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廉质优的选择──谈康泰时F2.8镜头群中的廉价镜头
14234 124
[6 楼] 红三十二军 [泡菜]
16-4-5 21:00
五、Makro-Planar 2.8/60 T* AEJ
(S-Planar 2.8/60 T* AEG、Makro-Planar C 2.8/60 T* MMJ)


我玩摄影这些年,多数时间都是在拍街头见闻,对器材没有太特殊的要求,中间偶尔有什么特殊题材要拍,我都是到一个器材多得可以去五棵松开店的朋友那里借来用用。早几年,有人要我帮忙拍食品,于是我去朋友家里借了一支微距镜头用,这就是康泰时的Makro-Planar 2.8/60 T* AEJ。恰好那天有个当兵的朋友来我这里串门,听说这支镜头可以让被摄物体等比例出现在底片上,于是从衣领上拆下一枚领花,让我试镜。结果,那枚崭新的领花拍出来一看,表面粗糙得宛如月球表面,惊得我们半晌都没说话。
去年我曾在一本摄影杂志上看过一篇枪手写的文章,文中说“×××镜头虽然光圈全开比较肉,但只要把光圈收缩到11左右就会有比较不错的表现”。当时我的第一想法就是这破玩艺赶紧砸了算了,哪怕把你家防盗门上那个破门镜拆了,种到镜头筒里加个光圈组件,缩到11也会有“比较不错”的表现。有本事,你就拿实力来说话。
我非常理解许多初学摄影的朋友对镜头“锐度”的追求,我个人以为,如果喜欢锐度,那买这买那的纯属多余,买这一支MP60就足够了,没有什么镜头比它出片更“锐”了。你拿这支镜头拍片,肯定会有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啧啧称赞:“哎呀,你的照片拍得真好,真清楚,你拿什么相机拍的?对,是单反,肯定是单反!”不过我想提醒诸位,如果喜欢拍妹子的话还是算了。这镜头本身的分辨率已是奇高,但它在分辨率与反差之间更侧重于反差,因为是微距设计,所以它的焦外成像不会太好,什么“焦内刀切,焦外奶油”的说法与此镜无缘。你要拿它拍妹子,只要不是刚从娘胎里出来的,脸上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瑕疵,一入此镜纤毫毕现,俺可不敢保证你的人身安全。看官各宜谨遵,勿谓言之不预也。
作为一支手动镜头,如果说MP60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太大太重了,即使上架子也显得重了些。67毫米的滤镜口径,570克的份量,搁在那里很像一颗苏式手雷,猛一看还以为是中画幅镜头。相比之下,尼康的55微和徕卡的60微都是55毫米的滤镜口径,小巧得多了。它的用做和做工无可挑剔,1:1拍摄时镜筒延长两倍多,依然毫不松旷,卡口也格外厚实,非常可靠。
MP60只有日产的AEJ版本,其前身是大名鼎鼎的SP60。SP60只有AEG版本,据说根据机械设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个版本,第一版有消光筒,后来被取消了,但我没用过,不敢说。据我那位朋友说,从实拍角度来看SP60和MP60很难区分开来。
MP60有个C版,俗称“小微”,光学表现与MP60无异,只是滤镜口径改为55毫米,放大倍率也变成了1:2,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足够用,毕竟不是谁都有等比例放大的需求。徕卡那支60微的放大倍率也是1:2,1:1需要加装近摄接圈才行。
SP60生产时间:AEG,1978~1989
MP60生产时间:AEJ,1990~2001
MP60C生产时间:MMJ,1993~2001
[5 楼] 红三十二军 [泡菜]
16-4-5 20:55
四、Tessar 2.8/45 T* AEJ & MMJ

T45是一支小巧得让人不忍使用的饼干镜头,但影友们对它的评价很一般。平心而论,它倒也不是特别差,但它的光学表现不太像是蔡司拿得出手的东西。
作为著名的早期光学结构设计,天塞诞生于1903年,彼时虽然双高斯结构已经诞生,但其理论上的优越性被相对复杂的结构带来的内部折射所抵消──别忘了,那个时代一切镜头都没有镀膜。反倒是结构简单的天塞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空气折射造成的光学下降,成像格外清晰锐利。因此,天塞结构素有“鹰眼”之称。但是,在镀膜大行其道的年代,双高斯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天塞结构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康泰时的T45镜头,可以算是天塞镜头的最后绝唱。
我曾经用过一枚67号段的T45(我见过的T45全是这一号段的AEJ,还没有见过MMJ的普通版本),略感意外的是它的外镜筒和光圈环居然是塑料的,实在是有违蔡司用料扎实的优良传统。镜头插入机身后,外部厚度仅为区区18毫米,即便是转接在佳能上,加上接环的厚度也不过20毫米而已。体态轻盈,这个也不必说。如果你追求做工和用料,那么可以选择百年纪念版,这个纪念版外观为钛色,乍一看很像是康泰时的G系列镜头,滤镜口径也改为46毫米,全金属打造,还配了一个很精致的金属遮光罩。只是,它的价格也跟着涨了上来,比普通的T45贵了一倍。
如果你追求焦外成像,那我建议你改用别的镜头,T45焦外很硬朗,反差大,这个很正常,天塞结构本来就是以锐见长的。如果你想拍出背景虚化的照片,那么T45恐怕也不是你最合适的选择,别看它的最大光圈到了2.8,但虚化背景依然不是它的强项。要说色彩,T45是蔡司一贯的饱和暖调,也很不错,油则油矣,可就是少了些“润”的感觉,而这恰恰是大家最欣赏蔡司的地方。但是,T45光圈全开有十分明显的紫边,这点要命。四年前一位好朋友来京,那时我的T45刚到手,用它拍的人像全是紫边,后悔咋就没把P50带出去用呢,哪怕是个海鸥64也行啊。
另外,T45还有个要命的地方,即焦点会随着光圈变化产生偏移,虽然不甚明显,但依然会对成像有影响。所以有人使用这支头只用2.8和8.0两挡光圈。根据我的经验,这头最好是放在8.0这挡上拍风光,绝对能满足一些风光摄影家对“清楚”的要求。我曾把它转接在佳能无敌兔上使用,结果常常在安全快门以上拍出虚片来,后来我理解为T45自身重量太轻了,抵不住无敌兔的震动,不知用微单转接的朋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产时间:AEJ,1983~1987;MMJ,1993~2001;MMJ百年纪念版,2001。
[4 楼] 红三十二军 [泡菜]
16-4-5 20:54
三、Distagon 2.8/35 T* AEJ & MMJ

我一直很喜欢D35这支小头,无忌上有人称其为“低调而强悍的竞争者”,这话很准确。
这些年来,D35价格没有明显变动,一直在2000(AEJ)/2300(MMJ)上下徘徊。因为各家厂商相同规格实在太多了,根本不存在炒作的空间,从中国的海鸥到日本的太苦马,再到※※德国的蔡司•耶拿,联邦德国的徕卡、禄来,几乎所有的厂商都生产过这一规格的镜头,而且定位都不高,所以康泰时的D35能卖到这个价钱已经很能说明它的实力。
我一直觉得,在康泰时YC口全系列镜头中,D35的色彩与D25最为接近,出片风格也有小油画一般的感觉。但它的边缘分辨率要比D25好得多,甚至比D28还要强些。如果你拿它拍风光,它的色彩同样强悍;如果你拿它拍人文,它低调的身材可以让你轻易出大片,特别是光圈全开的时候有那么一点若有若无的暗角,极有味道。头些年我用佳能EOS50D转接它的时候,曾经在四平给两三岁的外甥女拍过一组片子,利用了窗口折射的自然光,出片色彩暖暖的,极为温馨,至今让自己感动不已。在室外给同学拍片,依然有令人惊诧的表现。
35毫米镜头被许多人称为“人文之眼”,马克•吕布这一代摄影师以此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标准镜头。我不擅用35毫米镜头,我倒是觉得这个视角的镜头拿来拍拍风光小品也不错,有几次爬长城的时候用D35拍过一点风光片(我拍风光片纯属玩玩,是户外活动的副产品,当不得真的),自我感觉倒也良好。后来听说在中国名声赫赫的亚当斯所使用的大画幅镜头换算成135视角大约也就是35毫米,自己居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产生,看来俺也有暗合古人的时候啊。
D35是康泰时镜头群里最让我纠结的一支,因为我还有MMG版本的F1.4,这大哥同样压住了F2.8的小弟弟,小弟弟只在小光圈下的无穷远上有优势。论近摄,大哥有浮动镜组纠正像差;论焦外,大哥是沙龙摄影的常客,有人甚至说它是自己的“最后一支康泰时镜头”;论色彩,大哥虽然清淡些,但也不差,特别是MMG版本,亦是集通透、浓郁于一身。所以D35我屡次出了货以后又买回来,因为它还算拍人文题材的常用焦段,小巧低调,不像F1.4的大哥那么招摇,另外,多数时候咱也用不着那么大的光圈呀。
D35和D28、P50、S135同属康泰时YC口的第一批镜头,与这几支镜头相同,它也只有AEJ和MMJ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我都用过,看不出光学上有什么区别,但我觉得AEJ似乎抗逆光能力略差,但没有听别人说有这个毛病,可能是个体差异的缘故。
生产时间:AEJ,1975~1987;MMJ,1985~2001。
[3 楼] 红三十二军 [泡菜]
16-4-5 20:35
二、Distagon 2.8/28 T* AEJ & MMJ

D28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广角镜头,它的光学素质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价格──当然这话也适用于绝大多数康泰时F2.8镜头。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里,全世界能和它抗衡的28毫米单反镜头极少,即便是在今天,光学素质能出右者亦是寥寥无几。
这头有AEJ和MMJ两个版本,没有德产的,大概蔡司公司认为这样一支规格很普通的广角镜头没有必要在德国本土生产。虽然它规格一般,个头不大,但色彩、锐度、分辨率几个指标都展现出了蔡司的强大实力。从设计角度来说,广角镜头边缘分辨率下降是先天不足,属正常现象,诸君有兴,大可以拿佳能的EF16-35/2.8L和EF17-40/4L的片子作一下比较,与D28相比,这两支L头大光圈下的边缘分辨率低得简直令人发指。但是D28边缘分辨率与※※分辨率高度接近,我的理解是它的像场设计得很大,135画幅仅仅是其像场中成像最佳的中心部分而已。
有人说,D28是被自家F2.0的大哥给压住了。大哥更有味道,更能体现蔡司“黑中有黑,白中有白”的特点,弱光下出片令人印象深刻。我不否认F2.0弱光下的实力,我只是想说,我们多数时候不是在弱光环境下拍片子,不必太在意弱光下表现出的那点差异。F2.0通光量整整大一挡,但我对它光圈全开时的表现感觉一般,所以自己曾经拥有的那支很快就出手了,好像在五棵松二手器材交易会上甩的货,不但没有亏损,还小赚了一笔。既然话说到这里了,就不必再吝惜笔墨,F2.0的D28转接到佳能上光圈全开时对焦很困难,28毫米镜头对焦基线太短,景深又不够大,不知在微单上转接对焦困难否。而且F2.0大都是早期的AEG,号段集中在58到60,现在市面上很少有好成色的,MMG只存在于传说中,反正我玩了这么多年康泰时还没见过MMG版本。
关于版本问题,我没有用过AEJ版本,前后用过的几支D28都是MMJ版本,对两个版本的差别不作评论。好像也没听身边用过AEJ版本的朋友说过有啥差别。
生产时间:AEJ,1975~1987;MMJ,1987~2001。 本帖最后由 红三十二军 于 2016-4-5 20:36 编辑

[2 楼] 红三十二军 [泡菜]
16-4-5 20:10
一、Distagon 2.8/25 T* AEG & MMG & MMJ

D25有三个版本,我都用过。一般认为MMG版本最为优秀,集浓郁与通称于一身,我手边最后保留的也正是一支MMG,但个人认为对绝大多数中国摄影师来说,MMJ版本可能更好用,它带来的那种清澈感绝对能打动你的内心。我曾经用它转接在佳能EOS50D上当小标头用,给一位亲属拍纪念照,出片有种水洗过的清新,色彩足够饱和,但并不沉重。与接近水彩画风格的MMJ相比,AEG和MMG版本色彩风格更接近油画,出片色彩浓郁,但是AEG偏黄,不够通透,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品相普遍差些,MMG很优秀,但是价格也确实是贵──比MMJ和AEG贵出去2000多块钱,究竟值不值,就看您自己的标准了。
D25向来以色彩著称,有人称其为“蔡司色彩王”,其实蔡司好多镜头色彩都不错,究竟D25能不能排到“色彩王”的高度还有人持不同意见,但我认为它的色彩已经足够好了,再来争论它是不是“色彩王”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只要知道它以色彩闻名就行。
作为一支充满争议的镜头,D25有自己的毛病:大光圈下边缘分辨率差(转接在数码相机上暗角较为明显),近摄成像水平差(这基本是废话,除了长庚光学那支老蛙15/4微距镜头外,没有谁把这么广的镜头设计成微距镜头的,设计的重点都是无穷远上的表现),这都是大家讨论了40年的问题。另外,据改口师傅们讲,MMJ的D25有一部分犯光圈出油的臭毛病,这点不如德产的好。我自己就曾经用过这样一支头,冬天光圈被冻住,在鸭绿江边拍的一组照片全是废的,但那支头也出过一张让我自己很感动的送别照片。当然,优秀的或者说伟大的作品不一定都是一流器材拍的,这点一定要先强调。不过咱们这篇小文章里说的是器材的事情,思想和技术上的问题咱们先不讨论。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虽然没有上秤称过,但我感觉这三个版本的镜头重量都不同,MMG最重,AEG次之,MMJ最轻,说明三个版本使用的材料都不同。
生产时间:AEG,1975~1987;MMJ,1990~2001;MMG,1986~1989。 本帖最后由 红三十二军 于 2016-4-5 20:18 编辑

[1 楼] 红三十二军 [泡菜]
16-4-5 20:00
价廉质优的选择
──谈康泰时F2.8镜头群中的廉价镜头


很久不写这类叫好不叫座,甚至招来冷嘲热讽的文章。因为关于器材问题,大家永远在那几个周而复始的话题里争来吵去,什么定焦与变焦之争,手动与自动之争,单反与旁轴之争,佳能与尼康之争,看得多了,也颇有索然乏味之感。早几年,自己对德系镜头比较发烧的时候,也颇曾把玩过些康泰时镜头,买进卖出,不亦乐乎,在那个时候写这类文章,比较容易让人感觉自己是为自己手里的家伙打广告。现在,对器材已经开始退烧,开心琢磨怎么拍片的问题,手里的镜头出得只剩十来支,还有一小半是徕卡M系镜头,而且基本都是自己的自留地,不咋卖商品粮了。所以,觉得自己可以静下心来写写自己玩过的一个镜头群,即康泰时的F2.8镜头群,总体说来,这是一个价廉质优的镜头群,当然,你如果想贪图蔡司光学的宏大,仅靠这批镜头是远远不够的,它只够你初窥门径而已。
然而就是这初窥门径的一组镜头,已经足够让人享受拍摄的乐趣了。
1975年,康泰时这个曾经与徕卡分庭抗礼的品牌在沉寂了十年之后,突然复出江湖。这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蔡司公司选择与雅西卡、保时捷两家公司合作,蔡司负责镜头设计和部分镜头生产,雅西卡负责机身设计和部分镜头生产,保时捷则负责造型设计。浴火重生的康泰时随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单反镜头,其中F2.8镜头计有12支,分别是:
F-Distagon 2.8/16 T*、Distagon 2.8/21 T*、Distagon 2.8/25 T*、Distagon 2.8/28 T*、PC-Distagon 2.8/35 T*、Distagon 2.8/35 T*、Tessar 2.8/45 T*、Makro-Planar 2.8/100 T*、Sonnar 2.8/85 T*、Makro-Planar 2.8/100 T*、Sonnar 2.8/135 T*、Sonnar 2.8/180 T*、APO-Tele-Tessar 2.8/300 T*。
这其中,FD16、D21、PCD35、ATT300属于顶级镜头之列,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我要说的是D25、D28、D35、T45、MP60、S85、MP100、S135、S180。这些镜头都是我自己曾经拥有过或者使用过的,虽然未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光学潜力,但总还可以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需要强调的是,我不是土豪,我能接触这些器材,是因为我没有什么家庭负担,仅此而已。 本帖最后由 红三十二军 于 2016-4-5 20:11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