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散记
15002 206
[58 楼] 龙兄 [陈年泡菜]
09-4-21 23:37
明阳的片子打幻灯看原片那感觉...啧啧,太爽了!
[57 楼] babawu [泡菜]
09-4-21 22:59
非常非常喜欢,明阳大哥请继续
[56 楼] 萍踪鹤影 [泡菜]
09-4-21 22:51
真是用心才能拍出的好片.
[55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21:56
很快就饭香四溢了
[54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21:54
可惜听不懂她们在说什么~~~
[53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21:53
一位小僧人在为她们生火铲饭,巨大的铲子~
[52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21:49
原文由 leicabj 发表
人物抓拍的效果很好,色彩配合出色,学习了!


跟您真是缘分,四处相遇:)

江湖传闻您到了海外了吧?

有啥好东西回来给咱开开眼阿~
[51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21:47
原文由 醉石 发表
阳明兄心底透亮,拍出的片子也带有淡淡的禅意。原片确实比这里的具有震撼力。由此来看,玩传统器材,还真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网上的样片仅仅是一张为了face to face 的名片。


是啊,醉石老师,您的点评令人难忘。通过您的点评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呢。
[50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21:44
原文由 bingdu 发表
欣赏明阳兄的片子,拍的很松驰自如.


您老是毁我呢,您的片子是走着拍的~

哈哈老到自如阿~~~ 印象深刻~
[49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21:21
原文由 sunnydodo 发表
拍得超级好看!


谢谢观赏:)
[48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21:19
原文由 光圈世界 发表
网上的巴掌小图比原片逊色不少,昨夜老兄幻灯再次然我们领略了Rollei“水刀”之清澈透明,同样老兄率性随拍,不经意捕捉的瞬间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而别样的视觉之旅~


光圈兄,路来确实是好东西啊~~~
[47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21:17
原文由 洗心 发表
看原片更有味道!喜欢


谢谢领导鼓励

俺继续上片~
[46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20:58
原文由 北京渔夫 发表
观片回来才发现 严重不如原片


是啊,我都对扫描仪失望了:(

继续尼姑组照,感谢您的鼓励!
[45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20:53
原文由 pioneer525 发表
看了明阳兄片子的幻灯,比网上看的震撼万分!!以后多组织观片,受益匪浅!!


525您客气了!
俺的扫描仪还是您引得道~~

上组黑白莱卡:

罗落寺群才是最早期的吴哥寺,目前也只有这里还住着一些修行的僧人,

这里住着一些尼姑,我到的时候巧逢她们在做饭。。。。。。
[44 楼] leicabj [资深泡菜]
09-4-21 19:51
人物抓拍的效果很好,色彩配合出色,学习了!
[43 楼] 醉石 [泡菜]
09-4-21 16:57
阳明兄心底透亮,拍出的片子也带有淡淡的禅意。原片确实比这里的具有震撼力。由此来看,玩传统器材,还真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网上的样片仅仅是一张为了face to face 的名片。
[42 楼] bingdu [资深泡菜]
09-4-21 12:45
欣赏明阳兄的片子,拍的很松驰自如.
[41 楼] sunnydodo [泡菜]
09-4-21 08:46
拍得超级好看!
[40 楼] 光圈世界 [资深泡菜]
09-4-21 08:26
网上的巴掌小图比原片逊色不少,昨夜老兄幻灯再次然我们领略了Rollei“水刀”之清澈透明,同样老兄率性随拍,不经意捕捉的瞬间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而别样的视觉之旅~
[39 楼] 洗心 [泡菜]
09-4-21 08:24
看原片更有味道!喜欢
[38 楼] 北京渔夫 [泡菜]
09-4-21 01:28
观片回来才发现 严重不如原片
[37 楼] pioneer525 [资深泡菜]
09-4-21 01:14
看了明阳兄片子的幻灯,比网上看的震撼万分!!以后多组织观片,受益匪浅!!
[36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21 00:42
继续吴哥上学的孩子~
[35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18 09:15
吴哥的孩子。。。
[34 楼] 李明阳 [资深泡菜]
09-4-18 09:14
周末啦。。。。

大家好

顶张吴哥的佛像
[33 楼] c130s [资深泡菜]
09-4-17 19:31
徕卡50mm f/1.0 NOCTILUX-M测试报告
2004-01-19 21:13

    1976年,由光学博士曼德勒(Mandler)主导,徕卡加拿大密德兰厂(当时还叫做LEITZ)推出了一款震惊全球的名镜:NOCTILUX。此镜重达630公克,同时也是徕卡M系列中最昂贵的。NOCTILUX是光学史上的崭新里程碑,它的影像素质非常特殊,即使和全世界最优秀的标准镜50mm SUMMICRON-M来比较也毫不逊色。但是,NOCTILUX的光学特性很难用语言文字描述,这好比啜饮一杯名贵的红酒,你自己得要有一点品味和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款镜头的优点。过份拘泥一些小聪明或成见,是不能了解这一款镜头的优越性的。本篇测试报告是综合Erwin Puts的测试结果,和译者的实际试用经验的综合体,原作者访谈过许多徕卡原厂的光学设计工程师,他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计算机绘图资料及图表,Erwin Puts自己甚至花了一年的时间试用镜头,并加以测试。但是,这样是否能够完全剖析NOCTILUX?当然不行!只有你自己勤加使用徕卡镜头,才能够体会它的优越之处。

    NOCTILUX的光学表现

    NOCTILUX的第一片镜片直径为51.5mm,SUMMICRON则为26mm,底片则同为135规格。这意味着NOCTILUX的光线折射角必须比SUMMICRON更为大。NOCTILUX采用了高折射率玻璃原料(其中有的折射率甚至大于1.9),相对来说,SUMMICRON的设计只需要±1.7的折射率即可。高折射率玻璃既昂贵又非常重,NOCTILUX本身的重量和价格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NOCTILUX的第一代(光圈为f/1.2)采用4群6片设计,其中有两片非球面镜片(第一片和最后一片),用来矫正球面像差。但是当年(1966年)打磨非球面镜片相当耗时费工,制作困难度非常高,虽然在全开光圈时表现优异,但是和过于高昂的成本比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新版的NOCTILUX没有采用非球面镜设计,并且改为7片镜片,可算是SUMMILUX家族的一员(SUMMILUX是从SUMMAREX 85mm f/1.5改良而来的)。

    现在要设计一款光圈为2.0,光学误差极小的标准镜,是相当容易的事。这种标准镜(50mm SUMMICRON-M正是最佳范例)有极高的反差(contrast)、清晰度(definition and clarity),良好的细节,甚至已达到现有底片所能记录细节的极限。
假设我们将光圈设计加大一格到f/1.4,我们就必须开始面对「无法完全矫正」的难题了。耀光(flare)和变形(distortion)无法完全矫正,因此对色还原度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胆敢进一步把光圈设计再加大一格,结果就会出现一些令人讨厌的光学缺陷:诸如横向色差(transverse chromatic aberration)、彗星像差(coma)、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等等。

    因而实验室测试NOCTILUX时,在1.0最大光圈下,底片中心9mm为直径的圆形范围之外,就不免就会测出一些像差数值。像是彗星像差、球面像差、以及横向色差等等,同时也有一点枕状变形,以及全开光圈下可见的暗角。这些像差在缩小一格光圈时,就几乎完全消失。实验室中所测得的数据,只是这次测试报告的一小部分而已。绝大多数的时候用肉眼观察,这些光学问题并不是很容易察觉的。

    反差对比与耀光

    摄影玩家常常不是很了解耀光对于影像品质的影响究竟有多严重。事实上,耀光与反差/对比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可以分作两种层面来谈:巨观、整体(macro)对比与微观(micro)对比。

    整体对比 所谓整体对比,指的是镜头所能记录下来的「景物中最明亮部位与最阴暗部位的相对比值」。理论上镜头应该忠实传输所有的光线,并且以最锐利的方式呈现在底片平面上。但实际上镜头还传输了一些与影像无关的光线(像是在镜片群中的乱反射),这些光线也跟着散布在底片上。当我们拍摄一个深色黑暗的主体,光线应该不会在底片上形成潜影,因此冲片完后,底片上应该是完全透明的。万一镜头有耀光的现象,即使在深色黑暗上的主体上也会出现不该有的光线能量,在显影时就会出现银粒子的分布,但这本来就不是主体本身的信息。

    当我们同时比较两支镜头所拍出来的照片(光圈各调为f/1.4),我们可能会误认为阴影部位表现较浅的镜头,是比较高速的镜头,因为它「似乎能照下更多的光线」。事实上,这只镜头很可能是耀光比较严重的,另一只才是矫正比较好的。

    微观对比 顾名思义,微观对比指的是「两个非常微小的相邻面积之间明亮度的相对比值」。这和影像极微细节的纹理有很重要的关连。假如底片上可以记录到一些微妙的细节,但反差对比太低,低到人类肉眼分辨的界线以下,我们就只能看到一团混乱的影像噪声,从而干扰了照片的清晰度。空间频率越高(对比分离度越高),就能观察到良好的微观对比。此外,耀光必须减轻到最低限度,才能提升影像的纹理细节。

    NOCTILUX对于耀光的抑制能力非常强。在照片中,几乎找不到什么「非影像」的光源。这是以Velvia底片和50mm SUMMICRON镜头比较的结果。同时以两支镜头拍摄(场景为由一板墙缝中所散逸出来的强烈光线),SUMMICRON在画面※※出现了些许的反射(50mm SUMMICRON向来以抑制耀光能力而闻名),而NOCTILUX完全看不到有任何耀光的现象。

    NOCTILUX在反光强烈的环境下与暗部区域,粒子与色彩阶调,都有很纤细的层次表现。当然,这也是耀光抑制力优越的表现。在同样严苛的环境测试的SUMMARIT,耀光情形就相当严重。

    全开光圈下,整体对比要比SUMMILUX 要低一些,即使光圈缩小到f/1.4,情况依然不变。光圈缩小到f/2.0,我们可以进一步比较NOCTILUX-M、SUMMILUX-M、SUMMICRON-M三款镜头的表现。SUMMICRON-M最佳;SUMMILUX-M在实际拍照的场合下,和SUMMICRON-M的表现非常非常接近,肉眼几乎无法辨别;NOCTILUX的反差则稍低。不过NOCTILUX在光圈全开时,反差就比SUMMAIRIT在全开(f/1.5)时要高得多,甚至比第一代的SUMMICRON(光圈全开)要高!

    NOCTILUX全开光圈时有中高(medium-to-high)的对比,f/2.0对比提高(high),到了f/2.8时,对比提升到非常高(very high),此时和SUMMICRON同光圈的对比表现已经相当接近了。对比的下降曲线相当平缓,不过在f/5.6时表现仍旧不错。在实际拍摄场合中,我们将所有镜头作了相同的测试纪录(拍摄场合是法国一个典型的小村庄,时值正午,在狭窄的街道上面对强烈的阳光拍摄,使用100度黑白负片)。SUMMICRON-M呈现高对比与锐利的影像,NOCTILUX对比稍低,但锐利度则相同。极微细节(extreamly fine detail)部分,SUMMICRON仍比NOCTILUX要好一些。

    「整体对比稍低,微观对比却很高」,这两者之间的奇特平衡,使得NOCTILUX具备一种很微妙的特征(fingerprint characteristic)。NOCTILUX耀光抑制能力极强,使得微观对比增加的特性,因此在微细节(fine detail)上有非常平顺的成像。这正是NOCTILUX「存有的目的」。一般人也许会错认为NOCTILUX是一款「专门在弱光下拍照的镜头」,事实上,即使用NOCTILUX来取代SUMMILUX/SUMMICRON,也是不错的选择。

    真正f/1.0的镜头!

    利用仪器测量NOCTILUX在f/1.4以及f/1.0的EV值,数据显示NOCTILUX是真正比SUMMILUX 50mm f/1.4要大一级光圈的镜头。

    近摄表现

    绝大多数的标准镜头的最佳表现值设定在无限远处,但是近距离的光学表现,借着矫正像差,表现也可接近理想值。光圈越大的镜头,越难完全矫正像散、彗星像差、像场弯曲、球面像差、第二级色差。因而大光圈镜头在2公尺以内的表现都不会太好。

    我们比较了NOCTILUX和SUMMICRON全开光圈,在1公尺的近距离的表现。NOCTILUX的主体轮廓(outlines)表现很锐利,但是极微细节(very fine detail)部分则有一点点柔化。从f/4.0开始到f/11,影像的素质有明显的提升,最佳值在f/8。
事实上,以全开光圈在1公尺处近摄,并非NOCTILUX的强项。但有谁这样作呢?在最近拍摄距离、全开光圈时,NOCTILUX的景深只有1-2公分!纯粹由技术观点来看,在这种场合下拍摄人像,并不是很理想。

    分辨率与MTF图

    影像品质由两大因素形成:一是空间频率响应(spatial frequency response),另外一个则是对比传输(contrast transfer)。两种专有名词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解析力和阶调。

    但是这两种因素无法同时最佳化。只要主体的轮廓能够清楚的描绘出来,一张低解析力+良好阶调的照片就能给人一种愉悦的观赏感受。一张高解析力的照片所含有的信息内容当然会更多,但是过高的解析力反而会影响到微观对比的品质,导致主体的细节消失(无法辨识)。底片上银粒子会形成一种随机的杂纹(noise),一旦影像的极微细节刚好等于或低于底片上的粒子噪声时,就只能形成一堆无组织的浓度。这就是为什么一张高解析力+低对比的照片反而会让人觉得「模糊」的原因。事实上,第一代的SUMMICRON(7片设计)就是属于「高解析力+低对比」型的,而第一代NOCTILUX(f/1.2)则属于「低解析力+高对比」型的设计。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定义影像品质的三种空间频率响应如下:

    1. 低频率带(5到10 lp/mm或 cycles/mm)决定了主体轮廓的清晰度。

    2. 中频率带(20 lp/mm)决定主体细节(fine details)。

    3. 高频率带(40 lp/mm)决定主体的极微细节度(extreamly fine details)。

    我们已经习惯于听到某镜头/某底片动辄高达150 lp/mm的解析力,现在这里却只谈40 lp/mm,各位读者肯定觉得很纳闷。事实上,150 lp/mm是不太实际的说法。眼力绝佳的年轻人在10公分的距离之内,肉眼可以分辨的最多线数是每厘米17对。一位中年人在40公分距离时能分辨每厘米4对线条,就已经非常理想了。这里是假设检验图至少有50%的反差值以供肉眼辨识。
假设以40 lp/mm为极限,那么35mm的负片就必须要放大10到15倍的比例,肉眼才能够分辨40 lp/mm的细微差异(反差还必须大于50%),此时的反差值甚至比解析力更为重要,这关系着最后的影像品质。我们在此发现了现代光学的极限所在。在下面的MTF图表,各位可以注意到反差的数值,仅仅在画面※※部位,我们才能看到40 lp/mm处,反差为50%的数值,这还是顶级光学设计的表现呢。以下我们会针对SUMMICRON和NOCTILUX的MTF图形来作一些深入比较。

但是NOCTILUX在MTF测试上有一些很特殊的状况:

NOCTILUX画面※※圈的反差值 (%)

lp/mm 1.0 2.0 5.6
10 84 79 90
20 59 41 72
40 27 10 33

    光圈在f/1.0时,10 lp/mm的反差值相当好,在20 lp/mm时仍然相当不错,在40 lp/mm时则尚可接受(acceptable),因为即使SUMMICRON全开光圈(注意:是f/2.0喔!)时,画面角落在40 lp/mm也是相同的成绩。但是,在f/2.0时,我们发现到数值有异常的现象,特别是在40 lp/mm处尤其明显,光圈缩到f/5.6稍微比光圈全开要好一点。《现代摄影》杂志在多年前测试本镜时也发现到这个现象,不过他们没有对数字产生怀疑而直接引用。

    NOCTILUX并没有完全矫正球面像差,这种像差所引起的负面作用之一便是焦点偏移(德文为Blendendifferenz)效应。重新调校焦点距离后,NOCTILUX的MTF表如下:

NOCTILUX画面※※圈的反差值 (%)

lp/mm 2.0 5.6
10 94 96
20 80 91
40 51 79

    光圈在1.0到2.0之间,NOCTILUX的焦点偏移量为74微米(micron),到了f/5.6偏移量则变为120微米。在第一次测量时,f/5.6的数值没有下降太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景深大于偏移量,因此反差值并没有下降。120微米,几乎就是底片药膜的厚度。这种测试结果显示了测量一款光圈最大的镜头时,可能遭遇到的盲点。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物体都有3D的立体厚度,因此这种焦点偏移量几乎看不出来。你只能看到影像在f/5.6时会有点柔和,因为焦点偏移效应会形成比较大的模糊圈。

    锐利度和清晰度

    NOCTILUX在全开光圈时能以高对比(high contrast)记录细节,锐利圈从画面中心算起,半径为9mm。换言之,成像良好的区域为一个18mm直径的圆形区域。在此区域之外,尤其是边缘角落的对比很低,因此细节部位也不很锐利。光圈为f/1.4时,主体的轮廓对比有改善,细节部位也更锐利,但微细节部分仍然相当柔和。在f/2.0时,微细节有很锐利的成像,整体画质已经相当不错,比SUMMICRON略差,但比SUMMARIT要好很多。光圈再接着缩小后的影像品质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准,但是在f/5.6时,对比略为下滑。NOCTILUX在f/5.6的MTF图表和SUMMICRON比较,光学品质相当接近:

反差值 (%) NOCTILUX-M SUMMICRON-M
lp/mm f/5.6 f/5.6
10 100 100
20 90 92
40 70 72

    上表的反差值与前面提到的焦点偏移效应的数值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份图表是由不同测试机构所测出来的数值,从一个局外人的观点,我们可以说:这个些微的百分比差距,具有相当重要的含意:只有在使用同样的测试仪器与测试方法,镜头的比较才有意义!根据这些图表,我们之前说「SUMMICRON与NOCTILUX足以相提并论」,在f/5.6时是成立的(至少在画面※※圈部位)。若只是比较边缘角落,SUMMICRON当然表现较佳。

    注意:如果摄影者倾向于用极高放大倍率放大,彻底发挥到40 lp/mm的极限时,就不能手持相机照相。此时必须使用笨重的脚架与精确的曝光控制。最好使用25度的底片(建议使用Extar 25, Kodachrome 25, 或TechPan, Agfa APX 25)。

    广受大家注目的问题是:NOCTILUX能否发挥光学极限,取代SUMMICRON标准镜的地位呢?我的答案是:不行。我自己两款都使用,并且看使用场合决定用哪一只。当你行有余力,两支镜头最好都带着,搭配得好的话,两款镜头都有最佳表现的机会。在近距离(70公分到1.5公尺处)大光圈下,SUMMICRON占优势;光圈在5.6到16之间,中距离时,SUMMICRON和NOCTILUX旗鼓相当。换句话说:在2到6公尺之间、现场亮度极低、有逆光光源、又必须用f/1.0到f/2.8的光圈纪录下微细节的表现时,NOCTILUX就是你迫切需要的镜头了!

    报导摄影、手持相机、采用ISO 400度或更高感度的底片、主体距离相机约3到10公尺甚至15公尺、光圈从f/2.8到f/8……,这些情形下两种镜头都能完全胜任愉快。

    彗星像差:测试者的圈套

    球面像差与像散是可以用仪器测量出来的,但是彗星像差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拍照场合有强烈的点光源时)。所以,我们更要小心,以免骤下断言。我们可以「看到」光轴以外的圆形光源不会呈现正圆形的影像,而是呈现不对称的形状(看起来像彗星)。此时光线落在底片上的能量并不平均。光线越强,不对称的效果越明显。假设我们用NOCTILUX对准一串灯泡拍摄,就可以明显看到彗星像差。由于NOCTILUX有高对比的特性,焦距对准灯泡反而会有更明显的彗星变形效果。

    但是在全开光圈下,多半是在近距离取景,远处的点光源通常都会在景深范围之外,假设我们拍摄主体距离3公尺,10公分后的物体就会不清楚,点光源的能量在此时就不会那么集中,彗星像差的影响会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

    因此,要让NOCTILUX拍出彗星像差,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全开光圈下把焦距对准点光源即可。问题是:谁会有兴趣拍这种照片?一个有经验的NOCTILUX用家会聪明地运用景深浅的特性来避免这种现象。

    光谱传输特性

    NOCTILUX的光谱传输特性,是略微偏向红色光谱的暖调。

    注意,这是徕卡原厂的默认值。以下会深入解释。

    暗角

    光圈全开下,可以清楚看到柔和的暗角。在大白天时以正片拍摄,可以看到底片边缘会有一圈较暗的区域,底片最边缘处大约比※※部位低了三格左右的EV值,这种差别不可能略过不提,NOCTILUX全开光圈下的暗角是极为明显的。徕卡原厂相当诚实地警告用家会有这种现象。不过到了f/2.0,暗角就会完全消失。在绝大多数需要以f/1.0拍摄的阴暗场合,边角部位常会隐没在黑暗之中,相形之下并不容易被察觉。

    如何使用滤镜

    原厂建议不要使用任何滤镜,以保持NOCTILUX特有的暖色调。我们在测试过程中全程加上原厂的UVa保护镜, 并未发觉有任何异样。不过在强烈逆光场合下,有些状况并不容易掌握,在此时我们建议你按照原厂建议,取下滤镜。

    取景测距器的准确度

    3公尺远处的景深仅有20公分,这对观景测距器的精确度是一个挑战。徕卡产品的公差订在1/100mm,校正测距器的仪器本身也有公差,因此整体的容忍误差会稍微增加一些。测距器的公差是±1/100mm;人类肉眼在3公尺远处所能辨识的最近距离大约低于0.06mm,这已经比一根头发还细了!

    透过连动测距相机的观景器,我们看到的实际距离是1.4公尺(屈光度为0.6时),此时我们能够以肉眼分辨的最短距离是0.05mm。徕卡连动测距相机的机械公差设定在1/100mm,所以我们大可放心,因为我们仍然在容忍误差的范围之内,测距器的精准度比我们肉眼辨识的精确度要高出5倍。

    还没完呢。整个连动测距的机件中,最脆弱的环节就是测距臂(feeler arm)和镜筒后方的曲线凸轮(curved cam)。测距臂移动的距离是固定的,每支镜头后方的曲线凸轮也是固定的长度。徕卡M型机身中的测距臂的固定行程是2.5mm,镜头从最近对焦距离一直到无限远处的对焦过程,就由这2.5mm的移动距离传送到测距器上。NOCTILUX从一米到无限远处所需的传动距离,刚刚好也是2.5mm。

    因此接上NOCTILUX,测距臂移动的距离和镜头后曲线凸轮的比例是相同的(1:1)。当我将镜头往前移动0.1mm,测距臂也会偏移0.1mm,并且接着带动观景窗与测距器。135mm镜头从最近1.5米转到无限远处,曲线凸轮移动了18mm,但测距臂仍然只能偏移2.5mm。所以此时的传动比例变成了1:9。问题来了:当测距器移动0.1mm时,传动到镜头上,镜头实际移动了0.1mm×9,大约为1mm。换言之,当镜头凸轮转动不到1mm时,测距器等于没有移动。如此一来,我们在测距上就遇到一些不精确的问题了。
NOCTILUX和SUMMICRON一样,镜后曲线凸轮的长度均为2.5mm。不过NOCTILUX的对焦环转动9mm时,SUMMICRON却只需要转动4mm。这表示要在观景窗内看到0.1mm的移动,NOCTILUX必须要比SUMMICRON多转2.25倍的距离。

    捕捉暗部细节的艺术

    常常有人会质疑大于f/2.0的光圈的必要性,因为现代高感光度底片的品质已经比早期要高很多。简单算一下你可以算出f/1.0时的400度和100度底片,等于是f/2.0的1600度和400度底片。

    是这样吗?错得离谱!

    与高感度底片比起来,低感度底片还是有比较好的反差、较佳的锐利度、色彩更鲜艳、阶调更平顺、粒子更细致。特别是高于200度的高感度正片,表现仍不尽理想。因此,如果在弱光场合下仍然需要细腻的表现,ISO 100度底片还是最佳选择。今天充斥在摄影界的电子闪光灯,遇到阴暗场合就自动打光,结果完全扼杀了摄影艺术的表现:捕捉阴影。阴暗部位的阶调的美感,可以说是一位摄影家展现功力的正字标记。NOCTILUX惊人的集光能力(light gathering power),提供了更多的暗部细节和质感;用小光圈镜头加上高速底片和闪光灯,所有瞬间的美感都消失了。要小心的是:使用NOCTILUX时,常常会意外地曝光过度。所以在使用这款镜头拍幻灯片时,我会刻意将曝光值设定成不足1/2到1/3格。

    结论

    世人对NOCTILUX往往有一种错觉,以为NOCTILUX只适合在光圈全开时拍摄,才能得到特殊的美感,但是光圈缩小时可能就不是很管用。这种说法绝对是错的!第一代的NOCTILUX有非球面镜,但是纪录主体轮廓的能力并不高(仅有中高对比),微细节(fine details)记录能力则不佳,即使将光圈缩小,改善程度还是不大。由于名字相同,这种对于旧款镜头的印象可能直接投射到新版的NOCTILUX上。事实上,f/1.0的NOCTILUX比起它的长辈可是青出于蓝,优秀多了。

    尽管如此,使用NOCTILUX时,难免有人会有过份夸张的情形。NOCTILUX在f/5.6时,主体的轮廓会有一点点特别的柔化,这是因为焦点偏移的关系。SUMMICRON在f/5.6时表现可以说是相当杰出(outsatnding),NOCTILUX也相当好(very good),但和SUMMICRON还是有点差距。 NOCTILUX是一款表现卓越的镜头,在开放光圈下有着迷人的表现,缩小光圈时也足以和其它标准镜一决高下。它对阴影有极佳的穿透力、抑制耀光能力特强;NOCTILUX微细节的质感成像力,使得在阴暗场合下的主体有极为清晰与饱满的色彩(clarity and richness of colors)。这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对于耀光的抑制,NOCTILUX在光源混乱的场合下也能发挥特殊的天分。但是NOCTILUX使用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抓住光的特性,充分掌握影像品质。你甚至必须具备(摄影或暗房)专业级的水准,才有资格驾驭这款特殊的镜头。徕卡M型机身和NOCTILUX的搭配,更是光学与机械的完美组合。
--------------------------
上面是转贴特别是最后几句与我们淡的不符请明示一下
[32 楼] condig [泡菜]
09-4-16 19:40
原文由 李明阳 发表

您说的太对了!

吴哥是佛教圣地。僧人也是一大亮点!

佛事很多,几乎每周都有的。

上一组佛教题材的片子:


看你您的片子,更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神秘、美丽,传递出高棉人生生不息的气息,精彩!精彩!
[31 楼] c130s [资深泡菜]
09-4-16 13:46
明阳兄片片老好啦
胶片的质感也提气
[30 楼] 蜀山转 [资深泡菜]
09-4-16 13:02
跟着明阳胸片片去趟吴哥
[29 楼] 大平AAA [泡菜]
09-4-16 11:25
顶,漂亮的说.