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Rolleiflex 2.8FX S-Apogon 开始谈 禄来福来 2.8系列TLR
8996 120
[2 楼] M24 [泡菜]
16-9-15 00:04
suwenyu 发表于 2016-9-14 22:34
从Rolleiflex 2.8FX S-Apogon 开始谈 禄来福来 2.8系列TLR

Rollei的双镜机是当今大街上回头率最高的器材,人们有认不出Leica的,无视Canon,Nikon...的,但对Rollei的双镜机,总易留下印象。

葱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Rollei双镜机的风行从未在摄影者中减退。  前几年在产的Rolleiflex 2.8FX,镜头更新为Apogon。

当时Rollei的TLR一共更新了3款apogon镜头。广角的是W-Apogon 50mm f4,标准的是S-Apogon 80mm f2.8,长焦是T-Apogon 135mm f4。   Apogon是Rollei惯用的镜头命名,是著名光学大厂Schneider设计或制造。  除了在Rollei的SLR系统的apogon外,印象较深的如35w,35T上的大光圈S-Vario-apogon。

T-Apogon,全开光圈就有非常高的分辨率,感觉如同mamiya 7的150那般,最近合焦距离是1.5米,中规中矩,比古董款进步不少。不过我个人一向对Rolleiflex 4.0 FT不感兴趣,因为它的体型太双管炮。

W-Apogon,全开光圈就有非常好的反差,从f5.6起中心四角都有非常好的分辨率。  0.6米的对焦距离对于双镜机来说也是不错。  4.0FW机身体积不大都重量比 长焦的4.0 FT还要重,沉沉的手感。

S-Apogon,按Rollei手册上的说法,着重减少场曲和色散,色彩还原优秀。 标准视角,全开光圈中心和边缘 ...

楼主节日快乐
多少照片啊
[1 楼] suwenyu [陈年泡菜]
16-9-14 22:34
从Rolleiflex 2.8FX S-Apogon 开始谈 禄来福来 2.8系列TLR

Rollei的双镜机是当今大街上回头率最高的器材,人们有认不出Leica的,无视Canon,Nikon...的,但对Rollei的双镜机,总易留下印象。

葱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Rollei双镜机的风行从未在摄影者中减退。  前几年在产的Rolleiflex 2.8FX,镜头更新为Apogon。

当时Rollei的TLR一共更新了3款apogon镜头。广角的是W-Apogon 50mm f4,标准的是S-Apogon 80mm f2.8,长焦是T-Apogon 135mm f4。   Apogon是Rollei惯用的镜头命名,是著名光学大厂Schneider设计或制造。  除了在Rollei的SLR系统的apogon外,印象较深的如35w,35T上的大光圈S-Vario-apogon。

T-Apogon,全开光圈就有非常高的分辨率,感觉如同mamiya 7的150那般,最近合焦距离是1.5米,中规中矩,比古董款进步不少。不过我个人一向对Rolleiflex 4.0 FT不感兴趣,因为它的体型太双管炮。

W-Apogon,全开光圈就有非常好的反差,从f5.6起中心四角都有非常好的分辨率。  0.6米的对焦距离对于双镜机来说也是不错。  4.0FW机身体积不大都重量比 长焦的4.0 FT还要重,沉沉的手感。

S-Apogon,按Rollei手册上的说法,着重减少场曲和色散,色彩还原优秀。 标准视角,全开光圈中心和边缘的一直性不错,分辨率比2.8f的planar和Xenotar要稍好。  逆光性能非常优秀,轮廓描写比早期的Fx planar要好一些。  镜头的最高分辩率在f5.6-f11(大约f13)这个范围。与Mamiya 7和Fuji gf670 的标镜最高分辨率比较是差不多。 Fx S-Apogon机身与后期Fx planar机身手感相近,镜头视角也是最常用的。
(据说有款Fx S-Apogon 可0.5米近摄版本,因没玩过实物,暂不谈了。)

80mm f2.8的双镜机,可谓Rolleiflex的最经典产品,以下从2.8F,2.8F white face,GX,Fx...Fx S-Apogon,谈一下把玩观点吧。

一)镜头
2.8f的镜头中,更喜欢Xenotar。Xenotar比planar气氛更加清新,在拍玻璃金属等物体时,放映物体质感更为突出。
在Planar当中,GX的planar比2.8f的黑脸,白面都要好。轮廓明朗,暗部有细节表达。 Fx的早期planar又比GX的在全开光圈时的细节要好一些。Fx早期planar和Fx的DHW planar,看不出明显差异,据说DHW时期镀膜表层有防污涂层。
S-Apogon与之前的比较,如前述是更为优秀。全开时中心边缘比较一致,逆光和轮廓的表达优秀,色彩舒适。收收光圈后的分辨率极高,是现代顶级120镜头水准。

对于镜头的选择,我认为越现代的,技术越成熟,质量越好。  即使对古典镜头情有独钟,亦以选择越后情版本为佳。  镜头成品后,即使放着不用,依然经受四季寒暑,冷缩热胀等诸多应力,会令镜头误差递增。此外,玻璃变质,胶合材料变质,氧化 亦随时间而显现差异。古董镜头中,在侧光下常见有隐透明状同心圆,这是当时制造工艺在日久所致,也是一种遗憾。 古董镜头,除了时代技术局限外,再受时间洗礼,现今已难睹其最佳使用期的巅峰状态了。  当然,擅用古董镜头者,把握其缺,亦造就佳作。 这也是乐趣。


二)机械机构
几款Rolleiflex TLR的机械细节都略有不同。即使同一个号段,前后细节往往不同,因为厂家生产过程中,会修正之前缺陷作改进。

快门
2.8f一至到到白脸都是德产快门。 两次拍打康盘式结构,高速达1/500秒,有自拍机构,有闪光泡和x电子闪光灯选择档。  结构成熟,但当时的润滑油技术局限,时间长会酸败对金属会腐蚀,残留会胶化,蒸发物也会腐蚀玻璃。 所以,对这时期产品的要进行清洗,并使用性能好的润滑油品。

2.8f的快门叶片(包括光圈叶)涂层工艺不好。亮光面,会造成光学干扰。  早期2.8f叶片易留下运作花痕,边缘也易露出金属银色。 后期white face涂层有改进,稳定耐久,但消光性仍不如之后的。

从GX到FX,有使用日产快门。最高亦是1/500秒,取消了自拍和旧式闪灯泡档(全程可用x电子闪光灯,闪灯泡一般选择1/30一下档可同步。)日本快门主力弹簧应用了新合金材料,抗疲劳性能好。(类似哈苏CFi/CFE镜头弹簧的nivarox材料。)润滑剂亦较以往稳定,不会污染。  快门叶片与光圈叶有自润滑性能及消光处理。

许多玩家凭声音而定快门的稳定性。其实不然。  因为影响声音,还有诸多因素。例如:机械内部空隙造成的共鸣空间不同,合金配方不同,润滑机制是否粘滞...等原因有关。
曾见过有朋友的机器,快门叶拨圈运转的镜筒轴因日久,无法维持同心圆。造成机械传动损耗大,而且有不规则抖动。  这种情况虽然没大声响,但已影响准确,而且抖动也大。 如果将镜筒上车床修圆,可稍作改善,但毕竟间隙变大是无法离补。镜头出厂时,是按快门组作修正的。所以如果维修者通过更换快门组,也会影响原先的各种综合校正。 要么回原厂因果其设备重新校正,要么正套镜头组全部更新调准。
上述案例,并非夸张。  像这类名厂产品,精度要求不是一般作坊可达到。   就是一个转换卡,市面99.99%厂家达不到原厂的精度,法兰面耐压要求,冷热抗变形要求...这些工艺足以让小厂修炼莫及的。

对焦机构
Rolleiflex TLR的对焦机构,是TLR中最为成熟的设计,既能保证精度,又能有合理的扭矩与行程。 此项远比 哈苏 设计得优秀。  自2.8f到Fx都用这框架,质素稳定。

视差补偿机构
TLR是旁轴取景,远近取景需要视差补偿。
现代版的Rolleiflex TLR(GX中后期至现行的FX),对视差补偿机构进行了改进,从原来单侧联动杆改进成左右双侧联动杆。  这个改进使补偿框的运动推进更加平稳精密。

景深尺机构
2.8f采用光圈联动景深尺,当年哈苏的 c,ct型镜头也是采用此联动装置。  优点是:增加了可玩性。但缺点是:令光圈轮负荷加重,拨动费力(许多使用日久的2.8f,此现象尤其突出。)。另外,各档光圈的景深范围不能直观一目了然,必须做试拨光圈动作方可读数,不便捷。

GX,FX改用直接刻度的景深尺,直观预览各档光圈对应景深范围,无多余机械负担,很实用。 哈苏 在之后的 CF,CFI,CFE镜头亦改用直观景深尺。  直观便捷也是相机发展的设计潮流了。

片轴机构
从2.8f white face开始,片轴圆轴外套尼龙胶筒。而非早期2.8f的纯金属轴。  这个改变,被部分玩家贬其偷工减料。
其实这并非这样。  这是一项有用的改进。  早期全金属片轴,常会磨损菲林自带的塑料轴,而产生细屑。  之后rollei改进在金属外套尼龙胶筒,有效防止了这问题。   这改进既增加了零件模具,又添了装配工序,成本只会提高,何来偷工减料呢。  在现代120相机也多采用此模式。

automat装置
这是实用的装置,装片时不用对开始线。
优点是快捷方便。缺点是遇到各厂厚薄不统一背纸或片基,有时会出差错。机器有油滞时也易差错。   
2.8f是使用automat装置认菲林。从GX开始,之后全采用对开始线方式。

12/24选择钮
早期的2.8f没有120/220机构和选择钮。中后期产品有此机械机构,可按顾客需求安装选择钮。

这选择钮设计不保险,位置易触动。装皮套上脚架时要留神,若触动会影响计数器。

测光
2.8f是用硒测表,指针读数。 易老化出现误差。
从GX起,用SPD镜后测光,取景器内亮灯显示结果,精度高,耐用,而且取景时可读数。 不过测光读数时,应该避开强光射进取景器,眼脸最好在取景器上方,减少测光干扰。
此外GX FX暗盒内有向菲林方向的测光眼,配合TTL闪光。

自拍机
2.8f有自拍机,GX FX不内设自拍,需要此功能只能用外置自拍器。GX FX在取消自拍机构位置加装了一边前文讲的 视差补偿联动杆。

暗盒锁
所有的型号机械结果都一样。 2.8采用车铸件,GX FX采用轧压制件。  部分朋友觉得2.8f的暗盒锁厚实。 但GX FX采用的金属物理强度高于以往铸件的。  FX后期版本,锁钉更采用合金钢车制工艺,倒角光精致,安装位置也作作沉头处理,整体工艺应该高于2.8f。

背带机构
我不认为燕尾扣实用。
2.8f采用燕尾扣,GX有带圈的,有蘑菇钉的,到了FX又用回燕尾扣。   我认为带圈的最方便。

腰平取景器
2.8f的腰平取景器,可俯视也可平视,并有专门反光镜和放大镜为平时验焦服务。
GX FX的腰平取景器,取消了平时验焦机构。  我认为不方便用。  幸好从2.8f起,各型号的取景器接口是相同的,所以我习惯把现代机也统一安装旧版腰平取景器使用。

三)附件

rolleiflex FX S-Apogon,可以兼容以往大多数的2.8f附件,不过建议还是优先选择现代版本。例如 俗称的和尚头取景器。 现代版本的精密菱镜配合镀膜比古典的效果要好。

Bay 3
整个2.8系列都沿用了Bay 3型滤镜卡口。
现代摄影无必要再用古典的Bay 3型滤镜,因为只有单层镀膜。 原厂滤镜应该优秀选用现代的版本,此外B W的产品性能又比现代的原厂滤镜性能更好。B W提供的产品采用了硬质防污型镀膜,非常适合日常使用。

原厂的Bay3型滤镜,是无法上下镜头同时安装滤镜。 无论对于 取景镜后测光 或 放置保护滤镜 都造成了麻烦。   而 玛露美 生产的Bay 3卡口滤镜,为此作了改进,可同时上下镜安装,而且还允许叠加40.5mm螺口滤镜。  也见过一款国产的Bay 3卡口转接圈,设计得不错,可同时上下镜安装,而且提供转换成43mm螺口。 从叠加滤镜的情况考虑,这款圈 比 玛露美 更加不易暗角。

遮盖罩
2.8FX的遮盖罩可接在镜头外卡口。
原厂有2款产品提供,一款是固定的金属遮光罩,另一款是折叠的橡胶遮光罩。 如果是长期遮盖罩挂机,折叠式更方便携带。

手柄 云台等
这些附件
不论L型手柄或※※型手柄,都阻碍操作。
用原厂云台既重有造成对外链接麻烦,应该放弃。  即使全景云台,也不如带刻度的其它脚架云台便捷。

闪光灯
GX FX有标准的热靴和PC孔。接各厂的闪光灯或触发器都极方便。
2.8f的闪光灯接线孔,不是标准接口。用标准同步线容易松脱或接触不良。  而机身没提供灯座,必需在取景镜外接灯座或接手柄,极麻烦。

增减踞镜,近摄镜
这都是没有提供画质优秀的解决方式,不建议采用。

皮套
FX apogon可以兼容2.8f的皮套。
而Rollei也有一款现代硬皮套提供。
但所有硬皮套都都容易对相机留下穿带的痕迹。那些2.8f镜头板两侧的水印痕,多数是长期使用皮套所致。

GX时期开始,推出了软皮套。省空间,保护效果好,但用燕尾背带,穿此皮套会不如GX的活圈背带那么合适。

对相机的保护,所有皮套都不如器材店的布袋方便,而且不会碍脚架云台板安装在机身。

如果很爱惜相机,可以试试日本的mt牌相机贴纸带。 这贴纸带不会残留粘胶在相机,而且可塑性还,任何角落都可贴及。     像摇把孔,就可以垫这类贴纸,防止留使用痕迹。

对焦屏
。原厂的裂像微棱磨砂屏,适用面广泛,微棱面积也恰当,取景验焦方便。

早期2.8f的对焦屏,不是标配微棱圈,必要时应该更换一款综合性能强一些的。

第三方增亮屏,我认为其效果不如腰平取景器左右两边沿内侧叫粘一些防漏光的长丝绒布实在。
毕竟从2.8f起,rollei已经使用了环带透镜,亮度平均尚可,但取景器的密闭性是不如 哈苏 优秀,所以我建议改良从取景器密闭性入手。

除上述,Rollei还推出过许多附件,但如今看来,趣味性强于使用,不细表了。

关于 2.8FX apogon 系列的机身编号
我见过的 有5***,6***,8***的字头,镜头也不再另标编号(自上一代DHW planar以如此)。

关于款式
2.8FX s apogon,常见前面板黑边,暗盒盖亦是雅黑边的版本,也有银边的版本。
而厂家也接受个性化贴饰皮的订单,而从耐用角度看,人造饰皮比任何动物饰皮要粘合得稳,不易变色和起泡,更耐用。

呵呵,在手机上乱写了以上一堆,如有错漏请包涵呢。 主旨为开此话题与各位影友讨论。

明天中秋,预祝大家节日愉快。

本帖最后由 suwenyu 于 2016-9-14 22:54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