净土”。而且,即使“净土”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纯净,但对我们看见这片“净土”的人,其意义又何在?
    是的,我们都越来越现实,且现实得十分浮躁。我们都希望能够便捷地买一张通往“香巴拉”的车票,而且是快车票,然后以最不动脑筋的方式,消费掉这一段行程。可能过程中也会被眼前的美景引发出内心的激动。但这激动也仅止于“哦,就是这里,照片上见过的那个地方,确实太美了”。然后,拿出数码相机,复制一张带回去,以示“我已去过那里了”。
    但是,我们为什么而去,去的必要性是什么,去了之后我们又思索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些都被我们习惯性的忽略和省略了。因为我们自觉没有时间,于是缺乏耐心,因而难以静心。我们的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金钱);我们的心是紧张的、锁闭的(充塞了各种现实的具体的考量);我们的手机响了(这很烦躁);或者,我们的手机没有信号(这很焦虑);于是心急火燎,浮光掠影一番,赶快返程。
    由此,我想到了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谈到阅读时所说过的一段话:“阅读是通向精神生活的一扇门,它可引导我们进入精神的世界,却不构成精神生活本身。”同样,如果人们通过这些摄影作品的指引,去到那些地方,仅仅成为一个满足于“到此一游,立此存照”的“游客”,那绝不是拍摄和公布这些作品的初衷。因为,这种匆忙而肤浅的旅游心态,“构不成精神生活本身”。
    而所谓的“香巴拉”,也依然处于迷雾之中,因为你的看见等于什么也没看见。所以,我愿意将甘孜州推出的这部画册,看成是面向我们时代释放出的一种巨大的爱心和善意。
    
    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诗人的身影及其诗歌浮现在眼前,回响在耳畔。这个诗人就是叶芝,而诗歌就是他那首已被全世界文字所翻译的名篇:《驶向拜占庭》。之所以有这种浮现和回响,是因为我感悟到这部《大香巴拉》中的摄影作品之于叶芝和他的诗歌作品在精神层面上所呈现出的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并非是简单地在“拜占庭”与“香巴拉”之间进行类比,而是“驶向”这个动词所蕴含的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

[2 楼] 深度摄影CD [泡菜]
13-6-19 16:17
现在,人们根据各种资料和数据,把大香巴拉区域定位于以泸定·贡嘎山开始,沿横断山脉向西、向上延伸,并一直延伸至云南德庆、青海玉树以及※※昌都境内。
而四川西南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在这个大香巴拉概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门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