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上高原------高原摄影器材配置之拙见
69042 497
[19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13:07
图10、火样元阳
拍摄地:云南元阳
器材:哈苏H1+210/4
[zhongdiren 编辑于 2006-08-07 13:10]
[18 楼] fongchen [泡菜]
06-8-7 12:47
原文由 lei1016cn 发表
这。。。这个有点腐败。。


不是有点,是很....
片子也很毒!!!
[17 楼] waiwai [泡菜]
06-8-7 12:35
哇哈哈,带这么多器材不要说上高原了,就是平原也受不了。我的器材搭配是这样的:45双轨,镜头90、180。数码机一台,镜头28-80。能出大片的时候用45机,拍人文或看效果的用数码机。重量加起来不超过15公斤。by the way,“好在业余发烧友高原摄影几乎很少长时间登山,基本上是将设备放置在汽车上,开着车边走边拍摄。”不是很多人有条件开着车去摄影的。:)
[16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12:22
图9、元阳夕阳
拍摄地:云南元阳
器材:哈苏H1+HC50--110/4
[15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12:18
图8、水墨元阳
拍摄地:云南元阳
器材:哈苏H1+HC50--110/4
[14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12:12
图7、物茂土林
拍摄地:云南物茂2
器材:哈苏903SWC
[13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09:30
图6、亚拉雪山南岭
拍摄地:丹巴
器材:林好夫特艺45+林好夫特选110/5.6镜头
[12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09:24
图5、水墨元阳
拍摄地:云南元阳
器材:哈苏H1+HC50--110/4
[11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09:23
图4、自然的版画
拍摄地:云南元阳
器材:哈苏H1+HC210/3.5
[10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09:18
原文由 大扯拐 发表
毒人老中
哇呀呀


扯拐兄:啥子沓沓你都找得到呀。这里你都摸来了,呵呵。
[9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09:17
图3、物茂土林
拍摄地:云南物茂
器材:哈苏903SWC
[8 楼] 大扯拐 [陈年泡菜]
06-8-7 09:16
毒人老中
哇呀呀
[7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09:13
图2、阿坝藏居
拍摄地:川西高原、阿坝县
器材:哈苏H1+HC35/4
[6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09:08
图1、墨尔多神山的佛光
拍摄地:川西高原、甘孜丹巴
器材:1DS MARKⅡ+菜司28/2.8
[5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01:32
原文由 lei1016cn 发表
这。。。这个有点腐败。。


我只能是初级呀,到了不用考虑什么器材,挥手就拍、就能出好片的境界,才是高手呀。
[4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01:26
补充:
春节前,自己慰劳自己。就准备送自己一台机器。起因是中黯淡的光辉兄的毒,去年9月底他拿一台阿尔帕+数码后背到成都放毒。我基本上是当场毒倒。随后在无忌上找到阿尔帕的所有帖子,看了三天三夜。再度中毒,立刻回帖,请教阿尔帕帖子的LZ一些问题,并想即刻下定。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位仁兄不理会我,苦苦等了10多天,见他给其他人都热情回帖就是不理会我。正好冷静下来再多看一些有关这歌机器的文章、帖子,特别注意看了这个帖子发的图片,正好解毒。我放弃了购买计划,原因有几个:
1、若是放幻灯,因为片幅(主流后背是6*9)这个机器就不合适了。但拍摄反转片、特别是120篇幅不放映幻灯,简直是“犯罪”。把120(6*6、6*4.5)放映到3米荧幕上,那个享受呀,真的是震撼。
2、极简主义:我个人还不习惯。没有测光对我习惯拍摄反转片、暴光要求高的胶卷而言,我的水平还不能评估测光。
3、广角机:这款机器是广角机,尽管可以配置其他镜头,但其旁轴设计原理导致了镜头的限制。这样夜限制了拍摄题材。
当然,我非常认同这是目前最精美的机器,甚至是相机中的艺术品,但目前我还是以拍摄片子为主要爱好(而不是纯器材发烧),暂时就不考虑了。
这下问题来了,准备慰劳自己的计划还得实施呀。于是选来选去,选中了林好夫617,而且是彩色机身,以后高原这款机器肯定是一个主要器材了。这个器材因为是在上述文字以后购置的,所以没有列进去。特此补充。
[3 楼] lei1016cn [泡菜]
06-8-7 01:11
这。。。这个有点腐败。。
[2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01:04
一张部分器材照片
[1 楼] zhongdiren [资深泡菜]
06-8-7 00:59
今年年初,承蒙《大众摄影》金编厚爱,让我码一篇有关高原摄影器材、装备方面的文字。这可难为了我。从79年开始学习摄影,还真是凭感觉在使用相机,从来没有对哪一款相机认真、深入研究过。况且多以玩片为主(当然属于业余爱好拍得也一般一般),不擅长琢磨器材。关键是拙于文字,从来拍片、发网上都是图片为主,文字极少。金编多次鼓励、无奈赶鸭子上架,就把自己一些初浅心得写了出来。今天出差在外,呆在宾馆没事,就把这篇发表在《大众摄影》06年3期上的文字稿作一个帖子(事后有一些增减修改)、同时归纳一些有关高原的习作供各位影友批评指正,或讨论补充,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我有点进步的机会。

重装上高原
中帝人
作为业余摄影发烧友,一年中难得有几天大假专门去采风,因而每次出去前,就象过大节一样兴奋。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准备设备了。每当这个时候总是反复问自己,该带哪些器材,才可满足走马观花、撞大运式摄影需求,并期望以较完备的器材装备弥补时间(还有摄影艺术、技术方面)的欠缺。这里就聊聊我的高原重装备感受。

清理自己的装备
首先是自己的摄影器材:

大画幅相机:
高原不乏天高云淡的大场面,最理想的机器首推大画幅相机,只有更大的片幅才能满足更多细节的画面需求。平时我的林好夫特艺45基本上都在柜子里睡大觉,而高原风光这种机子“用兵一时”的最好机会了。其实大片幅全套镜头和机身重量、体积未必重过120中画幅机子,因为镜头都非常小巧,所以从广角、标准到中长焦准备了4、5只镜头。但大画幅的附件非常多,除4×5页片至少5片(10张)外,612、617后背、变焦取景器、正像取景器(高原光线强,原配的毛玻璃对焦非常困难)、对焦放大镜,还有暗带、测光表、快门线,坚实的脚架等配套器材。

中画幅相机:
高原的气候风云突变,常常是几秒钟光影效果就差之千里。中画幅相机既有高像质、又有135相机强大便利的功能性。特别是片子出来后,用120幻灯机(我的是禄来P66)放映到3米以上银幕后,那个震撼,什么辛苦都会忘却(只恨当时拍少了)。我的主打机是哈苏H1,这款机器虽然是全金属,但机身很轻,甚至比我常用135的佳能1DS MARKⅡ还轻了不少。最大问题就是所有的哈苏HC镜头都重且体积大。因此每次选择镜头带哪些是最费周折的,HC50—110镜头像质有保障,十分方便成为首选;80/2.8标准镜虽与50—110焦段有重叠,但其大光圈和高像质,还是我的最喜欢的一款镜头。另外,高原风光广袤,若盲目使用光角镜头往往不得要领,画面散乱。中长焦反而是使用频率最多的镜头,故HC210镜头加上哈苏原厂的1.7X增倍镜也就成为了必备。广角镜头当然还是不可或缺的。我有HC35广角和称为广角王的哈苏903SCW(标钢38/F4 .5 ),实际使用时换镜头不如另有一台整机随时备用,且体积重量基本相当,特别是哈苏903的浓郁色彩、基本不变形的91度视觉,是我最钟爱的。因而逐渐HC35头受到了冷落。
高原摄影,最重要是抢光影变化,因此,虽然大画幅有更好的细节,但我多次都因组装、调整、测光等,耽误了最宝贵的画面。所以中画幅是我的主打机型。特别是中画幅中的H1,具备了所有专业135相机的强大功能,且其造型抛弃了哈苏传统造型,手握(人体设计)能力非常强。

135相机:
风光大多是糖水片,人文却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共鸣的题材。且现代文明已经高速渗透到高原每一个角落,一些传统民俗民风以及服饰、小品等,基本上是拍少见少。因此135机型任何时候都必备的。我主要双修来卡R、M两个系列的胶片机,数码狂潮到来后,也赶时髦买了一台佳能1DS MARKⅡ,就我使用效果看,大兔子1620万有效象素出来的片子,放大到40寸,在颗粒、清晰度方面超过了135胶片(缺点是色彩非常塑料,缺乏立体感)。逐渐在人文片子题材方面数码机身成为主机,但重要题材我还是用反转片补拍。由于不满意日本镜头,因此来卡R28--90、R80/1.4、R180/2、R280/4、来卡R70—180/2.8中长焦、R50/1.4等是135机型的主要配置,另外来卡R15/3.5这只超级广角,是追求一些特殊构图的利器。唯一日本镜头是佳能原厂的85/1.2 L镜头,主要是取其超大光圈和拍摄人文适当的焦段。为了保险起见,带一台来卡R9的胶片机作备用机(最近已经淘汰了1DS MARK2,专心使用胶片了,所以一般是R8、9各一台,若是到非常气候的地方或季节,则带上一台R6.2全机械机应付极端温度)。

附件:
两个中等三角架(我用的是金钟碳纤730、740各一)、一个大型脚架,胶卷盒、数码伴侣、镜头清洗、各种机型的备用电池等等。如此统计下来,摄影器材计划表已经是满满三大页,而且还是我多次上高原摄影采风后精兵简政的结果。

实际拍摄
近年多次上2500以上甚至4、5千米以上的高原拍摄。到过川西的丹巴、阿坝、新都桥、云南的红土地、元阳梯田等。就准备的摄影器材使用频率而言,大多是这样排序:135数码——120中画幅——大画幅。从出片率而言是120——135——大画幅。这或许是大家预料中的结果,但确实也有很多值得总结的教训和心得。
首先是135的使用,高原的户外运动及摄影由于缺氧,体力消耗很大,尽管准备了充足的器材,但因为太重、架脚架、测光等程序复杂。面对瞬息万变的高原气候产生的变化无穷的光影,经常是用135机型靠着汽车门窗先按快门,然后再架脚架安装120或大画幅机子。再加之人文题材方面,135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选择,所以135机型是使用频率最高的。
但为了追求成像效果,135的也得架在脚架上。何况马克兔加常用的来卡70—180已经差不多是8斤重了。从图片分析,120、135同时拍摄的片子,很多时候还是首选120或大画幅的。其原因一方面是比较上眼的风景才动用了中画幅甚至大画幅。另一方面哈苏H1的机子使用起来比其他全机械中画幅相机快捷了许多,其强大的功能已经不亚于135了,因此出片率最高还是中画幅。中画幅中镜头使用频率最高的是50—110,因为这只镜头的成像已经可以媲美定焦头但方便了很多。
遇见了十分壮美的景观,真正可以出非常漂亮的高画质的片子一定是大画幅。有一次我拍摄的一个彭祖仙山山门,来卡的片子电分后(这是135的顶级配置、后期数码化也是最佳方案了),还是看不见山门的文字。而林好夫的45片子我用自己的业余平板扫描仪300DPI扫描,就轻松看见了山门门楣上的文字。可见“片幅才是硬道理呀”。
以上的器材实践,最大的问题是携带的问题了。好在业余发烧友高原摄影几乎很少长时间登山,基本上是将设备放置在汽车上,开着车边走边拍摄。倘若有长途步行的话,只有放弃大画幅、135等设备了,因为中画幅虽重一些但画质是非常可靠不留遗憾的。

请关注我的其他主题
1、行走撒哈拉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384026

2、四川古镇专题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285148

3、世界的色彩——红土地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319682

4、中国最美的地方——丹巴
/showthread.php?threadid=322290

5、零距离看世姐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327577

6、来卡R俱乐部
/showthread.php?threadid=305749

7、胶片用家的福音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348592

8、草原之国——蒙古一瞥
/showthread.php?threadid=391293

9、奔袭万里,捕捉额济纳那一片金黄
/showthread.php?threadid=400324

10、《负片也专业——负片玩家大本营》
/showthread.php?threadid=408953

11《心情故事——何处无芳草》
/showthread.php?threadid=420514

12、《元旦雾凇岛、雪乡流水帐》
/showthread.php?threadid=419900

[zhongdiren 编辑于 2008-02-24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